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这个地方没有什么别的东西,就是谈般若。所以不断的熏习般若之体。我们心要离念,跟实相才能相应。
后面讲,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我们平时看金刚经,肯定没看到这一点,我们一般人都认为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知道此心为念,实在没有法,直接的透露出他的本怀,当体即是。有法肯定有一个心念出来,没有法就没有念。后面讲,我有法可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佛不于我授记,释迦牟尼。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不讲你不是菩萨,则非菩萨,就是你不能向菩萨那个地方相应,同真实法相应。我们还有一些假菩萨,比如我们看到佛陀成佛了,我也要成佛,也是叫发菩提心。我们要利益众生,要帮助别人,这也叫菩萨心。则非菩萨,就是告诉你,你会失去很大的利益,你有四相,你就有法执,你会落到六道轮回,不能出离生死。在华严经里面,一信即佛,华严经的信位就是佛,但是还是有次第。这个信位里面,其实就是金刚经,一信即佛,那他为什么不成佛呢?因为有习气故。
比腧来讲,看到佛陀成佛了,我也要成佛,我们看到在利益众生,我也要利益众生要帮助别人,这也叫菩萨行,则非菩萨,就是告诉你会失去很大的利益。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你就有法执,有法执,就有四相,有四相就有六道轮回,不能出离生死;在华严经里面一信就是佛,华严经里面信位就是佛,这个信位里面其实就是金刚经,那他为什么不成佛呢?因为有习气故;我们众生都有习气,有习气不离习气,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他知道毗卢遮那佛就是我们的法身,但是他无始以来的习气在,有这个习气故,他安住习气,他没有把这个习气灭掉,所以呢似乎有一地二地三地五地,一二三四五六不过是众生的习气而已。我们每个众生都有习气,有习气住那就从一地到三地,到八地菩萨还有变异生死,不是远离生死啊。
什么叫变异生死呢?虽然你不去地狱饿鬼畜生,但你还会有变—异,就是从这个身体变成哪个身体,你可以到别的道去投胎;但是不会堕落到六道轮回,七地以下的菩萨都有隔世之迷,一旦你隔了,还需要别人家提醒你,象阿罗汉必需要有佛来提醒,象七地以下的菩萨,菩萨就能度;我们发心高一点,得度的机会就早一点;如果你要放低一点,你得度的机会就迟一点;你不发菩提心的话,从这个地狱到哪个地狱,从这个饿鬼道到哪个饿鬼道,从这个畜生道到哪个畜生道,这个地球坏了,到哪个地球继续受苦,那就麻烦了;众生一旦到六道轮回就是这个样子;阿罗汉住在时空里面,他不会到六道轮回,只有佛能度他;因为他没有相,没有相的地方,只有佛能到,菩萨也度不了他;菩萨住在相里面,解脱的众生菩萨是不管的。
到了华严境界,那是大乘菩萨的境界,一旦闻到华严叫大性众生,就是发了菩提心的人,一闻金刚经即是发心菩萨,你已经发了心了,你就能够出离生死了;阿罗汉闻到金刚经,就生起大乘的善心,任何一个众生只要闻到金刚经,就能够入佛位,闻到华严经,妙法莲华经,椤严经,无量寿经也是;都可以入佛位;但如果闻而不悟,所有的佛法都是令众生悟。
开悟和念佛的关系,何谓开悟?大悟小悟?开悟之念的意义?
为什么不要悟呢?现在的人动不动就我不要悟,释迦牟尼佛是开迷显悟啊,他讲法的目的就是要开我们的悟啊,哪为什么我们不接受悟?非要说我不为开悟呢?你说印光大师要不要悟?印光大师是悟了以后认识到自己的习气很重,称为自己是凡夫,他是在习气哪边讲,在地藏菩萨来讲,我们称一念地藏菩萨,生生世世不堕地狱饿鬼畜生,这是对我的一念觉性是相应的,但是呢所有众生在此世界起心动念无非造罪,起心动念无不是罪,这是对我们的妄念来讲的,我们妄念不生的时候,你就是地藏,但是呢妄念生起的时候,不能说这个觉性没有,为什么称念地藏菩萨不堕到地狱饿鬼畜生呢?这里面是对于我们无始以来的习气说自己是业障凡夫;但是他悟到自己是业障凡夫。末法时代众生的习气很重,并不是说我不悟了,悟了以后认为自己的习气很重,你可以说我习气很重,我是凡夫;但是“悟”一定要;一定要悟;闻无量寿经你也要悟啊;你为什么要念阿弥陀佛,你不悟念阿弥陀佛干什么?因为你悟了,要出离生死,你才念阿弥陀佛啊;念阿弥陀佛为了出离生死,都是悟的体。
为什么要有强烈的“我想开悟”的愿望?开悟之念的功德?
