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90▪P2

  ..續本文上一頁

  “叁千大千世界的七寶布施,此人以是因緣”,什麼叫因緣呢?緣起性空的因緣,“得福多不?”須菩提說:“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他並沒有否定這個福德,爲什麼不否定呢?因爲叁千大千世界七寶本身是佛陀圓滿報身所具足的,七寶是個比喻的說法,其實就是報身的莊嚴,但是我們執著于七寶。其實每個衆生都在用,他是有因緣的。從小乘來講,苦空無常無我,如果你能認識到苦空無常無我,那你的福德亦不可思議,這裏面已經破除了人我相,苦空爲我,無常爲法,無常是對立著的,一切法無常是生滅的,生滅就是了不可得;空苦無常,這個苦的本體是空的,代表它是如幻,無常代表了不可得,一切法生滅他是無常的,是了不可得的,因爲無常了不可得。

  了不可得即是無住之意,不識就有常了,如果你不了解他的無常,你就有住,有住就常,常就是凡夫。不管是任何一件法,都是無常的;以無常而修法,得心清淨,破人我空,我就寂滅了,你能識得這個道理,那你的功德也是不可思議的,以是因緣必有以是因緣的福德。像世間人講,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你做善事必有善報,是有住之福德,不是如是了。如是是跟解脫相應的,不如是者是跟解脫不相應的;所以萬法從因緣上講,緣起性空任何一個緣起都是性空的。也就是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一不異。不來不去是因緣法,所謂不來就是性空,所謂不去就是緣起,緣起性空叫不來不去,叫因緣法。像舍利弗、目健連他是聞十二因緣而開悟的,十二因緣就是緣起性空。所有宗教裏面唯佛教才有此緣起性空之理。外道裏包括婆羅門教都是沒有的,當下緣起性空的這個當下體,在所有宗教裏面都沒有,只有佛教才有。一切法是建立在緣起性空上面的,緣起性空度一切衆生無衆生可度;誓成佛道無佛可成;因性空就是成佛,緣起就是度衆生;無衆生可度,無佛可成就是菩薩道。當時舍利弗在街上走路的時候,看到馬鳴大士持錫杖威儀具足,舍利弗一看,啊,這是哪位聖士啊,是哪個的弟子啊,怎麼這麼威儀啊?問汝師是誰?答:悉達多,就是釋迦牟尼。其實釋迦牟尼四個字就是緣起性空:釋迦就是能忍,牟尼是寂滅,寂滅就是性空,能忍就是緣起。能忍是以衆生而能忍,佛爲寂滅,佛陀他住在世界本來是寂滅體,但是有衆生的妄想,而起能量,就像光一樣,有衆生我們就有光亮。又問師何言?答:吾師大沙門,常作如是說,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生滅滅已,寂滅爲樂。舍利弗聞此即悟,見釋迦牟尼佛而聞十二因緣法,當下證阿羅漢;領五百弟子歸佛,並勸目健連領五百弟子歸佛;佛經上的千二百五十人俱,其中的一千人由此而來。

  印順導師爲什麼推崇十二因緣法是一代教法?

  印順導師講:佛教的一代教法是十二因緣法,緣起性空,上通于諸佛之心,下通于衆生的心。十二因緣者:無明緣行,行緣識,識緣名色,名色緣六入,六入緣觸,觸緣受,受緣愛,愛緣取,取緣有,有緣生,生緣老死憂悲苦惱;無明滅即行滅,行滅即識滅,識滅即名色滅,名色滅即六入滅,六入滅即觸滅,觸滅即受滅,受滅即愛滅,愛滅即取滅,取滅即有滅,有滅即生滅,生滅即老死憂悲苦惱滅。一斷一切俱斷,十二因緣看似有,如果你一個連上了,所有就連上了;中間有一個斷了,所有的都滅了;從一個根上面斷掉,所有的都斷掉;不管是斷過去,還是斷現在,或是斷未來;它叫叁世因果啊。過去因現在果,現在因未來果。主要是破除無明,我們的無明在障礙著,所謂的無明並不是眼睛看不見叫無明,無明就是沒有智慧,有了智慧大光明藏開顯出來了,十二因緣就空掉了。爲什麼呢?十二因緣是緣起,它性就空了;緣起即性空,性空即緣起,緣起性空是不二的。

  緣起性空的福德?

  如果你懂得這個道理你的福德就不可思議:聲聞人聞到此理,安住此世界,威儀俱足,爲什麼呢?因爲緣起性空啊。你吃飯穿衣睡覺所有都是緣起啊,沒有佛可得沒有衆生可度啊;那你在這個裏面我也沒有了;我也是緣起性空了;所有空是一體的,所有緣起是一體的,哪有什麼衆生?這種信心俱足的時候,你就相當于緣覺菩薩,但是還有習氣在。你就這樣住著,你當生可以升到須彌山,見彌勒菩薩。爲什麼呢?你把這種思想固定在自己的意識當中,非常固定,認爲這個就是大七寶聚,認爲這個就是福田,這個功德是不可思議的,因爲這個就是出世因緣;這個可以見到彌勒菩薩。可以當來下生,證果德非常快。我們悟到這個道理,事實上你在此世界就有大輕安。

  你做任何事情都曾有緣起性空的觀照嗎?

