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趣品《圓覺經》之十八▪P2

  ..續本文上一頁方法,專注地止念靜修。”

  “一旦粗的妄想雜念得以澄清,以淨圓覺心本有的覺察能力,就會覺察到,阿賴耶識當中微細念頭的奔流躁動;從這種覺察當中,會獲得更深的覺悟,使得阿賴耶識當中的微細念頭寂靜下來,于是,從深深的寂靜當中,自然發起了廣大智慧。”

  “在寂靜智慧的照耀下,一切身心的執著,乃至于一切妄想煩惱,種種分別念頭,等等,都被照破了,從此徹底平息;于是呀,菩薩心中,就能夠從裏面自然發生寂靜、輕松和安樂。”

  “此時,由于菩薩內心極爲寂靜的緣故,十方世界一切如來的圓覺妙心,都會在菩薩的心中顯現出來,就好像鏡子裏面的影像一樣。”

  “這種實修的方法,叫做奢摩他。”

  

  ——哎,這是第一種實修方法,叫做奢摩他。

  奢摩他,就其梵文本來的意思,通常翻譯爲“止”,也就是止息一切妄念的修行方法。

  但是,在《圓覺經》當中,作爲叁種根本修行法門之一,奢摩他,並不僅僅指的是“止”,其中,還包含著在止的基礎上,發起“覺”和“靜慧”的內容。因此,我更願意把它歸結爲“止念靜覺”的實修方法。

  ——同時,咱不能忘了,在進行這樣的實修之前,首先需要“悟淨圓覺”呀。

  因爲,《圓覺經》裏這個奢摩他的“止”,是與衆不同的,在其它法門當中,奢摩他,可以止在任何地方,只要安住一處,止息妄念就行。但是,在《圓覺經》當中,世尊說得很清楚:“以淨覺心,取靜爲行”,是要求咱大家,止住在所悟的淨圓覺心上面呀。

  

  下面,是第二種悟後的實修方法:叁摩缽提。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同樣,世尊在開示第二種實修方法之前,再次強調了實修的前提:

  “各位善男子!如果諸位菩薩們,已經開悟了淨圓覺心,那麼,他們就可以開始如下的第二種實修了。”

  

  以淨覺心,知覺心性及與根塵,皆因幻化。即起諸幻,以除幻者,變化諸幻,而開幻衆。由起幻故,便能內發大悲輕安。一切菩薩從此起行,漸次增進。彼觀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觀,皆是幻故,幻相永離。是諸菩薩所圓妙行,如土長苗。此方便者,名叁摩缽提。

  

  關于第二種實修的具體方法,世尊說道:

  “已經開悟淨圓覺心的菩薩們,用這個所悟的淨圓覺心,就會覺悟到,所謂的六識心性,以及六根和六塵,等等,都是因爲幻化而有的,並不真實。”

  “于是啊,他們就發起了如幻的修行,以便呢,除滅一切幻化虛妄境界;在他們運用各種如幻修行的過程當中,就會廣開方便,度化一切如幻的衆生。”

  “由于像這樣發起如幻修行,廣度衆生的緣故,便能夠從菩薩的內心當中,激發出廣大的慈悲心,以及相應的輕快安樂。”

  “一切菩薩們,都是從這裏開始行菩薩道的,然後,在如幻修行當中,依照次第,循序漸進。”

  “讓他們覺悟到一切如幻的那個淨圓覺心,和幻化境界是不同的;但是,如果有人執著于“淨圓覺心和幻化境界不同”這個見解的話,那麼,他就又陷入了幻化當中。像這樣,一邊發起如幻修行,一邊消除幻覺執著,最終,一切幻化虛妄境界,都會徹底消滅。”

  “這些菩薩們,所圓成的勝妙修行,就如同豐饒的土地,能夠生長出莊稼的秧苗一樣;隨著他們如幻修行的深入,就會成長出圓滿覺悟的種種妙功德。”

  “這種實修的方法,叫做叁摩缽提。”

  

  ——哎,所謂的“叁摩缽提”,它還有一種大家比較熟悉的叫法:“叁昧”,翻譯成漢語呢,叫做“等持”,或者是“正定”,意思是說啊,在這種修行當中,既有禅定,也有智慧,而且,禅定和智慧是平等一如、融會貫通的。

  叁昧,有很多種,如佛經所說,有菩薩的無量百千叁昧,等等,多得數也數不清呀。哎,在咱《圓覺經》當中,這個“叁昧”,則特指的是“如幻叁昧”,也就是後文偈語當中的“如幻叁摩提”。

  如幻叁昧的特點,就是在“悟淨圓覺”的基礎上,用咱覺悟的淨圓覺心,來觀察一切法如幻。哎,既然如幻,咱就不妨發起一切如幻的妙用,以幻修幻,來消除一切幻化虛妄境界,乃至于度化一切幻化的衆生,幫助他們離開幻化之苦海。

  ——這,就是一切菩薩們的無盡願行。菩薩們,也將因此而逐漸圓滿無上菩提。

  各位兄弟姐妹,咱呢?也應當如此發願,如此效仿一切菩薩,先“悟淨圓覺”,再實修如幻叁昧,廣行菩薩道,度一切如幻衆生。

  在這個過程當中呢,咱又不應當把非幻的淨圓覺心,與幻化的一切事物對立起來,因爲呀,一切幻化虛妄境界,都源自于咱的淨圓覺心。哎,像這樣修行,咱的覺悟將會日趨圓滿,無量功德自然增長,就好像啊,肥沃土地上面的莊稼一樣,茁壯成長。

  

  下面,是第叁種悟後的實修方法,叫做:禅那。

  

  善男子!若諸菩薩悟淨圓覺。

  

  同樣,世尊在開示第叁種實修方法之前,再次強調了實修的前提:

