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这是前面金刚经首先讲的问题,但是这个地方与前面有不一样的地方。
前面一段:“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此经义不可思议,就是讲如来之实相义;果报亦不可思议,即众生究竟之觉。须菩提又问佛: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为什么要问这样的话呢?我们学佛,本身就要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但是我们心中有不安的地方,心不知道怎么样的住,不知道怎么样的才能降服我们的这个妄心。
无相里面建立无念?还是无念里面建立无相?
前面讲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众生为什么会不安心呢?是因为心没有降服住。什么东西扰乱了我们的心呢?就是因为我们执着于相。我们无始以来六道轮回生死,就执着于身相,执着于外面的妄相。因为不知道离相故,心中必有妄生。有妄生,心就伏不住,就变成妄住。如果你不降服其心,必有妄住的显现。如果你降服了心,就必有无相住。无相则无念,无念则无相。大家心想,无相与无念有什么区别呢?修无相又修无念的话,此人成等正觉。在无相里面建立无念才是究竟的。从无念里面建立无相,还是有方便的。真正达到无念的状态,在无念里面建立种种相,才有种种差别。但是呢,我们直接通达无相,然后再通达于无念,那是究竟的觉。就是先悟后修。
念中四相
我们现在众生呢,往往先要去修,然后在悟,终始没有明了。你不知道无相,你不知道离相,我们只知道一个离念。念阿弥陀佛,确实有时候达到清净的状态,达到无念的状态,那也是清净了一点。因为你不了知无相故,其实你不了解无念里面只能够摄取一些方便。但是念得很清净,但是不了知无相,就是心没有悟,没有悟到诸法实相。而念里有住,有法住,有法住就是妄住,有妄住还是有相。因为菩萨有微细智执,微细的四相,若你不离念的话,四相俱生心。就是我有所证之智,我有能证之智是我相,所证之真如是人相,有能悟所证的心是众生相。有能所证的心相续,视它如命,一般修行人往往抓住它的,反而变成了寿者相。在上面住了还不知道。比如说我要出离生死犹如自己的生命一样,非常坚固,我们看着像是有修行的样,事实上,他思维自己能证能悟的这个心就是一个众生。能悟所悟,能悟能证,这个念未断故,就是相续,相续的心在心中像自己的命一样,这个叫寿者见。所证能悟这个叫做众生见。就是所谓的我要成佛,这个真如。认为有一个我所证之真如,寻找真如要证到真如,有个真如可证,那叫做人见。所悟之智,认为我悟道了,还是我见。像这样的人呢,还是在四相之中,不名为菩萨。有四相者,即非菩萨。
云何应住为什么不是云何应住?离念比离相更重要吗?
所以,修行啊,真正与般若智慧相应的那一刹那,还是要闻到法。我们众生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前面讲的是: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伏其心。有什么不一样呢?前面讲的是“应云何住”,这个地方是“云何应住”,有什么区别呢?“应云何住”是令我们的心,有一个离心的状态。“云何应住”就不一样了。“应住”这个心就是如是心,“应”是如是的意思。“应云何住”是寻找的心;“云何应住”是如是的心,比较细的,“云何”就是怎么样的安住如是的心来住呢?举例来讲,“应云何住”,我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的心应该怎么样的住,怎么样的降服其心?那个时候,你这个初惑还没有断呢,你还没有开悟呢,还没有明了法,相上还没有明呢,虽然已经离了相了,已经明悟了此相离相了,那我们应以怎么样的心来住离相的体上面去呢?还有这个心念在那个地方。有这个念就证明他还没有离念,还是有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问佛,就代表着须菩提还是在因地上面,还是没有真正的明了。虽然已经悟到了离相的体,但是还没有证到离念的体。念除掉了,才是真正的跟金刚经相应。如果我还有一个住无为,我有一个无住习惯,还有一个无住的相,都是凡夫,还是在四相之中。
“云何应住,云何降服其心?”释迦牟尼佛说,度一切众生,无众生可度,我应灭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后面就不是这样讲了。
何谓当生如是心?度众生为何属于情见?学佛者为何热衷于度众生?
