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所以,《證道歌》的第一句,“君不見,絕學無爲閑道人”,“絕學無爲”,絕學是絕什麼學呀?諸位想一想,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我們能學什麼?從小到大,你所學的這一切,無非都是世間法,無非都是妄想、分別、執著,無非都是以一種價值去掩蓋另一種價值。
我們人哪,很多時候被世間約定俗成的價值觀害得夠戗!大家忙忙碌碌,幾十年就被世俗的價值觀掩蓋住了。所以價值觀很害人,比如說在解放前,中國民間流行的很突出的價值觀,就是叁寸金蓮,女孩子的腳要叁寸才漂亮,如果長到五寸的那就是醜的。這種價值觀完全沒有任何意義,我們凡夫衆生偏偏就覺得有意義。就像現在有人覺得減肥才漂亮,覺得排骨美,瘦得跟白骨精一樣,還說是漂亮的,這種價值觀完全沒有人生的意義。但是,社會上一旦形成這種價值觀以後,大家都覺得我胖了出去就臉上沒光。如果在唐朝,一個女的出來,如不是胖乎乎的,說你這個人沒福相,唐朝的美女都是胖乎乎的。世俗的價值觀害人害得很深,爲什麼呢?因爲那些價值觀都是人爲創造的,不是一個具體真正的價值存在。
所以佛法用五戒和十善這個世間的價值觀念,就是更超出世間的價值觀念,就是道德的價值觀,就是世間有實際受用的道德的價值觀,來掩蓋我們虛無的價值觀,或者說代替我們虛無的價值觀。這樣一來,你的生命就呈現出比較完美的狀態、比較真善美、比較真實,但是,你現在任何狀態都是世間法。所以呢,絕學無爲這個學呀,就是要把你世間的價值觀全部打破,包括佛法裏面五戒十善的價值觀念,注意哦!我說打破這個價值觀念的意思,就是世間的五戒十善做好人,諸惡莫做,衆善奉行,這是我們的基礎。如果你基礎好了,始終把住那個基礎不前進,就像這個房子地基打好了之後,上面不許你蓋房子,這是個傻瓜,你的房子永遠都蓋不成。所以佛法的修學,在這個基礎上,你一定要往前一步,往前一步這一步,就是絕學,諸位想一想我們學來多少東西?釋迦佛要講這絕學兩個字,他的思想要講十二年!所以,不是今天在這裏說,就能講得很清晰。爲什麼他講十二年呢?在十二年當中,佛講《阿含經》,就是講解脫道,就是要講證得我們真心的妙用、真如的本體,所以絕學就是絕世間之學。
老子講的那句話比較好,“爲學日增,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于無爲,無爲而無所不爲。”這絕學無爲啊,是用了這樣的一個詞,來形容我們佛法的修證。但是老子講的絕學無爲,還沒有到佛教的這一步,因爲老子《道德經》裏面講的絕學呢,“爲學日增,爲道日損。”這個損啊,講的還是佛教的四禅八定的境界,禅定的境界,還不是解脫的境界。這個在憨山大師的書裏面,憨山大師有評判。所以,絕學的這個學,實際上要落實到我們現在的生命狀態當中,諸位現在可以有一個最直接的方法,我們要觀察自己的身體,自己的世界到底是什麼組成的?比如說,我們首先看到的這個世界,是個什麼世界呢?是個物質世界,唯物論,對吧?一切以物質爲先。我們現在在生活當中,你最大的執著,就是執著物質的享受。這種執著帶來的痛苦,帶來的局限是非常明顯的。你征服自然,然後自然就給你報複,這是因果報應。你要做一件事情,你不知道這個事情做完之後它背後隱藏的那種負面的因素。所以,物質世界給我們極大的局限。另外呢,就是我們精神世界。精神世界是什麼?我們追求精神的享受。藝術、文學、哲學、世間的各種音樂、美學,無非是講追求精神的享受,他有實際的受用。那雖然有實際的受用,它還是世間法。
所以,你要明白這個絕學無爲證的這個體呢,先要觀察我們自己的人生。觀察我們的物質世界,然後再觀察我們的精神世界,他們到底有沒有一個可以做主的東西。物質和精神,這個釋迦佛在阿含經典裏面,講了十二年,十二年啦!歸納在佛法裏面就是一句話:“照見五蘊皆空”。《心經》說:“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這個照見五蘊皆空,有人說佛教是唯心的,你們一定要記住,如果有人說佛教是唯心的,那是他說錯了。佛教不是唯心的。那佛教是不是唯物的?佛教也不是唯物的。爲什麼?照見五蘊皆空,五蘊的第一蘊是色蘊,色蘊就是物質世界。首先一照,物質世界不是真實地存在。物質世界不是真實地存在,通過愛因斯坦的相對論完全可以證明這一點。因爲我們的時間和空間都是我們的錯覺。既然是錯覺,那就不是真實的存在。能量和質量可以互變,質能互變。看得見的東西和看不見的東西,也可以互變。所以,第一個是照見色蘊皆空,物質就是空的。
