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品《圓覺經》之十五
(第五章 彌勒菩薩所問章)
于是,彌勒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叁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
在金剛藏菩薩問法以後,可以說,世尊的解答,已經爲咱大家打開了如來的秘密寶藏。哎,那就是說啊,黃金本來就在金礦裏面,而佛陀呢?本來就在衆生身心當中。
那麼,金礦需要提煉才能夠成爲黃金;毫無疑問,衆生需要修行才能夠成佛。關于修行成佛的方法和根性差別,哎,就由彌勒菩薩,替咱大家來向佛陀請問。
于是,彌勒菩薩就在大衆當中,從座位上站起來,五體投地,禮拜佛陀。起身之後,再圍繞著佛陀,順時針繞佛叁圈,又回到了剛才禮拜的地方。然後雙膝跪地,雙手交叉合掌,恭敬地向佛說道:
大悲世尊!廣爲菩薩開秘密藏,令諸大衆深悟輪回,分別邪正。能施末世一切衆生無畏道眼,于大涅槃,生決定信。無複重隨輪轉境界,起循環見。
“大慈大悲的世尊啊!您爲諸位菩薩們,打開了如來廣大的秘密寶藏,讓法會的大衆們,深深地開悟了輪回假相,具有了分別邪正的智慧。”
“您的這些開示,能夠布施給末法時代的一切衆生,以無所畏懼的菩提道眼,讓他們對于如來的無上大涅槃,生起了決定的信心。”
“而不會再隨著思維心的輪轉境界,總是生起輪回見解了。”
在問法之前,彌勒菩薩首先贊歎世尊的慈悲恩德,也順便把前一章的內容做了一個小結。
其中,所謂的秘密藏,就是指一切衆生本來是佛,本來就具足如來的妙圓覺心,而且,“一切如來妙圓覺心,本無菩提及與涅槃,亦無成佛及不成佛,無妄輪回及非輪回”,就是說,一切世間法和一切出世間法,都是如幻不實的呀。它們,也都是妙圓覺心的化現呀。
——這是佛法的極大秘密,是佛陀覺悟的甚深究竟之妙法,再也沒有比這更殊勝的法了。因爲,它就是佛陀的圓滿覺悟之境。
咱以宗門下流傳的《七佛傳法偈》爲例,大家一看就清楚了。過去星宿劫的最後叁尊佛,是這樣說的:
毗婆屍佛偈曰:
“身從無相中受生,猶如幻出諸形象;
幻人心識本來無,罪福皆空無所住。”
屍棄佛偈曰:
“起諸善法本是幻,造諸惡業亦是幻;
身如聚沫心如風,幻出無根無實性。”
毘舍浮佛偈曰:
“假借四大以爲身,心本無生因境有;
前境若無心亦無,罪福如幻起亦滅。”
咱這個賢劫的千佛當中,最初的叁尊佛,是這樣說的:
拘留孫佛偈曰:
“見身無實是佛見,了心如幻是佛了;
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與佛何殊別。”
拘那含牟尼佛偈曰:
“佛不見身知是佛,若實有知別無佛;
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懼于生死。”
迦葉佛偈曰:
“一切衆生性清淨,從本無生無可滅;
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無罪福。”
第七尊佛就是本師釋迦牟尼佛,合稱爲“過去七佛”,簡稱“七佛”,也就是離咱最近的七尊佛。這《七佛傳法偈》,其中的妙義,甚深難解。哎,還好有了《圓覺經》,似乎就是以上偈語的注解啦。
諸位佛陀覺悟的,如幻之妙境界,的確不可思議,難解難信呀。爲啥呢?
——嘿嘿,一切衆生都在執著和貪愛當中,正折騰得歡呢,哎,忽然來了一個人,竟然說大家貪愛和執著的這些東西,都是假的,都是虛幻的!嗨,您這不是找揍嘛!
這樣的妙法呀,的確不是所有人都能夠學習的,它需要有極大的善根才行。哎,寶志公就說過:“無智人前莫說,打你色身星散”呀!
所謂的邪正,執著于任何一法爲實有,都是邪法;了悟一切法虛妄不實,就是正知正見。
這樣的如幻妙智慧,能夠摧破一切牽挂煩惱,當下就是《心經》所說的“照見五蘊皆空”,所以,自然就可以“度一切苦厄”。這樣的話,還有啥可畏懼的呢!
哎,像這樣的觀察,就叫做無畏道眼,無所畏懼的覺悟之眼啊。
下面,在贊歎如來以後,彌勒菩薩正式問法:
世尊!若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遊如來大寂滅海,雲何當斷輪回根本?于諸輪回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回入塵勞,當設幾種教化方便,度諸衆生?惟願不舍救世大悲,令諸修行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慧目肅清,照耀心鏡,圓悟如來無上知見。
“大慈大悲的世尊啊!如果諸位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衆生,想要暢遊如來廣大寂滅的圓覺大海,應當怎樣斷除生死輪回的根本呢?”
“在生死輪回當中,衆生共有哪幾個種性呢?在修行覺悟的過程當中,又有哪幾種根性差別呢?”
“對于菩薩們來說,當他們返回到塵勞煩惱當中,廣度衆生的時候,應當運用哪幾種方便法門,來教化和利益衆生呢?”