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这个“当生如是心”就是云何应住。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不是得灭度者,是实灭度者。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并不是三藐三菩提心者。为什么呢?有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个心就是念,有发心还是在念里面。什么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呢?无上正等正觉,跟“如是”相应,如是心,如如不动,就是无取无舍。什么叫“是”呢?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什么叫“如”呢?就是如来实相,就是无取无舍,实相里面没有我人众生寿者,本来真如。“如是”者就是真如体,“如”如来的意思,就是如如不动,无取无舍,无攀缘相,叫离名说相,就是没有攀缘的体,就是宇宙的实相。“是”者是众生的觉,与“如”相应的那一刹那究竟的觉。觉什么呢?觉“如是”,就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无有少法可得,则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若有法可得,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有是处,实在是没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前面讲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这是须菩提问。后面佛再告诉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不是三藐三菩提“心”者,这两句话的意义就很大了,离心见,离心念。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当生如是心”。什么叫“当生”?“当”者,当是我的意思,众生当生如是心,什么如是心呢?就是实相相应,真如相应,跟如来相应。后面讲:我应灭度一切众生。我应,是破法见,就是破法的知见,灭度于众生。我应灭度众生,我要度众生啊,那是狂见。经典上讲,如果认为我要度众生,实有众生得灭度者,为狂见,是贡高我慢者,是好高骛远者。就是说,如果你真的要一天到晚度众生度众生,此人是为狂,不是真实的。真正了解真如,为什么在经典一再强调,我们要谦虚呢?常常要认为别人家来度我,不是我度别人。印光大师讲,我见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都是佛菩萨,就我一个人是凡夫,圣人是这样的思量。开悟的人怎么讲呢?实在是没有我。没有我谁在度众生啊?净土法门不讲开悟,只讲我是凡夫,看见别人都是菩萨,只有我是凡夫,这是净土宗的谦虚的意思。
我应灭度众生与我要度众生的区别
我应灭度众生,是“如是”心里面生出来的。并不是说,我要灭度众生,是在如是的体里面,“我应”是破对法的执着,对法的知见,叫众生。因为众生有真如可见,叫人见,有我所证智,叫做我见。你有“我”能悟、所证、能度的这个体,能悟、所证都是众生见了,何况你还能度呢?那不是离佛越来越远吗?能悟之心是智,所证之真如是人,人众生就已经出来了。能悟、能证这两个体,叫做众生。然后在里面相续,叫做寿者。四相俱生,有这个四心出来,度众生属于是情见,完全是一个凡夫概念。这种心态呢,不但破不了我见,法见也破不了,就是我执、法执破不掉。释迦牟尼佛说,众生沉迷于六道轮回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我执与法执啊!人我见都没有除,是彻底的凡夫。如果能破除人我见,变成法执。人我空就是阿罗汉,人我不空就是凡夫。所以,阿罗汉有法我见,众生有人我见,有人我就是彻底的凡夫。
我们现在听金刚经,彻底的把你的心安住在这个悟的境里面,证悟佛法,就是微细的来破我们心中的细惑烦恼。就是说,我们要生“如是”心,就是我解脱之意。当生如是心,是如是因。我应灭度一切众生,是代表法。怎么样的修行呢?当生如是心。什么叫如是心呢?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这个众生并不是我看到的众生。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跟如是心相应,就是如来实相。实相是什么呢?实相无相。就是我们讲的,离言说相,离名说相,离心缘相。离名说相即如来,离言说相即究竟觉,离心缘相即真如。三心,三心是不是很难修呢?如果真正会于此心,那真正的是安乐啊!实相的现前,本身就是真如的显现。但是我们有一个我执在那个地方,不知道全部的真如、实相,就是我们现前的这个究竟觉。而究竟觉就是实相。然后山河大地,这个实相里面,就本身就是我们的如是心,破我执和法执。
前面是说:灭度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有“得”灭度者,能所未空。有“我得灭度”了,我可以成佛了,得灭度者这个“得”字代表着“能”未空、“所”未空,所以有得的心。这里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这个体没有“得”,就能所俱空。能跟所空的时候,就是你的真如之相就显现出来,看到这个世界本来就是圆满相,实在是没有众生可度。
“何以故?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这个我相,是念里面的我相。有所得,应生如是心,这个相反的说。
金刚经信解行证,首先要相信它,相信这个教,相信如来说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如是心,叫做破我见。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这个“应”字,就是但,应就是如是,如是就是应。很多人把这个应字好像说我应该的“应”字。当生如是心,这个“如是”是真如实体,是究竟觉。这个“如是”就是讲我们的心一定要上通下达,上通,通于实相,下达究竟觉,通是通于真如的体,究竟觉,如,则是法界之义,真实体,是,则究竟觉。我应灭度一切众生,就是破我念,破我见,灭度一切众生就是众生知见,灭度一切众生已…
《《金刚经》系列开示 81》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