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45▪P3

  ..续本文上一页道,非常非常单纯的行为,释迦牟尼佛根本就没有念过没有住过,因为他只是非常单纯的因众生心而显现已;我们众生呢?见到一个花出来了,无不充满好奇的心,全部心动,全部探求,全不如如;只有迦叶尊者如如不动微笑相应。神通第一的莲花色比丘尼变化大梵天王第一个顶礼从天上讲完地藏经的释迦牟尼佛回来,佛陀说第一个给我顶礼的是须菩提。何故?尊者此刻正如如不动在山洞里补衣服,须菩提解空第一,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他以无住心安住,他不来即来,来即不来,是不二的;唯法相应故,佛跟佛是沟通的。须菩提有一次打坐好久才出来,好多天人合掌恭敬在哪儿等着;出定后,天人下来礼拜,问拜何?答听法,感恩说无上妙法。问:我并没有说法啊;答:“君无住之体就是无上的妙法啊”;真正悟道会意的话,是非常单纯的,行住坐卧无不是,言辞道断确是无话可说。无非吃饭穿衣睡觉,不动念头,一直安住而已;

  我们呢?每一天从早到晚思维计量,“怎么修行?怎么修行?”一天到晚的绞尽脑汁的思维“怎么修行?怎么修行?”,我应该怎么修,你应该怎么修,大家搞得不宜乐乎的,居士给居士在一块谈,出家人给出家人在一块谈,法师给法师在一块谈,都无非在谈一下无聊之事而已,其实不知:金刚经者,无非是如此平实:吃饭穿衣睡觉,吃饭穿衣睡觉,吃饭穿衣睡觉,安住无住,安住无动,其心如如而已。无住之心在一切法里面建立,如果你真正这样安住,无尽的众生都被你度尽了,给人家说法也是说这些东西。以金刚经来印心啊。众生没法以此印心怎么办呢?只好讲有为法令他安住了。这种于平实中的无上大道真是好难讲的,众生就是喜欢这些以妄制妄的东西,就是喜欢诤论得不亦乐乎,拼命的想拼命的诤,无非妄想而已啊;是以如来大悲啊;现在这些人在法上如何呢?首先是争是非都来不及,一点小事情就烦恼的要命还证法?法上有争,事上就有争,因为你在妄的体里面,怎么会不争呢?于法上不感兴趣的人,就是喜欢争论。有争论,就有烦恼,有烦恼就是生死之法。有生死,就有是非,有是非,就有贪嗔痴,我们要知道这个道理;在境在心,在境不住境,在心不住心,在境上来讲,是浅是看得见的,看不见的是心,我们在境上面不住的时候,深的地方是见佛,是佛知佛见;您不知道佛见了。因为你这一念不住的体,您知道是什么呢?佛陀悉知悉见呢,这是在深的地方法身见;浅的地方就是境,对一切境不生住故,浅者浅深者深,浅的地方不住境,深的地方不住心;在很深的地方不住心就是法身;不住另外的一个识的心了;境上不住境,这是不可思议的感应力。

  所以我们要出离生死,必须要有无住。无住之体就是法身、报身和化身,三界就不立,三界不立,识就不立,识不立就转智,五种识就转为智,成所作智,智者忍也,忍者智也,智就是大福报现前,跟大智慧现前,无住之体才能够进入大智,色庄严、声庄严、香庄严,没有我的这个根了,没有外面的这个法,中间没有识。外面法不住故,境不住故就遍庄严,根不住故清静故,清静是为智,佛有智身啊。

  佛陀在这个世间示现的叫智身。什么叫智慧之身?就是这个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四智现前,这叫智身。这四智是一智,一智就是四智,叫根本智和后得智。后得智是指相来讲,根本智是对清静来讲,清静就是法身,对相上来讲就是化身、报身,叫四智。智者,无生,是没有生,是化身。智是没有身体的,智是无身故,所以我们看到的庄严是佛陀的无智之身,是智慧之身,智慧之身是无相的、无住的,因为无住才有相好庄严,有住就没有相好庄严。

