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46▪P2

  ..續本文上一頁句話有很深的意義在裏面,所以我們應該會到;如果你會不到的話,會失去很大的利益。

  我們行布施,現在我們都在這個生滅的體上面,執著于生滅叫住,現在都是住體,我們現在安住住,關鍵就是住,行布施也是住,因爲你沒有發真實菩提心呢?你這個布施就是住啊,如果你沒有了解妄體啊,你這個能施也叫住啊,有住就有生死啊,生滅有住的話,就變成妄了;生滅本來是無住,哪你在這個世界看到我們大家,生滅體就是無生,如果生滅跟無生是一體的話,一個是佛心一個是佛身,佛身者大悲心是,佛心他是無相的,佛身與佛心也就是象極樂世界,平等與大地,虛空之樓閣;都是從第一義谛裏面顯現出來的;現二相,所謂二相就是無生體,生滅體,二者是一不是二;你有生滅的體可滅,有無生的體可得就證明你有妄執,有妄執就有住,有住就有妄執;你有大智之得,有生滅之滅,那麼說你就有妄的立,有妄立就有生死而大智與生滅體是一,那你就會跟他大同,你自己和佛身就無二你自己一下子就寂滅了,和佛陀同爲一體了;跟法界同爲一體了,跟衆生生滅同爲一體了,所以呢我相就不會建立,這個意識裏面比如以生滅立無生,以無生立生滅;就是說你現在想到無生的時候,是以生滅體來想的;生滅體立無生,生滅的體你現在在想我是無生體,如果沒有生滅的體,你怎麼會想無生呢?因爲有生滅體,我要成佛道,要成無生體,依無生立生滅:我們現在生滅從哪裏出來呢?是從佛心裏面出來的,如果沒有無生體,就是說沒有果哪有因呢?沒有因哪有果呢?所以你站在哪個地方,我們的生滅體從哪裏來呢?從無生中生;所以大方廣佛華嚴經講:若人欲了知,叁世一切佛,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有的大千世界都是從心裏面顯現出來的,每個人心中都顯現出來這個世界,原來世界的顯現就是我們的心,這個心就是無生心;因爲無生故,才有衆等生滅;生滅如幻,生滅就是無生,無生就是生滅;它是一體的,證明我現在想無生的時候,都是通過生滅想無生的;但是呢,因爲有無生故,才有我心在想這個生滅,生滅跟無生是不二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的生滅跟無生是不二的,全部是一個佛心;

  一行一相的關系?一行叁昧與一相叁昧

  如果你了解這個體的話,你不斷的靜下來,進入一行叁昧,一行,一相,你就會正受,什麼叫一相呢?一行就是無生體,什麼叫一相呢?就是生滅體,生滅是一相,不是二相,生和滅就是無生體,一相就是佛相,一相體就是大悲體,能施之體;能施即大悲;我們心中本來顯現的諸法。如果你悟了,明了了:這一切法無非我們能施而已,這是能,這是行,能是來自于我們的心,行是來自于我們發菩提心裏面出來的,是我們發心的行六度波羅蜜,是利益衆生的行,能施是我們心裏面本來的顯現,因爲無執,妄心已斷,就是我們的佛心,我們無生裏面能行施諸法;我們無始以來呢,老是執著于妄心了,因爲你這個無執不顯現,你能施就變成了妄執了,大悲就不會顯現出來;大悲變成情,有智就有悲,有智慧就有悲心,沒有智慧他就沒有悲心,所以呢一相即一行,一行即一相,象釋迦牟尼佛叫一相,象達摩大師叫一行,他面壁爲一行,一相是吃飯穿衣睡覺,金剛經叫一相;我們現在都叫一相,行住坐臥都叫一相,一相佛法就是這樣的,一行就在定中,一行一相,一行是無執故,是跟智相應;一行跟一相能不能離開呢?一行跟一相是互不相離,因爲它是一不是二,如果一相離一行,就叫分別相了;一行離開一相就迷了,妄見了;如果你離開了它就是妄,一相離開一行就是分別;一行一相互互相應的,現在我們的相已經現前了,我們現在看到大衆的生滅相,我們要的是一行,一行就是唯心,一切唯心造,你要知道這個道理了……

  過去大家看過六祖大師的觀點,我們這些衆生往往二邊不執,行中道行,住空說相,住有說無住;我們衆生老是住在空裏面,我們不是偏在空這邊去了,就是偏到有哪邊去了,不執有則執空,所以佛陀在你住在空的時候,他就說有;在你住在有的時候,他就說空;他不會隨順你的,因爲衆生有執他有住啊,佛不會給你住的,象你行諸功德,種種苦行啊,他就偏偏說空,行于布施,不住于相;其實也帶有這個意思;我們住空,他就說行布施六度,種種波羅蜜,如果你執著于六度波羅蜜了,他就說應該無住,不應該執著;所以呢說有說空,二邊不執,實相相應故;最後是個什麼樣的狀態呢?無住又不離相,即是發菩提心,自利利他;如果你真正自利體裏面,利他的功德生出來了;到最後面還是個利他的功德是最重要的。我們發大勇猛之心,達到清淨自在的……

