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大乘禅法的修证原理▪P3

  ..续本文上一页万念,一定把妄想顶住不让它起来!顶住之后,它自然在进步的过程中会证得三昧,证得正定。念佛、持咒、观想、觉照、禅定的力量,早期传入中国的各种禅观,全部都是从意识上下手。这个法门要是讲起来很多,诸位现在也可以试一试用这个方法,比如说大家有学念佛的,你念:“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很清楚,就是不让自己打妄想。这个很容易,不管是老太婆还是小孩子,你听到这个法,你就会用。但是这个也有层次的,第一个层次是在意识上,你念佛要是念的一心不乱了,就是说你念的不再有妄想了,那下一步的功夫怎么做?下一个跟禅宗的参禅会入同一个层次。参禅的起步比较高,所以参禅的人要中上根,中根和上根,下根的人很难参禅。下根的人呢,妄想纷飞,要想把妄想停下来,太难太难,对世间的执著又特别重。这是一个方面,从意识上。

   另外一个呢,是从意根上下手。这个意根啊,不容易,讲妄想我们大家知道,脑袋那个老东想西想就是妄想、很清楚。但是意根是什么呢?意根啊,诸位注意听,意根就是妄想从之生起来的地方,意识的根本啊。这个意识呢就像树长起来那个树叶、花果、树杈、树枝,这个根就是树根。那么意根又是怎么一回事呀?它又没有妄想,所以要命就在这里。意根是没有妄想的,但妄想又是从意根出来的。诸位有没有观察过,妄想从哪里来的?你闭上眼睛,自己没有妄想了。你突然想一下,外面一辆车,这车马上就会从脑袋里面冒出来了。这个车怎么会从我们脑袋里冒出来的?是从外面的车拉过来的吗?又不是。你现在想一下飞云江大桥,大桥马上就出来了。妄想就这么多。所以这个意根有一个非常微妙的作用,就是诸位把意识妄想停下来之后,没有妄想了,然后这个意根呢,还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没有妄想,却很清楚。他脑袋里面很清楚,他会感觉到:我现在很清楚了,我现在没有烦恼了。

   所以在《楞严经正脉疏》交光大师的著作里面,特别强调要“用根不用识”,禅宗的参禅法门都是要我们用根不用识,禅宗不管你妄想不妄想,它不管你那么多闲事,它只要你看到这个意根,所以参禅有一个参话头,参话头诸位知道啊,有没人用参话头功夫的?(答:不多)不多。参话头,这个是中上根人能用,下根人参不起来。为什么呢?你看这个参话头,什么是话头?我们说,参“念佛是谁”,参“父母未生前的本来面目是什么”,很多人参话头,念佛是谁?念佛是谁?到处找,这个不是参话头,这个是在念话头。参话头是什么呢?参话头就是要参话的前头,话的前头是什么?诸位想不想说话?你就想南无阿弥陀佛,就当说话了,话头呢,就是念“南无阿弥陀佛”之前的那个啊。所以参话头的功夫是这样的,想念阿弥陀佛,但是你偏偏不让它念出来,要念出来就是话尾了,念出来它就跑掉了,所以你要参,参的是:话的前头。诸位现在你试试看,能不能参得起来?你想念阿弥陀佛,但是偏偏不让它念出来,正在这个时候是什么样子?你看看!想念,你脑袋里“阿弥陀佛”不要冒出来,冒出来那就是话尾巴了,能不能做到?这个你要是能做到啊,这就是参话头。而且这个参话头,做功夫要做得非常的绵密,它这绵密到什么程度呢?禅宗告诉我们参话头是这样的,用功的方法,这个话就是念“阿弥陀佛”这句话,不让它念出来,然后你还要盯着这个话的前面。这挺难哪,参话头参的着急的时候,就像吞那个热汤圆,很热的汤圆含在嘴巴里面,吞下去又会烫死掉,吐出来又舍不得,它味道太好了,舍不得吐,就卡在这个喉咙里。

   有一个比喻叫做“如猫捕鼠”,猫抓老鼠,看到这个猫抓老鼠,追、追、追、追,老鼠一下跑到老鼠洞里面去了。然后这个猫就四爪抓地,尾巴翘起来,然后就全神贯注盯住这个洞口,干吗?这老鼠别让它出来,一出来就要扑上去,就是要看住自己的心里面这句话啊,不让它冒出来,但是一定要想看着它。这猫呢,一方面不让老鼠出来,一方面又想老鼠出来,出来可以抓住它。它一出来又跑掉了,哎,所以你不能让它出来。它不出来你又白等,所以又想它出来。这如猫捕鼠,这参禅的人,参话头的人就要这样。就是要这样,想要自己念佛,却不让它念出来,然后你就盯着,看这个境界是什么境界。能不能想到?能想到你肯定是中等根基或者是上等根基的人。如果你想不到了,你老老实实的,在妄想上面先去除。如果你妄想慢慢消除之后,念佛功夫慢慢用深了之后,心会慢慢平静下来,平静下来之后,你就会慢慢看见这个意根。所以,参话头实际上就是在意根上做工夫。诸位,你妄想没有出来的时候,脑袋里面又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个就是意根。

