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證淨法師佛七開示(一)

  證淨法師佛七開示(一)

  各位同修,各位蓮友:阿彌陀佛!今天是佛七的第一天。首先,我強調一下打佛七的規矩。第一,參加打佛七的同修要聽從監香師的安排和指揮;第二,不要講話,要止語;第叁,要心存恭敬,不要穿皮鞋、高跟鞋、短褲、短衫;第四,要放下萬緣,一心持戒念佛。打佛七的目的是什麼

  我們打佛七的目的,就是去掉無始以來的習氣、煩惱,開發自性本有的智慧德能。佛證得了什麼

  佛就是證得了圓滿的智慧。如何開發智慧,這是我們必須要明白的。我們衆生爲什麼不能顯發如來智慧德相呢

  只因爲我們有妄想執著,迷惑顛倒。

  釋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夜睹明星,成道時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俱足如來智慧德相,只因顛倒執著而不能證得。”佛陀用這簡短的幾句話,就把宇宙人生的真實道理講了出來。佛在《圓覺經》、《華嚴經》、《楞嚴經》上都講了大地衆生有如來智慧德相,本來平等,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只因顛倒,以假當真,才是凡夫。

  智慧即般若,般若是梵語,譯成華語爲智慧。佛陀出世說法四十九年;二十二年談般若。可見般若的重要性。般若是一切經教的總綱領。我們怎樣開發自己的本來智慧,這是非常重要的;修道不明開發智慧,不能成佛。

  人的一念心,有叁種智慧開發。第一,文字般若;第二,觀照般若;第叁,實相般若。我們修行離不開這叁種般若。觀照久久純熟才能達到實相般若。文字般若指佛說的經教,即叁藏十二部經典和祖師大德所做的論典。由文字來啓發我們的信念,啓發我們對佛陀的教義及見地上的理路通達,對宇宙人生的真理有所了解,這就叫入佛知見。從文字上理解佛法,才能明了佛的見解,才能啓用觀照。通過文字這個工具明白佛和祖師大德所講的理路和修持方法,文字般若把我們無始以來不明道理的愚癡見地加以修正。沒有文字般若,我們世間法就不明白什麼是入佛知見。按《般若經》講,《心經》是六百卷大般若經的精華,一切般若的精髓。《心經》是般若,般若就是智慧,般若是一切法門的總陀羅尼門。《心經》開首就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幾句經文把《般若經》的精華全部攝進去,般若何處生,佛說“空生大覺”。

  什麼是觀自在菩薩,怎樣才能觀自在呢

  有兩種解法。一種是顯義,一種是密義。很多法師講,觀自在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這是顯義。觀世音菩薩在因地修的是耳根圓通,能觀十方世界的音聲,救苦救難。觀什麼

  就是聞法入理觀照,觀世間的一切都是假相,各種相都不能永恒存在,本是空的。密義呢

  是觀自己,觀真我,這是修行的最高方法。誰能如法觀照,誰就是觀自在菩薩。確切地說,就是觀法身常在,觀世間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世界的一切山河大地,萬事萬物和我們的假合之身都稱諸法,都是有爲法。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諸法無我,緣起性空。“若見諸相非相,既見如來。”也就是秘密谛。

  比方這尊釋迦牟尼佛銅像,供在這裏,是一尊佛像。如果你把他放在爐裏化了,就是一個銅塊,而不是佛像。你把它打成耳環,或者其它形狀的首飾、香爐等,它的相就在變化。如果再經過幾千年、幾萬年後,這塊銅也沒有了。,這就是緣起性空。再比方我們這些打佛七的人,再過五十年還有沒有這個身了,上哪去了

  你們觀一下,觀後你們看還有沒有我,如果沒有我了,那就說明一切諸法本來空寂,它的緣起本來性空。諸法本無自性,緣起法本來無自性,都是因緣生,因緣滅。就象《金剛經》上講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做如是觀。”一切有爲法,當下生,當下滅。比方你今年五十一歲了,過了年就是五十二歲,再回過頭來找五十一歲就找不到了。一天過去了,再回頭找今天就沒有了。時間刹那地過去,生命一分一秒地流逝,我們不要死死地執著這個我,把我去掉了,當下就自在啊!所以,我們要放下萬緣,一心修道。生帶不來,死帶不走,都不要去執著它。不要絞盡腦汁拼命去賺錢,要隨緣了舊業,不再造新殃。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就是要在甚深的禅定功夫上去觀照。如果沒有甚深的禅定功夫,就不能開發智慧。我們從文字般若知道了諸法無我,諸行無常。無我時應起觀照,寂靜涅槃,用深深的禅定才能開發智慧。“行”,就是做。做就是起觀照。時時觀照無我,時時回歸自性,這就是行。有“行深般若波羅密”才能達到彼岸。彼岸就是佛。我們衆生迷,佛是覺。我們是從迷岸要達覺岸。“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多”,比喻智慧無量。有無量的智慧,那自然能把業障、習氣、煩惱斷掉,進而斷掉惑業。斷掉惑業身心自然能夠自在,所以才照見五蘊皆空。

  你坐在那裏爲什麼不自在

  坐得腰酸腿疼的

  因爲我們還有身體這個身,有色相就有煩惱。所以,老子說:“吾所以有大患者,謂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這個大患就是過去生中的業報之身。有身有色,我們眼觀色就産生分別。比如,對美妙的音樂就愛聽,不如意的就想舍,舍不掉就起煩惱。煩惱一起就成業障、罪障、報障。我們這個身是報障。報障是從哪裏來的

