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方法,专注地止念静修。”
“一旦粗的妄想杂念得以澄清,以净圆觉心本有的觉察能力,就会觉察到,阿赖耶识当中微细念头的奔流躁动;从这种觉察当中,会获得更深的觉悟,使得阿赖耶识当中的微细念头寂静下来,于是,从深深的寂静当中,自然发起了广大智慧。”
“在寂静智慧的照耀下,一切身心的执着,乃至于一切妄想烦恼,种种分别念头,等等,都被照破了,从此彻底平息;于是呀,菩萨心中,就能够从里面自然发生寂静、轻松和安乐。”
“此时,由于菩萨内心极为寂静的缘故,十方世界一切如来的圆觉妙心,都会在菩萨的心中显现出来,就好像镜子里面的影像一样。”
“这种实修的方法,叫做奢摩他。”
——哎,这是第一种实修方法,叫做奢摩他。
奢摩他,就其梵文本来的意思,通常翻译为“止”,也就是止息一切妄念的修行方法。
但是,在《圆觉经》当中,作为三种根本修行法门之一,奢摩他,并不仅仅指的是“止”,其中,还包含着在止的基础上,发起“觉”和“静慧”的内容。因此,我更愿意把它归结为“止念静觉”的实修方法。
——同时,咱不能忘了,在进行这样的实修之前,首先需要“悟净圆觉”呀。
因为,《圆觉经》里这个奢摩他的“止”,是与众不同的,在其它法门当中,奢摩他,可以止在任何地方,只要安住一处,止息妄念就行。但是,在《圆觉经》当中,世尊说得很清楚:“以净觉心,取静为行”,是要求咱大家,止住在所悟的净圆觉心上面呀。
下面,是第二种悟后的实修方法:三摩钵提。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同样,世尊在开示第二种实修方法之前,再次强调了实修的前提:
“各位善男子!如果诸位菩萨们,已经开悟了净圆觉心,那么,他们就可以开始如下的第二种实修了。”
以净觉心,知觉心性及与根尘,皆因幻化。即起诸幻,以除幻者,变化诸幻,而开幻众。由起幻故,便能内发大悲轻安。一切菩萨从此起行,渐次增进。彼观幻者,非同幻故;非同幻观,皆是幻故,幻相永离。是诸菩萨所圆妙行,如土长苗。此方便者,名三摩钵提。
关于第二种实修的具体方法,世尊说道:
“已经开悟净圆觉心的菩萨们,用这个所悟的净圆觉心,就会觉悟到,所谓的六识心性,以及六根和六尘,等等,都是因为幻化而有的,并不真实。”
“于是啊,他们就发起了如幻的修行,以便呢,除灭一切幻化虚妄境界;在他们运用各种如幻修行的过程当中,就会广开方便,度化一切如幻的众生。”
“由于像这样发起如幻修行,广度众生的缘故,便能够从菩萨的内心当中,激发出广大的慈悲心,以及相应的轻快安乐。”
“一切菩萨们,都是从这里开始行菩萨道的,然后,在如幻修行当中,依照次第,循序渐进。”
“让他们觉悟到一切如幻的那个净圆觉心,和幻化境界是不同的;但是,如果有人执着于“净圆觉心和幻化境界不同”这个见解的话,那么,他就又陷入了幻化当中。像这样,一边发起如幻修行,一边消除幻觉执着,最终,一切幻化虚妄境界,都会彻底消灭。”
“这些菩萨们,所圆成的胜妙修行,就如同丰饶的土地,能够生长出庄稼的秧苗一样;随着他们如幻修行的深入,就会成长出圆满觉悟的种种妙功德。”
“这种实修的方法,叫做三摩钵提。”
——哎,所谓的“三摩钵提”,它还有一种大家比较熟悉的叫法:“三昧”,翻译成汉语呢,叫做“等持”,或者是“正定”,意思是说啊,在这种修行当中,既有禅定,也有智慧,而且,禅定和智慧是平等一如、融会贯通的。
三昧,有很多种,如佛经所说,有菩萨的无量百千三昧,等等,多得数也数不清呀。哎,在咱《圆觉经》当中,这个“三昧”,则特指的是“如幻三昧”,也就是后文偈语当中的“如幻三摩提”。
如幻三昧的特点,就是在“悟净圆觉”的基础上,用咱觉悟的净圆觉心,来观察一切法如幻。哎,既然如幻,咱就不妨发起一切如幻的妙用,以幻修幻,来消除一切幻化虚妄境界,乃至于度化一切幻化的众生,帮助他们离开幻化之苦海。
——这,就是一切菩萨们的无尽愿行。菩萨们,也将因此而逐渐圆满无上菩提。
各位兄弟姐妹,咱呢?也应当如此发愿,如此效仿一切菩萨,先“悟净圆觉”,再实修如幻三昧,广行菩萨道,度一切如幻众生。
在这个过程当中呢,咱又不应当把非幻的净圆觉心,与幻化的一切事物对立起来,因为呀,一切幻化虚妄境界,都源自于咱的净圆觉心。哎,像这样修行,咱的觉悟将会日趋圆满,无量功德自然增长,就好像啊,肥沃土地上面的庄稼一样,茁壮成长。
下面,是第三种悟后的实修方法,叫做:禅那。
善男子!若诸菩萨悟净圆觉。
同样,世尊在开示第三种实修方法之前,再次强调了实修的前提:
“各位善男子!如果诸位菩萨们,已经开悟了净圆觉心,那么,他们也就可以开始如下的第三种实修了。”
