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道,非常非常單純的行爲,釋迦牟尼佛根本就沒有念過沒有住過,因爲他只是非常單純的因衆生心而顯現已;我們衆生呢?見到一個花出來了,無不充滿好奇的心,全部心動,全部探求,全不如如;只有迦葉尊者如如不動微笑相應。神通第一的蓮花色比丘尼變化大梵天王第一個頂禮從天上講完地藏經的釋迦牟尼佛回來,佛陀說第一個給我頂禮的是須菩提。何故?尊者此刻正如如不動在山洞裏補衣服,須菩提解空第一,了知心佛衆生叁無差別,他以無住心安住,他不來即來,來即不來,是不二的;唯法相應故,佛跟佛是溝通的。須菩提有一次打坐好久才出來,好多天人合掌恭敬在哪兒等著;出定後,天人下來禮拜,問拜何?答聽法,感恩說無上妙法。問:我並沒有說法啊;答:“君無住之體就是無上的妙法啊”;真正悟道會意的話,是非常單純的,行住坐臥無不是,言辭道斷確是無話可說。無非吃飯穿衣睡覺,不動念頭,一直安住而已;
我們呢?每一天從早到晚思維計量,“怎麼修行?怎麼修行?”一天到晚的絞盡腦汁的思維“怎麼修行?怎麼修行?”,我應該怎麼修,你應該怎麼修,大家搞得不宜樂乎的,居士給居士在一塊談,出家人給出家人在一塊談,法師給法師在一塊談,都無非在談一下無聊之事而已,其實不知:金剛經者,無非是如此平實:吃飯穿衣睡覺,吃飯穿衣睡覺,吃飯穿衣睡覺,安住無住,安住無動,其心如如而已。無住之心在一切法裏面建立,如果你真正這樣安住,無盡的衆生都被你度盡了,給人家說法也是說這些東西。以金剛經來印心啊。衆生沒法以此印心怎麼辦呢?只好講有爲法令他安住了。這種于平實中的無上大道真是好難講的,衆生就是喜歡這些以妄製妄的東西,就是喜歡诤論得不亦樂乎,拼命的想拼命的诤,無非妄想而已啊;是以如來大悲啊;現在這些人在法上如何呢?首先是爭是非都來不及,一點小事情就煩惱的要命還證法?法上有爭,事上就有爭,因爲你在妄的體裏面,怎麼會不爭呢?于法上不感興趣的人,就是喜歡爭論。有爭論,就有煩惱,有煩惱就是生死之法。有生死,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貪嗔癡,我們要知道這個道理;在境在心,在境不住境,在心不住心,在境上來講,是淺是看得見的,看不見的是心,我們在境上面不住的時候,深的地方是見佛,是佛知佛見;您不知道佛見了。因爲你這一念不住的體,您知道是什麼呢?佛陀悉知悉見呢,這是在深的地方法身見;淺的地方就是境,對一切境不生住故,淺者淺深者深,淺的地方不住境,深的地方不住心;在很深的地方不住心就是法身;不住另外的一個識的心了;境上不住境,這是不可思議的感應力。
所以我們要出離生死,必須要有無住。無住之體就是法身、報身和化身,叁界就不立,叁界不立,識就不立,識不立就轉智,五種識就轉爲智,成所作智,智者忍也,忍者智也,智就是大福報現前,跟大智慧現前,無住之體才能夠進入大智,色莊嚴、聲莊嚴、香莊嚴,沒有我的這個根了,沒有外面的這個法,中間沒有識。外面法不住故,境不住故就遍莊嚴,根不住故清靜故,清靜是爲智,佛有智身啊。
佛陀在這個世間示現的叫智身。什麼叫智慧之身?就是這個大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所作智,四智現前,這叫智身。這四智是一智,一智就是四智,叫根本智和後得智。後得智是指相來講,根本智是對清靜來講,清靜就是法身,對相上來講就是化身、報身,叫四智。智者,無生,是沒有生,是化身。智是沒有身體的,智是無身故,所以我們看到的莊嚴是佛陀的無智之身,是智慧之身,智慧之身是無相的、無住的,因爲無住才有相好莊嚴,有住就沒有相好莊嚴。
所以在此世界你想修叁十二相八十種好,不是憑你有住能修得到的,首先要建立無住,無住是佛心,得根本智,然後呢一切相,色、聲、香、味、觸、法建立莊嚴,色莊嚴、聲莊嚴、香莊嚴、味莊嚴、觸莊嚴、法莊嚴,就叁身具足。對叁身來講,無住之體,即法身。報身來講,遍莊嚴,色莊嚴,像極樂世界,色遍一切處、聲遍一切處、香遍一切處、味遍一切處、法遍一切處。西方極樂世界就是色身香味觸法,就是我們自性中的莊嚴,自性中的莊嚴是在法身中流露出來的,有不住之心。色莊嚴、聲香味觸法的莊嚴,是法不住,境不住,建立報身莊嚴,報身莊嚴就是色身香味觸法。西方極樂世界色身香味觸法遍一切處,光明無量照十方國無所障礙,叫無量光。不住心是什麼,就是無量壽。不住相是什麼,就無量光。無量光無量壽就是無量覺。所以無量光現前,無量壽現前,無量覺是什麼,就是釋迦牟尼佛,叫化身。這二種莊嚴現前是什麼?就是以釋迦牟尼佛的叁十二相八十種好是法上的圓滿,報身的圓滿,才得化身的圓滿。叁十二相在任何地方都是叁十二相,所以佛陀的叁十二相隨時示現。如果你這個無住之心沒有得到,法身不具足,法身不具足,那你報身就不具足,報身不具足,你的身體就不具足。爲什麼菩薩還缺少一相呢?他胸口沒有“卐”字,但是菩薩頭上有肉髻,但是他沒有無見頂相,菩薩這個“卐德具圓”這個“卍”字還沒有出來,但是隱現在裏面,很模糊,模模糊糊的隱現在那裏。