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大家把心靜下來啊,金剛經心要非常細,不是很粗動的心所能觀察的到。因爲我們平時在這個社會上面,我們的心比較狂躁比較亂,聽不到自己心跳的聲音,往往把般若的真實義,不能夠刹那刹那的跟我們的心相應。我們爲什麼要念佛,爲什麼要伏住煩惱,爲什麼要發菩提心,就是要歇我們的妄心,就是我們向外攀求的那個妄心把它歇下來。爲什麼要念佛?念佛的目的是發起我們內心裏面清淨的心,可以伏住我們的煩惱。發菩提心可以製止我們向外面攀求的妄心,向外面攀求的妄心生起來的時候,對般若自然不感興趣的,內心常常有妄心生起,你想聽也聽不到。爲什麼?心太粗故。因爲一個心非常粗的人,不能夠在生活中刹那刹那的跟我們的心相應。因爲我們人在這個地方,心不知道想哪個地方去了。
像這樣跳躍的一個心,怎麼會與般若相應呢?般若是當下心,離開當下就不是般若。如果你心很粗的時候,一定不在當下。因爲離開了當下,般若心就沒有了。爲什麼叫我們無住?並不是說很久以前的事無住,很久以前的事情你想住也住不到。也不是說沒有到的東西無住,明天、後天無住你能做得到嗎?因爲很久以後的事情,我們想住也做不到,因爲那個本來就還沒來。過去的東西你也住不到,沒有來的東西你也住不到,只有我們現在的當下,只有當下無住,那才是真實無住。所以不怕妄起,就怕覺遲,就是這個意思。在我們當下一念妄起住的一刹那,就是境現前的一刹那。境現前而不住,那個相應的一刹那才是真實的般若體。離開那個般若體,一切都不真實。爲什麼呢?那些叫思量般若,就是說你很久以前的事情你說無住,那叫事後諸葛亮。比如把人家打了一頓,然後說我不住啊不住啊,人都被打了,還說什麼不住,有什麼意義呢?不怕妄起,就怕覺遲,一定是在我們的當下。
我們修行不是等到我們下地獄以後再去被度,而是我們提前不讓我們下地獄。如果你到了地獄底下去以後,再說我要救度,那可能你沒有思量的時侯了。在思量上面,不是在般若上面,那是很危險的,但是現在一般人都是這樣的,都是事後的諸葛亮。過去的事情說我無住,未來的東西說無住,當下他就不無住。爲什麼過去禅宗裏面對禅合子有打罵喝吼種種方式呢?就是要他當下的一念心相應故。因爲失去了這一念心當下的相應,跟般若不能相應故,所以當下一念心很重要。
“須菩提,若菩薩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則無所見。”昨天講到這個。我們心住于法而行布施,這是一句話;後面一句話,如人入暗,則無所見,這是一句話。這句話是比喻的意思,是你在住的時候本身就是暗見,心暗之見。一個人在住的時候,你這個有住的心就是黑暗的心,就失體尋波,就像我們心向外求是一樣的。在一個黑暗的地方,你是看不到你自己的本來面目。所以一個人在這個世間做任何事情,這個布施不光是布施錢,包括我們持戒、忍辱、禅定、精進、般若,這個叫做布施。你持戒叫布施,忍辱叫布施,禅定叫布施,這個布施的體與法無住。“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布施就是利他,因爲布施是行,般若爲信,持戒、忍辱、精進、禅定爲妙用。在這個妙用體裏面,你失去般若的觀照,你就住于法。因爲沒有般若就沒有信體,沒有信的體你就有住,有住而行布施失般若故,就變成了人天福報。不識體故,不能生妙德,也不知妙德。什麼叫“入暗”呢?就是不了解你本來的無住的自性就是佛性,就是與你自己本來的這個自性隔之于千裏萬裏。也就是說,你在識裏面在虛妄的體裏面。你無住之心和有住之心的差別是什麼?你只要有住而行布施,一切有住的心是因爲離開般若。因爲離開般若故,就已經有住,有住就離開你的自性,而所得的福德是虛幻的,跟我們的自性一點關系都沒有。你現在得到的這個福德,如果你對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非常的執著,那個就是暗體,“如人入暗,則無所見。”那是一個比喻的說法,就是住于法而行布施。
“若菩薩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你在這個世間,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而行布施,布施就是無住,無住就是布施。因爲無住示現布施爲體,你無住的時候本身就是一個布施的相,善惡不住本身就具備了布施相。只是說我們無住是心,布施爲法,法就是德,就是福德。無住體就是戒,無住體能夠得戒得清淨故,清淨就是布施,沒有我了就布施掉了,把我舍掉了。布施就是忍辱,無相----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了,不就是忍辱嗎?無住得禅定,叁昧現前,只要你一切法不住自然叁昧。比如這個鍾擺在那個地方,只要你無住它就是叁昧,因爲它本來就是叁昧,本來就是我們心中之福德,是德量。只要你無住,這個燈這個桌子這個房子都是叁昧,如果你有住就不是叁昧。叁昧在哪裏呢?不是叁昧出來一個境界,那個叫我執。法本體就是叁昧中生。什麼叫叁昧呢?叁昧叫正受,正是無住體,受是無住裏面顯現出來的法,這個法是清淨的,是遍法界的,是一體的,是莊嚴的,是通叁世會于諸佛會于菩薩會于衆生。衆生心中有生滅,你感覺到那個東西有生有滅,生滅因衆生生滅。
