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大乘禅法的修證原理▪P3

  ..續本文上一頁萬念,一定把妄想頂住不讓它起來!頂住之後,它自然在進步的過程中會證得叁昧,證得正定。念佛、持咒、觀想、覺照、禅定的力量,早期傳入中國的各種禅觀,全部都是從意識上下手。這個法門要是講起來很多,諸位現在也可以試一試用這個方法,比如說大家有學念佛的,你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很清楚,就是不讓自己打妄想。這個很容易,不管是老太婆還是小孩子,你聽到這個法,你就會用。但是這個也有層次的,第一個層次是在意識上,你念佛要是念的一心不亂了,就是說你念的不再有妄想了,那下一步的功夫怎麼做?下一個跟禅宗的參禅會入同一個層次。參禅的起步比較高,所以參禅的人要中上根,中根和上根,下根的人很難參禅。下根的人呢,妄想紛飛,要想把妄想停下來,太難太難,對世間的執著又特別重。這是一個方面,從意識上。

   另外一個呢,是從意根上下手。這個意根啊,不容易,講妄想我們大家知道,腦袋那個老東想西想就是妄想、很清楚。但是意根是什麼呢?意根啊,諸位注意聽,意根就是妄想從之生起來的地方,意識的根本啊。這個意識呢就像樹長起來那個樹葉、花果、樹杈、樹枝,這個根就是樹根。那麼意根又是怎麼一回事呀?它又沒有妄想,所以要命就在這裏。意根是沒有妄想的,但妄想又是從意根出來的。諸位有沒有觀察過,妄想從哪裏來的?你閉上眼睛,自己沒有妄想了。你突然想一下,外面一輛車,這車馬上就會從腦袋裏面冒出來了。這個車怎麼會從我們腦袋裏冒出來的?是從外面的車拉過來的嗎?又不是。你現在想一下飛雲江大橋,大橋馬上就出來了。妄想就這麼多。所以這個意根有一個非常微妙的作用,就是諸位把意識妄想停下來之後,沒有妄想了,然後這個意根呢,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沒有妄想,卻很清楚。他腦袋裏面很清楚,他會感覺到:我現在很清楚了,我現在沒有煩惱了。

   所以在《楞嚴經正脈疏》交光大師的著作裏面,特別強調要“用根不用識”,禅宗的參禅法門都是要我們用根不用識,禅宗不管你妄想不妄想,它不管你那麼多閑事,它只要你看到這個意根,所以參禅有一個參話頭,參話頭諸位知道啊,有沒人用參話頭功夫的?(答:不多)不多。參話頭,這個是中上根人能用,下根人參不起來。爲什麼呢?你看這個參話頭,什麼是話頭?我們說,參“念佛是誰”,參“父母未生前的本來面目是什麼”,很多人參話頭,念佛是誰?念佛是誰?到處找,這個不是參話頭,這個是在念話頭。參話頭是什麼呢?參話頭就是要參話的前頭,話的前頭是什麼?諸位想不想說話?你就想南無阿彌陀佛,就當說話了,話頭呢,就是念“南無阿彌陀佛”之前的那個啊。所以參話頭的功夫是這樣的,想念阿彌陀佛,但是你偏偏不讓它念出來,要念出來就是話尾了,念出來它就跑掉了,所以你要參,參的是:話的前頭。諸位現在你試試看,能不能參得起來?你想念阿彌陀佛,但是偏偏不讓它念出來,正在這個時候是什麼樣子?你看看!想念,你腦袋裏“阿彌陀佛”不要冒出來,冒出來那就是話尾巴了,能不能做到?這個你要是能做到啊,這就是參話頭。而且這個參話頭,做功夫要做得非常的綿密,它這綿密到什麼程度呢?禅宗告訴我們參話頭是這樣的,用功的方法,這個話就是念“阿彌陀佛”這句話,不讓它念出來,然後你還要盯著這個話的前面。這挺難哪,參話頭參的著急的時候,就像吞那個熱湯圓,很熱的湯圓含在嘴巴裏面,吞下去又會燙死掉,吐出來又舍不得,它味道太好了,舍不得吐,就卡在這個喉嚨裏。

   有一個比喻叫做“如貓捕鼠”,貓抓老鼠,看到這個貓抓老鼠,追、追、追、追,老鼠一下跑到老鼠洞裏面去了。然後這個貓就四爪抓地,尾巴翹起來,然後就全神貫注盯住這個洞口,幹嗎?這老鼠別讓它出來,一出來就要撲上去,就是要看住自己的心裏面這句話啊,不讓它冒出來,但是一定要想看著它。這貓呢,一方面不讓老鼠出來,一方面又想老鼠出來,出來可以抓住它。它一出來又跑掉了,哎,所以你不能讓它出來。它不出來你又白等,所以又想它出來。這如貓捕鼠,這參禅的人,參話頭的人就要這樣。就是要這樣,想要自己念佛,卻不讓它念出來,然後你就盯著,看這個境界是什麼境界。能不能想到?能想到你肯定是中等根基或者是上等根基的人。如果你想不到了,你老老實實的,在妄想上面先去除。如果你妄想慢慢消除之後,念佛功夫慢慢用深了之後,心會慢慢平靜下來,平靜下來之後,你就會慢慢看見這個意根。所以,參話頭實際上就是在意根上做工夫。諸位,你妄想沒有出來的時候,腦袋裏面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這個就是意根。

