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四個層次、四個步驟試一試看:
第一步,我們把物質世界扔掉,在你心裏面,把所有的物質世界,不管是光明,還是空,這個身體,這個世界,你全部扔掉不要了。你可以觀想一下確定如此。
第二步,把你的心念全扔掉,心裏面的念頭,也就是說,不管你現在想的好還是不好,想的是聽法呢,還是做好事、做善法的,一切善惡是非的想法全扔掉!這是第二步。
第叁步,第叁步最關鍵,現在不是外在的扔掉了,內在的妄想分別也扔掉了,那剩下的明明白白的那個,也把它扔掉!你看看能不能扔掉?這個明明白白再扔掉一下,那你證得的就是本體了!這個體從來沒有動搖,它也不明白。你說不明白呢?它沒有我們那種妄想、意根那種明白,實際上它是有明白的,但是,它的明白已經不是我們這個世界的明白。所以這個第二步到第叁步啊,機緣成熟的人在叁言兩語之下,馬上就透過去了。確實能夠把這個明明白白的扔掉,幹幹淨淨的,那如果說你沒有這個根基的人,可能因此在意識當中又給他創造一個見解出來。所以在唐朝以前,中國禅宗就直接讓你把這個東西扔掉,很簡單。那麼扔掉之後,這就是證體了。
第四步,證體起用,所以到這個份上,永嘉大師說的:“絕學無爲閑道人”,實在是悠閑得不得了!因爲我們原來在這個世界上,一直追求啊,幾十年忙忙碌碌,生生世世都在這裏追求的,無非是財色名食睡,無非是色聲香味觸,所以,生生世世在這裏,這顆心總是不得安甯啊。那你就覺得很奇怪,當你把這個物質的世界扔掉,當你把內心的精神世界扔掉,當你把這個明明白白的心也扔掉之後,你才發現,原來生命怎麼會有這麼安的地方呢?不曾動搖啊!無量劫來沒有動搖,現在明白了它也沒有動搖,將來也不可能會有動搖!生命的本體就是這樣如如不動。閑哪,所以“絕學無爲閑道人”這個“閑”,是確實內外世界斷絕無塵,一種平懷,泯然自絕。全部了斷了。
在這個情況下,如果你還想得到一個,哎呀,我終于得到一個絕學無爲的東西了,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你就落入了這個法塵當中,所以,下一句永嘉大師再逼著你,不除妄想不求真。哦,不除妄想不求真!這是什麼?前面我通過一種方便的法門引導大家,讓大家先把這個物質世界扔掉,然後再把妄想扔掉,然後再把明明白白這顆心扔掉,那麼當你證得這個體之後,下一步要怎麼呢?起用了。起什麼用?不除妄想,反過來說,我們可以妄想了這個時候,爲什麼可以妄想了?因爲你看到生命的本體原來就是這麼不動的,所以現在我口渴了,好,我打一個妄想,那我就喝茶,諸位看,當你前面這個物質世界、妄想全部了斷了的時候,喝茶有什麼關系?喝茶難道不是生命最莊嚴的顯現嗎?妄想有什麼關系?是非人我,人世間的種種千差萬別,我們不是有大智慧嗎?所以呀,這個起用就是不除妄想,不除妄想是從這裏呀。因爲你了生死,是從這個我執的意根開始,從這個地方突破,所以你起用,還是從妄想這個地方回來。
那麼剛才講到了“絕學無爲閑道人”,這個就是我們要證體的最重要的部分,證得的是我們生命最本質的地方,就是真如的本體,佛佛唯傳本體,傳的就是這個體。
那麼證體之後呢要起用,起用在哪裏用?剛才說了,我們要證體,要先看到自己的妄想,然後在妄想背後那個,你很清楚自己有妄想的這個東西看清楚了,然後把它再拿掉,我執就破掉了。我執一破,見到的就是真如的本體。那麼起用呢,還是要從意根這個地方開始,也就是說,從我們的妄想開始,這條路從這裏過來,把外在的環境斷掉,然後把妄想再斷掉,然後呢了知的明明白白的心也斷掉,然後經過來,這時候見到的真心,這是順序的過程。當你見到真心之後,又從這裏返過來,所以,返過來的這一部分,就是妙用。我們還是這麼多事情,還是這麼多的人生,我們坐在這裏,還是這麼多人,我們一天還是吃叁餐飯,但是,那個吃飯完全不一樣了!爲什麼不一樣了?(因爲)你從這裏已經找到了你的真心,在真心的基礎上,證體的過程當中呢,要起妙用了。所以證體起用,這是整個佛法的一個重要的道路。凡是一切從修行的法門入手的,都是要從這條路走過來,看了真心之後,回過頭來的,特別是不除妄想,你看,它直接從這裏下手,那麼每個妄想生起來呢,就是你佛性的妙用。所以,諸位看這個圖表(黑板上所畫圖表),這個真心如果包含了這個過來的部分,這就是佛性啊,大乘佛法的根本就是佛性。所以真心跟佛性是不一不異,真心只是如如不動而已,真心起用了,就是佛性的妙用。所以你要證得真心呢,必須把你的妄想分別全部一刀了斷,斷在那邊。然後你再過來,讓自己想,這是手表、這是人、這是花,你在生活當中種種分別。