衆生在如來心裏面,如來在衆生心中。衆生有生有滅,如來就有生有滅。菩薩無生無滅,如來就無生無滅。菩薩無盡莊嚴,佛就無盡莊嚴。衆生執著于有生有滅,是故一切法有生有滅。如果你在菩薩境界就是無盡的莊嚴,在佛的境界是無來無去,究竟“水”的體。菩薩講莊嚴體,衆生講生滅體,衆生以意爲根本。大家想一想,正受就是定,正受就是叁昧,叁昧就是定,正是佛心。如果你在一切處無住就是定。在你無住的時候,持戒清淨,與理――本體清淨合一,這叫持戒。你的心跟法界不合一,就不叫持戒了,因爲有對立啊!你有對立你就産生妄見。其實我這個身體,跟法界不是對立的。只要你無住,我現在對身體的無住和對山河大地的無住,那絕對是一個。是故我是清淨,諸法是清淨,法是清淨我就清淨,兩個清淨是一,因爲無住故。你有住就不清淨。有住是妄,無住是真,真的體裏面有無盡的叁昧。
因爲一切法界是真心裏面出來。佛的法界也是真心裏面出來,菩薩的法界還是從真心裏面出來,我們衆生的法界哪個又不是從真心裏面出來呢?只要是在真心裏出來的,都是清淨的,所以一切法清淨。這個叫做“日光遍照”。“如人有目”就是無住心。只要你無住,法界清淨,就是清淨光遍照。見種種色,是什麼色呢?見種種色就是妙莊嚴就是種種莊嚴,叫做色。所以你看到色,由心中生。看到色是看到無住之色,並不是分別的心。無住之色是清淨之光,這個叫做真色,看到外面是無礙光、無邊光、無對光、清淨光、解脫光、不可思議光、超日月光,種種光都叫做清淨之光,就是叫做見種種色。所以我們的根本很重要,叁心很重要。“如人有目,日光明照”,你有目就有照的體,就是叁昧現前,見種種色無盡莊嚴就顯現出來。所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明跟無住心相應,就是跟實相相應。照就是寂照現前,無住爲寂,法界爲照,叫寂照現前;故六度就具足,就是自利利他的體就具足。所謂利他無衆生可度,衆生本來圓滿故,因爲一觀照衆生就沒有了。現在我們有分別要度衆生要度衆生,是因爲沒有光明照耀啊,有光明照耀哪有衆生可度呢?你心中無住,哪有佛可成呢?你心中有光照于天下,天下都是寂靜之法,因爲用心觀照哪個衆生不是從心裏出來的呢?所以衆生“如如”啊,每個衆生都是圓滿的,所以每個衆生都是佛,每個佛都是衆生。故衆生即佛,佛即衆生,心佛衆生沒有差別的。這個時候你才微細的認識到這個問題。若你無住是爲道眼,有無住之心必有日光明照,寂照現前是爲智光;“見種種色”是性德,恒沙妙德就會現前,恒河沙世界的妙德就在你的當下。
“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經受持讀誦,則爲如來以佛智慧,實知是人,實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當來之世就是後五百世,包括我們現在。善女子善女人,這個善是每個衆生本來都有善根,所以如來稱一切衆生爲善男子,因爲如來見一切衆生是佛故,見一切菩薩是佛故。因爲佛無取無舍,如來沒有取衆生的妄見,是故一切衆生皆是如來,是故叫善男子善女人。你聞到這部經典才是善男子善女人,聞到這部經典的人肯定是善根比較成熟了,沒有聞到就等待著聞。佛陀住世令一切衆生之惡斷,讓一切衆生之善增長。所以如來出世,斷衆生的惡,令衆生善。在《涅磐經》裏講,一闡提皆有佛性,這個佛性就是如來所見。一闡提一般認爲是成不了佛了,但是《涅槃經》講他還可以成佛,如來見之--如來見得到他的佛性,與如來是無有差別。所以一切衆生皆是善男子善女人,是對于究竟來講,此善與般若相應故,此善一切衆生皆具足故,因爲此善就是佛性,與如來無二無別。如果衆生沒有此善,就沒有佛性,那就不需要稱爲善男子善女人。
爲什麼我們在這個世間要行慈悲行?因爲一切衆生皆有佛性,我們要對一切衆生生起信心,要有大慈悲心,攝護一切衆生。慈悲心能與衆生之善根相應故,能感化所有的衆生。所有的衆生在慈悲的感召之下都能度化,沒有一個衆生在慈悲下不能度化的。所以我們要發起這種善護于衆生的心,所以如來護于衆生叫善男子善女人,那我們爲什麼不護于衆生善男子善女人呢?因爲我們對衆生起分別故,不了衆生有佛性故,不知道以大悲心能攝護故,不知道衆生以慈悲心能感化故。只要以慈悲心真的能感化一切衆生。所以在此世界,隨時隨地任何一個地方,常生善心,一善到底。從你出家那一天開始,一刹那時間,這一點點善根生起的時候,從始到終,不管你有多大的習氣和惡業,始終善根不斷,一直到你死爲止。乃至于盡未來際,善根不斷。爲什…
《《金剛經》系列開示 7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