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80▪P3

  ..續本文上一頁槃妙心,無不爲是無攀緣之相。什麼叫無攀緣?在一切善緣沒有另著相,當下體裏面不要生出另外攀緣之心。什麼叫攀緣之心呢?我們要做佛,我們要做菩薩,不知道當下就是做佛,當下就是做菩薩,當下你就是覺,離開當下覺你就是攀緣;離開當下佛你就是攀緣,離開當下做菩薩你還是攀緣,攀緣就是離真如離如來,離如來非究竟覺。離開當下就叫有爲了,爲什麼呢?因爲不知道一切處無爲安住,離開此當下的無爲,還另外找無爲,你不是頭上安頭嗎?你在一切處找無爲就找不到了爲什麼呢?當下就是無爲;一切衆生以無爲安住,一切衆生當下就無攀緣之心,只要你無爲不攀緣你當下就是真如之見。你有攀緣就沒有無爲,你有攀緣心,你就有佛菩薩可行,你就有涅槃可得,有另外的無爲可立,你就離真如越來越遠。像這樣的人聞到金剛經會懷疑,爲什麼會懷疑呢?你想,他已經離開了無爲,你跟他講當下無爲他怎麼聽呢?他有了攀緣之心,你叫他不攀緣,他怎麼做得到呢?所以說易就是當下,說不易,你有攀緣之心一點辦法都沒有。當下無爲即真如之見,離心緣相,就是真如。

  釋迦牟尼佛微細的校量才能夠令我們慢慢地趨入,五次校顯又說明一個什麼呢?如來“我若具說”,具說的意思就是我廣說此意,“受持此經者所得功德”意在四勸,就是勸我們大家:我現在已經把這個金剛本意離相之說已經統統的給你說了,“我若具說”即現在我也沒辦法說了;後面我不可能再說這個意思了,我五次在你面前校量了,也就是勸我們大家必須要以此經典而實際修行,不可以聞這部經典當做是耳邊風,只聽一聽沒有實際修行,要真實的修行久久方能相應,不然的話不能相應,不能相應則狂,要不就是疑。“或有人聞”,並不是所有的人,“或有人聞心智狂亂狐疑不信”,就是勸我們大家不要懷疑。當知其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離“不可思議”之名得什麼?“無說之說”重在照不在說。斷言詞寂滅處的真意?

  “佛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釋迦牟尼佛說法,其實無法可說,這個說法就是言辭道斷。表面上是一本書,我講了這麼長的時間,講“無說之說”,其實我根本就沒有說,因爲如果你要是執著言辭,那就是說;如果不執著言辭,你內心中真實産生觀照,我說了個無說體,無說而說,就是沒有說。

  爲什麼呢?我說是要斷說斷言詞。經義不可思議,不可思就是不要用思維;不可議,不可以口說不可以思維;所以金剛經不是叫我們胡思亂想,不是教我們口上玄談,他要我們實際修行。所以說法者是爲佛的弟子,行般若者才是真實佛陀的法語,只有把這部經典變成實際的行爲,教信行證,教是顯出來了,信是信了,然後你觀察,然後去證它;這才是你的實際行動。如來在衆生心中顯,如來說法他是沒有說的,那我們說法總是認爲我在說法;其實釋迦牟尼佛說“若有說我說法者,即爲謗佛”,所以這部經典顯意裏面就是“沒有說法”,所以這部經義不可思議,不可口說不可思維。我在講的時候叫做議,叫做玄談。

  

  破文字相,離文字相,而說究竟之意

  果報亦不可思議,果報就是衆生聞此經典,細審你的行爲,寂滅現前,經典上講“言詞斷,心行滅”,所以叫果報亦不可思議。這部經本身是文字般若、觀照般若與實相般若。文字般若建立觀照般若,觀照般若建立實相般若,實相般若又建立文字般若;實相就是文字,情與無情同圓種智,實相就是我們現在看到一切青黃赤白,這一切都叫做文字,而這些只是我們的觀照。我心歇滅處,一切相是我心,一切心是我相,離相不說心,離心不說相。離心說相,其相爲妄,離相說心,其心爲妄。離心離相,這話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離開這個相,說心,因爲相就是心,你離開相,就是離開心了,那再說心,那心不就是妄的嗎?離心說相,你心就在相裏面,你離開心來說相,那相不是妄見嗎?所以你現在看到這本書裏面的文字包括他的意思都是他的德,看到這個文字就了解他的德在裏面,此德依文字之觀照,文字即空。比如說鍾就空掉了,爲什麼呢?鍾的本體無可得故,每個字都沒有實相,大家看到這個字,所以書上面沒有文字,大家再看看書上有沒有文字,實在沒有文字,看是文字,只是我們眼睛裏面色,我講話那是聲音,聲音而出;你隨我這個聲音觀察到實相的時候,我音即滅,我寫個字,然後依這個文字的意觀察實相,文字即滅;所以文字沒有體的,誰能把文字拿出來呢?是不是?誰說這是一本書呢?所以文字的意就是實相;實相之義叫離名說相,即是如來,這本書就是如來。而離言說相,即是究竟覺,你知道文字了不可得,就是究竟覺,就是佛,究竟覺就是無爲。離名說相即是真如,即是如來;如來就是無,無攀緣相。你不要說,我離開這個書可不可以,此書此相,此相此書,這個相出來了,文字即滅;文字出來相即生;依名顯相,依相示名,依這個“鍾”示這個字;看到這個字,就識其體,體顯字滅,字就滅;字生出來跟這個相生出來,它建立我們的心,心起觀照,所以文字變實相,觀照它是一體的,不可以分開的。