“但願您哪,不舍棄救度世間的大慈悲心,予以解答。好讓正在修行的一切菩薩,以及末法時代的衆生,智慧眼得以清淨,智慧之光內外明照,圓滿覺悟如來最無上的妙知見。”
彌勒菩薩一共問了四個問題,但是呢,“于諸輪回有幾種性?修佛菩提,幾等差別?”這倆問題,其實就是同一個問題的兩面,所以,咱可以把它算作同一個問題。于是,本章當中,就可以歸結爲叁個問題:
第一、由于前一章當中,世尊說過:“是故,我說一切菩薩及末世衆生,先斷無始輪回根本”,所以,彌勒菩薩首先針對這句經文發問,應當怎樣斷除生死輪回的根本呢?換句話說,所謂生死輪回的根本,到底是啥呢?
第二、緊接著,在斷除生死輪回的過程當中,對于輪回的衆生來說,有哪幾個不同的種性呢?相應地,在修行成佛的路上,他們的根性有什麼差別呢?
第叁、菩薩們出離了生死輪回以後,發大慈悲心,返回到塵勞煩惱當中,哎,就是所謂的倒駕慈航,應當用哪幾種方法,來廣度衆生呢?
可以說呀,佛法當中的基本問題,都在這兒啦。您看,先是自度,應當怎樣斷除生死輪回的根本;然後,在這個過程當中呢,分爲哪幾種根性和層次;末了,自度大體成功以後,怎樣回到塵世間來廣度衆生,行菩薩道。
度盡有緣衆生以後呢?自然就會圓滿佛果。所以,彌勒菩薩,實際上,替咱大家問清楚了這條完整的成佛之路。世尊咋回答的呢?咱哪,靜候下文。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彌勒菩薩這樣請法以後,再次五體投地,禮拜佛陀。而且呀,像這樣的請法儀軌呢,竟然重複了叁次,從頭到尾,有條不紊。
——哎,菩薩是在以身表法,用行動告訴咱大家,啥叫做恭敬佛法,啥叫做珍惜佛法。身教勝于言傳哪。
爾時,世尊告彌勒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請問如來深奧秘密微妙之義,令諸菩薩潔清慧目,及令一切末世衆生,永斷輪回,心悟實相,具無生忍。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這時呢,由于彌勒菩薩虔誠請法,法緣已經具備,所以呀,世尊就開始解答這叁個問題,告訴彌勒菩薩說道:
“太好啦,太好啦!善男子,你們能夠替諸位菩薩們,以及末法時代的衆生,向如來請問最深奧、最秘密的微妙法義。你們的提問,將會讓諸位菩薩們的智慧眼得以清淨;還能夠幫助一切末法時代的衆生,讓他們徹底斷除生死輪回,從心中開悟實相,成就無生法忍。”
“現在,請你們仔細聆聽,如來將要爲大家解說。”
——啥叫做“心悟實相”,啥叫做“具無生忍”呢?
——哎,踏實地開悟覺性,開悟妙圓覺心,就叫做“心悟實相”。所謂實相,一切法無非都是實相,所以稱爲“諸法實相”;所謂實相,一切法無非都是幻相,深深地了達于此,則非幻的妙覺性如如不動,涵蓋一切,幻化一切,圓滿一切,伴隨一切,所以叫做諸法實相啊!
到這時,妙覺性無生無滅,一切法無生無滅,深達此妙性,而能夠安忍于心,就叫做“具無生忍”啊。
關于無生忍,也就是無生法忍,依據《瑜伽師地論》所說,大約可以分爲五個層次:
第一、悟無生忍,就是開悟妙覺性,也就是本章所說的“具無生忍”。依據《楞嚴經》所說,最初開悟無生法忍,還是凡夫菩薩;逐漸實修,很快就可以契入賢聖位。在《瑜伽師地論》當中,則把悟無生法忍,對應于初住位菩薩。
第二、入無生忍,如實契入法身,對應于大乘初地菩薩。
第叁、得無生忍,也叫做證無生忍,對應于大乘八地菩薩。
第四、清淨無生忍,對應于大乘十地菩薩。
第五、圓滿清淨無生忍,對應于佛陀的圓滿覺悟。
——哎,您看,從最初的開悟妙覺性,直到最終的圓滿成佛,都叫做無生忍,都叫做無生法忍。這說明呀,開悟妙覺性的凡夫,與圓滿的佛陀,在覺悟的內容上,並不存在本質差別,只是呢?覺悟程度的不同而已呀。
這呢,也就是見性成佛的依據,哎,初住位菩薩,相似見性,屬于相似的見性成佛。初地菩薩如實見性,屬于正宗的見性成佛。大覺世尊究竟見性,正是圓滿的見性成佛呀。
——各位兄弟姐妹,您相信自己能夠見性成佛嗎?
——啊?不敢相信?嘿嘿,那您就念佛求生西方吧。因爲呀,馬鳴菩薩早就說過了,您哪,就屬于“其心怯弱”的衆生呀。如來呢,早就給您准備好了極樂大餐,一生西方,妙樂無窮,常見無量壽佛和諸大菩薩,畢竟不會退轉哪。
——啊?您絕對相信?嘿嘿,您真是人才呀!恭喜您!不過,您可千萬小心,滿腔的意氣,那是盲目執著,可不是道心呀。
——啊?您就這麼幹?一條路修下去,不見性成佛,誓不罷休?今生成不了,下輩子接著幹?其它事兒都靠邊站?嘿嘿,菩薩們都是這麼幹的呀。哎,橫下一條心,打破生死幻覺,必定見性成佛呀。
不過,您要是大體見性了以後,該幹啥呢?
——嘿嘿,該幹啥幹啥嘛。一個見性的凡夫,依據五祖弘忍…
《趣品《圓覺經》之十五》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