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任何一個法門,都是開顯般若都是圓通的。大家緊緊記住,任何一個咒子前面都有經,經是廣開咒意,這個咒是什麼意思,然後持咒會心,那個叫做持咒。咒是秘密之意,應相顯心,一持咒就明此相,所以咒是顯德的,咒子是總持,咒子是名,持名顯相。比如我念南無阿彌陀佛,它是一個咒子,但是你把阿彌陀佛光明相說出來以後,你現在說我怎麼念呢?我不知道怎麼念,南無阿彌陀佛,一念就出來了。知道此相,然後咒子一持跟相相應,一刹那就對了,這個才叫做持咒子。比如: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是什麼意思呢?就是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你不可能念這麼多啊,一念咒子,就是色不異空,空不異色,受不異空,空不異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就是十八界、五根、五力都是空,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空有不二,那你不能這樣念啊,就念: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你自己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你,你心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心,受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受,想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想,行就是法界,法界就是行,識就是法界,法界就是識,六根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六根,六根就是空,空就是六根。這樣你沒辦法念啊!你知道這個道理是大空現前,無住之相,法界之相,無住之心,這個時候,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咒子就念完了。此咒與此經相應故,咒子是叫總持,此經與咒合一。
因爲一部經不能全部念,但是一句咒子把所有的經典就念完了,所以這個先要聞經後持咒,不聞經而持咒那是迷、愚。如果你有經有咒,這是叫有相有體,有總持有開顯。持咒是密啊,密是有顯在那個地方。如果不知道它的經意,就搞個咒子給你念,那是瞎胡鬧的,騙人的。包括我們念阿彌陀佛也是一樣的,任何一個咒子不了實意,持那個咒子只能總持,你不斷的念,念到一定的時候,我空法空心空,那達到什麼樣的心量呢?你也會得到一些力量,但是這種力量那是在事上面,在事上面修行要經過叁大阿僧衹劫。如果般若開悟的話,一念即足也。如果你把般若打開以後,一念咒,一遍就可以了。過去人持咒子,有人持了一輩子也沒有什麼效果,但是人家了解經意以後,一持咒,一念就可以了,一聲就可以了,一遍咒子他就開悟了。爲什麼呢?持咒總持于法界。悟是來自于聞性,聞到以後一念咒子,因爲把妄心攝住以後,此心與他所聞的法恰恰相應的,一相應當下實相即生。所以,持咒是攝心,一個是聞法的心,一個是妄心。
持咒的目的幹什麼呢?先聞到法以後妄心未斷,而咒子一持,妄心滅,你所聞的這個法顯了,法顯出來,你妄心就斷了,頓時你就進入其境。(此中有次第)你一遍念了不行,兩遍,兩遍不行叁遍,叁遍不行四遍,但是一定要先聞到法,然後與這個法相應,這個叫做咒。如果你沒有聞到法而持咒,沒有多大的用,爲什麼呢?你沒有聞到法,你只能降服一下心。所以有人持了一輩子爲什麼沒有力呢?因爲他沒有聞到法,心不能趨向法故。比如說桌子,我說這個木頭是我心,桌子是我身,這個是假我,我已經知道了,但你現在沒辦法,妄心很重啊。那我給你搞個跟它相應的咒子,它有總持,比如我給你搞個咒子是:“桌子板凳”,然後你一直念“桌子板凳,桌子板凳”,這時你心裏面妄心慢慢斷了,然後漸漸地木頭就是我的心,不斷的相應不斷的相應,妄心斷了以後,嚓的一下你就跟實相相應了,然後你就是桌子,桌子就是你,木頭就是你,你就是木頭,這個咒子正好跟桌子相應,去妄心頓時你就變成桌子了。如果妄心一斷,你跟它就相應了,所以一定要把它開顯出來。什麼叫桌子凳子,桌子凳子是一個名而已,所以咒子它也是總持。比如大悲咒,是多少菩薩的名字,這些名字都可以開顯出來的。必須把它真正開顯出來,要知道這是誰的咒子,這是幹什麼的。大悲咒跟大悲心是相應的,持大悲咒就是大悲手,手是大悲手,意是大悲意,口是大悲口,你不斷的念不斷的念,法界不就顯現出來了?你必須要了解這個。現在人說不要去開顯了,你就持就可以了,如果你什麼都不知道,瞎胡念的話,那個是迷信的騙人的。所以聞而不解,增長無明;聞而不信,增長狂見;信而不解,增長無明。這是《涅槃經》裏面說的。所以我希望大家一定要把它解開。