其實,永嘉大師說的這個不除妄想不求真這個妄想,按我們剛才說的這個是意識,對吧?在佛門裏面教下啊,一般不說它是妄想的,爲什麼呢?因爲它雖然也是這個意識,在我們凡夫的時候,你一切的想法全部是錯誤的,這才叫妄想。那麼如果你回過頭不除妄想起妙用的時候呢,證體起用的時候呢,這個叫做妙觀察智,它叫妙觀察智,它是智慧了。所以一個真學佛的人,他不是越學越傻,越學學得跟木頭一樣,什麼都想不起來,而是越學越聰明,越學越有觀察力。轉識成智,轉的過程就是這樣一條路過來,再這樣一條路回去。所以人生沒有哪一樣不好,這是站在你明白真心的人來說的;說人生實在是太痛苦了,是站在我們凡夫的沒有修行的人來說的。這條路你要是摸清楚了,你再來看佛法,太好了!原來有是非人我的這個了知心、第七識,到這裏呢就成爲平等性了,平等、完全平等,也是智慧。一個人能做到平等,真平等的時候,他是智慧。能夠做到妙觀察也是智慧。所以呀,不除妄想不求真,如果你在這裏要除妄想要求真,那麼永遠都在這裏起不了妙用。所以阿羅漢哪,他就住在真裏面,叫偏真涅槃,他偏真了,就求真,就住在真裏面,住在真裏面就叫做無余涅槃,或者是有余涅槃,他就住在涅槃裏面。那釋迦佛就要罵他是什麼,罵他是焦芽敗種,沒出息的。你要是安住在這個真心裏面不出來了,你也是沒出息。
所以大乘佛法的整個過程,從我們現在開始下手,一直到證得真心然後起妙用,永嘉大師就用這一句話:“絕學無爲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所以這一不求真哪,你無邊妙用全部顯現了。那你才能看出我們生命當中豐富多彩的內容。那禅宗祖師的那些灑脫的情懷,你才可以完全體會到。那麼這整個過程呢,是我們修行佛法的最重要的一個渠道,就是證體起用。《金剛經》裏有一句話說得非常好,叫“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慧能大師一聽這句話就開悟了,你知道“應無所住”,無所住在哪裏呀?無所住于物,無所住于妄想,無所住于你了知的那顆心。你看,證體了沒有?證體了;而生其心,生什麼心呢?生了知心、生妄想心、生分別心。兩條路,證體、起用,一切佛法都是從這裏入手。
所以,你看看這個修行法門,叫你念佛好不好?好,念佛是叫我斷妄想的,再進一步是幹什麼?很清楚。那麼這一條路要是弄清楚了,釋迦佛講法的五十年當中,前面四十二年說的法你全部明白了。四十二年講的就是這樣一條路啊。諸位呀,在前面的十二年中,就講的是這一條路,還沒有回去。因爲前面十二年裏阿含經裏面講的就是證得小乘的涅槃,講解脫,所以到這裏呢,從這個路上我們走過來,到這裏,我們解脫了。佛法,小乘叫做解脫道,自了漢,走的就是這條路,那麼再回過頭來到這裏呢,這叫做菩提道,也叫做菩薩道。哎,菩薩是回來了,就是小乘和大乘。所以前面這十二年講的是過去這條路,後面的方等、般若,講的是回來這條路。四十二年,就講這兩句話,就是永嘉大師說的,“絕學無爲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所以諸位要是想細聽這句話,那我們還得再聽50年,你才能完全聽懂。當然了,如果有根基很利的,可能叁言兩語就聽懂了。所以永嘉大師《證道歌》說得很好,這是第一點。
第二、從相見性
接下來我要跟大家介紹第二點——從相見性。這一點在永嘉大師《證道歌》裏面也是很難得的,而且是非常非常的了不起。爲什麼叫從相見性,剛才是證體起用,那個體我們通過很多法門證得這個體,現在不用你證體了,你直接從這個相上就見到佛性。這個難啊!《證道歌》後面兩句話怎麼說,“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咱們這個幻化空身就是法身。
前面這條講完之後,諸位覺得脈絡挺清晰的,對吧?從我們這裏開始修行,然後回過頭來起妙用。但是從相見性這個,在佛法裏面真的要大善根的人才能明白。爲什麼大善根的人才能明白?《金剛經》裏面也有這樣一條道路,《金剛經》實際上是講明心見性的道理,明心見性的道理,就這兩條道路,《金剛經》都提到了。而且《金剛經》的前面十六分跟後面十六分呢,講述的也就是這個道理。永嘉大師整個《證道歌》裏面,頭一句就把這兩條路全部顯示出來。後面這一切呢,只是講我們證得這條路的過程中會出現的一些毛病啊,或者是一些好的境界而已。所以呢第二條路,《金剛經》裏面有句話叫做,“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這是一個從相見性的方法。禅宗在宋朝之前沒有參話頭的,宋朝之後有參話頭的。我剛才說參話頭是在意根上下手,那是前面這條路走的,不參話頭怎麼個不參話頭法?有這個學人跑過去問師父,什麼是佛?唉,這是佛(手指某物?),這是相,從相見性。師父什麼是佛?即此是!即心是佛!所以一切肯定的都是從相見性。
佛陀在《法華經》上啊,有表現出來。《法華經》裏面告訴我們,說佛陀出現于世啊,唯以一大事因緣故出現于世,要欲令衆生開示悟入佛之知見。那佛的知見是什麼呢?佛的知見就是所謂諸法實…
《大乘禅法的修證原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