他那個卍字是一個右旋的體,並不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那個畫像上的卐字,如果那樣的我們還不覺得好看。大家想,你胸口一個那麼大的卐字多難看啊。佛陀那個是隱形的,似有似無的那種狀態,並不是我們看到很明顯的,搞得四方方的擺在上面,不是這樣的,它非常的柔和,看了以後非常的清靜,是一種萬德具圓的體,不可思議。無見頂相是誰都看不到的,只有佛具足,菩薩都沒有,因爲菩薩還是有相。那無相從哪裏來呢?他的報身無相是從無住心裏面出來,沒有無住心法身不具足,報身怎麼會具足呢,報身不具足化身就不具足。像這個叁十叁天的轉輪聖王,他也有叁十二相,但是呢他叁十二相非常隱,看似有似無的狀態,不是很清晰。釋迦牟尼佛叁十二相在人道最珍貴的相,非常的清晰啊,透明清晰,就像那個照相機裏面的度數非常非常的高。但是我們衆生不圓滿故,阿難尊者他也有叁十二相,他不圓滿。只要你有住之相,不管你怎麼修,你聞到無住之相的功德也不可思議啊。爲什麼?一念住性者,這個不是代表你就成佛,但是佛陀實知實見,但是你還沒看到。那一覺念是真實的,跟佛陀是同等了,跟佛陀無二無別,但是呢你還有習氣,還有一個斷習的過程,就是觀照的力量。你要從這個文字産生觀照,把實相全部顯現,這中間還有一個過程,就是頓悟漸修。你悟了這個體還有一個漸修的過程,就是精進的體裏面的“精”。就是一個念,然後住下去。六祖大師他的漸修啊,他也要十五年的漸修啊,十五年住在獵人隊裏面,他還是在修行啊。並不是你聞到你就是佛了,其實你的習氣還一大堆呢。所以聞法,你不要以爲說天上掉下一個什麼東西,要我成佛,我現在就成佛,那是騙人的。必須要有漸修,聞到這個法以後,他次第的漸修。但是聞到這個意思,落到你心裏面去了,也是不可思議,你最起碼的,佛知佛見啊,你有叁十二相八十種好印現出來了,因爲你無住了,這也是不可思議的。所以聞到這部經典都是不可思議功德。這部經典在哪個地方,哪個地方視爲有佛,我應當珍重、恭敬,因爲佛遍一切處。佛陀是無住之體,一切皆無住之體,這部經典講無住,正好實相是無住,與實相是相應的,所以經典在哪個地方猶如塔。什麼叫塔呢?這個塔是法身塔,什麼叫法身塔,就是無住,無住是爲塔。整個叁千大千世界都是無住,就是佛體。所以呢,寶塔就現前了。所以呢,有此書者皆寶塔。你不恭敬金剛經就等于不恭敬佛塔,不恭敬佛塔就等于不恭敬法身,不恭敬法身就等于你在妄裏面,迷惑的,過失有無量,你的過失是無量無邊。聞是經典,福德無量無邊,但是呢,如果你對它不恭敬、不珍重、不信、乃至于誹謗、不認同,那罪過也是無量無邊。對金剛經的一念誹謗,和對金剛經一念不認識、迷惑、乃至于誹謗、不認同、不認真,可能你的果報將來也是不可思議的。爲什麼?直接誹謗法身故,你跟法身結下一個惡緣,跟法身結下一個背對背的緣,你不知道隔之于千裏啊,那就非常危險了。但是呢一念覺也不可思議。所以呢我們要想現生中解脫,必須要了解它,你可以現身不退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裏面都沒有講這個,是直接成佛的,不退轉是在無量壽經裏面或者別的經典裏面有,在這裏面都沒講。還有不退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那這個金剛經還不圓滿,連不退轉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個體都不存在,這個還是漸教裏面說的。所以金剛經是直指,沒有任何轉彎抹角的,一心即是。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在我們當下,這就是菩提心。所以呢,不住就是菩提心。不住色身香味觸法而行布施,你如果把色搞懂了,身香味觸法都搞懂了,色是外面的塵。心經裏講,照見五蘊皆空,那五蘊從哪裏來呢?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色是什麼呢?就是身香味觸法,叫外,叫器世間,內裏面講呢,身香味觸法就生心。有色就有受,就是識出來了。受,眼受、耳受、鼻受、舌受、身受,都叫受,受在哪裏呢?色有受嗎?色的本身是沒有受的,受是我們生心才有受,有色生受,眼睛看色生受,身香味觸法有受,五蘊魔就顯現出來了。你如果住了,五蘊魔就出來了。四大非有,五蘊皆空。四大本來是沒有的,五蘊是空的,但是我們四大一有,五蘊就不空了,你有住五蘊就出來了。有受就有想,有想就有行,有行就有識。受,有樂受有苦受。想,有分別想,這個是好的,這個是壞的,這個是善的,這個是惡的。想就行動了,行是什麼行呢?就是我好的我就要,不好的我就不要,就瞋恨心、歡喜心了。有了行動就有識,就有因果,識是因果報應,識就是叁界,你將來到地獄、天堂都是因爲識…
《《金剛經》系列開示 4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