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48▪P3

  ..續本文上一頁住,因爲無住。但應該用這樣的教法去做,它是無住之住,不是有住之住,有住之住都是妄見。

  所以呢,佛菩薩從頭到尾一再的去誘導衆生進入無住體,但是呢又怕衆生以無住爲住,東住西住,長住短住,空住有住,有住無住,都是一個住,有住就有生死,就有煩惱,就有執著,念念之間把我們趨向無住的地方,無所住,身心俱空,身心的妄見俱空。我相沒有了,我住沒有了,沒有我你就法界心了,心清靜故,沒有我了,法莊嚴故,遍法界了,你安住在法界的空寂裏面。你雖然跟我們一塊坐著,事實上沒有一個我坐在那個地方。你不斷的靜下來觀察,你會慢慢的寂靜,你就會安靜下來。我們觀察金剛經的時候,完全可以進入到佛陀的這種德裏面來。從無住上面講,我們就是法身;從相上講,我們有種種德;從布施上面來講,一切舍;從持戒上面來講,一切清靜;從忍辱上面來講,得忍辱就煩惱不生。相上就是這樣的,煩惱不會生起來。從精進上面來講,就不再懈怠,智慧産生,就是一心不亂。從禅定上來講,一切叁昧現前。色聲香味觸法都會得定現前,一切叁昧現前。只要無住之心,布施之心,就得種種叁昧現前,我們會進入叁昧狀態。

  如果你真的得到這個金剛經如是觀察,如是觀如是實相,如是修行,你就會得到這些境界現前。從用上來講,從財上你不斷的會得到無盡的財布施,從法上令一切衆生行六度波羅蜜,從無畏上面來講可以得到一些神通,得到很多自在神通,令衆生安住,你站在那個地方,衆生就安,很快樂,你在那個地方,衆生就有飯吃,衆生就安全,這個世界就會平安,你到任何一個地方,那個地方就沒有鬥爭,你到任何地方不會給衆生帶來威脅,衆生見到你都生歡喜,衆生都會依止你,這就是大無畏。無畏從哪裏來的呢?無畏不是你假裝出來的,無畏是從無住心裏面出來的,像觀音菩薩、文殊菩薩、普賢菩薩,都是以無住心得大威德。有這種大威德,智慧無礙,慈悲無礙,大願無礙,種種功德無礙,都是因爲無住而生出來的,所以生出了很多大威德功德,安立一切衆生,這叫用。

  此體,此相,此用,都會現前。所以可以看出來,應該無所住。我們看金剛經,不是這樣聽了就算了,應該是有觀照,因爲文字建立了觀照而立實相,實相現前是什麼樣子的?一定要很清晰,就是我剛才講的那些。都會得到這個法上面、德上面、無畏上面叁種施都會現前。你有一份無住,就有一份心出來,你就有一份自在,一份量,一份德。如果你所有的無住心都不能現前,那你就麻煩了。

  “須菩提,汝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否?”前面講福德,後面講如來之身。一個是講依,前面是依,這一念功德,依報就是講福德。佛陀的這個身體本身是以福德莊嚴起來的,所以呢,先講福德是講依。講阿彌陀佛也是這樣講的,先講西方極樂世界如何如何的莊嚴,如何的大悲,如何的大智,如何的大願,如何的大力,如何的大用,然後講到最後面講阿彌陀佛如何的眼耳鼻舌身意,種種觀想。所以呢,先講這個相,作爲的福德,把阿彌陀佛的福德先講出來,然後再講阿彌陀佛。爲什麼呢?這是從相上來講的。

  從依報上來講,是以無住心而得的。從相上講,也照樣是無住。所以呢,須菩提,汝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否?它是破相。衆生先是講布施求福德,衆生以爲有福德可得。釋迦牟尼佛沒有講般若的時候,講要求福德,要求福啊,要求慧啊,現在怎麼講沒有福沒有慧,空的,那衆生就會疑問了,這個福德都是空的,那佛陀平時講那個福德是怎麼回事呢?釋迦牟尼佛說,講是講,但是本體空啊,你不應該有住而布施啊。所以呢,講就破福德,執著。以前講的還是有執著,現在直接叫破執著。釋迦牟尼佛這個身莊嚴,看到佛陀下化無量衆生,上成無上佛道,衆生都覺得稀有啊,佛陀這個身相又從哪裏來的呢?佛陀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這種種莊嚴,那我現在沒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的莊嚴,那我應該要求成佛,我要成就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釋迦牟尼佛知道衆生還在執著啊,他說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不是你求來的啊,是應該在無住裏來的啊。所以他就問須菩提,他問:汝意雲何,可以叁十二相見如來嗎?就是可以用身相來見如來嗎?可以以這個肉身相來見如來嗎?所以這句話是問話。衆生不知道有相之無住,這個相就是叁十二相,見如來,如來就是法身。衆生不能了知如來法身空性啊,執著于這個身體,就變成妄見,以這個妄見來見法身,不了知如來真實的法身,如果你知道法性,知道叁十二相,能了知無住,那就會跟法身相應。如果你有住這個身相,就麻煩了。

  本來金剛經頭一段就可以令衆生解脫的,佛陀會詳細的把衆生的心,他了知衆生啊就像我們現在是一模一樣的,衆生執著上面加執著。平時大家也念阿彌陀佛,但是我說常福也是阿彌陀佛裏面的一個體,大家就不會承認了,還是常福是常福。其實你就不知道,你以這個常福的心,另外獨立出來了,不了解常福也是阿彌陀佛其中的一個光,你不了知常福是獨立出來的一個叫妄執。因爲妄執生故,就出現了執著,就會失去一份功德。

