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一點恭敬心都沒有,學法器非要到打法器的時候才學,平時不學,你這樣的怎麼行呢?沒有恭敬心啊!沒有熏習恭敬。我們以前出家都是一些文化大革命過來的老修行,跟他們這些人在一塊就是不一樣。過年初一的時候,我一定在西林寺塔邊拜塔,下了殿就到塔邊一直拜到九點普供,要拜四五個小時。拜了以後到塔邊去上供。一到菩薩的聖誕,那個晚上都是很晚很晚才睡覺,一直在大殿面前拜,都睡不著覺的,就很感動,那天晚上就不睡覺,就一直在那裏拜。但是我們現在就感覺不到了。現在其實我也跟大家一樣了,後來人都不講修行了,都對這個無所謂,沒有這個法的顯現了。大家到菩薩聖誕都好像沒有事一樣,我看到大家這樣我也就這樣,慢慢大家變成串習了,都是一樣了,以前的修行的東西就不存在了。
我以前雖然不知道什麼叫法,不懂什麼東西,但是從這個相上面,我們還是用了一番功夫的。所以以前念金剛經背金剛經不懂什麼道理,但是每天早上規定自己是念一遍金剛經的。它是一種習慣了,下殿以後二十分鍾就念完了,一定會念的,從來沒有拖過的,拖了就要補上,有時念一遍不夠還要念兩遍。過去人的修行,幾十年之間就有這麼大的變化。我這樣的講目的是啓發大家一點信心,希望大家內心中要有一種相續。聞到金剛經並不是說就這樣算了,要把金剛經在心裏面不斷的去思維一下,然後用這種心來安住。
四大非有,非有就是無住體,就是無住之心,無住之心就是佛心。原來四大叁界就是我們的心,心無住則四大無住,四大無住叁界無住,叁界無住一切處無住。無住邊法界則心遍法界。所以這個體是一切處。如果你五蘊空掉了,四大不生,人我頓破,就是阿羅漢。人我空掉以後,人我的空都要空掉,叫法空。衆生叫做貪嗔癡慢疑。貪以法身而度之,嗔以菩薩而度之,癡以智慧而度之,貪嗔癡分別對法報化。究竟的貪就是法,法本體的清靜,無法身則無貪,無菩薩則無嗔,沒有智慧則無癡。智慧的對立就是癡,大悲心的對立就是瞋恨心,清靜體的對立就是貪,貪嗔癡的對立體就是法報化,是不二的。
微細的壽者相就是尋找的心。如果你悟到此相非相,我相破掉了,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破。“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我相非相則我就是佛,人相非相則人是佛,衆生相非相則衆生是佛,只要相不住,我相不生時是什麼呢?我相一破就是人相破,人相就是對立的四大,四大就是盡虛空遍法界的相。衆生相就是善惡不生平等性,善惡沒有了,無住哪有善惡體呢?善惡是有住,你有動心了有善惡體,沒有善惡的體了,那是平等相。比如我罵你,你用意識分別的時候有我罵你,那罵你的聲音呢?有罵嗎?這邊有罵嗎?那邊有罵嗎?對立有罵嗎?就像我拍掌一樣,拍掌是我罵你,這個罵從這邊出來嗎?這個罵從那邊出來嗎?原來是緣合,不離聲音了知實相,就是這個聲音不需要滅的時候,就了知實相是空。如果沒有這個聲音會了知嗎?沒有這個我罵你的聲音,你會了知它空嗎?沒有相不能了知實相啊。所以人家罵你的時候立即了知實相,此罵你的聲音俱足無量德啊。所以在法裏面的時候,不注重我罵你的感官,注重法的顯現,法裏面本身沒有罵和不罵的體,沒有善惡之體。
但是衆生不知道,一切法能顯無量德體,能生出無住之心,能生出無量之德,就不知道此相的珍貴。衆生相即是破法相,破法相就破壽者相。所以衆生相壽者相是法相,我相人相就是心相。心相破則是阿羅漢,衆生相壽者相破即是菩薩,所以菩薩講法空,人相我相是講心空,心空法空則是菩薩,叫菩提薩埵。四大相不生之時,此人就是大菩薩,就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菩薩無法,沒有什麼真實的菩薩可得,四相俱離就是菩薩。“何以故?離一切相則名諸佛。”離我相則我是佛,離人相則人是佛,離衆生相則衆生是佛,無壽者相則壽者是佛。大家想,阿羅漢是不是佛?阿羅漢是化身佛。菩薩是報身佛。法身是不可說不可說諸佛。因爲須菩提在問的時候是代表因地,所以講諸佛,化身佛會于衆生的心,報身佛會于菩薩的心,如果你會于佛心就是菩薩,就是解脫體。所以呢,無衆生可度,也無菩薩可得,全部是諸佛之體,不可思議的境界。
