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睡觉天天给众生在一块无有障碍。所以在听法的时候你要悟到这个道理;所听法的人是无住的,所讲法的人是无住的,我讲的法是无住的,你了解这是无住体,而无住就是已经成佛了,无住就是在度众生,度众生无住故就是佛;这个中间就是法,佛法僧都现前了。所以释迦牟尼佛说了一辈子法,但是无法可说;如果你用这样的心来听法也如是。用这样的心来说法亦如是;如果你会到这个道理,说法就是听法,听法就是说法;听法跟说法不二故。释迦牟尼佛及菩萨,都不会有这种心,我在说法,我懂得这个道理。所以你悟到这个道理就明白:说法就是听法,听法就是说法;说法的无住,听法的无住,中间还是无住,三轮体空故,一切无住。所以佛陀认为和众生是同体的,都是法报化的显现,所以佛陀就充满无上的信心。众生看了释迦牟尼佛每天只是吃饭穿衣睡觉就迷惑啊:有无量的众生要度,为什么我不能象佛一样坐在哪儿度众生呢?因为有这个相存在,就充满了一种相上的执著;我要象佛那样度众生,就变成的我执。就不知道,没有一个坐在上面的人,没有一群坐在下面的人,佛陀说法与众生互互相应,根本就没有任何差别;是因为你们的分别心,是众生的分别心,到妄见里面去了;其实你一旦明了了,一通全是通的,不可思议通达。所以众生往往是住在上面,不能了知实相。
不住心与六波罗蜜一定要相应,如果不相应就是不能与众生心相应,就叫有住;所以呢,我们要发大心,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微细的观察你的心,微细地观察到您修行过程中所遇到的疑及障碍,都是因为妄在哪个地方,如果你没有看到自己好微细的哪个妄的话,一妄全妄,这一念不能明了,一切将无,可以看出这一念的闻信非常的重要;佛陀为什么以六尘来论呢?佛陀不说一切法,只说六尘是为了让众生不住一切法而得度;不住根得度、不住识得度、不住一切法得度,因为尘对我们眼睛来的是最快的,直接是个境,境就是个当下;当下不住的体不立一切法;我们往往立法,释迦牟尼佛吃饭穿衣睡觉当下这一切全是境,不生心故,一切境都是独立的,想与不想都是你自己的思维;因为尘是不动的,外面的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不动的,因为你眼睛看到色生心故,就生识,那都是个妄境;不生识,识不要动,直接用心了知实相,无住之体。除了境之外,所有的都叫法,是境的当下的体里面建立的任何东西都叫法;你想一想,你见色,这个色的当下体,你动了任何一个念头,都是法;所以呢不见一切法,不承认自己的识,因为识也是法;不建立自己另外的根,因为根也是法;因为都是识里面想出来的,没有识哪来的根呢?不住之体,在这里面任何见,任何住都叫做法的显现,有法就有妄,有妄就麻烦了。为何不应住呢?因为一切法不应住;一住就会攀缘,就会贪著,所以我们住在法里面,不知道境就是色声香味触法,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一住色识就动,一识动就染着,不染善就染恶,住色染色,住声染声,住香染香,住味染味,住触染触,住法染法;只要你住了,它就染,一染它就生善恶,善恶的本体是空的,你住即有染,染即有善恶,有善恶大小就会有对立、排斥;这个善恶大小是没有相的,我们住了它就有了相;大小不过是个名字而已,东南西北有大小吗,不过都是个空而已;哪有分界限呢?东南西北是一不是二,没有分别;但你用识把它中间隔开来了,他就有了;你自己不搞个法把它隔着,哪有什么东南西北呢?我是方丈,你是小和尚,有分别中间一定会有障碍;大小中间是没有相的,你有妄见一定有大小,有大小一定有冲突。有大小善恶分别的这个体,都是视为冲突之相;有冲突之相会产生什么区别呢?无住之心它是无相的。有住就有相,有相就有分别,有分别就有大小。比如你做寺庙,要不就是大的压小的,要不就是小的嫉妒大的;中间就有恶业的显现;也有善业的显现。佛教讲以有相做功德,功德非常的小;以无相做功德功德就大,无相的功德是无尽的,因为虚空本来是无尽的,但是我们有相的执著了,就变成这么个体。所以不住色不住声都是一样的道理;不住色,色无碍故,色就广大;一切色皆无障碍故,是谓大色;不住声,一切声皆无障碍,是谓心音声;有障碍就有大小,没有大小就是一体的,是故一体之色,一体之声香味触法,只要你不住,色声香味触法都是本来圆满的;如果你有住,色声香味触法他就不圆满;不离相建立无住,不是离开这个相另外建立一个无住;不是说我眼睛闭着不住,是在色中而不住,是在声香味触法中而不住,这个才叫做无住;无住之觉性,无住是他的无住之体,是真如相。
