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49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昨天講到:“須菩提。于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這句話的意思是須菩提答世尊的。佛陀先問,這個問代表釋迦牟尼佛在前面講過,衆生有大乘中乘小乘的,還有發大心的這些凡夫,也就是六道的衆生,有見佛形象而生起菩提心的,有見佛大自在大清淨而生起菩提法界心的,有菩薩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都發了願,要成佛,廣利衆生。但是在前面講了那麼多以後,衆生了知叁界畢竟空故,叁心不可住故,見如來身相而生起一個執著,認爲有個身相可得,所以佛就問須菩提,可以身相見如來不?須菩提答:“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不可以身相見如來,是對阿羅漢講的,因爲須菩提本身就是阿羅漢。不可以身相見如來,他這裏面其實還有一個偏執,因爲阿羅漢偏于空,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我們離開身相見如來,還有一個知見問題,因爲須菩提只悟到性,而沒有悟到相,認識小乘之見解,落于偏空;不是第一義空;雖然他解空第一,但還是小乘阿羅漢之見。須菩提是代表阿羅漢回答這個問題,後面他繼續答:“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這句話意思是說:不可以離開這個身體另外找一個如來,但是也不可以說這個身體就是如來;也就是說心是如來心,相是身體;所以如來是對心來講的,相是對身體來講的,不可以離開這個身相見如來,離開這個身相見如來,你就建立了一個知見,爲什麼呢?因爲如來不可以用見來分別,如果離開此身相去見如來,那就是說偏空。說這個身是如來,又偏有;所以須菩提回答:“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也就是告訴我們,不是離開這個身體有另外一個如來可得,所以他講無住呢,于身無住故,這裏面告訴我們一個什麼問題呢?身相是偏住,不是住空,也不是住有。住空,是阿羅漢,住有是凡夫;有住如來之見,有住之身見,都是爲住,有住就有妄,有妄就有叁界,有叁界,你心中有叁界的這種住,妄識顯現出來,變成十法界了;我們必須要達到無住;無住是什麼狀態呢?才能建立到這個身相,建立身相,進入無住體,有住就有生死,無住就沒有生死。

  常見習性及其影響

  比如我們衆生剛強堅固,我作幾個比喻,我們人習性中有些非常堅固的毛病:1.執著的習性,老師講課發現一個孩子怎麼老是不專心呢?課後問之,答:我的糖被他拿走了。他執著的是那塊糖被人拿走了,所以這種固執,非常的堅固的這種執著、習氣,把自己所有的精神全部牽跑了;不管講什麼話,他都聽不進去;這個妄執對他來講非常堅固;我們無始來形成的這種堅固的習氣,你怎麼講也破不掉他心中執著的哪個妄;你講有見也好無見也好,他離不開這個見;我見不斷,因爲他有住,他只要有住,就不見實相,你只要把這個糖給他,一切問題都解決了;所以我們這個衆生有很多不能相應的這些習氣啊。人很固執,固執我見,以我見爲根本;什麼事情都以我爲主體,以自我爲中心,不是叫生諸實相,不是以法爲師;不以無住爲實,視妄見爲實,如來講這個不是真的是妄見,要無住;衆生呢就是不能相信,還是認爲這是真的,不以佛爲師,以我爲師;以我爲中心,所以我見老是不斷,這就産生一個固執;你怎麼給他講,都沒有用,他還是那樣固執的要命。在這邊聽法,那邊還固執;所以衆生剛強堅固,就固執。

  2、評理 你是對的我就跟你,你是不對的我就不跟你,他評這個理,不是評事;不是以事爲根本,是以理爲根本;什麼東西都搞講理,現在很多人都是這樣子,喜歡並執著講理;問題在于你心中的哪個理到底是對不對呢?你本身已經在執著于你心中的哪個理了,還去如何評理呢?理與事相融,比如持戒啊、慈悲啊,都是事;但理上是講不通的;很多理跟事,我們用世俗的方法是解決不了的;比如說要包容一切衆生,我們會說“他是一個壞人,我幹麼要包容他?”在你心中理上面講不過去,所以心中就有障礙;老是喜歡說理的人,人被理所障礙。

  3、膽小、懦弱,見到出家人,見到聖人,見到佛或者見到有威德的人啊非常的膽小怯懦;這種人因執著于弱故信根不具足故,難趨于法;很難趣入法意;就是說不敢承擔,跟師父是叁步曲:一是師徒關系,二是兄弟關系,叁是不二----心心相印關系,你就是師父,師父就是你;我們的心就象釋迦牟尼佛與迦葉尊者一樣;

  4、叛逆:現在人多是如毛澤東一樣是叛逆的,就是說他不順從聖意,我踫到許多這種人,你講白的他就講黑的,你講黃的他講綠的,老是給你對著幹,不會融著你;他給您是一種叛逆的思想;叛逆的人也很難度;

  5、遊戲:文字是一套,行爲上又是一套,現在很多人搞文字遊戲,事實上他不是真的與文字相應,與般若實相相應;心呢自己的一套還在;但是文字呢又是一套,象佛學院的這種情況非常的多,不講修行的人,往往都是搞文字遊戲的人。

