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78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大家把心静下来啊,金刚经心要非常细,不是很粗动的心所能观察的到。因为我们平时在这个社会上面,我们的心比较狂躁比较乱,听不到自己心跳的声音,往往把般若的真实义,不能够刹那刹那的跟我们的心相应。我们为什么要念佛,为什么要伏住烦恼,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就是要歇我们的妄心,就是我们向外攀求的那个妄心把它歇下来。为什么要念佛?念佛的目的是发起我们内心里面清净的心,可以伏住我们的烦恼。发菩提心可以制止我们向外面攀求的妄心,向外面攀求的妄心生起来的时候,对般若自然不感兴趣的,内心常常有妄心生起,你想听也听不到。为什么?心太粗故。因为一个心非常粗的人,不能够在生活中刹那刹那的跟我们的心相应。因为我们人在这个地方,心不知道想哪个地方去了。

  像这样跳跃的一个心,怎么会与般若相应呢?般若是当下心,离开当下就不是般若。如果你心很粗的时候,一定不在当下。因为离开了当下,般若心就没有了。为什么叫我们无住?并不是说很久以前的事无住,很久以前的事情你想住也住不到。也不是说没有到的东西无住,明天、后天无住你能做得到吗?因为很久以后的事情,我们想住也做不到,因为那个本来就还没来。过去的东西你也住不到,没有来的东西你也住不到,只有我们现在的当下,只有当下无住,那才是真实无住。所以不怕妄起,就怕觉迟,就是这个意思。在我们当下一念妄起住的一刹那,就是境现前的一刹那。境现前而不住,那个相应的一刹那才是真实的般若体。离开那个般若体,一切都不真实。为什么呢?那些叫思量般若,就是说你很久以前的事情你说无住,那叫事后诸葛亮。比如把人家打了一顿,然后说我不住啊不住啊,人都被打了,还说什么不住,有什么意义呢?不怕妄起,就怕觉迟,一定是在我们的当下。

  我们修行不是等到我们下地狱以后再去被度,而是我们提前不让我们下地狱。如果你到了地狱底下去以后,再说我要救度,那可能你没有思量的时侯了。在思量上面,不是在般若上面,那是很危险的,但是现在一般人都是这样的,都是事后的诸葛亮。过去的事情说我无住,未来的东西说无住,当下他就不无住。为什么过去禅宗里面对禅合子有打骂喝吼种种方式呢?就是要他当下的一念心相应故。因为失去了这一念心当下的相应,跟般若不能相应故,所以当下一念心很重要。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则无所见。”昨天讲到这个。我们心住于法而行布施,这是一句话;后面一句话,如人入暗,则无所见,这是一句话。这句话是比喻的意思,是你在住的时候本身就是暗见,心暗之见。一个人在住的时候,你这个有住的心就是黑暗的心,就失体寻波,就像我们心向外求是一样的。在一个黑暗的地方,你是看不到你自己的本来面目。所以一个人在这个世间做任何事情,这个布施不光是布施钱,包括我们持戒、忍辱、禅定、精进、般若,这个叫做布施。你持戒叫布施,忍辱叫布施,禅定叫布施,这个布施的体与法无住。“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布施就是利他,因为布施是行,般若为信,持戒、忍辱、精进、禅定为妙用。在这个妙用体里面,你失去般若的观照,你就住于法。因为没有般若就没有信体,没有信的体你就有住,有住而行布施失般若故,就变成了人天福报。不识体故,不能生妙德,也不知妙德。什么叫“入暗”呢?就是不了解你本来的无住的自性就是佛性,就是与你自己本来的这个自性隔之于千里万里。也就是说,你在识里面在虚妄的体里面。你无住之心和有住之心的差别是什么?你只要有住而行布施,一切有住的心是因为离开般若。因为离开般若故,就已经有住,有住就离开你的自性,而所得的福德是虚幻的,跟我们的自性一点关系都没有。你现在得到的这个福德,如果你对持戒、忍辱、精进、禅定非常的执着,那个就是暗体,“如人入暗,则无所见。”那是一个比喻的说法,就是住于法而行布施。

  “若菩萨心不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你在这个世间,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而行布施,布施就是无住,无住就是布施。因为无住示现布施为体,你无住的时候本身就是一个布施的相,善恶不住本身就具备了布施相。只是说我们无住是心,布施为法,法就是德,就是福德。无住体就是戒,无住体能够得戒得清净故,清净就是布施,没有我了就布施掉了,把我舍掉了。布施就是忍辱,无相----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了,不就是忍辱吗?无住得禅定,三昧现前,只要你一切法不住自然三昧。比如这个钟摆在那个地方,只要你无住它就是三昧,因为它本来就是三昧,本来就是我们心中之福德,是德量。只要你无住,这个灯这个桌子这个房子都是三昧,如果你有住就不是三昧。三昧在哪里呢?不是三昧出来一个境界,那个叫我执。法本体就是三昧中生。什么叫三昧呢?三昧叫正受,正是无住体,受是无住里面显现出来的法,这个法是清净的,是遍法界的,是一体的,是庄严的,是通三世会于诸佛会于菩萨会于众生。众生心中有生灭,你感觉到那个东西有生有灭,生灭因众生生灭。

