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81▪P3

  ..續本文上一頁這個地方沒有什麼別的東西,就是談般若。所以不斷的熏習般若之體。我們心要離念,跟實相才能相應。

  後面講,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者。我們平時看金剛經,肯定沒看到這一點,我們一般人都認爲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知道此心爲念,實在沒有法,直接的透露出他的本懷,當體即是。有法肯定有一個心念出來,沒有法就沒有念。後面講,我有法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佛不于我授記,釋迦牟尼。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則非菩薩,不講你不是菩薩,則非菩薩,就是你不能向菩薩那個地方相應,同真實法相應。我們還有一些假菩薩,比如我們看到佛陀成佛了,我也要成佛,也是叫發菩提心。我們要利益衆生,要幫助別人,這也叫菩薩心。則非菩薩,就是告訴你,你會失去很大的利益,你有四相,你就有法執,你會落到六道輪回,不能出離生死。在華嚴經裏面,一信即佛,華嚴經的信位就是佛,但是還是有次第。這個信位裏面,其實就是金剛經,一信即佛,那他爲什麼不成佛呢?因爲有習氣故。

  比腧來講,看到佛陀成佛了,我也要成佛,我們看到在利益衆生,我也要利益衆生要幫助別人,這也叫菩薩行,則非菩薩,就是告訴你會失去很大的利益。你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你就有法執,有法執,就有四相,有四相就有六道輪回,不能出離生死;在華嚴經裏面一信就是佛,華嚴經裏面信位就是佛,這個信位裏面其實就是金剛經,那他爲什麼不成佛呢?因爲有習氣故;我們衆生都有習氣,有習氣不離習氣,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他知道毗盧遮那佛就是我們的法身,但是他無始以來的習氣在,有這個習氣故,他安住習氣,他沒有把這個習氣滅掉,所以呢似乎有一地二地叁地五地,一二叁四五六不過是衆生的習氣而已。我們每個衆生都有習氣,有習氣住那就從一地到叁地,到八地菩薩還有變異生死,不是遠離生死啊。

  什麼叫變異生死呢?雖然你不去地獄餓鬼畜生,但你還會有變—異,就是從這個身體變成哪個身體,你可以到別的道去投胎;但是不會墮落到六道輪回,七地以下的菩薩都有隔世之迷,一旦你隔了,還需要別人家提醒你,象阿羅漢必需要有佛來提醒,象七地以下的菩薩,菩薩就能度;我們發心高一點,得度的機會就早一點;如果你要放低一點,你得度的機會就遲一點;你不發菩提心的話,從這個地獄到哪個地獄,從這個餓鬼道到哪個餓鬼道,從這個畜生道到哪個畜生道,這個地球壞了,到哪個地球繼續受苦,那就麻煩了;衆生一旦到六道輪回就是這個樣子;阿羅漢住在時空裏面,他不會到六道輪回,只有佛能度他;因爲他沒有相,沒有相的地方,只有佛能到,菩薩也度不了他;菩薩住在相裏面,解脫的衆生菩薩是不管的。

  到了華嚴境界,那是大乘菩薩的境界,一旦聞到華嚴叫大性衆生,就是發了菩提心的人,一聞金剛經即是發心菩薩,你已經發了心了,你就能夠出離生死了;阿羅漢聞到金剛經,就生起大乘的善心,任何一個衆生只要聞到金剛經,就能夠入佛位,聞到華嚴經,妙法蓮華經,椤嚴經,無量壽經也是;都可以入佛位;但如果聞而不悟,所有的佛法都是令衆生悟。

  開悟和念佛的關系,何謂開悟?大悟小悟?開悟之念的意義?

  爲什麼不要悟呢?現在的人動不動就我不要悟,釋迦牟尼佛是開迷顯悟啊,他講法的目的就是要開我們的悟啊,哪爲什麼我們不接受悟?非要說我不爲開悟呢?你說印光大師要不要悟?印光大師是悟了以後認識到自己的習氣很重,稱爲自己是凡夫,他是在習氣哪邊講,在地藏菩薩來講,我們稱一念地藏菩薩,生生世世不墮地獄餓鬼畜生,這是對我的一念覺性是相應的,但是呢所有衆生在此世界起心動念無非造罪,起心動念無不是罪,這是對我們的妄念來講的,我們妄念不生的時候,你就是地藏,但是呢妄念生起的時候,不能說這個覺性沒有,爲什麼稱念地藏菩薩不墮到地獄餓鬼畜生呢?這裏面是對于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說自己是業障凡夫;但是他悟到自己是業障凡夫。末法時代衆生的習氣很重,並不是說我不悟了,悟了以後認爲自己的習氣很重,你可以說我習氣很重,我是凡夫;但是“悟”一定要;一定要悟;聞無量壽經你也要悟啊;你爲什麼要念阿彌陀佛,你不悟念阿彌陀佛幹什麼?因爲你悟了,要出離生死,你才念阿彌陀佛啊;念阿彌陀佛爲了出離生死,都是悟的體。

  爲什麼要有強烈的“我想開悟”的願望?開悟之念的功德?