第二個,受想行識,這是精神世界。受想行識也是空的。這樣一來,物質空掉了、精神也空掉了。注意哦!這個時候是最關鍵的,你現在不要講話,全神貫注地觀察外面的世界,身體能看得見的這個物質的,你先把它空掉。沒有物質世界的存在,沒有我們身體的存在,然後你進一步觀察,還有個思想存在。還有思想的覺受存在,受想行識呀,還有一種認識的存在。哦,第二步,受想行識也把它空掉。就這一句話啊,你就能夠證體了!只要你色心二法當下空掉,當下能夠看見如如不動的本體,所以佛法裏面講的真如本體它是沒有色相,沒有心念,勉強地叫它是真心,實際上它也沒有心的名字、沒有心的概念。一般人講五蘊講得太粗了,聽不懂。所以,佛又方便地說,那是六根、六塵、六識,十八界。哎,這樣一分哪,你要是學了幾年佛,要是有些基礎之後,你就聽懂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塵,色聲香味觸法;六識,根塵相對産生的那個分別心,六種。這十八個東西,就是我們現在大家生活的全部內容了。我們如果在輪回當中,我們如果在叁界以內,你所生活的,就是這個色心二法,也就是這十八界。你把它抓起來也就是一把。
所以,要了生死,了這個分段生死,你說難嗎?也不是很難,因爲你把這十八界看清楚了,知道這個色法物質世界,和內心這個世界啊,全部都是我們的幻覺,全部是不可靠的,我們的痛苦也在這裏,我們的快樂也在這裏,無常也在這裏,畢竟空也在這裏。所以呀,你要想了生死,要想解脫輪回,你把這個色心二法,把這個五蘊,把這個十八界看清楚,抓起來一把往那兒一扔,就解決問題了。這裏就沒有生死可言了。所以絕學,不以世間爲學;無爲,不以世間所爲。世間有爲有造作,就有動,動就是色相,所以五蘊皆空那個空就是體,就是真如的本體。
當你真正的去體會,比如說諸位今天下午坐在這裏,你可以簡單地觀想一下,你可以把你聽課的幾分鍾時間,當你布施出去了,你就把你的這個身體,這個物質世界扔掉不要!把你的想法、過去無量劫的想法、包括你學佛的想法、發菩提心的想法、做好事的想法,全部不要了!因爲那些全部是妄想分別。你想想,你現在扔掉的這一下,就這一刹那,你所能夠體會到的,就是我們真正自在的本體,它無拘無束,沒有人能夠欺負它,也沒有人能夠讓它煩惱。在這個時候,如果說地球是一個鐵丸子,有人把這個地球拿起來,往你腦袋上砸下來,怎麼樣啊?地球粉碎了,你這個身體也被它砸粉碎了,但是,你好好的,如如不動。爲什麼呢?因爲你已經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不住在物質世界和精神世界上了。
所以證體起用第一個目標,就是要證得這個體,也就是禅宗的明心見性的明心這一層。明心和見性有不同的內容,明心就明白我們心的本體,看到我們的真心,就是遠離你一切虛妄分別,遠離你一切意識心態,證得這個真心。它從來沒有動,它也沒有作用,它本身沒有動搖,沒有時間、沒有空間,沒有我們現在這個世界所擁有的任何痛苦、煩惱和快樂,都沒有,但是它如如不動。所以,小乘人一到這裏他高興哪。他說,哎呀,我終于解脫了,住在那裏不出來了。所以小乘是證體不起用。永嘉大師告訴我們,證體還要起用。那麼這個證體,可以說,除了禅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這個頓悟禅以外,其他的所有法門都是從證體起用這條路走過來的,包括禅宗後來的參話頭。
那麼諸位,要是你今生想修行,想得大利益呀,有一個問題必須鬧清楚的,就是,你怎麼去用心,你這個心放在什麼地方去用、去修!早上有個同學問,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叁心不可得,你發什麼心?這是個最重要的問題,你要知道這個心在哪裏用!在哪裏用呢?剛才說這個六根、六塵、六識,這十八界是我們輪回的所有內容,那麼我們現在是個凡夫,我們的整個生活,就是在物質和精神上面,你脫不開你的想法,你脫不開你的物質的身體,就像蜘蛛網把這個蜻蜓、蟲子牢牢地捆起來一樣。你就被它抓得死死的,這個時候,你說,我叁心不可得。你這個時候,如果你說你自己真的叁心不可得,你是個大妄語。爲什麼?因爲你就像被房間關住一樣,你在房間裏面,然後你說,你已經跑到外面的空中去了,有可能嗎?你最多是在房間裏面的空中。就像鳥關在鳥籠裏面,然後這個鳥籠放在房間裏面,然後你從鳥籠裏面跑出來,其實還是在房間裏面,你這個鳥還是不自由的鳥。然後,你一下子覺得比原來自由多了,快樂多了,然後你就以爲自己解脫了,這是大錯特錯!所以叁心不可得之前,一定要有個用功下手處,也就是說,你一定要知道從鳥籠裏面飛出來這個鳥,一定要知道這個房間還有個窗戶你能夠闖出去!那麼這個窗戶在哪裏?明白嗎?這個用心在什麼地方?在佛法裏面,基本上有兩種形式:
第一種呢,就比較容易下手的,是從我們的意識下手,意識啊,就是十八界裏面,六識的最後一個,這個比較容易,念佛,這個意識實際上我們就叫妄想,對吧?就是我們的妄想,這個比較容易懂,所以,有人說念佛法門很了不得,他直接從你妄想下手,把你妄想一層一層消除掉了,也就是念一句阿彌陀佛,以一念抵…
《大乘禅法的修證原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