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槃妙心,无不为是无攀缘之相。什么叫无攀缘?在一切善缘没有另着相,当下体里面不要生出另外攀缘之心。什么叫攀缘之心呢?我们要做佛,我们要做菩萨,不知道当下就是做佛,当下就是做菩萨,当下你就是觉,离开当下觉你就是攀缘;离开当下佛你就是攀缘,离开当下做菩萨你还是攀缘,攀缘就是离真如离如来,离如来非究竟觉。离开当下就叫有为了,为什么呢?因为不知道一切处无为安住,离开此当下的无为,还另外找无为,你不是头上安头吗?你在一切处找无为就找不到了为什么呢?当下就是无为;一切众生以无为安住,一切众生当下就无攀缘之心,只要你无为不攀缘你当下就是真如之见。你有攀缘就没有无为,你有攀缘心,你就有佛菩萨可行,你就有涅槃可得,有另外的无为可立,你就离真如越来越远。像这样的人闻到金刚经会怀疑,为什么会怀疑呢?你想,他已经离开了无为,你跟他讲当下无为他怎么听呢?他有了攀缘之心,你叫他不攀缘,他怎么做得到呢?所以说易就是当下,说不易,你有攀缘之心一点办法都没有。当下无为即真如之见,离心缘相,就是真如。
释迦牟尼佛微细的校量才能够令我们慢慢地趋入,五次校显又说明一个什么呢?如来“我若具说”,具说的意思就是我广说此意,“受持此经者所得功德”意在四劝,就是劝我们大家:我现在已经把这个金刚本意离相之说已经统统的给你说了,“我若具说”即现在我也没办法说了;后面我不可能再说这个意思了,我五次在你面前校量了,也就是劝我们大家必须要以此经典而实际修行,不可以闻这部经典当做是耳边风,只听一听没有实际修行,要真实的修行久久方能相应,不然的话不能相应,不能相应则狂,要不就是疑。“或有人闻”,并不是所有的人,“或有人闻心智狂乱狐疑不信”,就是劝我们大家不要怀疑。当知其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
离“不可思议”之名得什么?“无说之说”重在照不在说。断言词寂灭处的真意?
“佛菩提,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释迦牟尼佛说法,其实无法可说,这个说法就是言辞道断。表面上是一本书,我讲了这么长的时间,讲“无说之说”,其实我根本就没有说,因为如果你要是执著言辞,那就是说;如果不执著言辞,你内心中真实产生观照,我说了个无说体,无说而说,就是没有说。
为什么呢?我说是要断说断言词。经义不可思议,不可思就是不要用思维;不可议,不可以口说不可以思维;所以金刚经不是叫我们胡思乱想,不是教我们口上玄谈,他要我们实际修行。所以说法者是为佛的弟子,行般若者才是真实佛陀的法语,只有把这部经典变成实际的行为,教信行证,教是显出来了,信是信了,然后你观察,然后去证它;这才是你的实际行动。如来在众生心中显,如来说法他是没有说的,那我们说法总是认为我在说法;其实释迦牟尼佛说“若有说我说法者,即为谤佛”,所以这部经典显意里面就是“没有说法”,所以这部经义不可思议,不可口说不可思维。我在讲的时候叫做议,叫做玄谈。
破文字相,离文字相,而说究竟之意
果报亦不可思议,果报就是众生闻此经典,细审你的行为,寂灭现前,经典上讲“言词断,心行灭”,所以叫果报亦不可思议。这部经本身是文字般若、观照般若与实相般若。文字般若建立观照般若,观照般若建立实相般若,实相般若又建立文字般若;实相就是文字,情与无情同圆种智,实相就是我们现在看到一切青黄赤白,这一切都叫做文字,而这些只是我们的观照。我心歇灭处,一切相是我心,一切心是我相,离相不说心,离心不说相。离心说相,其相为妄,离相说心,其心为妄。离心离相,这话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离开这个相,说心,因为相就是心,你离开相,就是离开心了,那再说心,那心不就是妄的吗?离心说相,你心就在相里面,你离开心来说相,那相不是妄见吗?所以你现在看到这本书里面的文字包括他的意思都是他的德,看到这个文字就了解他的德在里面,此德依文字之观照,文字即空。比如说钟就空掉了,为什么呢?钟的本体无可得故,每个字都没有实相,大家看到这个字,所以书上面没有文字,大家再看看书上有没有文字,实在没有文字,看是文字,只是我们眼睛里面色,我讲话那是声音,声音而出;你随我这个声音观察到实相的时候,我音即灭,我写个字,然后依这个文字的意观察实相,文字即灭;所以文字没有体的,谁能把文字拿出来呢?是不是?谁说这是一本书呢?所以文字的意就是实相;实相之义叫离名说相,即是如来,这本书就是如来。而离言说相,即是究竟觉,你知道文字了不可得,就是究竟觉,就是佛,究竟觉就是无为。离名说相即是真如,即是如来;如来就是无,无攀缘相。你不要说,我离开这个书可不可以,此书此相,此相此书,这个相出来了,文字即灭;文字出来相即生;依名显相,依相示名,依这个“钟”示这个字;看到这个字,就识其体,体显字灭,字就灭;字生出来跟这个相生出来,它建立我们的心,心起观照,所以文字变实相,观照它是一体的,不可以分开的。