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後末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這句話的意思,釋迦牟尼佛告訴善男子善女人,告訴我們,這部經典的功德實在是廣大。有受持讀誦此經,法身報身化身已經融成一體了,此經不可思議,果報也不可思議。衆生聞到這部經典的功德“我若具說”,意指釋迦牟尼佛也很難說功德之廣。就像地藏經裏說,地藏菩薩所度之衆生有多少呢?問文殊菩薩,文殊菩薩一看,他也不知道,太多了,已度、未度,已度的佛、正度的菩薩和未度的這些衆生,像雲一樣在空中飄來,文殊菩薩說數不清。釋迦牟尼佛說:不但你數不清,就是我也數不清啊。他說:這些衆生是地藏菩薩久遠劫來所度,十方諸佛所皈依,十方菩薩所皈依,十方衆生所皈依,無盡的佛菩薩衆生都來皈依地藏菩薩。這裏講:我若具說,佛不能說,他是斷言辭的斷議論的。一個是斷言辭,心滅處,因爲此經典是斷言辭的,對意來講是沒有言辭可說,對所得的果報來講是不可思議的。或有人聞,一般人聞到以後,心則狂亂。狂者,狂妄,妄談般若。未解真實,義理不明,不但自己把自己的心搞亂了,惑亂衆心。一般人聽到金剛經,他要不就執著有,要不就執著于空。什麼都是空的,那吃喝嫖賭啊,做好事做壞事,都是空的。或者什麼都是空的,我什麼都不要做了,都是狂人說。末法時代的衆生,往往有這種病,要不就心即狂亂,要不就懷疑不信,說他達不到無相,或者說也證不到空,不了解它的含義。
“我若具說”,分出幾個意思,他說我很難說啊。釋迦牟尼佛講金剛經,五次校量。第一次校量是以叁千大千世界衡量金剛經的功德。第二次以恒河沙數叁千大千世界來衡量金剛經的功德。第叁次以恒河沙的生命作爲衡量金剛經的功德。第四次以初日分、中日分、後日分以恒河沙的生命來布施,也不如念金剛經的功德。這一次又在校量,以自己自身供養諸佛,佛都說不盡你的功德。五次校量,徹底的把佛陀的本懷從金剛經裏面說出來了。所以金剛經徹底的表露出佛陀的本懷。所以我們要研究金剛經,了解佛陀的真實本懷是什麼?所以我們要看到,釋迦牟尼佛這一生中,這一代的教法,其實都在金剛經裏面。不管是講任何一部經典,包括講華嚴經、法華經、楞嚴經,任何一部經典,都在金剛經的體上。現在我們信阿彌陀佛,絕對是開顯我們的智慧,開顯我們的本來。所以要了解我們本來的心地,必須要聞金剛經。五次由淺而深,分得很細,一下子講這個金剛經有這麼大的功德,我們很難接受。
因爲我們衆生的心量,沒辦法一下子接受這個功德,所以釋迦牟尼佛從粗顯,到從微細破我見。因爲金剛經是講兩體,一個是講粗,首先開顯無相;然後講細,開顯無念。先是從無住生相,就是世間一切法都是無相體,而無相就是無住生心,叫我們離相。離相是對于粗見來講。我們不斷的離相,心慢慢的細下來,然後再接受它無念體。就是要你有這個無相的念,那是斷菩薩的煩惱。教信行證,首先講教,就是如來實相,講真如。衆生聞到以後相信,相信以後産生思維,就是行,行就是觀察的意思。行然後證,這最後面就講證了,講菩薩講證。現在還是講的行的範圍之內。得忍辱,即釋迦牟尼佛忍辱波羅蜜顯示出我們的這個聞思修的體,後面還有證的體。若不這樣的去分說,一下子告訴你,你聞到般若以後是不是馬上就能信呢?馬上就能證呢?比如一切都是空的,我知道金剛經就是講諸法空相,法上面建立空,那你就這樣空就可以了嗎?如果不經過很微細的分判,微細的觀察,你的心一步一步的到裏面去,講金剛經講了這麼長時間,就是讓你的心一層層的剝,一層層的剝,慢慢的你心到那個點上面去,然後你才能夠信。
如果真正的講金剛經,其實一句話就講完了: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大家就開悟了。可不可以呢?釋迦牟尼佛講般若講了二十二年,二十二年之間都是開顯般若,沒有這個二十二年慢慢的用心來開顯,衆生不能一下趨入。所以我們需要很細很細的心,到裏面去。不然的話,我們聽到了金剛經心是狂亂的。很多人聽到金剛經,不經過思維不經過修行,以爲你已經開悟了,其實他的心還是很亂的,非常狂亂的。所以我們聞到金剛經,不免有這種過失。或者往往的畏懼,一聞到無住一聞到這個經典的功德,心裏面有點懷疑。比如說一念地藏菩薩有無量功德,一念釋迦牟尼佛有無量功德,一念阿彌陀佛有無量功德,爲什麼念他的功德有那麼大呢?爲什麼聞經的功德有那麼大呢?不相信的原因,是因爲你心沒有趨入,你沒有思維沒有開悟。要真正開悟的人,他一定會相信不疑。像我們現在,肯定是深信不疑的,因爲我了知它的實相。
你無住就能生出無量的功德,有住就生出妄見,妄見就不在菩提心上。沒有菩提心就不能荷擔如來的家業,不能在法上面建立無住之心,離相,你就不能獲得廣大之功德。廣大真實的功德是從無住心裏面生出來的。只要你離開無住就是有住,只要有住全部是胎卵濕化就是叁界。離開無住心,都是迷。但是我們有住的時候,勉強的聽到一些無住的言辭,而不能夠建立觀照,不能離言說相,不能夠離名說相,不能夠進入以無爲而安住,無爲就是涅槃之妙心,每個衆生都有無爲的妙心,這叫究竟覺。而衆生不以無爲而安住,一切衆生不能離名說相,離名說相就是不要有攀緣心,法上當下,一切法的當下都是無爲,無爲無不爲,無爲是涅…
《《金剛經》系列開示 8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