  就像叫媽媽,你馬上就知道什麼叫媽媽,文字就沒有了;媽媽的文字在哪裏呢?文字就在媽媽的相上面;有沒有一個文字在呢?文字能抓得出來嗎?文字實在是空寂的,知道嗎?所以離名說相即是如來;大家要會到這個意思。所以我在講法時,有沒有我在講法呢?實在是沒有我講法;既然沒有了,世尊在面前也是沒有講法;除非你有妄心在,你有妄心在就有常福在講法,你沒有妄心于般若沒有妄心現前的時候,此講話與實相相應故,此我講每一個文字,我講桌子,桌子就在我面前,我講眼睛就眼睛,講鼻子就鼻子,講嘴巴就是嘴巴,講聲音就是聲音,我講話的聲音,這裏面全是實相,沒有一個真實的文字的體來拿出來給你看,完全是一個實相。所以持戒就是實相,沒有一個另外的妄心可得;就是我們這個地方的衆生都沒有妄心,都是真體。

  你一定要悟到此,你要悟進去就對了。所以果報就是心行滅處,言詞斷,說法無法可說。你聞到這部經典,法沒有得說的時候,這個當下就是心行滅處,心行就是妄心滅處,在文字印到你心裏面去,變成實相的時候,你就滅了;那果報亦不可思議了;爲什麼呢?法報化現前故,法身是無住之體,心滅時即法身顯時,你的報身即法界顯的時,你的化身即究竟覺。所謂法身清淨十方諸佛所住的地方;所謂報身十方菩薩所住的地方,所謂化身就是你現在的意識,好像有生有滅,實際上是無生無滅,無生無滅是法身,所以聞到此經,一聞到心裏面他就是這個樣子的;我們要識到此本意。

  

  金剛經上半部如何講離相?下半部如何析離念?

  這個金剛經上一半部,第一至第十六品其實已經講完了;下半部從十六會到叁十二會,這段是更深的一層,上面是叫離相,下面是叫離念。離相離念是金剛經上下部。釋迦牟尼佛講金剛經分二個部分,一個部分講無住,一個部分講般若正智。什麼叫無住呢?首先告訴我們如何伏住“惑”,我們迷惑,妄心生起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爲什麼生相呢?因爲你有妄生,就有四生,有四生就有六道輪回,其實都是我們一妄心裏面生出來的。這後一步是在度一切衆生無衆生可度這個體裏面,我能度能伏的這個念,乃是分別,還是住;就是說:我們現在還有一個我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能度無量衆生,我能複活,我能悟道,就是說我能度衆生,我知道無衆生可度,你知道無衆生可度的“這個念”還在,證明你還有一個“心行”沒有滅盡。就是說你能證悟這個道理,所悟之智,能悟之真如,我已經悟到了真如是什麼了,原來真如就是“離言相”、“離名相”,由離言相而知無爲,由離名相至無緣,我知道這個世界沒有我的緣,你還有一個“我無緣”的念等等,這些種種都叫念,知道吧!這個念還叫做四相。你能證悟,但是連這個能悟的心都不能要;那你徹底的進入到正智裏面來,這個叫做智,所以後面都講的是正智。正智:徹底的抛棄我能念的心。過去在前面講離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後面講: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後面老是講“我我我我我我”什麼都是我;後面問的話還是一樣的,他最終的目的還是要破除我相我見。

  前面的一部分十六會以前對凡夫來講,以凡夫有人我之執,因人我執著是生死所續,所有的衆生就是人我對立後生出種種煩惱,這叫做凡夫,徹底的凡夫。二乘之人有法我之執,法空故是故我也空,他有法空,人我法空就是阿羅漢,依法空修行住入清淨,也就是說他在哪個地方呢?禅宗來講叫“沈寂呆空”,就是“寂滅”在那個地方,空在那個地方不動,這就是阿羅漢二乘之見。凡夫阿羅漢這兩種人都有五蘊之身:爲什麼呢?阿羅漢雖然五蘊少一點,像“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這個五蘊皆空的時候,那你就是法身大士了,但是阿羅漢不是法身大士,他還有五蘊之苦,五蘊是在無明中生,他還沒有斷除五蘊之身,還有生的體在。這個生是什麼生呢?也就是說法性空生,就是有一個空在那個地方住著,不能夠出來。

  這後一步是說菩薩。菩薩大悲爲了開顯衆生的菩薩道,但是菩薩還是有情執,即有所執能證之真如,能證所證之衆生,還有計量之佛。就是說他還有計量,計量就是能證所證之法,還有我證能證。因爲有我證能證之法即有細惑,有細惑就有壽者見,有我所證之智爲我見;能所證之真如爲人見,有能證的我所證的法爲衆生見,有我衆生的計量爲壽者見,所以菩薩還有四相,後面微細地破此四相,把我破掉了;只要把“我念”破掉了,你就可以脫殼了;可以脫六道輪回之殼了;或者脫菩薩殼直接成佛。

  經裏講人我執、法我執,前面是破我執的,後面專是破法執的,其實前面也有破法執的。“菩薩于法應無所住…

《《金剛經》系列開示 8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