  “各位善男子!如果諸位菩薩們,已經開悟了淨圓覺心,那麼,他們也就可以開始如下的第叁種實修了。”

  

  ——哎,同樣的話,世尊在每種實修法門之前,都予以強調,其重要性,各位兄弟姐妹,咱要牢記于心呀。正所謂:“不識本心,學法無益”是也。

  

  以淨覺心,不取幻化,及諸靜相,了知身心皆爲挂礙。無知覺明,不依諸礙,永得超過礙無礙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相在塵域,如器中簧(锽),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便能內發寂滅輕安,妙覺隨順寂滅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衆生壽命,皆爲浮想。此方便者,名爲禅那。

  

  關于第叁種實修的具體方法,世尊說道:

  “已經開悟淨圓覺心的菩薩們,用這個所悟的淨圓覺心,既不采取叁摩缽提當中,以幻修幻的方法;也不采取奢摩他當中,止念靜覺的方法;而是呢,要隨時明了,隨時知道,自己的身體相貌和內心境界,都是一種牽挂障礙,都應當放下。”

  “但是,那個沒有知見、不落知覺的覺性明了,它並不依賴于身心而存在;所以,它本來就超越了一切障礙境界,也超越了一切無障礙境界,它從來就可以自在地受用一切世界萬物,以及種種身心境界。”

  “于是,這位菩薩,他的身體相貌還在塵世間,可是,他的“無知覺明”從來就不曾被塵世所束縛,無論煩惱也罷,涅槃也罷,都不會再障礙菩薩了;就好比呢,一件樂器當中振動發聲的簧片一樣,它從來就不曾被樂器所束縛,它的聲音,遠遠地飄到了外面。”

  “菩薩這樣觀察了知,就能夠從內心當中發生離相的寂滅,以及相應的輕松安樂;菩薩覺悟的淨圓覺心,升華爲妙覺性,並自然順應于寂滅輕安。此時,對于菩薩來說,他寂滅輕安的妙覺之境,一切自我和他人的身心相貌所不能企及;于是,所謂的我相、人相、衆生相和壽命相,都變成了虛浮的妄想。”

  “這種實修的方法,叫做禅那。”

  

  ——哎,這真是一種奇妙的修行方法。

  禅那,通常翻譯爲“靜慮”,也就是所謂的禅修。但是,《圓覺經》所說的禅那法門,與其它教法當中所說的禅修,尤其是聲聞乘當中的“禅那”,乃至于四禅八定當中的“禅那”,不可同日而語。

  爲啥呢?嘿嘿,您看,首先,起點就不一樣:普通的禅那,就是單純地“靜慮”,哎,一邊雜念妄想不起,一邊思維觀察明了。任何人都可以修習,沒有起點的要求。《圓覺經》的禅那法門就不同了,它是以“悟淨圓覺”爲前提的,只有在開悟淨圓覺心的基礎上,才能夠加以實修。

  其次呢,修行方法也不一樣:四禅八定當中的禅那,往往通過數息觀等等方法,來進入禅定,就達到目的了。而聲聞乘當中,既可以借用四禅八定,也可以在止息妄想的同時,觀察苦、集、滅、道四聖谛法門,所謂的知苦、斷集、慕滅、修道,通過這樣的禅修,最終達成證悟空性,出世解脫爲目的。

  而《圓覺經》當中的禅那法門呢,是在菩薩開悟淨圓覺心以後,以淨圓覺心來觀察了知,所謂的身心境界等等,都是各種挂礙而已,所以,應當放下,哎,也就是放下對它們的執著呀。

  同時呢,有一個東西,哎,所謂的“無知覺明”,也就是咱覺悟的那個“淨圓覺心”呀,因爲它裏面沒有知見,也不會落入知覺感受當中,卻又能夠自然地覺察明了,所以叫做無知覺明。哎,咱修行,就是要找到它,明了它,實證它。

  在開悟淨圓覺心以後,您會發現,這個無知覺明,它非常奇妙,所有的不可思議,都和它有關系。哎,沒有啥東西能夠障礙它,對它來說,有障礙,或者沒有障礙,都成了戲論。爲啥呢?

  ——嘿嘿,您看,如果說有障礙吧,它本來就是無形無相的,如同虛空一樣,沒有形質,咋可能被障礙呢!哎,如果說沒有障礙吧,可是,一切事物都是它的顯現,所以,它也可以和一切事物發生作用,哎,咱的見聞覺知,都是它的作用啊!一旦發生了作用,就不能說沒有障礙了。

  所以說呀,咱的這個無知覺明,它本來就超越了障礙和無障礙這兩種境界。哎,不僅如此,咱的這個無知覺明,它顯現了一切事物,也作用了一切事物,同時呢?又不會被任何事物所破壞和影響,所以,世尊說它“受用世界及與身心”。

  ——您明白了吧?嘿嘿,人們哪,都貪圖身心境界的種種享受,誰料到呢,卻都被這個無形無相的“無知覺明”給受用啦。哎,人家啥都不牽挂,不沾染,反而呢?得大受用啊。

  

  關于“相在塵域,如器中簧(锽),聲出于外;煩惱涅槃,不相留礙。”這段話,咱把它語序變化一下,就好理解了:“相在塵域,煩惱涅槃,不相留礙;如器中簧(锽),聲出于外。”

  ——哎,就是說啊,實修禅那法門的菩薩們,表面看起來呢,還生活在人世間;但是,其實呀,人家由于已經開悟了無知覺明,不會再落入知見和覺受當中,所以,從煩惱到涅槃,從世間法到出世間法,都沒有辦法障礙菩薩的清淨心了。哎,無知覺明就是清淨心呀。

  于是…

《趣品《圓覺經》之十八》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