  所以做任何事情你都應該有緣起性空的這種觀點。你在街上走路,在任何地方走路,因爲緣起是一體的,我跟你講話,我倆坐在一塊是緣起,我晚上睡覺是緣起,我吃飯是緣起,這個緣起是一體的。不管到任何一個地方,緣起是一,緣起就是性空,性空就是無住體,叫心,心與法不二故,沒有一個獨立的我存在。其實在這個世界走而無走,睡覺沒有一個我在睡覺,吃飯沒有一個我在吃飯,爲什麼呢?性空哪有我在吃飯呢?緣起,哪有個我在睡覺呢?是個緣起嗎?我們坐在這個地方是緣起,沒有對立了,哪有個我還存在呢?這個不是個獨立存在的,如果獨立有個我存在就不叫緣起了,還有我在這個地方那是凡夫的知見;有你有我才叫緣起。我倆個共同産生的叫緣起,緣起他性空,緣起就是性空;在緣起裏面就找不到一個實在的我,哪個有我嗎?這個有我嗎?哪個地方有我?這邊那邊都消失了,獨立的我會存在嗎?眼睛看不到色,耳朵聽不到聲音,鼻子聞不到味道,嘴巴吃不到寒酸苦辣,我們這個身體摸不到春夏秋冬,意裏面想不到長短高低,我在哪裏?外面所有的相和我們這個肉體啊,他都是一個緣起,沒有外面的相就沒有裏面的相,它是一體的,叫緣起。

  所以衆生執著以爲這個緣起爲真,實際上是緣起性空。每個衆生的緣起都是一,因爲它是性空的;性空是大同;緣起是大相,此相此體不二故,你跑遍世界都是個緣起相,都離不開我們現在這個心。你跑到北京去了,我在這個地方,大家都在那個心裏面;連佛都離不開我這個心啊,我能離開嗎?就是說我們執著了,相小;佛陀沒有執著,相叁千大千世界,叁千大千世界也在衆生心裏面,我們現在這個小也還是在這個心裏面,你跑到北京不還是在心裏面嗎?所以北京也是心,上海也是心,還是那個心;都在緣起性空裏面。我們都在一個體裏面,你不要以爲你跑到北京就可以離開我們的心了。所以我離不開你,你離不開我;這個叫做心心相印。心是一體的,這個才是。過去觀音菩薩在打坐的時候,聽海潮音,水嘩啦啦嘩啦啦,他就看到緣起性空,而直接證到初地;聞到這個道理,他猛然發現自己的身體,嘩的就融到法界裏面去了;然後聞大悲咒證八地菩薩。

  我們聞到這個緣起性空爲什麼沒有反應呢?是因爲你不信。你不相信我跟你這個心是一,你走到沙河九江跟這個無量壽寺是一,你不相信;你認爲九江就是九江,南昌就是南昌,沙河就是沙河,這個心不可能在一塊,你不相信。你心中不能離心故,所以你心中就在尋找心,心在哪裏呢?你以爲你能找得到嗎?除此心之外,你再找心能找得到嗎?所以心在一切處。第二個我們心中無始以來的習氣很重,這邊是緣起性空的道理,你聽到了你也知道這個道理了,但一出大門就有自己個人的習氣了,又在爭吵。你不認爲我心即是你心,大家都是一個心裏出來的,我們的法是一個法,我們的心是一個心,我們在吵什麼呢?所以你我相比,哪個好看哪個不好看呢?其實都是我們心裏面的法,都是無住之相,都是緣起體,緣起性空都是像七寶一樣珍貴,我們對它尊重。如果要分別南昌錢多,九江錢少啊,沙河更窮啊,你要是這樣的分別你就完蛋了;那不就住到相上面去了嗎?一住到相上面去,你的分別心俱生,境上有四相,你就俱生四相,內外都是四相,那不是徹底的凡夫嗎?

  受用金剛經是你的信心?是熏習的力量?還是觀照的力量?何謂受用金剛經中的“揉功”?

  說修行就是當下一念信而已,你說這個事情很簡單很容易修行的東西,但是我們爲什麼會感覺到修行很困難呢?就因爲平時熏陶法的力量太弱了;不願意安住在上面。智者一聞七日不忘,愚癡者聞到即忘,智慧的人一聞即明,愚蠢的人跟他講七天還一點反應沒有。我們講金剛經其實很多都是原話,事實上是不斷的熏陶我們信心。我們在這麼長的時間每天都講每天都講,你心裏面還不斷的有個反思,想到今晚講法,想到無住,想到無相,哎,思維一下;思維這麼多天畢竟還是有一點力量的;所以我們不在乎金剛經講多長,在乎你每天都有一個心相應,每天都想一下這個問題。千萬不要說我講金剛經講得太長了,你要是如是想,一定是有問題的,爲什麼呢?你心不清淨故;證明你不思維般若,在文字上下功夫不與實相相應嘛?你不知道講般若如法修行如實修行,講法的人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如法修行,與實相相應如是思維觀照即是修行啊;你在一天中都有實相的心顯現出來;這個才是講經的目的。所以爲什麼每部經典講到最後都有多少人開悟,這就是講經的利益。不斷的熏陶不斷熏陶,把你心裏面不斷的揉不斷的揉,唰的一下打你的心打開了。聽說過去講一部經典要幾年時間啊,但我們現在人速度太快了,飛機啊、宇宙飛船啊,火車提速,刹那刹那的,快的很;車子快了,時間觀念也快了,我們的意識也快了。電視說有人七分鍾了解一本書,用七分鍾時間,全部了解一本書,因爲根本就沒有熏習,完全是表面文章,自欺欺人。所以出家絕對不是這個問題,不是一個速塊的問題,出家修行是一輩子的事。有人還沒出家就想到我要證到果位了,我告訴你啊,修行這件事情,那…

《《金剛經》系列開示 9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