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自殺的債主,來請求他超度,過去他們所結的惡緣也因此解除;接著他過世的妻女也來到他夢中,踩著他的肩升天了。這就是修行的功力,真修行才能圓滿的盡孝道。自心佛性的“體”我們雖然感受不到,但是它的“相”一旦現形起作用,它的能力與智慧無量無邊。所以我深信只要能誠心念佛誦經,依教奉行,就能幫助我們的六親眷屬,以及一切衆生,就是盡孝。
幫助植物人脫離苦難
我念佛修行也有一些親身的體驗,過去曾經幫助叁位植物人脫離苦難。叁年前有一個女孩在美國昏迷不醒,醫生已經宣布沒救了,我的方法就是握著她的手陪著她一起誠心念佛。當我們憶佛念佛時,阿彌陀佛就會來,這是阿彌陀佛他老人家發的願。假如尚有陽壽的就會好起來,世緣盡了的也可以安詳地走。于是我握著那位女孩子的手,附著她的耳朵,給她開示後,就請她與我一同念佛,我一邊扳著她的手指一邊念佛,大約念了六十聲,然後請她的家人有空就陪著她念。我回臺北兩星期後接到通知,那女孩醒過來了。另一位是五歲的小弟弟,我去醫院看他,同樣方法,大約念了一百聲佛號,當我正要離開病房時,他居然大叫一聲:“哎唷!我尿了!”。第叁位是一位老太太,癱瘓昏迷在床好幾年了,我用的方法也是一樣,叁個月後那位老太太安詳地走了。她的家人說,在她臨終前叫了聲“阿...”,大概在叫阿彌陀佛,原本老太太的四肢是蜷曲的,很害怕的樣子,走時全身已松開並很慈祥。阿彌陀佛的願力真不可思議。
各位同修,淨宗是從淨門入手,第一要清我們心中的妄想,一定要空出我們的心。學佛就是在修清淨心,心清淨煩惱自然減少,心量也會一直擴展開來,對任何事只有包容,沒有怨言。這樣專心修行,五年後我們就有能力去幫助臨終者、有病痛或有苦難需要幫助的人,讓他們也能早日離苦得樂,這也是一種“孝”。修行得力自然能體會到人生的快樂美滿,同時對人間的名聞利養、財、色、名、食、睡等都會看得很淡,得失心和欲念減少就容易滿足。佛法不全重理念,更重視行持,要深信因果,相信佛所講的,大家不要再找借口,要真幹,“阿彌陀佛”是我們最好的補品良藥。
—轉載自一九九八年八月“慕西”第四十期
讀經的功德利益
■臺灣/傳西
各位大德:阿彌陀佛,今天諸位能于百忙之中,來參加念佛法門“無量壽經”的研討,因緣特別的殊勝。佛法常講:“一切法不離因緣。”經雲:“如來所以興出世,唯說彌陀本願海。”也就是宣講這一部“無量壽經”。我今生學佛的因緣特別的殊勝,一九八六年一月五日,廣欽老和尚正准備往生的時候,幸運的我,參加往生大會,親眼見到他預知時至,正念分明,身無病苦,親自帶領我們念佛,現場如同西方極樂世界,所有菩薩皆來迎接,場面感人,因緣殊勝。
我親近老和尚前後十年,他只教我念佛,而我業障深重,無法信受奉行,眼看著師父就要走了,心中是又難過又著急,淚流滿面,希望他能夠再住世,但是他往生的因緣已經成熟了,不過他很慈悲的介紹我聽經,因而認識了這一部“無量壽經”,才知道念佛的殊勝。
我們學佛首先要認識佛教,佛教是教育,而不是宗教,因爲我們稱佛爲本師,而學佛者自稱爲弟子,佛與我們是師生的關系,學佛是在恢複我們本有的無量智慧與德能,能夠讓我們認識自己,認識環境,認識宇宙人生的事實真相,那麼我們學佛該從那裏下手呢?首先,我們要“一門深入”讀誦主修的功課,也就是這一部“無量壽經”。因爲這部經份量適中,事理因果詳明,老實依教奉行的人,無不快速的感應道交。
我先將“無量壽經”的大意,簡單的介紹一下。“無量壽經”將極樂世界的來源、曆史、藍圖、依正莊嚴以及阿彌陀佛四十八願的殊勝功德,講得很詳細。全經共分四十八品,第一品到第叁品是序分,第四品到第四十二品是正宗分,第四十叁品到第四十八品是流通分。修學的結果,全部都在經題上,也就是“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正覺”。本經從第四品“法藏因地”開始,介紹極樂世界的緣起,敘述法藏比丘如何的發願,如何的修行。我們讀這部經,最重要的是“信願解行”要同佛,我們每天讀這部經,在日常生活中,對照自己“身、口、意”叁業的行爲,是不是與經典相符合,如果違背了經典的教訓,就要修正,這就是修行;修行真正的意義,就在于改正自己錯誤的身、口、意行爲。
我們要效法法藏比丘在因地的修行,也就是極樂世界的成因,這樣才能與阿彌陀佛極樂世界相應,思惟法藏比丘是如何的積功累德。
第五品“至心精進”中,他自己親眼看到了宇宙間一切的國土,他慢慢的思維,將十方國土的優點全部采納,缺點全部舍棄,做爲建立極樂世界的藍圖,也就是彌陀的四十八願。他發願之後呢?再依照四十八願去修行,願願都圓滿成就,才成立了極樂世界,成立到今天,已經十劫,而且天天都在講經說法,他希望我們趕快到那裏去修學。