  所以呢,經典都是開迷顯悟的,並不是說我不要開悟了,我就念阿彌陀佛就可以了,不開悟?釋迦牟尼佛出世因緣開佛知見悟佛知見入佛知見,幹麼?首先開佛知見----行權方便,悟佛知見----令衆生聞法思維實相,,入佛知見----令衆生入佛法性,你不開悟是錯誤的;我們一定是爲了要求開悟來學佛的;有這種理念出來之後,我們學佛啊……有這種“我想開悟”念頭出來,都不可思議;你說“我要開悟”這個強烈的念頭生出來後,你不斷的聞法,他就不一樣了;你說“我無所謂有,我就聽了一句忘記了”,你沒有這個心,完全是二種狀態;我講金剛經我也想開悟啊,是不是?因爲我要悟我才講金剛經啊,我越講越悟,越講越深呢?你越聽也越深也是一樣的,如果你不想開悟,那就無所謂了,講就講吧,凡正我聽了就是了,如果你發心“我一定要開悟,我甯肯墮地獄也不離開我要開悟的心”然後你不斷的思維不斷的觀察,你明了這個時候就是個“無事生”;你有這個心出來,我們一定要開悟,千萬不要把開悟當成神密的狀態,開悟的人大悟要叁次小悟要叁百次,大悟最起碼要叁次,你就一生中你開了幾個悟呢?

  你根本就沒有發這個心,那就麻煩了,是不是;你認爲我一個悟也不要開,你將會失去最大的利益;就象“我要墮地獄,我管它去,我就下地獄好了”你這一個念頭,根本就沒有出路;在家人開悟,明了金剛經可以證叁果,出家人可以證四果,在家人可以現量得叁果,一去不來;你悟了金剛經就是大乘善心啊,就是大乘菩薩,你就是大乘,就是佛;爲什麼講“一持菩薩戒,即是佛”了你一旦受了菩薩戒,你就是佛;雖然你還有習氣在,但還是同佛無二了;悟了這個道理就不一樣了,就象你持戒即是無我,什麼叫菩薩戒呢?一念持戒即是佛,我持五戒,沒有“我”持五戒,我持菩薩戒的這個戒的體是從我佛性可生,從哪個地方生出來呢?從毗盧遮那佛生;菩薩戒不是講的很清楚嗎:毗盧遮那佛授一切衆生戒嗎;爲此世界一切衆生說此金剛光明寶戒,持此一戒,金剛光明寶戒,衆生我執,以爲這個戒是我在持,不知道你持戒即是佛心,是光明之象,一旦會到離相離念,什麼叫離相,此戒相是光明之象,不是我,離相;但是呢?認爲我在接受光明之相,還有個念在,而我也沒有了,此相就是此身,念也沒有了,離念離相就是毗盧遮那佛,不離開此地就是毗盧遮那佛,光明照耀,寂而照。什麼叫寂呢?沒有我了,什麼叫照呢,諸法實相,寂照現前,寂照雙用,就是福慧雙修,慧者就是照,智者就是定,定生萬法,一切法生出來一照即空,不管什麼法在你面前,吃飯穿衣睡覺,一照,光明一照,全是善法;全是心中光明啊;吃飯也是毗盧遮那佛,睡覺也是毗盧遮那佛,走路也是毗盧遮那佛,一切善法是如來光明照,是毗盧遮那佛,毗盧遮那佛體是無我寂滅體,這個大千世界無非是毗盧遮那佛而已,如是持戒的話,當下你就安住了,爲什麼呢?不離此相即是真如啊;不離此不取不舍,不取是不取衆生心中的妄,取是取衆生心中如來本真,取真舍妄,即是如來;就是毗盧遮那佛。此法是不可思議教法。

  一定要大心發起

  雖然你還沒有成佛,但是你大心發起,與真如相應,你即是佛,你大心已經出來了,這個心是般若之門;是成佛之路;有此心在,佛就永遠跟著你,經典上講“生生世世不離諸佛”,只有此念才是永遠不離開佛啊;我們不是要發心嗎?生生世世不離佛,不離供養啊,也就是不離衆生,你怎麼樣生生世世不離諸佛不離供養呢?于金剛經相應才能得到啊。你與金剛經不相應怎麼得到呢?你到邊地疑城怎麼供養諸佛呢?

  衆生迷故入六道輪回、九法界,極樂世界也是對迷的衆生講的

  我們往生都到中品或下品去,都見不到佛;那在此世界不是一樣的嗎?只是不墮落而已。所以極樂世界有九品,此世界有六道,密宗裏面有十法界,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十法界,開顯的十法界是對于迷來講的,一真法界是對于覺來講的,開顯六道是對于衆生的迷來講的,開顯離六道,離言說相,所有離開六道,就是你自己的真如法性;你悟了就是真如法性,六道只是個假象而已,如果你不明了就在六道之中。所以呢不講什麼極樂世界,也不講什麼十法界;六道就是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六道;六道在淨土法門就是六品,上叁品都是見佛的,而見佛就大乘中乘小乘的這個體,無非是如來施于衆生入第一義谛法而已,我們修淨土法門,修禅的,修密的,事實上呢它肯定有迷有悟,有覺的,我們不管是到淨土宗,還是到禅宗,還是到密宗,你一定要有“求無上菩提心”,象金剛經一樣,屬于大乘善行,象無量壽經直接說,如果不了解四十八願,就落到胎生了,金剛經你不懂,你一定落到六道;密宗裏面不知道一真法界,你肯定落到十法界。十法界是衆生心,六是也是衆生心,九品還是衆生心;真正到西方極樂世界沒有九品,九品是對于衆生來講的,對于九法界來講的,下面的六道是衆生的心,衆生的心就是安住體,上叁品是大乘的體,就是自利利他的體,我們不管到哪一道去,不管修淨土修禅宗還是修密宗,同樣的道理,根本是無二無別的,所以呢我們學佛法不要一直分別,一定要跟般若相應,無量壽經一定要聽懂。

  “須菩提。于意雲何。如來于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金剛經》系列開示 8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