——哎,同样的话,世尊在每种实修法门之前,都予以强调,其重要性,各位兄弟姐妹,咱要牢记于心呀。正所谓:“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是也。
以净觉心,不取幻化,及诸静相,了知身心皆为挂碍。无知觉明,不依诸碍,永得超过碍无碍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相在尘域,如器中簧(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便能内发寂灭轻安,妙觉随顺寂灭境界,自他身心所不能及,众生寿命,皆为浮想。此方便者,名为禅那。
关于第三种实修的具体方法,世尊说道:
“已经开悟净圆觉心的菩萨们,用这个所悟的净圆觉心,既不采取三摩钵提当中,以幻修幻的方法;也不采取奢摩他当中,止念静觉的方法;而是呢,要随时明了,随时知道,自己的身体相貌和内心境界,都是一种牵挂障碍,都应当放下。”
“但是,那个没有知见、不落知觉的觉性明了,它并不依赖于身心而存在;所以,它本来就超越了一切障碍境界,也超越了一切无障碍境界,它从来就可以自在地受用一切世界万物,以及种种身心境界。”
“于是,这位菩萨,他的身体相貌还在尘世间,可是,他的“无知觉明”从来就不曾被尘世所束缚,无论烦恼也罢,涅槃也罢,都不会再障碍菩萨了;就好比呢,一件乐器当中振动发声的簧片一样,它从来就不曾被乐器所束缚,它的声音,远远地飘到了外面。”
“菩萨这样观察了知,就能够从内心当中发生离相的寂灭,以及相应的轻松安乐;菩萨觉悟的净圆觉心,升华为妙觉性,并自然顺应于寂灭轻安。此时,对于菩萨来说,他寂灭轻安的妙觉之境,一切自我和他人的身心相貌所不能企及;于是,所谓的我相、人相、众生相和寿命相,都变成了虚浮的妄想。”
“这种实修的方法,叫做禅那。”
——哎,这真是一种奇妙的修行方法。
禅那,通常翻译为“静虑”,也就是所谓的禅修。但是,《圆觉经》所说的禅那法门,与其它教法当中所说的禅修,尤其是声闻乘当中的“禅那”,乃至于四禅八定当中的“禅那”,不可同日而语。
为啥呢?嘿嘿,您看,首先,起点就不一样:普通的禅那,就是单纯地“静虑”,哎,一边杂念妄想不起,一边思维观察明了。任何人都可以修习,没有起点的要求。《圆觉经》的禅那法门就不同了,它是以“悟净圆觉”为前提的,只有在开悟净圆觉心的基础上,才能够加以实修。
其次呢,修行方法也不一样:四禅八定当中的禅那,往往通过数息观等等方法,来进入禅定,就达到目的了。而声闻乘当中,既可以借用四禅八定,也可以在止息妄想的同时,观察苦、集、灭、道四圣谛法门,所谓的知苦、断集、慕灭、修道,通过这样的禅修,最终达成证悟空性,出世解脱为目的。
而《圆觉经》当中的禅那法门呢,是在菩萨开悟净圆觉心以后,以净圆觉心来观察了知,所谓的身心境界等等,都是各种挂碍而已,所以,应当放下,哎,也就是放下对它们的执着呀。
同时呢,有一个东西,哎,所谓的“无知觉明”,也就是咱觉悟的那个“净圆觉心”呀,因为它里面没有知见,也不会落入知觉感受当中,却又能够自然地觉察明了,所以叫做无知觉明。哎,咱修行,就是要找到它,明了它,实证它。
在开悟净圆觉心以后,您会发现,这个无知觉明,它非常奇妙,所有的不可思议,都和它有关系。哎,没有啥东西能够障碍它,对它来说,有障碍,或者没有障碍,都成了戏论。为啥呢?
——嘿嘿,您看,如果说有障碍吧,它本来就是无形无相的,如同虚空一样,没有形质,咋可能被障碍呢!哎,如果说没有障碍吧,可是,一切事物都是它的显现,所以,它也可以和一切事物发生作用,哎,咱的见闻觉知,都是它的作用啊!一旦发生了作用,就不能说没有障碍了。
所以说呀,咱的这个无知觉明,它本来就超越了障碍和无障碍这两种境界。哎,不仅如此,咱的这个无知觉明,它显现了一切事物,也作用了一切事物,同时呢?又不会被任何事物所破坏和影响,所以,世尊说它“受用世界及与身心”。
——您明白了吧?嘿嘿,人们哪,都贪图身心境界的种种享受,谁料到呢,却都被这个无形无相的“无知觉明”给受用啦。哎,人家啥都不牵挂,不沾染,反而呢?得大受用啊。
关于“相在尘域,如器中簧(锽),声出于外;烦恼涅槃,不相留碍。”这段话,咱把它语序变化一下,就好理解了:“相在尘域,烦恼涅槃,不相留碍;如器中簧(锽),声出于外。”
——哎,就是说啊,实修禅那法门的菩萨们,表面看起来呢,还生活在人世间;但是,其实呀,人家由于已经开悟了无知觉明,不会再落入知见和觉受当中,所以,从烦恼到涅槃,从世间法到出世间法,都没有办法障碍菩萨的清净心了。哎,无知觉明就是清净心呀。
于是…
《趣品《圆觉经》之十八》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