  众生在如来心里面,如来在众生心中。众生有生有灭,如来就有生有灭。菩萨无生无灭,如来就无生无灭。菩萨无尽庄严,佛就无尽庄严。众生执着于有生有灭,是故一切法有生有灭。如果你在菩萨境界就是无尽的庄严,在佛的境界是无来无去,究竟“水”的体。菩萨讲庄严体,众生讲生灭体,众生以意为根本。大家想一想,正受就是定,正受就是三昧,三昧就是定,正是佛心。如果你在一切处无住就是定。在你无住的时候,持戒清净,与理――本体清净合一,这叫持戒。你的心跟法界不合一,就不叫持戒了,因为有对立啊!你有对立你就产生妄见。其实我这个身体,跟法界不是对立的。只要你无住,我现在对身体的无住和对山河大地的无住,那绝对是一个。是故我是清净,诸法是清净,法是清净我就清净,两个清净是一,因为无住故。你有住就不清净。有住是妄,无住是真,真的体里面有无尽的三昧。

  因为一切法界是真心里面出来。佛的法界也是真心里面出来,菩萨的法界还是从真心里面出来,我们众生的法界哪个又不是从真心里面出来呢?只要是在真心里出来的,都是清净的,所以一切法清净。这个叫做“日光遍照”。“如人有目”就是无住心。只要你无住,法界清净,就是清净光遍照。见种种色,是什么色呢?见种种色就是妙庄严就是种种庄严,叫做色。所以你看到色,由心中生。看到色是看到无住之色,并不是分别的心。无住之色是清净之光,这个叫做真色,看到外面是无碍光、无边光、无对光、清净光、解脱光、不可思议光、超日月光,种种光都叫做清净之光,就是叫做见种种色。所以我们的根本很重要,三心很重要。“如人有目,日光明照”,你有目就有照的体,就是三昧现前,见种种色无尽庄严就显现出来。所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明跟无住心相应,就是跟实相相应。照就是寂照现前,无住为寂,法界为照,叫寂照现前;故六度就具足,就是自利利他的体就具足。所谓利他无众生可度,众生本来圆满故,因为一观照众生就没有了。现在我们有分别要度众生要度众生,是因为没有光明照耀啊,有光明照耀哪有众生可度呢?你心中无住,哪有佛可成呢?你心中有光照于天下,天下都是寂静之法,因为用心观照哪个众生不是从心里出来的呢?所以众生“如如”啊,每个众生都是圆满的,所以每个众生都是佛,每个佛都是众生。故众生即佛,佛即众生,心佛众生没有差别的。这个时候你才微细的认识到这个问题。若你无住是为道眼,有无住之心必有日光明照,寂照现前是为智光;“见种种色”是性德,恒沙妙德就会现前,恒河沙世界的妙德就在你的当下。

  “须菩提,当来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于此经受持读诵,则为如来以佛智慧,实知是人,实见是人,皆得成就无量无边功德。”当来之世就是后五百世,包括我们现在。善女子善女人,这个善是每个众生本来都有善根,所以如来称一切众生为善男子,因为如来见一切众生是佛故,见一切菩萨是佛故。因为佛无取无舍,如来没有取众生的妄见,是故一切众生皆是如来,是故叫善男子善女人。你闻到这部经典才是善男子善女人,闻到这部经典的人肯定是善根比较成熟了,没有闻到就等待着闻。佛陀住世令一切众生之恶断,让一切众生之善增长。所以如来出世,断众生的恶,令众生善。在《涅磐经》里讲,一阐提皆有佛性,这个佛性就是如来所见。一阐提一般认为是成不了佛了,但是《涅槃经》讲他还可以成佛,如来见之--如来见得到他的佛性,与如来是无有差别。所以一切众生皆是善男子善女人,是对于究竟来讲,此善与般若相应故,此善一切众生皆具足故,因为此善就是佛性,与如来无二无别。如果众生没有此善,就没有佛性,那就不需要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为什么我们在这个世间要行慈悲行?因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我们要对一切众生生起信心,要有大慈悲心,摄护一切众生。慈悲心能与众生之善根相应故,能感化所有的众生。所有的众生在慈悲的感召之下都能度化,没有一个众生在慈悲下不能度化的。所以我们要发起这种善护于众生的心,所以如来护于众生叫善男子善女人,那我们为什么不护于众生善男子善女人呢?因为我们对众生起分别故,不了众生有佛性故,不知道以大悲心能摄护故,不知道众生以慈悲心能感化故。只要以慈悲心真的能感化一切众生。所以在此世界,随时随地任何一个地方,常生善心,一善到底。从你出家那一天开始,一刹那时间,这一点点善根生起的时候,从始到终,不管你有多大的习气和恶业,始终善根不断,一直到你死为止。乃至于尽未来际,善根不断。为什…

《《金刚经》系列开示 78》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