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陀的虛空在哪裏呢?空大,十方無礙故,任何東西都能容納到裏面去,所以叫做空大。還有一個叫做量大,什麼叫量大呢?是空有不二,空有俱空,有也是空,空也是有。還有一個是意空,意空是重重無盡,事事皆空,比如每個人都有個空間,這個叫空,我們心裏面都有一個空間,他也叫空,你心中有個東方,我心中有個東方,大家都有個東方,每個人都有個南方,都有個北方,都有個西方;並且你心裏面的東南西北也是一個體,也是一個十方無礙體,也是一個空有不二體,也是理事圓融體,事事圓融體;也就是說我們心中每個人空的體都是一樣的,所以呢這個空是空有不二,住無量德。
一切法空,住無量法,是不可思議空;這個空是事事無礙,具一切德,法身德、報身德、化身德;都在這個體裏面。不要看我們這個空,他在理上,在事上,在十方無礙的體裏面;他全部具足了;這個叫做重重無盡的空。跟我們講的東方世界、西方世界南方世界北方世界有沒有障礙呢?事實上是沒有任何障礙;我們所看到的東南西北,事實上它的實相體是沒有東南西北體,我們現在看到的有和無,這個空是沒有障礙的,都是個意空,是空有不二的。比如這個桌子,它是空的,信嗎?桌子的形狀是空,桌子的木性爲空,它的相是空,用是空,我現在看到桌子就有用,我沒有看到桌子它就空掉了;我看到它是上面可以放東西,如果沒有我的時候,誰在放東西呢?它絕對的體它是空的,一個絕對的體叫用,沒有我它就不會用,有我它就用;用的體,沒有我它就不用呢?所以當體就空掉了。包括我們眼睛看到色,色是空的,耳朵聽到聲音也一樣,包括我們的肉體,這個肉體都是空的,一下子刷的一聲你的身體就消融在法界了,體也沒有了,相也沒有了,用也沒有了;體上理上都是空相,所以這裏面一切法空住無量德,很多德就出來了,如果你不空就沒有德啊。還有一種邪空,認爲有是空的,空也是空的,什麼也不管了,進入到一種非想非非想的無想狀態,你不了知現在這個相的本體,它理上是空事上是有,具足無量德;如果你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也不布施了,布施是空的嗎,幹麼要布施呢,進入一種斷見;也是邪見,邪空。還有一種邊空,說有即有,說空即空,有了就執著于有,空了就執著于空,空了就難過,有了就歡喜,有的時候就痛苦,就想去找空,空了就舒服了;空的時候寂寞孤獨,就想去找有,這完全是衆生的凡夫心,才有這種知見出來。還有一種是有空:是一種意識的執著,有個獨立的空存在,有想空啊,執著于這種有想空,阿羅漢就是;
以上我們講了各種空:所謂邪空、邊空、有空;我們學佛的常常處于一種邊空的狀態,在世間貪嗔癡不清淨感覺好煩,到廟裏住一段時間,開始覺得好清淨好舒服啊;過後覺得寂寞、孤獨不如家裏有兒子有孫子,家裏好象幸福一點,然後又回家裏去,如此反複。我們的眼睛是有限的,我們的見解往往是邊見的,我們經常習慣于這種平衡心理是很有問題的。
西方極樂世界無量莊嚴是怎麼修來的?無住和極樂世界的關系
大家知道西方極樂世界無量莊嚴是怎麼修來的嗎?西方極樂世界就是無住之心生起的,西方極樂世界有色有聲,色聲香味觸法具足,並且色莊嚴遍法界,聲香味觸法皆周遍法界,全部是重重無盡的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在因地的時候以無住之心無貪無嗔無癡修六度萬行所成就的;所以西方極樂世界裏面沒有六度萬行;完全是阿彌陀佛的果報,他的無住心裏面生出來的果報,所以一切果報是來自于無住之體,如果不修無住之體的話,他西方極樂世界不會顯現出來;我們聞到般若,了知修無住之體而生出極樂世界的話,我們首先還是要明了,明了極樂世界就在我們現前無住之體裏面;因爲西方極樂世界無住遍十方故,無有障礙故,東南西北的虛空與西方極樂世界之間應該是沒有障礙的。無住相布施本來是獲得叁種法身德、報身德、化身德的。法身裏面沒有報身,它就等于沒有事,法身裏面沒有化身,就不能接引衆生;就不能度衆生;化身是回向的體裏面出來的,也就是度衆生的體裏面出來的;過去因地裏面發願布施裏面出來的,但是呢西方極樂世界的報身跟化身都是從布施的功德裏面出來的,只有法身是在無住裏面出來的,所以無住布施就是報身跟化身;而無住就是法身。阿彌陀佛成佛了,他的法身盡虛空遍法界也就是本性,他的報身盡莊嚴,色聲香味觸法盡莊嚴,建立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示現他方世界十方諸佛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叫做智身;我們看不到智身,是我們成佛的因緣還沒有到;不過聞這部金剛經,如同見佛,見佛的法身舍利即是如同見佛,就怕這部經典看都看不到。如果我們看這部經典,會于他的本意,了知他的法性,了知其無住之法身;識法身者,即是見佛法身,見法身者,就是如來實知實見;見了法身,了知佛的知見,那你所有的都改變了,見佛法身,即可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的這個體。