  6、一根筯:他認准這個,就不認准哪個,他就是不能圓融;你無論給他怎麼講,他就走那一根筯;他到這個地方是這根筯,到另外一個地方是另一根筯。他不圓融;所以呢法跟法不能圓融,什麼無住、無念、無相啊,他不是圓融的去修,不是內心很自在的去修,執著這個東西就這樣子去修,誰破壞他也不行;他就是一根筯,不是無住身心的那個體;

  7、隨緣:聽法聽不懂,隨緣做;叫他做什麼,他就做什麼;該幹什麼就幹什麼,很老實。他這是沒有主張的隨緣,是隨波逐流,不是不動隨緣(根本是不動的);根本上不動,一切隨緣,那個才是真實的隨緣。如果你沒有根本,一切來隨緣。您那個隨緣就麻煩了;你就是沒有覺性,象豬狗畜生,他就是愚癡的狀態;

  8、治病:他學佛一天到晚想著這個地方,哪個地方,疼啊病啊苦啊如何如何的;病苦已經完全障礙了他的心;不知不覺中已經住于病苦了;不管你講得天花亂墜的,只要他身體有一點毛痛,他馬上就會産生強烈的憤起、執著,念經念咒忏悔經行磕大頭,無非爲一個身體而已;好多居士給人家念經,給人治病,這些都是有住執著之事不可取;開始時感覺自己這種做法非常不錯,後來幫助別人如此做,代別人做,一天到晚沈迷于治病中去了;所以人們一直將學佛與治病等同起來。講什麼金剛經、華嚴經、法華經他來聽聽是可以的,但他還是守著哪個東西不放。

  總之,“不可以身相見如來”,既是破我們衆生的知見,又是破阿羅漢的知見;前者偏有,後者偏空。

  一念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與十方菩薩能否相應?只要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一定與十方菩薩是相應的;只是衆生還有點偏執而已。就像我拿了這個金子一樣,我要利益衆生,這個東西在利益衆生;我要成無上佛道,這個東西究竟空。菩薩也在這個體裏面,他已經究竟空。一證得菩薩,他已經究竟空了。要度衆生,菩薩已在度衆生了,是不是,你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一刹那,我要利益衆生的心與菩薩的心是相應的。我要成無上佛的心與菩薩要上成佛道的心也是相應的。所以呢你在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時候,就已經與菩薩融爲一體了,所以菩薩在哪裏,菩薩在衆生心中;在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時候,菩薩就進入你的心了,所以這一念發心是不可思議的,有無量菩薩聚;這些菩薩已經發起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菩薩,有正在修的,正在證的,有的正在成等正覺,有的正在修,有的正在發,爲什麼不講有菩薩來現呢?因爲在你本身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時候已經具備了菩薩的體,但是對于一個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人呢,對于凡夫和阿羅漢來講的,其實菩薩也就是當下,所以這部經典不講菩薩;但是呢,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菩薩;後面講: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這是佛說的。前面講:不可以身相見如來,是須菩提說的,一個是破衆生的執著,一個是顯阿羅漢的執著,不可以實相見如來,是破衆生凡夫的執著,這二種執著須菩提這一問都顯現出來了。

  前面不是說了嗎,可以以身相見如來否?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見與不見,有見與不見,不是有來有去嗎?可以以身相見如來否?身相是有相,如來是無相,身體是有住,如來是無住,衆生有身體的執著,衆生看到身相的時候,首先就是著啊,在覺性裏面講從無住到有住,從無生到有生;先是本來無生的,因爲生下來本體即無生;釋迦牟尼佛走路,行住坐臥吃飯穿衣睡覺,四大威儀都是無住體;但是衆生見到釋迦牟尼佛吃飯的時候,立即就有住。感覺到佛在走路,佛在行住坐臥,有一個住見,如來無住,但衆生有住;如來無住建立有住,衆生有住顯如來無住,衆生有住從哪裏來呢?從無住身來,釋迦牟尼佛吃飯穿衣睡覺四大威儀俱足,是無住體;是代表衆生的根本,衆生的本性;所以釋迦牟尼佛吃飯就是衆生的自性,衆生的無住體;但是衆生見此相而生心,現有住體;因爲有住故就有身見;所以釋迦牟尼佛欲破之,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就是說我在吃飯的時候,佛在上面吃,你們大家都在用眼睛看著,我已經看到您們有執著了,有我執啊,世尊在問,可以身相見如來否?你們不知道啊,衆生不知道,這個無住體,他是有住啊,世尊看到了,他就問須菩提啊,須菩提答“不可以身相見如來”,那些衆生猛然的就破掉了。爲什麼呢,因爲他一直看著這個相啊,世尊在吃飯穿衣睡覺行住坐臥,“不可以身相見如來!”那個凡夫的衆生猛然大驚,若人聞了這個話而不生驚異的話,“當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叁四五佛而種善根。已于無量千萬佛所種諸善根。”此人有大善根啊,衆生的知見就破了,如來身相即非身相,後面阿羅漢說:我就知道不可以身相見如來啊,世尊說:這個也是住,不可以身相見如來,意思是說這個身相是假的,還有另一個無住體,一個不住相的體…

《《金剛經》系列開示 4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