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睡覺天天給衆生在一塊無有障礙。所以在聽法的時候你要悟到這個道理;所聽法的人是無住的,所講法的人是無住的,我講的法是無住的,你了解這是無住體,而無住就是已經成佛了,無住就是在度衆生,度衆生無住故就是佛;這個中間就是法,佛法僧都現前了。所以釋迦牟尼佛說了一輩子法,但是無法可說;如果你用這樣的心來聽法也如是。用這樣的心來說法亦如是;如果你會到這個道理,說法就是聽法,聽法就是說法;聽法跟說法不二故。釋迦牟尼佛及菩薩,都不會有這種心,我在說法,我懂得這個道理。所以你悟到這個道理就明白:說法就是聽法,聽法就是說法;說法的無住,聽法的無住,中間還是無住,叁輪體空故,一切無住。所以佛陀認爲和衆生是同體的,都是法報化的顯現,所以佛陀就充滿無上的信心。衆生看了釋迦牟尼佛每天只是吃飯穿衣睡覺就迷惑啊:有無量的衆生要度,爲什麼我不能象佛一樣坐在哪兒度衆生呢?因爲有這個相存在,就充滿了一種相上的執著;我要象佛那樣度衆生,就變成的我執。就不知道,沒有一個坐在上面的人,沒有一群坐在下面的人,佛陀說法與衆生互互相應,根本就沒有任何差別;是因爲你們的分別心,是衆生的分別心,到妄見裏面去了;其實你一旦明了了,一通全是通的,不可思議通達。所以衆生往往是住在上面,不能了知實相。
不住心與六波羅蜜一定要相應,如果不相應就是不能與衆生心相應,就叫有住;所以呢,我們要發大心,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微細的觀察你的心,微細地觀察到您修行過程中所遇到的疑及障礙,都是因爲妄在哪個地方,如果你沒有看到自己好微細的哪個妄的話,一妄全妄,這一念不能明了,一切將無,可以看出這一念的聞信非常的重要;佛陀爲什麼以六塵來論呢?佛陀不說一切法,只說六塵是爲了讓衆生不住一切法而得度;不住根得度、不住識得度、不住一切法得度,因爲塵對我們眼睛來的是最快的,直接是個境,境就是個當下;當下不住的體不立一切法;我們往往立法,釋迦牟尼佛吃飯穿衣睡覺當下這一切全是境,不生心故,一切境都是獨立的,想與不想都是你自己的思維;因爲塵是不動的,外面的色聲香味觸法都是不動的,因爲你眼睛看到色生心故,就生識,那都是個妄境;不生識,識不要動,直接用心了知實相,無住之體。除了境之外,所有的都叫法,是境的當下的體裏面建立的任何東西都叫法;你想一想,你見色,這個色的當下體,你動了任何一個念頭,都是法;所以呢不見一切法,不承認自己的識,因爲識也是法;不建立自己另外的根,因爲根也是法;因爲都是識裏面想出來的,沒有識哪來的根呢?不住之體,在這裏面任何見,任何住都叫做法的顯現,有法就有妄,有妄就麻煩了。爲何不應住呢?因爲一切法不應住;一住就會攀緣,就會貪著,所以我們住在法裏面,不知道境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一住色識就動,一識動就染著,不染善就染惡,住色染色,住聲染聲,住香染香,住味染味,住觸染觸,住法染法;只要你住了,它就染,一染它就生善惡,善惡的本體是空的,你住即有染,染即有善惡,有善惡大小就會有對立、排斥;這個善惡大小是沒有相的,我們住了它就有了相;大小不過是個名字而已,東南西北有大小嗎,不過都是個空而已;哪有分界限呢?東南西北是一不是二,沒有分別;但你用識把它中間隔開來了,他就有了;你自己不搞個法把它隔著,哪有什麼東南西北呢?我是方丈,你是小和尚,有分別中間一定會有障礙;大小中間是沒有相的,你有妄見一定有大小,有大小一定有沖突。有大小善惡分別的這個體,都是視爲沖突之相;有沖突之相會産生什麼區別呢?無住之心它是無相的。有住就有相,有相就有分別,有分別就有大小。比如你做寺廟,要不就是大的壓小的,要不就是小的嫉妒大的;中間就有惡業的顯現;也有善業的顯現。佛教講以有相做功德,功德非常的小;以無相做功德功德就大,無相的功德是無盡的,因爲虛空本來是無盡的,但是我們有相的執著了,就變成這麼個體。所以不住色不住聲都是一樣的道理;不住色,色無礙故,色就廣大;一切色皆無障礙故,是謂大色;不住聲,一切聲皆無障礙,是謂心音聲;有障礙就有大小,沒有大小就是一體的,是故一體之色,一體之聲香味觸法,只要你不住,色聲香味觸法都是本來圓滿的;如果你有住,色聲香味觸法他就不圓滿;不離相建立無住,不是離開這個相另外建立一個無住;不是說我眼睛閉著不住,是在色中而不住,是在聲香味觸法中而不住,這個才叫做無住;無住之覺性,無住是他的無住之體,是真如相。
