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80▪P2

  ..续本文上一页任何一个法门,都是开显般若都是圆通的。大家紧紧记住,任何一个咒子前面都有经,经是广开咒意,这个咒是什么意思,然后持咒会心,那个叫做持咒。咒是秘密之意,应相显心,一持咒就明此相,所以咒是显德的,咒子是总持,咒子是名,持名显相。比如我念南无阿弥陀佛,它是一个咒子,但是你把阿弥陀佛光明相说出来以后,你现在说我怎么念呢?我不知道怎么念,南无阿弥陀佛,一念就出来了。知道此相,然后咒子一持跟相相应,一刹那就对了,这个才叫做持咒子。比如: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你不可能念这么多啊,一念咒子,就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就是十八界、五根、五力都是空,空就是有,有就是空,空有不二,那你不能这样念啊,就念: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你自己就是法界,法界就是你,你心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心,受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受,想就是法界,法界就是想,行就是法界,法界就是行,识就是法界,法界就是识,六根就是法界,法界就是六根,六根就是空,空就是六根。这样你没办法念啊!你知道这个道理是大空现前,无住之相,法界之相,无住之心,这个时候,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咒子就念完了。此咒与此经相应故,咒子是叫总持,此经与咒合一。

  因为一部经不能全部念,但是一句咒子把所有的经典就念完了,所以这个先要闻经后持咒,不闻经而持咒那是迷、愚。如果你有经有咒,这是叫有相有体,有总持有开显。持咒是密啊,密是有显在那个地方。如果不知道它的经意,就搞个咒子给你念,那是瞎胡闹的,骗人的。包括我们念阿弥陀佛也是一样的,任何一个咒子不了实意,持那个咒子只能总持,你不断的念,念到一定的时候,我空法空心空,那达到什么样的心量呢?你也会得到一些力量,但是这种力量那是在事上面,在事上面修行要经过三大阿僧衹劫。如果般若开悟的话,一念即足也。如果你把般若打开以后,一念咒,一遍就可以了。过去人持咒子,有人持了一辈子也没有什么效果,但是人家了解经意以后,一持咒,一念就可以了,一声就可以了,一遍咒子他就开悟了。为什么呢?持咒总持于法界。悟是来自于闻性,闻到以后一念咒子,因为把妄心摄住以后,此心与他所闻的法恰恰相应的,一相应当下实相即生。所以,持咒是摄心,一个是闻法的心,一个是妄心。

  持咒的目的干什么呢?先闻到法以后妄心未断,而咒子一持,妄心灭,你所闻的这个法显了,法显出来,你妄心就断了,顿时你就进入其境。(此中有次第)你一遍念了不行,两遍,两遍不行三遍,三遍不行四遍,但是一定要先闻到法,然后与这个法相应,这个叫做咒。如果你没有闻到法而持咒,没有多大的用,为什么呢?你没有闻到法,你只能降服一下心。所以有人持了一辈子为什么没有力呢?因为他没有闻到法,心不能趋向法故。比如说桌子,我说这个木头是我心,桌子是我身,这个是假我,我已经知道了,但你现在没办法,妄心很重啊。那我给你搞个跟它相应的咒子,它有总持,比如我给你搞个咒子是:“桌子板凳”,然后你一直念“桌子板凳,桌子板凳”,这时你心里面妄心慢慢断了,然后渐渐地木头就是我的心,不断的相应不断的相应,妄心断了以后,嚓的一下你就跟实相相应了,然后你就是桌子,桌子就是你,木头就是你,你就是木头,这个咒子正好跟桌子相应,去妄心顿时你就变成桌子了。如果妄心一断,你跟它就相应了,所以一定要把它开显出来。什么叫桌子凳子,桌子凳子是一个名而已,所以咒子它也是总持。比如大悲咒,是多少菩萨的名字,这些名字都可以开显出来的。必须把它真正开显出来,要知道这是谁的咒子,这是干什么的。大悲咒跟大悲心是相应的,持大悲咒就是大悲手,手是大悲手,意是大悲意,口是大悲口,你不断的念不断的念,法界不就显现出来了?你必须要了解这个。现在人说不要去开显了,你就持就可以了,如果你什么都不知道,瞎胡念的话,那个是迷信的骗人的。所以闻而不解,增长无明;闻而不信,增长狂见;信而不解,增长无明。这是《涅槃经》里面说的。所以我希望大家一定要把它解开。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于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这句话的意思,释迦牟尼佛告诉善男子善女人,告诉我们,这部经典的功德实在是广大。有受持读诵此经,法身报身化身已经融成一体了,此经不可思议,果报也不可思议。众生闻到这部经典的功德“我若具说”,意指释迦牟尼佛也很难说功德之广。就像地藏经里说,地藏菩萨所度之众生有多少呢?问文殊菩萨,文殊菩萨一看,他也不知道,太多了,已度、未度,已度的佛、正度的菩萨和未度的这些众生,像云一样在空中飘来,文殊菩萨说数不清。释迦牟尼佛说:不但你数不清,就是我也数不清啊。他说:这些众生是地藏菩萨久远劫来所度,十方诸佛所皈依,十方菩萨所皈依,十方众生所皈依,无尽的佛菩萨众生都来皈依地藏菩萨。这里讲:我若具说,佛不能说,他是断言辞的断议论的。一个是断言辞,心灭处,因为此经典是断言辞的,对意来讲是没有言辞可说,对所得的果报来讲是不可思议的。或有人闻,一般人闻到以后,心则狂乱。狂者,狂妄,妄谈般若。未解真实,义理不明,不但自己把自己的心搞乱了,惑乱众心。一般人听到金刚经,他要不就执着有,要不就执着于空。什么都是空的,那吃喝嫖赌啊,做好事做坏事,都是空的。或者什么都是空的,我什么都不要做了,都是狂人说。末法时代的众生,往往有这种病,要不就心即狂乱,要不就怀疑不信,说他达不到无相,或者说也证不到空,不了解它的含义。

