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在攀緣,前攀後望,你在意識中有一個過去的常福,有未來的常福,有過去有未來就有現在,所以現在過去未來心就生起來了,就叁心俱足了,就變成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就有六道輪回生死。如果你當下這一念悟到的話,就沒有壽命了,當體就是果德。
所以,忍辱是你現量上悟到般若的那一刹那,才成就的。如果你沒有一份忍辱,你沒有修一份般若,就不會有忍辱,那你的忍辱是有住之相。在你忍的時候,你肯定是住了。有住才有忍,無住則無忍,你沒有住就無忍,而無忍才是真忍,那不持戒就是真持戒,不精進才是真精進,不禅定才是真正禅定。有禅定之執著,叫做禅定住;有持戒之執著,叫做持戒執,有執就有住,有住跟般若就不相應。如果你無住布施,真的無住了,你就沒有牽挂,就沒有我相,沒有我相誰在持戒啊?你一切處無住,處處安住在那個當下體裏面,你一切都舍,那就大布施了。一切都舍掉了,你這個時候空蕩蕩的,什麼都沒有了,這個法界就是我的心了就是我的相了,你住在這裏面,沒有一個什麼持戒的相了,沒有我了誰在持戒啊?你就找不到一個持戒的體。一個不住的人,他坐在那個地方,你叫他怎麼犯戒呢?不持戒也不犯戒。就是六祖大師講的:不敬戒不犯戒。敬戒爲住,犯戒爲住,兩個都不住了,那是什麼境界呢?我們一念與般若相應的一刹那,是那樣的體。所以我們一天開口就談這些東西,就等于你住相了。但是跟般若相應的人,後面講“所謂忍辱波羅蜜即非忍辱波羅蜜”,後面加一個“是名忍辱波羅蜜”,就是說,此相具足,這個相是離名之相,離言之相,就是離言說相,離名說相,叫扪心自扣,就是你是不是真的跟般若相應了?你跟般若相應了,你一定是無住的,戒是自然俱足的。
舉例來說,這個杯子,放下去是斷見,叫狂見,拿起來叫做情見,不可以放下去,也不可以拿起來,怎麼辦?拿起來是衆生之見,放下去是斷見,那怎麼辦呢?這個杯子我現在放下去了,你說是狂見是斷見呢?你看我現在是放下去是拿起來呢(把杯子放到桌子上)?你說我這是指上面指下面(用手指上面)?也就是說,我們用情見講話,我們用情見認爲這是放下去,其實我是拿起來了,我這個(把杯子拿起來)反而是放下去了,反而這個(放下杯子)是拿起來了。衆生執著,以爲這個是放下去這個是拿起來。爲什麼我放下去就不是拿起來呢?爲什麼這樣(拿起來)是放下去呢?如果你要站在對面來講話,你就很清晰了。如果你是一張桌子,我拿起來在它來講叫做放下去,我現在拿起來了,但是對它來說它已經放下去了。我放下去呢,對我來說我放下去了,但是對它來說它又拿起來了。所以,拿起來和放下去只是我們的情見而已,就是我們意識的妄想,事實上也沒有一個拿起來的體,也沒有一個放下去的體,哪有拿起來哪有放下呢?說拿起來,這個也是拿這個也是拿,不都是你的心在拿放嗎?你有拿放的這個心,你不都是妄見嗎?
所以,禅宗裏面爲什麼叫棒喝呢?就是要打去你的妄想,不要有放下和拿起的這個念頭。有拿起和放下的念頭都是放不下的!但是又不離開相,這是個覺性,拿起放下這裏面能夠離言、離名,當體即是如來。所以,放下就是拿起來了,拿起來就是放下去了,它是一體不二的。說拿起來全是拿起來,說放下去全部就放下去了,真正明了的人,你看那些禅合子吃飯、穿衣、睡覺,你說他是拿起來還是放下呢?如果我們老是絞心腦力的想這個問題,那就麻煩了。你意思說他不要吃飯了!也就是說,在當下體裏去悟!悟到這個道理就對了。
我們往往以這個文字在我們感情上去轉。就像說忍辱,我們就想要忍啊忍啊,卻不知道般若體就是無生忍。就像有人失戀要自殺,你跟他講般若講佛法他就不自殺了,不自殺就是忍,般若爲體,他聞到般若之後就得到不自殺的體,不自殺就是他聞到般若的果報,他聞到法以後自然就不想自殺了,不自殺叫做果,般若叫因,忍辱本身就是一個果。如果你真正在此世界聞到般若以後,自然會達到忍的功德顯現出來,你就會有忍耐之心,就有忍的力量。如果你不通達般若,你哪來的忍呢?如果你不了解般若,在此世界實在難忍啊!聞到般若自然你打我沒有關系了,一念般若無生法忍,此相即我相,此心是我心,法界是我心中的法界,無住之體,發現這個世界人我是非都不存在了,善惡也不存在了,那就是定啊,那個定就叫做忍啊。所以這個果報一定會顯現的,就像我們吃飯肚子會飽一樣。打坐獲得清淨,這個清淨叫忍,打坐爲相,這個畢竟還是有住之心啊。那你要打坐獲得的清淨才叫做清淨,不打坐就沒有清淨,那你靠打坐有住之體得有住之相。