  象釋迦牟尼佛成佛是如何成的?他離開空見,離開有見,空有不住的情況下,在空裏面不住有,在有裏面不住空;不會偏個空也不會偏個有,這個叫無住;大家要緊緊記住,不是說我有也不住了,空也不住了,意思說我們什麼都不住了,它是有裏面不住空,空裏面不住有,並不是說有也不住了,空也不住了;一般人認爲空有不住了,很了不起,其實是錯誤的,空裏面不住有,有裏面不住空,才會相融;如果你要是空有不住的話,另外一個獨立的東西出來了,這個東西一定還是個妄見;爲什麼呢?要不就是空要不就是有,空者是無生體,無生體就是有的生滅體,那麼說你不能離開現在當下,因爲只有這樣說才能夠活在當下啊,這個當下體不是空就是有,如果你離開了這個空離開了這個有,無生就不起了,生滅就不起了,生滅是衆生相,空是佛相,佛跟衆生,還有我們覺悟的一念心,叁無差別。如果你要是把這個空舍掉了,有也舍掉了,就變成斷見了,斷見一生就麻煩了,佛也不成了,衆生也不度了,哪你將來是什麼果報呢?就是妄見;墮大阿鼻地獄;

  爲什麼呢?一切諸佛被你殺掉了,一切衆生也被你殺掉了,這個地方成就的不是一切智,成就的是一個斷見。所以是空不住有,有不住空,看看六祖壇經36對就知道了。裏面說有即空,說上即下的,……是相對而言,你象西方極樂世界,爲什麼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呢?西方極樂世界是偏空的,因爲偏空故,說西方極樂世界,在此世界說有故,就說不住;彼世界生,往而無住嗎,生而無生嗎,西方極樂世界誰看見了?他是建立一個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他是讓你空裏面建立個有,所以建立西方極樂世界,在這個有裏面他又不叫你執著,不住就是叫你不要執著他;也是一種中道思想;事實上是“暗合于道”。佛陀這樣子做有什麼好處呢?能利益無量衆生。說空無衆生可度,利益一切衆生進入無余涅槃而滅度之,令衆生滅度的這個體不會失去的;盡未來際不會失去的;哪從我們修行過程中,象釋迦牟尼佛這樣,釋迦牟尼佛生生世世都在娑婆世界度衆生,只要娑婆世界衆生未盡,他永遠不會離開;但是他又無住,度無盡的衆生。如果你以爲無衆生可度就不度衆生了,那就錯了;你就必須要以無住之心建立一個廣度衆生的“果報”出來;如果你要是沒有無住之心,你真的舍掉衆生不度了,在你心中不理不踩衆生了,這種觀點生出來了,你的悲心就會失去了,所以佛陀的悲心與佛陀的智慧不應該有所障礙。

  布施本身就是利他,幹什麼呢?欲令衆生進入無余涅槃,欲令衆生----入無余涅槃;布施起什麼作用?是利他,是六度波羅蜜,不住生死,不入涅槃;叫無余;不離開生死,又不住生死,但是也不到涅槃裏面去,沒有涅槃可得,沒有生死可立;生死斷掉了,涅槃也不入,不離開生死而立,這個就是菩薩,菩薩叫無余涅槃,欲令衆生布施的這種功德,就是進入無余涅槃,真正的想進入到無余涅槃,就是一個應無所住的心;應無所住本身具足二相,應無所住就是無衆生可度,無佛可成;爲什麼這句話這個意思呢?應無所住是佛心,又是衆生的心;衆生的相是諸佛之體,諸佛之體是衆生之相,只要你應無所住,于一切法應無所住,度衆生已經度盡,佛已經自成;這一念之間,你在利他的那一刹那,利他,欲令衆生進入無余涅槃,要讓所有的一切衆生進入無余涅槃,怎麼樣讓所有的一切衆生進入無余涅槃呢?只有無住,只有無住心;

  何謂廣大之心?廣大之心、叁界心與無住之心的關系?廣大之心在修行中的位置及修行意義?無住是因還是果呢?

  無住心是什麼心呢?就是廣心,很廣很廣的心,廣大之心;一切衆生爲廣大之心,就是十方世界廣大之心,你把你的心用到一切世界裏邊,欲令衆生進入無余涅槃,廣大之心就是令一切衆生進入無余涅槃;利益一切衆生進入無余涅槃;也就是說無住心,如果你把你的心到一切衆生心中,無住心才能進入廣大之心,有住哪能廣大呢?因爲佛陀進入廣大之心是以無住而成就的,如果你有住,一定不能成就。有住心就會狹小,有住就有妄見,有住就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有住就有相,有相就有生死,有生死就有六道,就有叁界,叁界一立,你的心不管在哪個界裏面,都不會廣大;而無住的力量,令我們的心離開叁界,離開叁界就是佛心,佛心建立廣大之心就建立,一廣大了,自利利他即當圓滿;十方諸佛十方菩薩都在修無住之心,你有一念無住之心都是不可思議的,無住就是佛心,無住就是廣大之心,無住就是果德,無住就是將來的果報,是究竟遍法界的果報,一念無住你將來就遍法界,如果你有住,一切免談。不管做什麼事情,只要你有住,就不能遍法界;無住就是遍法界;所以華嚴境界----無住體;無住就是真心,真心本來遍法界的,你一旦無住了,一念就遍法界了;

  功德回向的密意?

  所以呢爲什麼做功德要回向到法界裏面去呢?這個叫做無住心;也叫做遍法界心,這個心就是真心;如果你執著了,你有我執在哪個地方,就不對了。我們這裏邊要把我們的心跟我們所做的體要表裏如一,不能夠獨立一個我執,獨立一個我出來,因爲我執出來以後呢?假使…

《《金剛經》系列開示 46》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