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49

  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昨天讲到:“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这句话的意思是须菩提答世尊的。佛陀先问,这个问代表释迦牟尼佛在前面讲过,众生有大乘中乘小乘的,还有发大心的这些凡夫,也就是六道的众生,有见佛形象而生起菩提心的,有见佛大自在大清净而生起菩提法界心的,有菩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都发了愿,要成佛,广利众生。但是在前面讲了那么多以后,众生了知三界毕竟空故,三心不可住故,见如来身相而生起一个执著,认为有个身相可得,所以佛就问须菩提,可以身相见如来不?须菩提答:“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不可以身相见如来,是对阿罗汉讲的,因为须菩提本身就是阿罗汉。不可以身相见如来,他这里面其实还有一个偏执,因为阿罗汉偏于空,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我们离开身相见如来,还有一个知见问题,因为须菩提只悟到性,而没有悟到相,认识小乘之见解,落于偏空;不是第一义空;虽然他解空第一,但还是小乘阿罗汉之见。须菩提是代表阿罗汉回答这个问题,后面他继续答:“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这句话意思是说:不可以离开这个身体另外找一个如来,但是也不可以说这个身体就是如来;也就是说心是如来心,相是身体;所以如来是对心来讲的,相是对身体来讲的,不可以离开这个身相见如来,离开这个身相见如来,你就建立了一个知见,为什么呢?因为如来不可以用见来分别,如果离开此身相去见如来,那就是说偏空。说这个身是如来,又偏有;所以须菩提回答:“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也就是告诉我们,不是离开这个身体有另外一个如来可得,所以他讲无住呢,于身无住故,这里面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问题呢?身相是偏住,不是住空,也不是住有。住空,是阿罗汉,住有是凡夫;有住如来之见,有住之身见,都是为住,有住就有妄,有妄就有三界,有三界,你心中有三界的这种住,妄识显现出来,变成十法界了;我们必须要达到无住;无住是什么状态呢?才能建立到这个身相,建立身相,进入无住体,有住就有生死,无住就没有生死。

  常见习性及其影响

  比如我们众生刚强坚固,我作几个比喻,我们人习性中有些非常坚固的毛病:1.执著的习性,老师讲课发现一个孩子怎么老是不专心呢?课后问之,答:我的糖被他拿走了。他执著的是那块糖被人拿走了,所以这种固执,非常的坚固的这种执著、习气,把自己所有的精神全部牵跑了;不管讲什么话,他都听不进去;这个妄执对他来讲非常坚固;我们无始来形成的这种坚固的习气,你怎么讲也破不掉他心中执著的哪个妄;你讲有见也好无见也好,他离不开这个见;我见不断,因为他有住,他只要有住,就不见实相,你只要把这个糖给他,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所以我们这个众生有很多不能相应的这些习气啊。人很固执,固执我见,以我见为根本;什么事情都以我为主体,以自我为中心,不是叫生诸实相,不是以法为师;不以无住为实,视妄见为实,如来讲这个不是真的是妄见,要无住;众生呢就是不能相信,还是认为这是真的,不以佛为师,以我为师;以我为中心,所以我见老是不断,这就产生一个固执;你怎么给他讲,都没有用,他还是那样固执的要命。在这边听法,那边还固执;所以众生刚强坚固,就固执。

  2、评理 你是对的我就跟你,你是不对的我就不跟你,他评这个理,不是评事;不是以事为根本,是以理为根本;什么东西都搞讲理,现在很多人都是这样子,喜欢并执著讲理;问题在于你心中的哪个理到底是对不对呢?你本身已经在执著于你心中的哪个理了,还去如何评理呢?理与事相融,比如持戒啊、慈悲啊,都是事;但理上是讲不通的;很多理跟事,我们用世俗的方法是解决不了的;比如说要包容一切众生,我们会说“他是一个坏人,我干么要包容他?”在你心中理上面讲不过去,所以心中就有障碍;老是喜欢说理的人,人被理所障碍。

  3、胆小、懦弱,见到出家人,见到圣人,见到佛或者见到有威德的人啊非常的胆小怯懦;这种人因执著于弱故信根不具足故,难趋于法;很难趣入法意;就是说不敢承担,跟师父是三步曲:一是师徒关系,二是兄弟关系,三是不二----心心相印关系,你就是师父,师父就是你;我们的心就象释迦牟尼佛与迦叶尊者一样;

  4、叛逆:现在人多是如毛泽东一样是叛逆的,就是说他不顺从圣意,我踫到许多这种人,你讲白的他就讲黑的,你讲黄的他讲绿的,老是给你对着干,不会融着你;他给您是一种叛逆的思想;叛逆的人也很难度;

  5、游戏:文字是一套,行为上又是一套,现在很多人搞文字游戏,事实上他不是真的与文字相应,与般若实相相应;心呢自己的一套还在;但是文字呢又是一套,象佛学院的这种情况非常的多,不讲修行的人,往往都是搞文字游戏的人。

