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無量壽經啓信錄▪P2

  ..續本文上一頁生服務的心胸越來越開闊,所以我們堅信夏老居士的這部會集經典是符合佛陀真正義趣的善本。

  隨著修持《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的深入,我們也開始悟到外界的一切境緣,無非是自己心理的顯相,也就是說一切物質現象(包括自己的身體)以及物質之間的關系、變化,雖然森羅萬象,究其根源,不外乎出于自性,與外界無關。由于境緣確實源于自性,所以對境緣的正與邪、是與非、佛與魔的分別,理所當然也是自心所造,與他人無關。自性之中有清淨的本體,也有被無明、塵沙煩惱嚴重汙染的妄性,我們凡夫對一切境緣輕下判別,妄說是非人我,就是妄心。爲何如此說呢?因爲清淨自性的本體無我、無相、無念,一切是非人我沒有落腳處,而妄心正是佛陀弟子要不斷努力舍棄的東西。我們無始劫來常隨妄心,以致多生多劫日日與煩惱爲伍,自己的真心早已淹沒無迹,以僞做真,習以爲常;用妄心判別境緣,決定取舍,認爲是天經地義的事。如同使用一面斑駁腐蝕、累累銅鏽的千年銅鏡照物,一切境相都扭曲變形,但世代相傳,卻無人想去打磨它,從而恢複其光鑒明亮,纖塵不染的真面貌,反而把這些嚴重扭曲的境相,當做無可辯駁的事實,將這些錯誤的認識,作爲自己生活的依據,因而與宇宙人生的真相越離越遠。

  所以自己的真性不因妄心而有缺損,外界的境緣亦如是,無有好醜分別。《華嚴經》明白的告訴我們,當真心起作用時,是“一真一切真”。六祖惠能大師也說:“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我們應時時提高警覺。懷疑別人,輕易判斷別人爲邪魔外道,乃是自己心中妄念作主,邪魔作了自己的主人,真正的佛弟子時時處處不離佛陀的教導,見一切人、事、物都是善緣、助緣,心裏只存利益一切大衆之心,貢高我慢自然沒有落腳處,那裏還會貶低他人呢?夏蓮居老居士用畢生心血來會集這本《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一片至誠爲了方便後人學佛,了解自漢代以來僅存的五種《無量壽經》古本。夏老居士住世時並未以此取一毫供養,也未藉此揚名聚衆。自淨空法師大力推崇、宏揚此經以來,多少淨土同修依此經本修行,得佛法真實的大利益,又有多少同修得以往生西方淨土,對于這樣一位慈悲的大善知識,如果我們還不能生起大恭敬心、大贊歎心,反而還懷疑,甚至貶抑,真正要生大慚愧心才是。我們佛弟子一定要對這部會集的佛陀經典生起無上的信心,舍棄一切不必要的妄想、分別、執著,盡形壽不思遷,以祈早日花開極樂蓮池才是。

  —轉載自二○○二年一月“慕西”第四十叁期

  佛法與生活

  ■臺北/張秀葵

  念佛得力得到大解脫

  “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對九法界衆生的教育,禅宗、密宗和淨土宗是佛陀教育的不同法門,所以佛教是教育,非宗教。入佛門無非是要開智慧。開智慧可以從覺門下手,但是唯有上根利智的人才辦得到;開智慧亦可從正門下手,那就是由研究經典入門而開悟;若是走淨土法門,那麼便是由修清淨心入門。我們淨宗學會就是從淨門入手,這個法門的修學方法,不必跟著某師父,也不需要一定有道場才能成就,只要聽老師的教導,依法遵行就能成就。這次演講,我將過去十年來如何離苦得樂的修學過程告訴各位,提供給各位同修作參考。

  我的一生,尤其是青年與中年時期,身心飽受痛苦煩惱的折磨,如今得到大解脫,這完全是靠“念佛”得力而來的。“阿彌陀佛”每個人都會念,但是念佛要得力,煩惱才能解除,才能得到受用。我們日常居家處事,真是家家有本難念的經,經經不同,煩惱也無奇不有。如果我們依法修行,那麼生活上的言行舉止以及待人處事,就能讓四周的人喜樂安適,這樣修學就成功了。更進一步,要離人間的苦痛,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才是我們修學淨土宗的最終目標。

  佛說一切衆生皆具有如來智慧德相,但因妄想、分別、執著而不能證得。這也是我對佛教起信心的第一句話,我也用這句話來勉勵諸位。一般人總是將佛看得高高在上,自己是如此渺小,感覺佛遙不可及。其實不然,任何衆生都本具佛性,今天我們和佛不一樣,就是因爲有太多煩惱、分別和執著,一天到晚胡思亂想,佛性因此被蒙蔽了,才覺得人生過得好苦、好不自在。日常生活中,常常因爲不明白對方的想法,産生誤會與摩擦。佛法就是教我們如何過自在喜樂的生活。既然衆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菩薩能,我們也能。《六祖壇經》雲:“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佛性是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每個人本來都具備的,不必外求。佛是我們的老師,我們是佛的學生,是師生的關系,佛對我們好比母親對獨子一般,無怨無悔的愛護、教導我們。今天我們明白了佛陀教育是什麼,看清人生就是自己的所做所爲,宇宙就是自身周圍的環境,人、事、物都包括在內,只要如理如法的修行,我們的生活自然就會圓滿。