   意根有个非常好的作用在哪里呢?这个在现实生活当中,也可以体会得到的。比如说,诸位如果在生活当中遇到一件麻烦的事情、烦恼的事情了,你就问自己,我知不知道这件事情是痛苦的?你肯定说:我知道。那么,那个知道的东西痛不痛苦啊?它不痛苦。“知道”的本身并不苦。比如说,有人打你一巴掌,“啪”一下,这时候很痛,痛,你知不知道啊?痛,你知道痛。知道痛那个“知道”本身它痛不痛啊?它不痛。所以我们凡夫就执著在意识妄想上。人家说你一句呢,你就在这一句话上,在这个概念上,在赞叹或者诽谤上,甚至在这个身体上,就痛了,就苦了。如果你回到这个意根上呢,一点都不痛,也不苦。所以早期佛法修行的,要在意根上下手。佛陀曾经讲过一句话说,“不受第二支箭”,第二支箭是什么?我们一般的人,第一支箭射到你身上,身体已经很痛了。身体很痛之后呢,你心里面还要跟着这个箭痛。心里还要着急、难过,还要恨那个人打我。所以,你的心也跟着痛了。那修行的佛弟子呢,佛陀告诉弟子们说:多闻圣弟子,不受第二支箭,只受一支箭。别人打我一下,只是感受到打我的这一下痛,这个比如说皮肤被打坏掉了,这个我知道,心不要因此而痛苦、而恨他。你就确确实实的,去对付每件事情,只是知道事情的本来面目,哦,本来是这样,你不受它负面的作用。所以,在意根上用功有这样一个好处,就是你平时,随时会关照着意根,生活当中有太多的无奈、太多的麻烦,你问你自己:我知不知道这些痛苦、麻烦,然后你马上回答说,我知道;那么,知道的这个“知”它痛不痛苦呀?它不痛苦。哎,这个问题马上就解决掉。有很多弟子,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有人烦恼来了,打电话给我,我就是这么简单告诉他,你烦恼吗?他说我现在正烦得不得了。哎,谁知道你烦恼啊?你知不知道你烦恼啊?我当然知道!我要是不知道,我就不烦恼了。好,那个知道烦恼的,烦不烦恼啊?他很听话,他马上会回观自己啊,观照自己那个知道烦恼的“知道”,他一看,没有烦恼。所以知道烦恼的那个知,并不烦恼。这个就是禅宗在意根上用功的诀窍。

   诸位要是细听,有基础的同修呢,在禅宗有修行的,在这一块特别重要。前面一个层次,在妄想上用功夫,大部分的人都知道。第二步,在意根上用功夫了,很多人不知道,而且在这里容易有一个误区,要注意啊,这个误区是在哪里呢?这个意根的境界非常的清净,你感觉它,它没有烦恼。所以,当你有一天用功用到这里了,你说,哎呀,很清净,这个世界上好象和我没关系了。好象没关系了,只是很明白,知道吃饭、知道穿衣、知道走路,明明白白、清清楚楚,好象一尘不染,因为这个意根它可以不落在法尘上。法尘就是妄想、分别的概念,它不缘法尘、不起妄想分别的时候,就是感觉本来如此的这样一种境界。有很多人,以为在这里就明心见性了,实际上还是个生灭法,所以我说,这里是一个极大的误区。在见性之前的八种错误的境界里面,其中就有这一种。那么这种境界的特点在哪里呢?就在于,他脑袋里面有个很坚固的感觉,就是我现在解脱了,我现在很清楚。那个我执,这个意根就是整个我们凡夫众生的根本在这里!意根就是我执的根本!所以我们在这个世界,无论你好坏是非,完全以意根、以这个我为中心的,以我的感觉为中心,所以你觉了一切法,你知道一切事物的真相了,好象你看到很清楚了,心里不受到侵扰了,实际上是最大的干扰最大的不安。所以意根非常麻烦,我们说句不好听的,它会装摸做样的,它在我们自己心中,会树立起来一个清净的概念,没有烦恼干扰了,这多好啊。所以在三界里面,四禅八定当中,四无色定的第一个空无边处,第三个无所有处,第四个非想非非想处,这三层天,都相当于意根的境界。

   中国的道家、庄子,西方的哲学家,很多人都能到达这个境界。他对世间也无所求、无所得,看上去在文化上好象很高妙,但实际上呢,他总有一个东西。有个什么东西呢?你看他的书,你看他的话,你就明白了,有个东西在那儿可以抓住的,就是我!所以这个“我执”就在这里。

   如果诸位想要了生死呢,禅宗的方法比较好。禅宗的方法让你参禅啊,就把这个意根滚得很熟悉,就像母鸡孵鸡蛋一样,死死把它孵住,孵、孵、孵,壳一破掉,小鸡就出来了。那么,时时刻刻把我们生死根抓住,你清清楚楚没有烦恼的那个根本,你抓住在这里,吃饭、穿衣在这里,所以参禅的人要绵绵密密,到最后,桶底脱落,那也就是把这个意根砸破掉了。这样子我执一破,就证入了本体。所以从表面上看,这个根和本体相差没有太远,特别是在语言表达上面,因为我们这个语言文字,一落在我们心中就成为法尘,我们听来的法,不管你讲得多好,你说那个法师讲得多好,那本书讲得不得了的好,再好就是释迦佛跟你说的话,一落入我们凡夫的心中怎么样呢?全部都是法尘,都是妄想分别,所以,你必须要把这一层通过。要在这一层意根上通过之后,就能证体了。

   诸位要是现在想试试看呢,你可以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方法,可以通过…

《大乘禅法的修证原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