   意根有個非常好的作用在哪裏呢?這個在現實生活當中,也可以體會得到的。比如說,諸位如果在生活當中遇到一件麻煩的事情、煩惱的事情了,你就問自己,我知不知道這件事情是痛苦的?你肯定說:我知道。那麼,那個知道的東西痛不痛苦啊?它不痛苦。“知道”的本身並不苦。比如說,有人打你一巴掌,“啪”一下,這時候很痛,痛,你知不知道啊?痛,你知道痛。知道痛那個“知道”本身它痛不痛啊?它不痛。所以我們凡夫就執著在意識妄想上。人家說你一句呢,你就在這一句話上,在這個概念上,在贊歎或者誹謗上,甚至在這個身體上,就痛了,就苦了。如果你回到這個意根上呢,一點都不痛,也不苦。所以早期佛法修行的,要在意根上下手。佛陀曾經講過一句話說,“不受第二支箭”,第二支箭是什麼?我們一般的人,第一支箭射到你身上,身體已經很痛了。身體很痛之後呢,你心裏面還要跟著這個箭痛。心裏還要著急、難過,還要恨那個人打我。所以,你的心也跟著痛了。那修行的佛弟子呢,佛陀告訴弟子們說:多聞聖弟子,不受第二支箭,只受一支箭。別人打我一下,只是感受到打我的這一下痛,這個比如說皮膚被打壞掉了,這個我知道,心不要因此而痛苦、而恨他。你就確確實實的,去對付每件事情,只是知道事情的本來面目,哦,本來是這樣,你不受它負面的作用。所以,在意根上用功有這樣一個好處,就是你平時,隨時會關照著意根,生活當中有太多的無奈、太多的麻煩,你問你自己:我知不知道這些痛苦、麻煩,然後你馬上回答說,我知道;那麼,知道的這個“知”它痛不痛苦呀?它不痛苦。哎,這個問題馬上就解決掉。有很多弟子,他們在學習過程中,有人煩惱來了,打電話給我,我就是這麼簡單告訴他,你煩惱嗎?他說我現在正煩得不得了。哎,誰知道你煩惱啊?你知不知道你煩惱啊?我當然知道!我要是不知道,我就不煩惱了。好,那個知道煩惱的,煩不煩惱啊?他很聽話,他馬上會回觀自己啊,觀照自己那個知道煩惱的“知道”,他一看,沒有煩惱。所以知道煩惱的那個知,並不煩惱。這個就是禅宗在意根上用功的訣竅。

   諸位要是細聽,有基礎的同修呢,在禅宗有修行的,在這一塊特別重要。前面一個層次,在妄想上用功夫,大部分的人都知道。第二步,在意根上用功夫了,很多人不知道,而且在這裏容易有一個誤區,要注意啊,這個誤區是在哪裏呢?這個意根的境界非常的清淨,你感覺它,它沒有煩惱。所以,當你有一天用功用到這裏了,你說,哎呀,很清淨,這個世界上好象和我沒關系了。好象沒關系了,只是很明白,知道吃飯、知道穿衣、知道走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好象一塵不染,因爲這個意根它可以不落在法塵上。法塵就是妄想、分別的概念,它不緣法塵、不起妄想分別的時候,就是感覺本來如此的這樣一種境界。有很多人,以爲在這裏就明心見性了,實際上還是個生滅法,所以我說,這裏是一個極大的誤區。在見性之前的八種錯誤的境界裏面,其中就有這一種。那麼這種境界的特點在哪裏呢?就在于,他腦袋裏面有個很堅固的感覺,就是我現在解脫了,我現在很清楚。那個我執,這個意根就是整個我們凡夫衆生的根本在這裏!意根就是我執的根本!所以我們在這個世界,無論你好壞是非,完全以意根、以這個我爲中心的,以我的感覺爲中心,所以你覺了一切法,你知道一切事物的真相了,好象你看到很清楚了,心裏不受到侵擾了,實際上是最大的幹擾最大的不安。所以意根非常麻煩,我們說句不好聽的,它會裝摸做樣的,它在我們自己心中,會樹立起來一個清淨的概念,沒有煩惱幹擾了,這多好啊。所以在叁界裏面,四禅八定當中,四無色定的第一個空無邊處,第叁個無所有處,第四個非想非非想處,這叁層天,都相當于意根的境界。

   中國的道家、莊子,西方的哲學家,很多人都能到達這個境界。他對世間也無所求、無所得,看上去在文化上好象很高妙,但實際上呢,他總有一個東西。有個什麼東西呢?你看他的書,你看他的話,你就明白了,有個東西在那兒可以抓住的,就是我!所以這個“我執”就在這裏。

   如果諸位想要了生死呢,禅宗的方法比較好。禅宗的方法讓你參禅啊,就把這個意根滾得很熟悉,就像母雞孵雞蛋一樣,死死把它孵住,孵、孵、孵,殼一破掉,小雞就出來了。那麼,時時刻刻把我們生死根抓住,你清清楚楚沒有煩惱的那個根本,你抓住在這裏,吃飯、穿衣在這裏,所以參禅的人要綿綿密密,到最後,桶底脫落,那也就是把這個意根砸破掉了。這樣子我執一破,就證入了本體。所以從表面上看,這個根和本體相差沒有太遠,特別是在語言表達上面,因爲我們這個語言文字,一落在我們心中就成爲法塵,我們聽來的法,不管你講得多好,你說那個法師講得多好,那本書講得不得了的好,再好就是釋迦佛跟你說的話,一落入我們凡夫的心中怎麼樣呢?全部都是法塵,都是妄想分別,所以,你必須要把這一層通過。要在這一層意根上通過之後,就能證體了。

   諸位要是現在想試試看呢,你可以通過這樣一個簡單的方法,可以通過…

《大乘禅法的修證原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