  “我若具说”,分出几个意思,他说我很难说啊。释迦牟尼佛讲金刚经,五次校量。第一次校量是以三千大千世界衡量金刚经的功德。第二次以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来衡量金刚经的功德。第三次以恒河沙的生命作为衡量金刚经的功德。第四次以初日分、中日分、后日分以恒河沙的生命来布施,也不如念金刚经的功德。这一次又在校量,以自己自身供养诸佛,佛都说不尽你的功德。五次校量,彻底的把佛陀的本怀从金刚经里面说出来了。所以金刚经彻底的表露出佛陀的本怀。所以我们要研究金刚经,了解佛陀的真实本怀是什么?所以我们要看到,释迦牟尼佛这一生中,这一代的教法,其实都在金刚经里面。不管是讲任何一部经典,包括讲华严经、法华经、楞严经,任何一部经典,都在金刚经的体上。现在我们信阿弥陀佛,绝对是开显我们的智慧,开显我们的本来。所以要了解我们本来的心地,必须要闻金刚经。五次由浅而深,分得很细,一下子讲这个金刚经有这么大的功德,我们很难接受。

  因为我们众生的心量,没办法一下子接受这个功德,所以释迦牟尼佛从粗显,到从微细破我见。因为金刚经是讲两体,一个是讲粗,首先开显无相;然后讲细,开显无念。先是从无住生相,就是世间一切法都是无相体,而无相就是无住生心,叫我们离相。离相是对于粗见来讲。我们不断的离相,心慢慢的细下来,然后再接受它无念体。就是要你有这个无相的念,那是断菩萨的烦恼。教信行证,首先讲教,就是如来实相,讲真如。众生闻到以后相信,相信以后产生思维,就是行,行就是观察的意思。行然后证,这最后面就讲证了,讲菩萨讲证。现在还是讲的行的范围之内。得忍辱,即释迦牟尼佛忍辱波罗蜜显示出我们的这个闻思修的体,后面还有证的体。若不这样的去分说,一下子告诉你,你闻到般若以后是不是马上就能信呢?马上就能证呢?比如一切都是空的,我知道金刚经就是讲诸法空相,法上面建立空,那你就这样空就可以了吗?如果不经过很微细的分判,微细的观察,你的心一步一步的到里面去,讲金刚经讲了这么长时间,就是让你的心一层层的剥,一层层的剥,慢慢的你心到那个点上面去,然后你才能够信。

  如果真正的讲金刚经,其实一句话就讲完了: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大家就开悟了。可不可以呢?释迦牟尼佛讲般若讲了二十二年,二十二年之间都是开显般若,没有这个二十二年慢慢的用心来开显,众生不能一下趋入。所以我们需要很细很细的心,到里面去。不然的话,我们听到了金刚经心是狂乱的。很多人听到金刚经,不经过思维不经过修行,以为你已经开悟了,其实他的心还是很乱的,非常狂乱的。所以我们闻到金刚经,不免有这种过失。或者往往的畏惧,一闻到无住一闻到这个经典的功德,心里面有点怀疑。比如说一念地藏菩萨有无量功德,一念释迦牟尼佛有无量功德,一念阿弥陀佛有无量功德,为什么念他的功德有那么大呢?为什么闻经的功德有那么大呢?不相信的原因,是因为你心没有趋入,你没有思维没有开悟。要真正开悟的人,他一定会相信不疑。像我们现在,肯定是深信不疑的,因为我了知它的实相。

  你无住就能生出无量的功德,有住就生出妄见,妄见就不在菩提心上。没有菩提心就不能荷担如来的家业,不能在法上面建立无住之心,离相,你就不能获得广大之功德。广大真实的功德是从无住心里面生出来的。只要你离开无住就是有住,只要有住全部是胎卵湿化就是三界。离开无住心,都是迷。但是我们有住的时候,勉强的听到一些无住的言辞,而不能够建立观照,不能离言说相,不能够离名说相,不能够进入以无为而安住,无为就是涅槃之妙心,每个众生都有无为的妙心,这叫究竟觉。而众生不以无为而安住,一切众生不能离名说相,离名说相就是不要有攀缘心,法上当下,一切法的当下都是无为,无为无不为,无为是涅…

《《金刚经》系列开示 80》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