就像叫妈妈,你马上就知道什么叫妈妈,文字就没有了;妈妈的文字在哪里呢?文字就在妈妈的相上面;有没有一个文字在呢?文字能抓得出来吗?文字实在是空寂的,知道吗?所以离名说相即是如来;大家要会到这个意思。所以我在讲法时,有没有我在讲法呢?实在是没有我讲法;既然没有了,世尊在面前也是没有讲法;除非你有妄心在,你有妄心在就有常福在讲法,你没有妄心于般若没有妄心现前的时候,此讲话与实相相应故,此我讲每一个文字,我讲桌子,桌子就在我面前,我讲眼睛就眼睛,讲鼻子就鼻子,讲嘴巴就是嘴巴,讲声音就是声音,我讲话的声音,这里面全是实相,没有一个真实的文字的体来拿出来给你看,完全是一个实相。所以持戒就是实相,没有一个另外的妄心可得;就是我们这个地方的众生都没有妄心,都是真体。
你一定要悟到此,你要悟进去就对了。所以果报就是心行灭处,言词断,说法无法可说。你闻到这部经典,法没有得说的时候,这个当下就是心行灭处,心行就是妄心灭处,在文字印到你心里面去,变成实相的时候,你就灭了;那果报亦不可思议了;为什么呢?法报化现前故,法身是无住之体,心灭时即法身显时,你的报身即法界显的时,你的化身即究竟觉。所谓法身清净十方诸佛所住的地方;所谓报身十方菩萨所住的地方,所谓化身就是你现在的意识,好像有生有灭,实际上是无生无灭,无生无灭是法身,所以闻到此经,一闻到心里面他就是这个样子的;我们要识到此本意。
金刚经上半部如何讲离相?下半部如何析离念?
这个金刚经上一半部,第一至第十六品其实已经讲完了;下半部从十六会到三十二会,这段是更深的一层,上面是叫离相,下面是叫离念。离相离念是金刚经上下部。释迦牟尼佛讲金刚经分二个部分,一个部分讲无住,一个部分讲般若正智。什么叫无住呢?首先告诉我们如何伏住“惑”,我们迷惑,妄心生起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为什么生相呢?因为你有妄生,就有四生,有四生就有六道轮回,其实都是我们一妄心里面生出来的。这后一步是在度一切众生无众生可度这个体里面,我能度能伏的这个念,乃是分别,还是住;就是说:我们现在还有一个我能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能度无量众生,我能复活,我能悟道,就是说我能度众生,我知道无众生可度,你知道无众生可度的“这个念”还在,证明你还有一个“心行”没有灭尽。就是说你能证悟这个道理,所悟之智,能悟之真如,我已经悟到了真如是什么了,原来真如就是“离言相”、“离名相”,由离言相而知无为,由离名相至无缘,我知道这个世界没有我的缘,你还有一个“我无缘”的念等等,这些种种都叫念,知道吧!这个念还叫做四相。你能证悟,但是连这个能悟的心都不能要;那你彻底的进入到正智里面来,这个叫做智,所以后面都讲的是正智。正智:彻底的抛弃我能念的心。过去在前面讲离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后面讲: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后面老是讲“我我我我我我”什么都是我;后面问的话还是一样的,他最终的目的还是要破除我相我见。
前面的一部分十六会以前对凡夫来讲,以凡夫有人我之执,因人我执著是生死所续,所有的众生就是人我对立后生出种种烦恼,这叫做凡夫,彻底的凡夫。二乘之人有法我之执,法空故是故我也空,他有法空,人我法空就是阿罗汉,依法空修行住入清净,也就是说他在哪个地方呢?禅宗来讲叫“沉寂呆空”,就是“寂灭”在那个地方,空在那个地方不动,这就是阿罗汉二乘之见。凡夫阿罗汉这两种人都有五蕴之身:为什么呢?阿罗汉虽然五蕴少一点,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这个五蕴皆空的时候,那你就是法身大士了,但是阿罗汉不是法身大士,他还有五蕴之苦,五蕴是在无明中生,他还没有断除五蕴之身,还有生的体在。这个生是什么生呢?也就是说法性空生,就是有一个空在那个地方住着,不能够出来。
这后一步是说菩萨。菩萨大悲为了开显众生的菩萨道,但是菩萨还是有情执,即有所执能证之真如,能证所证之众生,还有计量之佛。就是说他还有计量,计量就是能证所证之法,还有我证能证。因为有我证能证之法即有细惑,有细惑就有寿者见,有我所证之智为我见;能所证之真如为人见,有能证的我所证的法为众生见,有我众生的计量为寿者见,所以菩萨还有四相,后面微细地破此四相,把我破掉了;只要把“我念”破掉了,你就可以脱壳了;可以脱六道轮回之壳了;或者脱菩萨壳直接成佛。
经里讲人我执、法我执,前面是破我执的,后面专是破法执的,其实前面也有破法执的。“菩萨于法应无所住…
《《金刚经》系列开示 80》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