所以呢,经典都是开迷显悟的,并不是说我不要开悟了,我就念阿弥陀佛就可以了,不开悟?释迦牟尼佛出世因缘开佛知见悟佛知见入佛知见,干么?首先开佛知见----行权方便,悟佛知见----令众生闻法思维实相,,入佛知见----令众生入佛法性,你不开悟是错误的;我们一定是为了要求开悟来学佛的;有这种理念出来之后,我们学佛啊……有这种“我想开悟”念头出来,都不可思议;你说“我要开悟”这个强烈的念头生出来后,你不断的闻法,他就不一样了;你说“我无所谓有,我就听了一句忘记了”,你没有这个心,完全是二种状态;我讲金刚经我也想开悟啊,是不是?因为我要悟我才讲金刚经啊,我越讲越悟,越讲越深呢?你越听也越深也是一样的,如果你不想开悟,那就无所谓了,讲就讲吧,凡正我听了就是了,如果你发心“我一定要开悟,我宁肯堕地狱也不离开我要开悟的心”然后你不断的思维不断的观察,你明了这个时候就是个“无事生”;你有这个心出来,我们一定要开悟,千万不要把开悟当成神密的状态,开悟的人大悟要三次小悟要三百次,大悟最起码要三次,你就一生中你开了几个悟呢?
你根本就没有发这个心,那就麻烦了,是不是;你认为我一个悟也不要开,你将会失去最大的利益;就象“我要堕地狱,我管它去,我就下地狱好了”你这一个念头,根本就没有出路;在家人开悟,明了金刚经可以证三果,出家人可以证四果,在家人可以现量得三果,一去不来;你悟了金刚经就是大乘善心啊,就是大乘菩萨,你就是大乘,就是佛;为什么讲“一持菩萨戒,即是佛”了你一旦受了菩萨戒,你就是佛;虽然你还有习气在,但还是同佛无二了;悟了这个道理就不一样了,就象你持戒即是无我,什么叫菩萨戒呢?一念持戒即是佛,我持五戒,没有“我”持五戒,我持菩萨戒的这个戒的体是从我佛性可生,从哪个地方生出来呢?从毗卢遮那佛生;菩萨戒不是讲的很清楚吗:毗卢遮那佛授一切众生戒吗;为此世界一切众生说此金刚光明宝戒,持此一戒,金刚光明宝戒,众生我执,以为这个戒是我在持,不知道你持戒即是佛心,是光明之象,一旦会到离相离念,什么叫离相,此戒相是光明之象,不是我,离相;但是呢?认为我在接受光明之相,还有个念在,而我也没有了,此相就是此身,念也没有了,离念离相就是毗卢遮那佛,不离开此地就是毗卢遮那佛,光明照耀,寂而照。什么叫寂呢?没有我了,什么叫照呢,诸法实相,寂照现前,寂照双用,就是福慧双修,慧者就是照,智者就是定,定生万法,一切法生出来一照即空,不管什么法在你面前,吃饭穿衣睡觉,一照,光明一照,全是善法;全是心中光明啊;吃饭也是毗卢遮那佛,睡觉也是毗卢遮那佛,走路也是毗卢遮那佛,一切善法是如来光明照,是毗卢遮那佛,毗卢遮那佛体是无我寂灭体,这个大千世界无非是毗卢遮那佛而已,如是持戒的话,当下你就安住了,为什么呢?不离此相即是真如啊;不离此不取不舍,不取是不取众生心中的妄,取是取众生心中如来本真,取真舍妄,即是如来;就是毗卢遮那佛。此法是不可思议教法。
一定要大心发起
虽然你还没有成佛,但是你大心发起,与真如相应,你即是佛,你大心已经出来了,这个心是般若之门;是成佛之路;有此心在,佛就永远跟着你,经典上讲“生生世世不离诸佛”,只有此念才是永远不离开佛啊;我们不是要发心吗?生生世世不离佛,不离供养啊,也就是不离众生,你怎么样生生世世不离诸佛不离供养呢?于金刚经相应才能得到啊。你与金刚经不相应怎么得到呢?你到边地疑城怎么供养诸佛呢?
众生迷故入六道轮回、九法界,极乐世界也是对迷的众生讲的
我们往生都到中品或下品去,都见不到佛;那在此世界不是一样的吗?只是不堕落而已。所以极乐世界有九品,此世界有六道,密宗里面有十法界,十法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法界就是十法界,开显的十法界是对于迷来讲的,一真法界是对于觉来讲的,开显六道是对于众生的迷来讲的,开显离六道,离言说相,所有离开六道,就是你自己的真如法性;你悟了就是真如法性,六道只是个假象而已,如果你不明了就在六道之中。所以呢不讲什么极乐世界,也不讲什么十法界;六道就是十法界,十法界就是六道;六道在净土法门就是六品,上三品都是见佛的,而见佛就大乘中乘小乘的这个体,无非是如来施于众生入第一义谛法而已,我们修净土法门,修禅的,修密的,事实上呢它肯定有迷有悟,有觉的,我们不管是到净土宗,还是到禅宗,还是到密宗,你一定要有“求无上菩提心”,象金刚经一样,属于大乘善行,象无量寿经直接说,如果不了解四十八愿,就落到胎生了,金刚经你不懂,你一定落到六道;密宗里面不知道一真法界,你肯定落到十法界。十法界是众生心,六是也是众生心,九品还是众生心;真正到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九品,九品是对于众生来讲的,对于九法界来讲的,下面的六道是众生的心,众生的心就是安住体,上三品是大乘的体,就是自利利他的体,我们不管到哪一道去,不管修净土修禅宗还是修密宗,同样的道理,根本是无二无别的,所以呢我们学佛法不要一直分别,一定要跟般若相应,无量寿经一定要听懂。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金刚经》系列开示 8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