  這就告訴我們,我們念阿彌陀佛要把自己融到法界中去,如果你有差別相顯現出來,那跟金剛經不能相應。這個身相也是阿彌陀佛的一個應化身啊,也是法身啊,有法身的妙用功德啊,但是衆生不知道法身啊,他不知道法身是空性啊,執著于身上變成妄執啊。這個妄執建立了堅固的執著之後呢,雖然是釋迦牟尼佛的應化身,但是你不能了知法身故,你就建立有住,有住就有妄有妄如來就要破妄。釋迦牟尼佛看到衆生在執著于身,先是執著于福德,先是執著于叁界,這前面一路一路的破過來。先是講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就破住進入無生,因爲卵生胎生濕生化生叫有住啊,有生就破無生,破有生,生滅無生啊,生滅不住無生,衆生執著于有生,就變成叁界,得叁界六識。釋迦牟尼佛又破叁界破六識,後面呢衆生呢又執著于福德,所以呢佛又破這個福德,布施如來呢又破布施,要進入無住。講福德的時候又破福德,無住又來破福德,福德破掉以後呢,衆生又執著于如來身,如來這個身體,就是到身上來了,就是說親見如來了。這個親見如來就已經不錯了,證明心已經慢慢慢慢的已經靠近佛了。先是在叁界裏面,然後已經出來在無生裏面,然後呢又去要布施,布施呢又想求福求慧,求福德,到後面呢福德也舍掉了,到後面呢求成佛,求做佛。有人說金剛經有重複,其實金剛經一點重複都沒有,它是一段一段的微細的來破我們的這個執著。

  所以呢,身相就是叁十二相,衆生不知道叁十二相怎麼來的,所以執著于叁十二相,我要得到叁十二相,在你這一念生起來的時候妄執就生起來了,他說不可以住妄,無住就是叁十二相,無住即法身,法身就是叁十二相,它是不二的。你想得到這個果的話,你就要建立這個因啊,要得到這個果的話,無住還要行布施呢,布施才六度具足啊,布施的時候又在色聲香味觸法裏面。因爲色聲香味觸法是代表著我們眼耳鼻舌身意的圓滿體,因爲釋迦牟尼佛的叁十二相也在色聲香味觸法裏面,他也有眼睛鼻子耳朵,跟我們是一模一樣的。所以,色聲香味觸法裏面,以色爲根本,聲香味觸法都會圓滿。從布施上面,六度就會圓滿。是故呢,只要你在布施上面獲得六度的體,或者色裏面得香味觸法,得到無住之體。這裏面講了虛空,大家好好的思量一下,這種無住之心,如虛空的德啊,你要相應以後,你也就空掉了。

  汝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否?以不住相布施,那你的功德就像虛空一樣。其實你不住的時候,你跟虛空就合一了,並且不是跟一個虛空合一了,和這個空大、量大、地大、邊空、任何一個空,到處都是相應的,重重無盡的事空、理空、意空、量空,種種虛空,都是相應的,一切法空,有無量的德,它都會相應的。

  叁十二相是百劫修福,它是一百劫時間來修來的福報,但是呢以無住心而修,它不是以有住心來修的。法身才建立這個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所以呢,有相無住,是如來之身,有這個相但是是無住體,就是如來法身、如來報身,應身就是如來化身,到娑婆世界叫涅應身,就是如來化身。不住于相即如來,不住于非法相就是叁十二相。不住于法相就是無住于相,但是呢又不離開這個地方,就是叁十二相。不離開這個地方就具足叁十二相,只要你不住相因果是同時的。所以呢,我們往往認爲呢,我要得到那個果報,其實無住相的時候,叁十二相也就現前了。念佛就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你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在外面去就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你出家就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你不知道而已。出家相比大梵天王還要珍貴。過去東方世界有一個叫什麼河啊,香河啊,那個水是很香的,底下都是琉璃鋪在裏面,清澈透明,種種香味,裏面有個河神。一個轉輪聖王跑去洗手,那個河神就那著金剛杵來把他打走,不讓他去洗手,而轉輪聖王的相跟佛都差不多了,是不是?但是一個小沙彌跑去洗手,那個河神就把沙彌放到一個變化的蓮花寶幡寶蓋上面,然後用金盤打水來給他洗手。你看這麼大的差別,轉輪聖王他統理四天下,竟然還不如一個沙彌的功德。所以沙彌具備信心的話,叁十二相也自然會具足的。所以呢,我們看因就看不到果,不知道因果是同時建立的,因爲見法身就是見化身,見法身就是法身、報身、化身現前,在此世界未成佛之前你的果德已經含在裏面了,經上講或顯不顯,或隱不隱。就是說,隱的,我們看不見,不能代表我們沒有。等它有一天顯現出來了,就是你看不見的體,以後你就知道了。就像我現在講金剛經的時候,你心裏會到的時候,其實你就是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了,它隱藏在那個地方,你看不見而已。有人樣子很醜陋,但是別人看著就是很舒服,爲什麼呢?他叁十二相隱藏在裏面,別人看到以後就是很舒服。叁十二相八十種好隱…

《《金剛經》系列開示 48》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