第六品“發大誓願”,是法藏比丘修學的成績報告,全經是四十八願的解說,西方世界是願力成就,與十方世界業力成就完全不同,爲什麼功德利益無比殊勝呢?因爲阿彌陀佛以自己修學的利益,來幫助一切衆生信願持名,帶業往生,用他一生西方就圓證叁不退來供養大衆;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又能夠常與諸上善人俱會一處,沒有惡緣及退緣,天天與觀音、勢至等覺菩薩在一起學習,所以能夠一生成佛。極樂世界的一切無量,以無量壽爲第一殊勝,這是淨土第一的超勝,因爲壽命無量,有長的時間修行,所以能夠不退成佛,這一品是本經的核心,核心中的核心。就是第十八願的十念必生,也就是這一句佛號,這是十方諸佛所共同宣揚贊歎的,我們若宏揚此經,即爲十方諸佛所護持與贊歎,此乃第一得度之大經也。諸位今天能有這麼好的因緣遇到此經,能夠信受奉行,並非偶然,正如大經中所說,無量劫來已曾供養無量諸佛,善根相續,善珍惜故。
第廿四品“叁輩往生”,講到上輩、中輩、下輩往生的條件,皆有“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叁輩九品以“觀無量壽佛經”說的最詳細。種什麼因,就得什麼果,我們希望到極樂世界去成佛,就必須發“菩提心、一向專念”,因爲“念佛是因,成佛是果”,這就是往生的正因。往生必備的條件如下,第一就是淨業叁福:一者孝養父母。奉事師長。慈心不殺。修十善業:(身叁:不殺、不盜、不淫;口四: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绮語;意叁:不貪、不嗔、不癡。)二者受持叁皈。具足衆戒。不犯威儀。叁者發菩提心。深信因果:“念佛是因,成佛是果”。讀誦大乘。勸進行者,叁條十一句話好比十一層樓,後面包括前面,第一條是根本,由此得知孝敬是大根大本,成佛是孝敬擴充到究竟圓滿,第二是六和敬有六條,這是與衆相處的規條。一者見和同解,二者戒和同修,叁者身和同住,四者口和無诤,五者意和同悅,六者利和同均。在團體生活中共事與和合是相當重要的,小至家庭、公司,大至社會、國家、世界,有和才有平,有平才有安,有安才有樂。第叁是戒定慧叁學,也就是勤修戒、定、慧,用讀經一次完成,初學的時候,用讀誦叁千遍打基礎,心定了以後,即生智慧。第四是菩薩的六度,也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就是看得破、放得下,把心安住在一句佛號上。第五是十大願王,一者禮敬諸佛,二者稱贊如來。叁者廣修供養。四者忏悔業障。五者隨喜功德。六者請轉*輪。七者請佛住世。八者常隨佛學。九者恒順衆生。十者普皆回向。
最後一段世尊告訴我們,目前這個世界,就是一個五濁惡世,人們身心的汙染都非常的嚴重,世間爭名奪利,汲汲營營,離不開憂喜苦樂,人人都怕憂、怕苦,但他不知道什麼是憂、什麼是苦,他認爲爭不來的是憂是苦,其實爭來的,才正是苦呢!任何人都好喜、好樂,世間那有喜?那有樂呢?我們處在世間好比待死之囚,囚到監牢混吃等死,不知道到那一天,就提你去槍斃。有什麼可喜?有什麼可樂呢?又好比雞籠裏的雞一樣,雞販一伸手,就得要受一刀之苦;衆生也是這樣,您看那個雞,雖然眼看就要被殺了,它爲了爭一粒米,互相還打架,我們看起來實在可憐,待死之囚,有什麼可喜?可樂呢?世間人都喜歡成功,但他不知道成和敗,互爲因果,唯有智慧者知道,所謂成是敗成,所謂敗是成敗;沒有敗就沒有成,有成必有敗。我們看看世間實在可憐,爲了爭成功,打破頭、打破臉,成和敗是孿生姐妹,當你成功的時候,就是失敗的開始。
從卅二品到卅七品,可以做爲我們每天生活的反省,檢討身口意叁業的行爲,如我們犯了過失,就要依照經訓修正。這六品道盡了目前社會的狀況,是五惡、五痛、五燒、五濁的世界,道德倫理的喪盡,我們眼前的生活不知道那一刻就破滅。世間人都說是養兒防老,可是世間無常,一般是父親死,兒子哭,可是兒子死了,父親哭的也很多,夫哭妻,妻哭夫,兄哭弟,弟哭兄,雖然說是骨肉團聚,可是終歸免不了大哭一場。衆生行善的少,造惡的多,把世間搞得非常恐怖,偷的、搶的、殺的、害的,由惡業因緣墮入叁途。活的時候,眷屬一起,命終之後,各走各的路,互不相關,凡此皆屬因果報應。所以勸衆生應該止惡行善、精進行道,進而求生西方淨土。經雲:“心淨則佛土淨。”念佛法門是易行道,此法門帶業往生,五逆十惡臨終十念、一念皆可往生。佛更勸我們,宜各勤精進、努力自求之。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今生不向此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
接著是流通分,從第四十叁品非是小乘,很多人覺得自己關起門來,讀經念佛是自私自利,小乘自了漢的作法,沒有行菩薩道,其實這是很大的誤會。以我自身的經曆,當初自己關在家中讀誦得到真實利益,而後轉變命運才能離苦得樂,自行化他。
今天來到此地,希…
《無量壽經啓信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