  《六祖壇經》又說:“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我們本來沒有煩惱,所有的煩惱都是自找的。那麼要如何用佛法來解脫無邊的煩惱呢?首先要反觀自照,《壇經》雲:“若真修道人,不見世間過”,不要一直去看別人的錯誤,你看人不順眼,別人也一樣看你不順眼,修行人要經常自我檢討反省。一般人對事情都期待著有所回報,這就是凡夫痛苦的地方。那麼,佛教我們如何做人呢?做人要忘掉自己,爲別人服務,量力而爲,能做多少就做多少,不要和別人比較,更不必覺得不如人,一切盡力就是圓滿。盡力中一定要心存誠敬,行爲中自然流露出誠懇和尊敬的態度,如果沒有恭敬心,就不如理如法,容易讓對方起誤會。

  過去我尚未入佛門前,對人生很悲觀,一切看法都是灰暗的,人生的態度就是認命,盡職盡分做好該扮演的角色,甚至希望早日盡完義務早點解脫,但老實說,我從來沒有自殺的念頭,只覺得很苦悶、很無奈、有無力感。現在想想,這些都是當時錯誤的想法觀念所造成的,大概是自己太感性,太愛胡思亂想,所以才如此痛苦,如果當時就能接觸到佛法,什麼事都解決了。大約在十年前,我遇到了好老師,從此改變了自己的人生觀。在這之前,凡是有道場的地方,我都接觸,不論是打佛七、做義工都去試,無非希望找到解脫煩惱的方法,結果都徒勞無功。

  一經深入專修而不雜

  很幸運的,我接觸到淨空法師的講演,我和淨空師父只是臺上臺下的師生關系,師父的教學都是引經據典,要我們專念一部《無量壽經》,每天念叁遍,一年一千遍,叁年叁千遍,一天都不能斷,還有日念佛號幾千聲,目的是要攝受我們的心。每個人每天都有許多瑣碎雜事,讓我們的心一直往外跑,不能安住,所以要靠念經的力量來求定,如此煩惱才會慢慢減少。聽完淨空法師的演講後,我就提早退休,一門深入,專而不雜,一切都依教奉行,果真在叁個月就有效果,煩惱顯著的減少。

  佛法要能應用在生活上才能得到真實利益,我們每天在工作中或是工作結束,一定要找時間修持,一切放下,不要常把陳年往事拿出來想,那些都是妄念,多想一遍就多造一次業。真正學佛後得到的好處,就是討厭的人越看越喜歡,討厭的事越做越順心。當我們起了念頭要講話時,先看看對方的表情,想想這句話出口會不會傷到對方。學佛就是行菩薩道,如果我們起心動念都是爲自己著想,那麼私心太重,舉止言行做人就不圓滿。如果權力和名望看得太重,是很難修學佛法的。如果能處處爲別人著想,自己的心胸也會越來越寬大,做任何事情都能夠利他無我,待人處事的方法自然可以因人因事而有所變通,這就是智慧。

  讀經兼修戒定慧叁學

  學佛就是要把自身的佛性恢複。清淨的自性要靠“修德”才能顯現,智慧自然現前,無論遇到順境或逆境,就能有理性,不沖動,不會太高興或太傷心,事情就會辦得如理如法。佛在經典裏,一直要我們看破、放下,除去妄想、分別、執著,因爲這是痛苦造業的源頭。修行離不開我們的生活,有些人常希望找個清靜的山上修行,其實這只不過是想離開嘈雜的環境,但是說真話,身雖在山上而心仍挂念家中大小事務,這是行不通的。如果我們能獨處,在家裏待上幾天而一點也不寂寞、不害怕,那我們就有功力了。讀經的功力就是戒、定、慧叁學同時修,這也是佛教的綱領。“戒”就是要守規矩,也守住了心不起妄想,于是自然心安理得,就能得“定”,有了“定”我們讀經才能明白經義,才能生慧。讀經不要多,一部《無量壽經》努力讀五年,佛號隨時提起,一面細聽淨空師父講經的帶子。我今天能獲得真實之利就是“聽話”,老實依照師父的教導去做。

  佛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爲什麼我們說“相”是虛妄的呢?人從出生到老,相貌一直在改變,夫妻的緣盡了,有一方就會先走。情和錢隨時都有變化,不會永遠一樣的,如果事事抓緊不放,那就會很痛苦,也是煩惱的根源。既然不是真實的,那又何必太在意呢?這些“相”都是因緣而起的,緣不同,相自然也不同,所以我們不要常去做比較分別,少欲才能知足。“萬法唯心造”,所以“相”也是我們自己想出來的,如果不去執著六根接觸的相,“相”自然沒有了,心也就清靜,一切安然。現在小孩子拿刀殺人,不但不慚愧,還說很過瘾,這就是人的“心”在改變,日趨迷、邪、染。

  佛法要我們從服務衆生作起,首先就要爲父母親服務,要孝順。如何才算盡孝?當父母親走時,我們能讓他們安心地走,這個佛法可以做到,要靠我們好好修行,至少五年功夫,無論父母健在與否,或身處六道中那一道上,只要我們修行有成就,一樣可以度脫他們,這才是至善圓滿的孝道,才可報佛恩,報父母之恩。《影塵回憶錄》上有一則公案,倓虛老和尚的好友,和倓老一起研讀《楞嚴經》的劉文化,七年來他們一直虔誠研習《楞嚴經》,劉文化在一次夢境中,看到過去和他有生意過節,打官司敗訴而…

《無量壽經啓信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善女人往生傳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