  所以在此世界你想修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不是凭你有住能修得到的,首先要建立无住,无住是佛心,得根本智,然后呢一切相,色、声、香、味、触、法建立庄严,色庄严、声庄严、香庄严、味庄严、触庄严、法庄严,就三身具足。对三身来讲,无住之体,即法身。报身来讲,遍庄严,色庄严,像极乐世界,色遍一切处、声遍一切处、香遍一切处、味遍一切处、法遍一切处。西方极乐世界就是色身香味触法,就是我们自性中的庄严,自性中的庄严是在法身中流露出来的,有不住之心。色庄严、声香味触法的庄严,是法不住,境不住,建立报身庄严,报身庄严就是色身香味触法。西方极乐世界色身香味触法遍一切处,光明无量照十方国无所障碍,叫无量光。不住心是什么,就是无量寿。不住相是什么,就无量光。无量光无量寿就是无量觉。所以无量光现前,无量寿现前,无量觉是什么,就是释迦牟尼佛,叫化身。这二种庄严现前是什么?就是以释迦牟尼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是法上的圆满,报身的圆满,才得化身的圆满。三十二相在任何地方都是三十二相,所以佛陀的三十二相随时示现。如果你这个无住之心没有得到,法身不具足,法身不具足,那你报身就不具足,报身不具足,你的身体就不具足。为什么菩萨还缺少一相呢?他胸口没有“卐”字,但是菩萨头上有肉髻,但是他没有无见顶相,菩萨这个“卐德具圆”这个“卍”字还没有出来,但是隐现在里面,很模糊,模模糊糊的隐现在那里。他那个卍字是一个右旋的体,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那个画像上的卐字,如果那样的我们还不觉得好看。大家想,你胸口一个那么大的卐字多难看啊。佛陀那个是隐形的,似有似无的那种状态,并不是我们看到很明显的,搞得四方方的摆在上面,不是这样的,它非常的柔和,看了以后非常的清静,是一种万德具圆的体,不可思议。无见顶相是谁都看不到的,只有佛具足,菩萨都没有,因为菩萨还是有相。那无相从哪里来呢?他的报身无相是从无住心里面出来,没有无住心法身不具足,报身怎么会具足呢,报身不具足化身就不具足。像这个三十三天的转轮圣王,他也有三十二相,但是呢他三十二相非常隐,看似有似无的状态,不是很清晰。释迦牟尼佛三十二相在人道最珍贵的相,非常的清晰啊,透明清晰,就像那个照相机里面的度数非常非常的高。但是我们众生不圆满故,阿难尊者他也有三十二相,他不圆满。只要你有住之相,不管你怎么修,你闻到无住之相的功德也不可思议啊。为什么?一念住性者,这个不是代表你就成佛,但是佛陀实知实见,但是你还没看到。那一觉念是真实的,跟佛陀是同等了,跟佛陀无二无别,但是呢你还有习气,还有一个断习的过程,就是观照的力量。你要从这个文字产生观照,把实相全部显现,这中间还有一个过程,就是顿悟渐修。你悟了这个体还有一个渐修的过程,就是精进的体里面的“精”。就是一个念,然后住下去。六祖大师他的渐修啊,他也要十五年的渐修啊,十五年住在猎人队里面,他还是在修行啊。并不是你闻到你就是佛了,其实你的习气还一大堆呢。所以闻法,你不要以为说天上掉下一个什么东西,要我成佛,我现在就成佛,那是骗人的。必须要有渐修,闻到这个法以后,他次第的渐修。但是闻到这个意思,落到你心里面去了,也是不可思议,你最起码的,佛知佛见啊,你有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印现出来了,因为你无住了,这也是不可思议的。所以闻到这部经典都是不可思议功德。这部经典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视为有佛,我应当珍重、恭敬,因为佛遍一切处。佛陀是无住之体,一切皆无住之体,这部经典讲无住,正好实相是无住,与实相是相应的,所以经典在哪个地方犹如塔。什么叫塔呢?这个塔是法身塔,什么叫法身塔,就是无住,无住是为塔。整个三千大千世界都是无住,就是佛体。所以呢,宝塔就现前了。所以呢,有此书者皆宝塔。你不恭敬金刚经就等于不恭敬佛塔,不恭敬佛塔就等于不恭敬法身,不恭敬法身就等于你在妄里面,迷惑的,过失有无量,你的过失是无量无边。闻是经典,福德无量无边,但是呢,如果你对它不恭敬、不珍重、不信、乃至于诽谤、不认同,那罪过也是无量无边。对金刚经的一念诽谤,和对金刚经一念不认识、迷惑、乃至于诽谤、不认同、不认真,可能你的果报将来也是不可思议的。为什么?直接诽谤法身故,你跟法身结下一个恶缘,跟法身结下一个背对背的缘,你不知道隔之于千里啊,那就非常危险了。但是呢一念觉也不可思议。所以呢我们要想现生中解脱,必须要了解它,你可以现身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里面都没有讲这个,是直接成佛的,不退转是在无量寿经里面或者别的经典里面有,在这里面都没讲。还有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那这个金刚经还不圆满,连不退转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个体都不存在,这个还是渐教里面说的。所以金刚经是直指,没有任何转弯抹角的,一心即是。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就在我们当下,这就是菩提心。所以呢,不住就是菩提心。不住色身香味触法而行布施,你如果把色搞懂了,身香味触法都搞懂了,色是外面的尘。心经里讲,照见五蕴皆空,那五蕴从哪里来呢?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色是什么呢?就是身香味触法,叫外,叫器世间,内里面讲呢,身香味触法就生心。有色就有受,就是识出来了。受,眼受、耳受、鼻受、舌受、身受,都叫受,受在哪里呢?色有受吗?色的本身是没有受的,受是我们生心才有受,有色生受,眼睛看色生受,身香味触法有受,五蕴魔就显现出来了。你如果住了,五蕴魔就出来了。四大非有,五蕴皆空。四大本来是没有的,五蕴是空的,但是我们四大一有,五蕴就不空了,你有住五蕴就出来了。有受就有想,有想就有行,有行就有识。受,有乐受有苦受。想,有分别想,这个是好的,这个是坏的,这个是善的,这个是恶的。想就行动了,行是什么行呢?就是我好的我就要,不好的我就不要,就瞋恨心、欢喜心了。有了行动就有识,就有因果,识是因果报应,识就是三界,你将来到地狱、天堂都是因为识…

《《金刚经》系列开示 45》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