  6、一根筯:他认准这个,就不认准哪个,他就是不能圆融;你无论给他怎么讲,他就走那一根筯;他到这个地方是这根筯,到另外一个地方是另一根筯。他不圆融;所以呢法跟法不能圆融,什么无住、无念、无相啊,他不是圆融的去修,不是内心很自在的去修,执著这个东西就这样子去修,谁破坏他也不行;他就是一根筯,不是无住身心的那个体;

  7、随缘:听法听不懂,随缘做;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很老实。他这是没有主张的随缘,是随波逐流,不是不动随缘(根本是不动的);根本上不动,一切随缘,那个才是真实的随缘。如果你没有根本,一切来随缘。您那个随缘就麻烦了;你就是没有觉性,象猪狗畜生,他就是愚痴的状态;

  8、治病:他学佛一天到晚想着这个地方,哪个地方,疼啊病啊苦啊如何如何的;病苦已经完全障碍了他的心;不知不觉中已经住于病苦了;不管你讲得天花乱坠的,只要他身体有一点毛痛,他马上就会产生强烈的愤起、执著,念经念咒忏悔经行磕大头,无非为一个身体而已;好多居士给人家念经,给人治病,这些都是有住执著之事不可取;开始时感觉自己这种做法非常不错,后来帮助别人如此做,代别人做,一天到晚沉迷于治病中去了;所以人们一直将学佛与治病等同起来。讲什么金刚经、华严经、法华经他来听听是可以的,但他还是守着哪个东西不放。

  总之,“不可以身相见如来”,既是破我们众生的知见,又是破阿罗汉的知见;前者偏有,后者偏空。

  一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与十方菩萨能否相应?只要发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一定与十方菩萨是相应的;只是众生还有点偏执而已。就像我拿了这个金子一样,我要利益众生,这个东西在利益众生;我要成无上佛道,这个东西究竟空。菩萨也在这个体里面,他已经究竟空。一证得菩萨,他已经究竟空了。要度众生,菩萨已在度众生了,是不是,你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一刹那,我要利益众生的心与菩萨的心是相应的。我要成无上佛的心与菩萨要上成佛道的心也是相应的。所以呢你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时候,就已经与菩萨融为一体了,所以菩萨在哪里,菩萨在众生心中;在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时候,菩萨就进入你的心了,所以这一念发心是不可思议的,有无量菩萨聚;这些菩萨已经发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菩萨,有正在修的,正在证的,有的正在成等正觉,有的正在修,有的正在发,为什么不讲有菩萨来现呢?因为在你本身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时候已经具备了菩萨的体,但是对于一个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的人呢,对于凡夫和阿罗汉来讲的,其实菩萨也就是当下,所以这部经典不讲菩萨;但是呢,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是菩萨;后面讲:何以故,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这是佛说的。前面讲:不可以身相见如来,是须菩提说的,一个是破众生的执著,一个是显阿罗汉的执著,不可以实相见如来,是破众生凡夫的执著,这二种执著须菩提这一问都显现出来了。

  前面不是说了吗,可以以身相见如来否?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见与不见,有见与不见,不是有来有去吗?可以以身相见如来否?身相是有相,如来是无相,身体是有住,如来是无住,众生有身体的执著,众生看到身相的时候,首先就是著啊,在觉性里面讲从无住到有住,从无生到有生;先是本来无生的,因为生下来本体即无生;释迦牟尼佛走路,行住坐卧吃饭穿衣睡觉,四大威仪都是无住体;但是众生见到释迦牟尼佛吃饭的时候,立即就有住。感觉到佛在走路,佛在行住坐卧,有一个住见,如来无住,但众生有住;如来无住建立有住,众生有住显如来无住,众生有住从哪里来呢?从无住身来,释迦牟尼佛吃饭穿衣睡觉四大威仪俱足,是无住体;是代表众生的根本,众生的本性;所以释迦牟尼佛吃饭就是众生的自性,众生的无住体;但是众生见此相而生心,现有住体;因为有住故就有身见;所以释迦牟尼佛欲破之,可以身相见如来不?就是说我在吃饭的时候,佛在上面吃,你们大家都在用眼睛看着,我已经看到您们有执著了,有我执啊,世尊在问,可以身相见如来否?你们不知道啊,众生不知道,这个无住体,他是有住啊,世尊看到了,他就问须菩提啊,须菩提答“不可以身相见如来”,那些众生猛然的就破掉了。为什么呢,因为他一直看着这个相啊,世尊在吃饭穿衣睡觉行住坐卧,“不可以身相见如来!”那个凡夫的众生猛然大惊,若人闻了这个话而不生惊异的话,“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此人有大善根啊,众生的知见就破了,如来身相即非身相,后面阿罗汉说:我就知道不可以身相见如来啊,世尊说:这个也是住,不可以身相见如来,意思是说这个身相是假的,还有另一个无住体,一个不住相的体…

《《金刚经》系列开示 4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