如果你真正明了这个道理,你走在外面,不住色声香味触法的时候,大家要紧记住啊,不要以意识叫无住啊,要了知实相的无住体;生和灭就是无住,无住即是无生,无生即是佛心;所以外面的都叫佛心;佛心无住故,所以色声香味触法都是佛心;我们为什么分别界限呢?我们有住之体,有住之心,所以生出善恶好坏分别、触、香这种种差别;这些东西都是因为我们有住而产生的,如果你无住它是没有障碍的;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差别相,都是有住的体里面显现出来的;但是有住而无住,有住的是我们的心,无住的是佛的心;如果你一念生真信者,相信了这一念是无住之体,是佛心的话,这个体就得到了,体得到了那你看这个世界都是一个佛心;你这个心叫做觉心;它以佛心为体,佛像为庄严,为清净、为解脱;本体就是解脱的,你现在看外面的境是无住之体,在法身上面讲它是解脱的,报身上面它也是解脱的;如果你无住,不住色声香味触法,你这个身心就不住,没有我见了,没有我见那有我识、我身呢?包括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皆是空的,全部没有了;你自己融到法界里面,变成一个觉,那个觉是解脱的。如果你以这样的心来行走,你就感觉到没有一个佛成,佛自成;没有一个众生可度而自度。这个时候你走到外面去,真是象六祖大师所讲的,何其自性本来清净,法身故;何其自性本来自在,报身故;何其自性本来具足,大悲心故。所以呢佛陀三心会于我们当下的这个体,就是法报化一体。你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是个彻底的佛的一个显现。我们众生往往用未知心----尚未觉悟的心,来建立不住;是一种意识分别出来的一种不住;认为是一种“不执著吧”,他认为“不执著就是不住”,他不知道不执著是从意识里面出来的;还没有实体;不执著只有一个安心故;比如念阿弥陀佛,把烦恼念没有了,清净了,为什么那么多念佛的得不到解脱呢?就是这个缘故。他认为念阿弥陀佛,烦恼就消掉了看不见了,所以我念阿弥陀佛清净故,他以为那个叫做无住。他不了解为什么念阿弥陀佛就会清净?因为烦恼无住故。你要念阿弥陀佛,你把你心念清净了,人家骂你都不烦恼了,过去为什么会烦恼,现在为什么不烦恼?是因为烦恼的体是没有实相的,烦恼无住故,你立即就悟道。后来你不念阿弥陀佛,它也是无住的;这是时你就觉了,无住就是佛心,烦恼自灭。但是我为什么念阿弥陀佛就清净,不念就不清净?是因为你没有觉性,还没有无住体的显现,你是个假无住,是意识里面发出来的那个不在乎的放弃的无住;并不是在法上建立起来的无住;所以众生往往在这个上面搞不清楚,以为你念阿弥陀佛就是无住了,其实你不知道,无住里面是实体而无住;是觉悟了,自己无住;与他实相相应了,那个才是真正的无住。所以我一再强调这一点,要知道无住不是我们独立的意识的无住;是相上本体的无住;你会于本体哪一刹那,你整个的世界所生故;整个世界是我觉故;整个世界是我身,是我口,是我意,没有一个独立的我存在;我相没有了,如果你只是从意识里面发出来的,一定是错误的;你就变成我觉了,我在讲,我是圣人,有圣见;我已经觉了,我已经认识了金刚经,你们都还不清楚;那就变成了意识里面的一个思维;是错误的;这个金刚经文字即是般若,即是法身,法身就是报身;报身就是文字;所以呢文字、实相、观照它这个是不分开的,这个书的文字就是观照;观照就是实相,闻到这个文字,他同实相就相应了,整个世界就变成一体了,这个时候呢?你就绝对没有一个我懂得金刚经的意思了的念头了,这就是所谓的无住身心。你自己平时呢多是有住身心;还是凡夫的心;这里面非常的微妙非常的机密。
为什么这部金刚经是为最上乘人说,为发大心人说;心中有疑才行,心中没有疑就没有办法修行;疑者知妄而不解,妄在哪里?不知道妄在哪里而生疑惑;发了大心,有修有证相当一段时间之后,有众多的疑惑不解;这个时候是最佳的契入时机;如果你平时就根本没有用过功,我怎么讲啊?你从来就没有发过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我怎么讲啊?只是耳朵来听一下,玩一下而已。我们只是聊聊天,玩一下游戏而已。事实上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修行过程中,中间有很多的妄见,平时没有破掉的东西,我讲金刚经,忽然的心开意解,豁然打开自己的那个疑惑;然后刷的一下住到法界里面去了,跟佛陀无二无别了;度众生没有障碍了,那一刹那才是真实的。过去四川有个禅师,讲金刚经非常的好,人称周金刚,写了很厚的一本东西,入江西要弘扬金刚经,在小餐馆遇到一位老婆婆,要点心吃;婆婆问他,现在之心不可得,过去之心不可得,未来之心不可得,请问你用的是哪个心来讲金刚经啊?(另说:请问你点的是哪个心啊?)禅师大惊,焚稿而入深山行20年后才再出来;20年后悟到了,原来自己和这个体啊是不二的,无话可说全体即是;就象世尊拈花讲无言之法,众愕然独迦叶微笑一样;与法相应故,言辞道断故。绝对的体的相应,完全是绝对的体,您非要在相对的体内去思维,那不是出现毛病吗?释迦牟尼佛吃饭穿衣睡觉无非是…
《《金刚经》系列开示 4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