所以般若是一空到底,一空究竟,一空就是盡現在過去未來,是從根本上的根下手的,我們得到的是果上不退的體。如果你從相上面下功夫,你得到的也只是相上的一點住心。在住上面得到的一些有住之體。只要你是有住之相,你一定會有有住之果報,無住之心就有無住之果報,這果報是不可思議的。你力量越大,那你果報現前的就越快,若人精進故,一念之間發現人我空,當下你就能夠解決你的煩惱的問題。你對般若不感興趣的話,你老是在有住裏面想著某一個人打我,某一個人罵我,叁年前的事情你還在想,你不用般若的力量,還不知道過去未來本體是空的。你老是回憶某某人對我不好,你一想起它頭腦都冒火,你就很煩惱很痛苦,因爲你有住啊,所以很久的事情老記著,後來跟你講般若,你怎麼聽也聽不進去,你聞般若不入心故,到外面去馬上就迷。
如果力量非常大,像六祖大師一樣,一聞即悟,一悟全悟,走到任何地方叁心即空、叁輪體空,到任何地方好壞善惡一概不生,山河大地就是我心,他就徹底用這個話來印自己的心。我的心本來無住,法界就無住,就沒有善惡,善惡是我的意,意是妄想,妄想有分別,所以我的意是錯的,所以就生出叁界了。現在我們用心,不能再用意了,用意做事就有叁界生起,還有分別生起,我徹底的把意砍斷,然後用心。用什麼心呢?叁界就是我的心,現在過去未來是我無住之心啊,無住之心則有無住之相,所以外面的一切相是我無住之相,我心無住則外無住,心無善惡法界就無善惡,我心即佛法界即佛,所有地方都是一個佛。
你悟到這個道理,你走到任何地方都用這樣的心去印,當下直接承當,你行住坐臥都用這樣的心,一講佛法全是這樣的體,不要再有什麼變動了。不斷的這樣去思維,把你的心安住在法界裏面,不要安住在意識裏面,叫禅定禅定,定就會改變,禅就是心就是當下。般若波羅蜜,就是印心經,金剛般若波羅蜜就是印我們的心。所以我講金剛經,就是把你的心顯露出來。你不是要找心嗎?你不是要成佛嗎?講金剛經的目的,就是要把你心說出來,要你認識到你的心是什麼,你認到心以後抓住不放就對了!
我們念的阿彌陀佛就是這個心,這個心就是阿彌陀佛。爲什麼我一再講光明無量壽命無量,時間是阿彌陀佛無量壽,空間是阿彌陀佛的無量光,你覺悟了,這無量光無量壽就是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就是這個世界,就是這個時間,當體即佛,就是阿彌陀佛。因爲我們要超越這個意識的心,進入到我們心。心就是阿彌陀佛,心就是毗盧遮那佛,心就是釋迦牟尼佛,心就是十方諸佛,而十方諸佛就是化身,阿彌陀佛就是報身,毗盧遮那佛就是法身。化身印衆生心,所以衆生即佛;報身印菩薩心,所以菩薩即佛;法身印十方諸佛,十方諸佛就是法身。法身是一個,報身是一相,化身是衆生,所以心佛衆生是一體不二。所以看所有的衆生叫做化身,這個化身就是我們一心中化,每個人化都不一樣。
我們不知道,你是我的心,我們有共業在一塊,我們有住,所以感覺到我現在看到你,這是分別心。但是真正的化體裏面,佛能夠印一切衆生心,你能印我心,你是我心變我是你心變,就是你在我心中我在你心中,呼呼相照。就像燈光一樣照在一塊,你把一個燈光去掉以後,所有的光裏面也會走了一個光。如果我們兩個是一個人,那你應該知道我心裏想什麼,我也知道你心裏想什麼,但是我不知道你心裏想什麼,你也不知道我心裏想什麼,爲什麼?因爲每個人的心都有一個法界,所以我現在看到你,你是我心中的法界,那你看到我,是你心中的法界。就像燈光雖然互照在一塊,其實這個光裏面一定有兩個光,兩個燈就一定有兩個光,你抽去一個光,這裏面就會少一份光。所以就是說,我們走了,我們成佛了,我現在看到的所有的境界都一起成佛了,這個法界就是我的心。我要是到天人境界,你們都變成天人,我看到的境界全是天。我要是佛的境界,我看的全是佛。我要是衆生分別心、有住之心,那就有我相人相,就有對立就叫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對立體是妄見,有妄見就有衆生就有相。
後面打比喻:“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爲歌利王割截身體。我于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應生嗔恨。”這句話是釋迦牟尼佛用他自己過去的因地所說。釋迦牟尼佛他發心的時候是叫屍棄佛,就像我們在釋迦牟尼佛前發心修行一樣,但是沒有證到無生法忍,他是在燃燈佛前證無生法忍的,就是聞到般若,悟到了無生法忍。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修行,供養燃燈佛,還不如我們聞般若一念。因爲燃燈佛前,釋迦牟尼佛已得無生法忍,而無生法忍是依般若而生,而般若一念能盡未來際供養無量諸佛,他能供養無量諸佛的這個心都是來自于般若體,所以般若就像光明一樣,能照天下。即使你在這裏面做了多少善事,還不如一燈之明。你拿一個小燈光到處照到處照,還不如把太陽打亮,太陽亮了所有衆生都知道了。釋迦牟尼佛無量劫種種修行、供養,無非是沾太陽之光,都是來自于般若之心。沒有此光,一切供養之住都…
《《金剛經》系列開示 73》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