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73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

  昨天講過,先聞般若經,然後講布施,再講持戒。忍辱波羅蜜是來自于布施波羅蜜的果,只有布施波羅蜜才能夠成就忍辱波羅蜜。就像我們在這個世界,不做因不可能有果存在,你有一份付出,你才有一份果德。而這個忍,就像我們在這個地球上面,我們是人道,這個人道就是一個忍。而這個忍一定是經過過去世的持戒而來,布施而來,布施就是舍。那你現在爲什麼不能成佛呢?是因爲你沒有通達般若,而般若是無住之體。無住之體必能得無生法忍。因爲無生法忍是從無住心中生。有住則不能生法忍,有住只能生心忍和聲忍。如果在這個此世界你有住,但是你不做惡業,那你會感召的果報就是聲忍。如果在此世界做善業,但你有住,認爲我在做善業,這種善業的力量非常強大,就是信心非常大,就是你心中感覺到它的功德大,你有住了功德大的心。並且對一念善事也好,過去有個貧女,她用賣頭發的兩文錢來供養叁寶,這位老和尚知道這個貧女的功德非常大,因爲肯舍身故,肯舍心故,但是她有住,和尚知道她功德大故,親自爲她敲罄祈福。貧女以此功德後來福報現前,做了王妃。爲了報恩,她拿了一千兩金子來供養這個寺廟。而老和尚卻只是叫了一個小沙彌去給她敲罄。這個女子就去問老和尚:我過去只是拿了兩文錢供養叁寶,你就親自爲我敲罄祈禱;而我現在拿了一千兩金子來供養,爲什麼你反而叫一個小沙彌來敲罄呢?老和尚就笑,他說:你過去的心大,肯剪頭發來供養,心非常真,非常虔誠,所以那時的功德大。而你現在這個錢根本不是你的,你隨意的從倉庫中拿一點就可以了,你的心並不真實,心已經不誠了。所以老和尚看的是她的心,並不是看表面的現狀。證明心大功德就大,心小功德就小。我們以這個虔誠的心、恭敬的心,就一定獲得大的真實的功德。這種信心並不是說你拿多少錢,完全是你一個虔誠的真實的心。這種心以小能廣大故,一粒沙子能含大千世界。

  爲什麼佛陀用一粒沙子能含大千世界呢,爲什麼我們把地球托在手上反而生出來是一根草呢?就是說,我們付出很多的力量,付出了一生的精力,獲得的功德就像一根草一樣,那麼少。這就是一個信心的問題。所以有住之心必是有住之體。我們今天所得的這個有相之體,是一個果的體,這個果就叫做忍。這個忍是從果中來,我們住在這個地球上就是一種忍。如果你過去聞到了般若,你行了布施,修諸善法,而一切善法以般若立之。般若就是無住之意,就是修一切善法心中無住。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啊。見一切相是你無住之心,以般若印之,這種般若體和你的心相應的一刹那,一念能含大千世界。若你沒有般若,你必定就有住,有住所做的一切善法,再大的善法也只是以你的心量而生起。心有多大,你的福德就有多大。這個福德在你身上的一個果報就叫做忍。

  所以,你今天能忍還是不能忍,並不是你現在在忍,忍是你過去的果報所産生的。如果你沒有過去的因,你就沒有現在忍的果。你爲什麼不是天上的人呢?不是天人的福報呢?爲什麼你會隨意的生起瞋恨心呢?都是跟我們這個因有關。講忍辱波羅蜜,般若爲信體,布施是爲行體,持戒、忍辱、精進、禅定這四者是你在布施的過程中獲得的體。只要你在一切布施之中能得般若之體,那戒自然清淨,不需要講持戒的名字,戒自然俱足,忍辱自然現前,沒有般若哪來的忍辱啊!我們硬著頭皮、紅著臉來忍,這個是沒有般若之人,這種忍是我們世間的忍。

  你有了般若的時候,你有了布施的時候,你這個忍就不存在了,般若之體是無生法忍。就像你孩子掉到水裏面去,你會不顧一切的跳下去救他,這裏面是沒有什麼忍可言,自然而然,這個叫做無生忍。爲什麼別人的孩子掉到水裏面去你就會隨意一點,或著叫別人去救?如果自己的孩子掉下去你就會犧牲自己,死就是一種忍,你不會遊水往裏跳就是一種忍,你爲什麼會跳下去呢?這就是忍的力量。如果你有修來的這個因,你必定得忍之報。是你的孩子,這叫做有因在那個地方,你必然就得忍之行,所以這個忍並不是我們普通講的這個忍,這個忍是無生忍,就是沒有什麼忍,自然而然。因爲一切法無住能得叁心,因爲無住生心啊,無住則不生我相,沒有我相沒有人相。那你布施,沒有我相誰在布施呢?沒有人相布施誰呢?沒有我相沒有人相還有衆生相嗎?就沒有分別。沒有分別就沒有衆生相了。我所施之人、對方、能施之物,叁輪體空,哪來人呢?就不存在人了。