如果你真正明了這個道理,你走在外面,不住色聲香味觸法的時候,大家要緊記住啊,不要以意識叫無住啊,要了知實相的無住體;生和滅就是無住,無住即是無生,無生即是佛心;所以外面的都叫佛心;佛心無住故,所以色聲香味觸法都是佛心;我們爲什麼分別界限呢?我們有住之體,有住之心,所以生出善惡好壞分別、觸、香這種種差別;這些東西都是因爲我們有住而産生的,如果你無住它是沒有障礙的;所以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個差別相,都是有住的體裏面顯現出來的;但是有住而無住,有住的是我們的心,無住的是佛的心;如果你一念生真信者,相信了這一念是無住之體,是佛心的話,這個體就得到了,體得到了那你看這個世界都是一個佛心;你這個心叫做覺心;它以佛心爲體,佛像爲莊嚴,爲清淨、爲解脫;本體就是解脫的,你現在看外面的境是無住之體,在法身上面講它是解脫的,報身上面它也是解脫的;如果你無住,不住色聲香味觸法,你這個身心就不住,沒有我見了,沒有我見那有我識、我身呢?包括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皆是空的,全部沒有了;你自己融到法界裏面,變成一個覺,那個覺是解脫的。如果你以這樣的心來行走,你就感覺到沒有一個佛成,佛自成;沒有一個衆生可度而自度。這個時候你走到外面去,真是象六祖大師所講的,何其自性本來清淨,法身故;何其自性本來自在,報身故;何其自性本來具足,大悲心故。所以呢佛陀叁心會于我們當下的這個體,就是法報化一體。你要認識到這個問題,是個徹底的佛的一個顯現。我們衆生往往用未知心----尚未覺悟的心,來建立不住;是一種意識分別出來的一種不住;認爲是一種“不執著吧”,他認爲“不執著就是不住”,他不知道不執著是從意識裏面出來的;還沒有實體;不執著只有一個安心故;比如念阿彌陀佛,把煩惱念沒有了,清淨了,爲什麼那麼多念佛的得不到解脫呢?就是這個緣故。他認爲念阿彌陀佛,煩惱就消掉了看不見了,所以我念阿彌陀佛清淨故,他以爲那個叫做無住。他不了解爲什麼念阿彌陀佛就會清淨?因爲煩惱無住故。你要念阿彌陀佛,你把你心念清淨了,人家罵你都不煩惱了,過去爲什麼會煩惱,現在爲什麼不煩惱?是因爲煩惱的體是沒有實相的,煩惱無住故,你立即就悟道。後來你不念阿彌陀佛,它也是無住的;這是時你就覺了,無住就是佛心,煩惱自滅。但是我爲什麼念阿彌陀佛就清淨,不念就不清淨?是因爲你沒有覺性,還沒有無住體的顯現,你是個假無住,是意識裏面發出來的那個不在乎的放棄的無住;並不是在法上建立起來的無住;所以衆生往往在這個上面搞不清楚,以爲你念阿彌陀佛就是無住了,其實你不知道,無住裏面是實體而無住;是覺悟了,自己無住;與他實相相應了,那個才是真正的無住。所以我一再強調這一點,要知道無住不是我們獨立的意識的無住;是相上本體的無住;你會于本體哪一刹那,你整個的世界所生故;整個世界是我覺故;整個世界是我身,是我口,是我意,沒有一個獨立的我存在;我相沒有了,如果你只是從意識裏面發出來的,一定是錯誤的;你就變成我覺了,我在講,我是聖人,有聖見;我已經覺了,我已經認識了金剛經,你們都還不清楚;那就變成了意識裏面的一個思維;是錯誤的;這個金剛經文字即是般若,即是法身,法身就是報身;報身就是文字;所以呢文字、實相、觀照它這個是不分開的,這個書的文字就是觀照;觀照就是實相,聞到這個文字,他同實相就相應了,整個世界就變成一體了,這個時候呢?你就絕對沒有一個我懂得金剛經的意思了的念頭了,這就是所謂的無住身心。你自己平時呢多是有住身心;還是凡夫的心;這裏面非常的微妙非常的機密。
爲什麼這部金剛經是爲最上乘人說,爲發大心人說;心中有疑才行,心中沒有疑就沒有辦法修行;疑者知妄而不解,妄在哪裏?不知道妄在哪裏而生疑惑;發了大心,有修有證相當一段時間之後,有衆多的疑惑不解;這個時候是最佳的契入時機;如果你平時就根本沒有用過功,我怎麼講啊?你從來就沒有發過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我怎麼講啊?只是耳朵來聽一下,玩一下而已。我們只是聊聊天,玩一下遊戲而已。事實上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者。
修行過程中,中間有很多的妄見,平時沒有破掉的東西,我講金剛經,忽然的心開意解,豁然打開自己的那個疑惑;然後刷的一下住到法界裏面去了,跟佛陀無二無別了;度衆生沒有障礙了,那一刹那才是真實的。過去四川有個禅師,講金剛經非常的好,人稱周金剛,寫了很厚的一本東西,入江西要弘揚金剛經,在小餐館遇到一位老婆婆,要點心吃;婆婆問他,現在之心不可得,過去之心不可得,未來之心不可得,請問你用的是哪個心來講金剛經啊?(另說:請問你點的是哪個心啊?)禅師大驚,焚稿而入深山行20年後才再出來;20年後悟到了,原來自己和這個體啊是不二的,無話可說全體即是;就象世尊拈花講無言之法,衆愕然獨迦葉微笑一樣;與法相應故,言辭道斷故。絕對的體的相應,完全是絕對的體,您非要在相對的體內去思維,那不是出現毛病嗎?釋迦牟尼佛吃飯穿衣睡覺無非是…
《《金剛經》系列開示 4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