  因爲有因果造作而受報;這個報從哪裏來的

  因爲有業障、報障、罪障叁障。我們不是常念願消叁障諸煩惱嗎

  怎麼消,要靠智慧。沒有智慧之光,煩惱消不了。

  智慧哪裏來

  要觀照。觀照什麼

  觀諸行無常,諸法無我,寂靜涅槃。這是佛說的叁法印。叁法印是小乘法,小乘法是大乘的基礎。能如是觀,我們的心就是清淨心。寂靜涅槃了,就達到了無上妙境。當你觀到無我時,就破了我執。我執一破,不執著于法,法執也就破了。我執法執一破掉,當下就大自在了。當你觀到身體是假的時候,再找你的心在哪兒,當你念佛的時候,再觀照一下誰在念佛,能不能找到

  (大衆答:找不到)找不到就是空寂。如果找不到了,空了,對外面明明了了,這個心也明明了了,這就是念佛與自性佛相應。一句佛號和觀照是同時的。不是念佛時放下佛號再去觀照。觀和念是一不是二,不能錯解,觀照無我就是般若智慧。啓用般若智慧,斬斷無明煩惱惑業。當煩惱惑業現前時,立刻觀照無我。“心地無念自性定,心地無我自性慧”。所以,我們要保持心地少念無念,要加強定力。如果沒有禅定就沒有智慧。只有勇猛精進地念佛,久久純熟,達到念而無念,無念而念。觀而無觀,無觀而觀。最終契入實相般若,才能達到大智慧到彼岸。

  當我們坐在那裏起觀照把身體觀掉,身體沒有了,大地山河沒有了,我念阿彌陀佛名號,能聽到佛號的是誰

  本來把自我都觀空了,聽的那個就是佛。什麼都空了,但是佛不空。不空,我們回過頭來去找這一念的念它是從哪兒出來的

  找不到出來的位置,所以是不空而空。找我找不到,找不到能找的念又是誰呢

  還是找不到,那叫空而不空,不空而空。這就是我們自性本體的妙用,這種不空就是妙用。所以,祖師大德說,“淨土法門是無上的妙禅,無上的密咒”,在這裏就能顯現出來。

  假設你修禅宗,你不明白自己的本心,什麼是心?什麼是性?什麼是真空

  什麼是頑空

  什麼是無寂空

  什麼是偏空

  如果沒有禅師指導,容易走錯路。現在有人修道,修的是邪定,他還以爲是空。頑空的空就象木頭,石頭一樣在那裏一念不生:無寂空一念不想,雖然不想,但心裏暗昧,不明明了了。偏空就是偏在一邊,沒有妙有。我們修的是空中要有妙有。我們當下把身體和心都空掉,然後從空中起一句佛號阿彌陀佛。這句阿彌陀佛就是空中生出的妙有。你也不要去找真空、頑空、偏空、淨土法門它是直取如來果地,直取妙有。雖然,你從理上沒有明白,但事有挾理之功。當你念佛念到一定的時候,身心都會沒有了,這時你才明白佛法是空的。

  我們要入佛知見、證佛之果。什麼是入佛知見

  就是要明白佛的見地。佛出世間的一大因緣就是教化衆生入佛知見。所以,佛說法四十九年,說了叁藏十二部經典。左說右說,上說下說,橫說豎說,就是叫衆生入佛知見,然後才能依佛的知見去啓用去行去證。

  信解行證,首先是信。信什麼

  我們修學佛法,一定要信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留下的經典都是真實的。正如《金剛經》上所言:“佛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诳語者,不異語者。”這是千真萬確的,懷疑就是謗佛。“信是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佛在《華嚴經》”上把十信放在首位,有信才能啓用。信後解意,依意修行,因修而證,契入實相般若。二要深信阿彌陀佛在因地做法藏比丘時,爲了接引十方衆生往生西方淨土成佛,所發的四十八願真實不虛。阿彌陀佛不辭辛苦修了無量劫,修成西方極樂世界種種莊嚴,接引十方衆生真實不虛,叁是深信自己是業力凡夫。因爲我們不是聖人,不是菩薩,不靠佛力靠自己,想在今生了生脫死是難上加難,根本沒有出離叁界的希望。四是深信祖師大德的開示和教誨,足夠我們修行路上的指路明燈。對于佛說的經典,有些地方比較深奧。因爲我們沒有那麼高的智慧,往往對經典不能明了,而祖師大德把經典中的修持理路用簡單明了的語言告訴了我們,將他們切身修行過的經驗方法表達出來。只要我們按照他們說的去做就能成功。“欲知山前路,必問過來人。”他們都是過來人。他們在修行中難行能行,難忍能忍,難做能做,是我們學習的榜樣。他們走過的路簡捷易行。

  我們修行要明心,雖然我們信了佛,修行了幾年、十幾年,但是,真正了解佛法真實意義的人不多。佛是什麼

  佛就是心;請問各位,我們的心是什麼樣子?它在哪裏?何爲心

  經雲:“心本無相”。我們的本心是永恒不變的。它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無來無去,超時間,超空間。《楞嚴經》雲:“我們本心是清淨本然,湛寂光明,圓融無礙,量周塵沙法界,稱爲妙…

《證淨法師佛七開示(一)》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