  忍是一種果報,忍是來自于因。所以,不持般若之經,這個般若和此相如果不相應,那衆生住有,羅漢住空以清淨而住,菩薩不住有不住空以法而無住,在一切相上無住叫菩薩。而在相上另立有我無住的心、我很清淨、有空的心,那叫羅漢,他雖然無住,但他不能在法上無住,他在心上無住,就是人我空。而衆生徹底的是有住,處處在住,因爲有住就是凡夫。在法上無住,在一切法相上面不住,法上不住有二體,法不住則心清淨,法不住則大福,心不住則大智,大智大福就是大智大悲,大智指心,大悲指量。大千世界是量體,無住爲心叫空之心,空之心乃無量之意。無者是心空,量者法界之相叫無量義。無量壽無量光,無量壽是指盡未來際,無量光是周遍法界。對于壽命,或一歲或一百歲,你無住就叫做無量壽,所以所有的衆生都叫做無量壽。也就是說,無住是一體的,所以衆生的壽命是我一個壽命,所有法界的壽是我一壽,是故叫無量壽。無量壽就是空、無知,就是心,心沒有執著的無住就叫做無量壽。法界無住生出無量相,而者這相叫無量光,沒有無量壽哪來無量光,沒有無住之心哪來無住之法界呢?我們有住的心就是有住的法界,叫做叁界;無住之心即無住之法界,這個法界叫做法身報身與化身于一念明了。

  釋迦牟尼佛告訴須菩提,他解釋須菩提前面所講的話。“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這句話的意思,不是叫我們落空,是叫我們在有上空,但是空上又是有,不離有而具空叫非。什麼叫“非”波羅蜜?忍辱波羅蜜的本身,就是在法上面。“是名忍辱波羅蜜”是明朝和清朝以後加的,以前沒有這句話。忍辱以法而建,沒有法哪來忍辱體呢?法上無生法忍,忍是心來忍,法怎麼忍呢?你說桌子怎麼忍?本身它就是沒有忍的體。而我們忍是來自于心,說有說無都是可以的,因爲此忍之心來自于無忍之法,如果此法就是我心忍,跟我相應了也是一樣。如果你在此世界做一切事情,你不生瞋恨、煩惱,內心非常清淨,都是一個忍之相。“非忍辱波羅蜜”是境,這叫離言說相;“是名忍辱波羅蜜”是離名說相。什麼是離言說相呢?講的是忍辱波羅蜜,實際上沒有忍,忍的體在哪裏呢?在我這邊還是在那邊呢?比如我身上很痛,如果你靜下來,痛在哪裏呢?你找不到空的時候,痛的體是空的。你身體的四大是空的,外面相是空的,四相不生,忍、這個痛又在哪裏呢?找也找不到的時候,當下即空,發現忍是不存在的。

  是名忍辱波羅蜜,就是你現量是一個名字而已。離言說相,如來說忍辱波羅蜜,不是我們現在硬著頭皮的那個忍,那個是因爲你還有住,有住那個忍就很累、很辛苦。阿羅漢雖然清淨,但是他也在忍中,他雖然在無生法忍,但是不能入到法界,不能到世間來,一看到相他就恐怖,因爲一生相故叁界俱生,見叁界猶如火宅啊!因爲阿羅漢知道,只要他心中有“生”之心,就是對世間有了住,就有叁界。所以阿羅漢見叁界如見火坑。我們現在見叁界好像無所謂,因爲我們天天住在這個地方,處處執著,處處攀緣,不知道這是火坑啊!這個有住之心都是火坑。應該在此世界當下一念生起無住之念。

  無住是沒有妄心生起,沒有我,沒有法,沒有我的妄的分別心,就沒有我相,沒有衆生相,沒有分別相,沒有我的五蘊,相信法就是我的心,看到的一切就是我們的心,我們沒有一個獨立的心存在。就是我看到你的這個“識”是假的,我不承認它,認法界即我,所有的看到的大千世界就是一個我,這個叫做法。看到所有的人都是我的時候,當下就絕對了,哪有衆生存在哪有人對立呢?就是你心裏面會到就沒有人了,看到大家都是我一個人了,這個時候就不會生人想。沒有我想就沒有人想,就沒有分別想,就沒有衆生想。我人衆生,我、你、和中間分別的體,叁體叫叁輪體空。叁輪體空,壽者就不存在,就沒有計量,比如我今天到這個地方,明天到那個地方,種種計劃就沒有了。今天在這個地方就在這個地方,沒有在那個地方,沒有計量,沒有壽者,盡未來際是我一心所顯。就是昨天今天明天都是我的心,那我的心有沒有昨天呢?有沒有今天呢?有沒有明天呢?如幻如化,是幻化的體。就像水波一樣,在流。其實水是不動的,水的體永遠在這個地方,但是水一直波一直波。水有沒有昨天今天明天呢?但是波過去了,來了,過去了,來了……好像有過去現在未來,其實問問水有沒有過去現在未來呢?水裏沒有過去現在未來,都是一心所變。

  比如常福,昨天的常福和今天的常福,和明天的常福,有沒有一個明天的常福來,有沒有昨天的常福去呢?常福不還是一個嗎?這個常福是昨天的常福呢還是明天的常福呢?你想!現在過去爲來是了不可得!因爲你沒有現在也沒有過去也沒有未來,常福永遠只有一個,過去的常福就是現在的常福,現在的常福也就是未來的常福,所以你不管怎麼走,過去沒有一個常福消失,你不要以爲昨天的常福消失掉了,沒有的!因爲昨天的常福根本不存在!明天的常福沒有來,你不要以爲真有一個明天的常福存在。有常福來有常福過去,就是過去現在未來。但是常福沒有現在過去未來,是你心…

《《金剛經》系列開示 7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