離一切相則名諸佛。我相破人相破,你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在相上破相,在人上破相,不離相而破相,那叫破法相。如果離相而破相,就是阿羅漢。在相上破相,此人能證得法故,叫大乘小乘。外現是小乘,內裏面是大乘。小乘之人聞般若是大乘之心,現的是小乘之相。不像菩薩,是在相上無住,是在相上建立無住之心,只能破我相人相,不能衆生相壽者相俱破。衆生相壽者相即是人我之法。四相是一心,就是我們一個妄心裏面出來的。就像一個叁角形,叁角形的高叫做我相,叁角形的底邊叫做人相,兩者是一個體。我人之執,我見人見生出我舍我得人舍人得,都是在這個體上面。衆生相還是在上面。壽者相是在裏面計量,前牽後挂,前面在攀緣後面在牽挂,中間在擔心,無非我挂衆生衆生挂我,無非是互相二執而已。所以我人衆生壽者不離這個叁角形,是一識中顯,一識破則四相俱破。破我相人相是小乘。行般若之法是在法上破,在法上破我相是相當于住位,就是地位上的菩薩。十信十住就是我人相俱破。十回向、十地是破法。什麼叫地呢?大悲心會于叁賢位,智體是會向佛,就是根本智和後得智。後得智是大悲心,根本智是佛心,上會于諸佛,下會于衆生,叫地。這個地位裏面從叁地菩薩,四地是阿羅漢,加了個地字就是大乘阿羅漢了。一地是一地菩薩,二地是二地菩薩,讀華嚴經不管任何衆生都是成等正覺。一旦到了地位的時候你就是佛,地就是大悲心,佛之大悲心就是佛啊。“一發菩提心,位同大覺已。”以四相來利益衆生,能求忍故。
我們有沒有下輩子?說有也可以,說沒有也可以,從體上講是沒有的,從相上一定是有。因爲度無量衆生,衆生需要我們舍身我們就得舍身,但是你又沒有我相啊,你舍身就像沒有舍身一樣。大家想一想,那是什麼樣的體?也就是說我們在這個地方,沒有我相了,做個出家人又有什麼關系呢?一旦無我相了,做八百世忍辱仙人又有什麼關系呢?因爲他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爲了利益衆生故,衆生需要這個“忍”,他就無生法忍;他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說佛陀就在那個地方授的記;忍辱仙人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要佛陀給您授記,你必須證到無生法忍;這個忍從無相中生。
如果你四相皆無,那你的後生可以說沒有。說無因果是從本來的心地上來說的,但是相上還有利益衆生的大悲心生起,大悲心攝取大德大利。就是說如來化身能應衆生心,如來報身能應菩薩心,你的這個無住之體能會于諸佛之心,在這邊你化無量身,能舍無量身,但是你的報身能跟菩薩打成一片;你的法身又跟諸佛會成一片;你說我來不來呢
這話是無稽之談了。說來也可以,無量衆生需要此體;說不來也可以,因爲無量諸佛是無住之心;哪有來與不來呢?菩薩跟衆生都是要來的。但佛是不來的,無來即來,來即無來;法身無來,報身化身有來;是故叫如來,如來叁身一體是名如來。你不能獨立出一個法身;法身爲理,報身爲事,化身爲用;法報化是一體的,故名如來。如來不可以把法報化拆開,不可以這樣講:法身無來無去,因爲法身是了不可得的,它沒有來也沒有去的,是故報身有來有去。有來有去是菩薩、衆生的心,菩薩有來有去。爲什麼報身要涅槃呢?報身不涅槃,菩薩怎麼得度呢?爲什麼化身要涅槃呢?化身不涅槃衆生怎麼得度呢?法身有涅槃嗎?法身無有涅槃。法身是究竟位,佛和佛在一塊,是絕對沒有涅磐的。涅槃非得,你要是得到一個涅槃就麻煩了。
離一切相則名諸佛,而這個諸佛必定有次第,在果位上講就是毗盧遮那佛一心所攝取,我們成什麼佛呢?無住就是毗盧遮那佛,還成什麼佛呢,此身彼身是不二的。說報身來講,無住之相,當然你現在還沒有證到;到叁賢位,到了地位才能夠見到報身,你不到八地菩薩是見不到如來報身的,八地以下的菩薩只能見到化身。八地以下菩薩生死都不得自在,他雖然沒有惡的果報,還在極樂世界的邊地疑城。有菩薩能宮殿隨身,這是八地以上菩薩的果報。能會于佛義,就是說能會般若第一義谛,到西方極樂世界都是宮殿隨身,因爲此法與你心相應故。但是有人法不能跟著你跑,必須還要回來,供養他方十萬化佛,這是對于七地以下的菩薩來講的。八地以下的菩薩他不能隨心自在。七地八地,在華嚴境界裏面講,見如來就象見到一個像一樣,還是不能見到真實的這個體,那麼說我們見到的釋迦牟尼佛,是化身;菩薩見報身就象我們現在見到的這個像一樣;八地菩薩才能夠看到真實的報身是什麼樣的,到極樂世界八地菩薩見第一義谛了,他可以見到如來;七地菩薩只能遠行。離一切相則見諸佛,裏面肯定是有次第的,什麼次第,既然是諸佛,諸佛爲多之意,多就是廣,裏面就有次第。
一入菩薩戒,位同大覺已。大家都受了菩薩戒,你能不能同大覺呢?一發菩提心,位同大覺已;你沒有得菩薩戒就得不到。一定要把菩薩戒告訴你們才能得到菩薩戒;如果你們要受菩薩戒一定要知道這個問題;如果菩薩戒沒有搞懂,你得不到菩薩戒的。菩薩戒怎麼傳授給你呢?必須要給你講清楚菩薩戒體,明了即得戒。因爲菩薩戒是毗盧遮那佛所授,毗盧遮那佛會于十方諸佛給衆生授的;菩薩戒只有講,衆生會到了懂了,即得戒;了解懂了才得戒,不了解不懂的,可以說得不到戒。凡夫受戒,授于此體此理,不是授于此相啊;此相誰都可以給你授。爲什麼授戒需要清淨之大德呢?什麼叫清淨?會于佛心,會于般若,會于菩薩戒體者,是謂清淨者;如果不會于佛心,不會于般若,不會于自性,不爲清淨者。不要以爲那個人很清淨就會于般若了嗎?比丘戒要…
《《金剛經》系列開示 7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