總的來講:我們心大則智大,智慧無量故;量大則福大,福德無量故;理事無量,你大悲無量故;事事無量,您國土無量故。爲什麼說金剛經是超越華嚴毗盧頂上法呢?也就是說他直心至佛啊,只要你無住生心,你福德跟空大,心無礙故,智無礙;智無礙即法身無礙,量大福德無礙,福德無礙功德就無礙;所以你的功德是盡虛空遍法界的,所有福德都現前。你的色莊嚴,色聲香味觸法盡莊嚴,眼耳鼻舌身意莊嚴,一切智莊嚴全部現前;什麼根本智平等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大圓鏡智全部現前。
當然果地上的事情我們說不清楚,但在因地上我們還是能看出一些來的,一個人心量狹小就智小,智小就情廣,情一廣就沖動啊,什麼是情,情就是無明啊,無明顯現就像清水盡渾水盛了,你還能看清楚什麼東西呢?萬物皆不明真相啊。理不透達,心不清淨,煩惱叢生啊;外不能辨別真相,裏不能清淨自在,無明火起,怎能煩惱不生啊。心越小的人,他的智慧越小,心越大智慧越大,心清則智淨,心大能包容萬物,量大則福大,福報完全是看你的量,你有多大的心量就有多大的福報。做事情爲什麼做不成功呢?做這件事情老是碰碰磕磕的,做一件事情老是有種種障礙,就是你福太小了。一個人沒有福做任何事情都不能成功;所以要求福求慧啊;不是要你執求的,要你心量打開,如果你要是無執著了,你心自大,量自開。爲什麼呢,布施是量大,不執著是心大,心大則就量大,心有多大,量就有多大,所以你能放下多少執著,你的量的功德就越來越大。有人能做大梵天王,有人做國王,有人做乞丐;爲什麼呢,完全是跟著他的心來決定的。您不持五戒,下輩子下地獄好了;你不但修五戒還能修十善,下輩子你上天好了;你去做大梵天王或者國王;你心能放下無著了,你量自大,量大來自于心大;心一大了,做任何事情你的功德都大;到最後邊你無住了,那個功德就廣闊無邊了,所以說我們做國王是個很簡單的問題;非常簡單的一個問題,我們出家人爲什麼都能做國王呢?出家幾十年您不能做國王,哪是肯定沒有修行,最起碼您知道放下啊,最起碼有無住的觀點。
如果你真能放下了,做一切事都能放下的時候,從果報上講,你能一念遍十方啊,一刹那間你就能供養無量諸佛啊;爲什麼呢?色您放下了,無住了,你可以用色做無量的鮮花來供養諸佛,我們將來到極樂世界一念之間供養他方十萬億佛,都是因爲你無住之心,因爲無住之心遍十方故;十方是爲有,無住是謂空,空有不二故;空有不二,一念即十方;所以一定要了知這一念無住的功德,真是不可思議啊。
你無住之時,就是始覺,始覺跟本覺是同體的,只要你無住的刹那時間,你和你自己聞道的始覺就是相應的,始覺本覺一念間,你深深的住在那裏面,那麼說你就在本覺裏面;本覺是你的根本,你的根本就在那個地方,你就從那個地方出來,當你聞到心的那一刹那,叫做始覺。釋迦牟尼佛開口講話你聽懂的那一刹那,就是佛陀的始覺現前,發起我們去妄求真的體,就是始覺。然後你做事無住哪個刹那時間,就是本覺;就是聞而觀進入實相,實相就是本覺,所以你無住就是本覺,無住相就是本覺,菩薩無住相就是本覺;菩薩不住,不住還有個念在,佛叫我不住的哪個念在哪裏,不住就是勸我們不要住,我們聞了信了,這叫做始覺;然後呢我們實行他,無住即本覺,本覺是來自于觀照見到實相,住在本覺裏面如果你心不動搖,不生妄念,習氣不生,那您就是佛了;如果你要是還有習氣在裏面,那還是菩薩,如果你要是隨著習氣而進入有住,那就是凡夫。所以凡夫也好,佛也好,菩薩也好,無非在此一念;如果住在習氣裏面,不住無住,就是凡夫;如果無住但有習氣還能了知,心還能保持在無住體裏面,那就是菩薩,還有習氣慢慢斷,達到習氣斷盡無余涅槃現前,您就是果德現前了。所以“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我們衆生要如法的教住,如就是如來的意思,我們應該以如來所說法,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啊;因生無所住心,書上講“一切空故,身心俱靜,情志雙亡,情也沒有,所謂的志也沒有,都已經亡掉了,四相具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都已經具無了,你的心就徹底靜了,沒有取沒有舍,有取有舍不有得失嘛?菩薩上無所求,自成佛道,下無所度,衆生度盡,內外俱空,心不住故。對外無住,自度無量衆生,內不動,而自成佛道,對內來講,你已經成佛了,對外來講度無量衆生,他內心是如如不動的。
須菩提,菩薩應當如所教住。就是說,應無所住而安立其住,無所住之住。從這裏可以看得出來,釋迦牟尼佛講降伏其心,一直講到這個地方的時候呢,叫住。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應如是住,應如是降伏其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須菩提是這樣問。釋迦牟尼佛沒有講如是住,他講如是降伏其心。心降伏了就不講…
《《金剛經》系列開示 4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