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四相由何而來?自性如何迷失?打坐時如何由痛體悟空性?如何體證煩惱的空性?
經雲:“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我們衆生無量劫來流轉生死,就是四相----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我相從哪裏來的呢?從妄見中生。我們無始以來,迷失了我們本來的自性,是怎麼樣迷失的呢?就是妄見,有妄見就有我相,有我相就有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妄見是怎麼生出來的呢?妄見來自于無明。無明的體就像雲沒有根一樣,看似有實是無。很多人都問:妄想從哪裏來呢?我們本來就是佛,爲什麼還有迷呢?還有煩惱呢?煩惱從哪裏出來的呢?這是個虛妄之相。其實煩惱從哪裏出來的,你真找他的時候找不到。打坐的時候腳很痛,那你自己靜下來,看看你這個痛在哪裏?你在找的時候,他痛是沒有體的,就是因爲你認爲痛有體,才有煩惱;當你找不到這個痛的時候,發現這個痛給您産生個距離,這是我們過去在東林寺打坐的時候常常觀照的這個體。打坐很痛,宣化上人告訴我們:你痛時就靜下來,不斷的找痛,痛在肉裏面?痛在骨頭裏面?痛在心裏面?痛在血裏面?痛在眼睛裏?耳朵裏?鼻子裏?香味觸法裏面?還在六根裏面?六塵裏面?到處找到處找,發現沒有痛的體。所以就爲這個名言“痛”,總認爲自己痛,但當你發現痛沒有體的時候,就猛然不痛了;痛原來是個虛妄之體,你執著于痛,你越痛越厲害;如果你找痛的本體,大家就可以見到空相,這個是很奇妙的,如果你真正發心去找他,他有不可思議的妙相顯現,也就是空相,如果你不在乎這個痛,這個痛就可以空掉。所以我們都不知道這個痛是從哪裏來的,人家罵你一下,你就會痛苦,你看一看,爲什麼會痛苦呢?無非你執著故。如果你不執著,你罵我跟我有什麼關系?你不就沒有痛苦了嗎?你要死,你心裏就難過痛苦啊,這種煩惱從哪裏出來的呢?是對方給你的嗎?你觀察一下對方,痛在哪裏呢?只要你進去一找,煩惱就沒有了;也就是說,他本來是一個虛妄體,根本沒有産生過的東西。所以我們清淨的體他根本沒有染著過,只因爲我們對妄見的執著,有妄見就有我相,有我相就有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四相現前,必然會有煩惱;如果要對治煩惱,你必須要回光返照;如果你不會回光返照,那你就隨業流轉;
出家人與在家人究竟有何區別呢?見性見塵在哪一念上?能說叁界無非一念,聖凡無非一念,修行無非一念嗎?
今天上午給居士聊天聊到:衆生跟佛菩薩的差別在哪裏?出家人與在家人究竟有何區別呢?難道出家人真的沒有七情六欲了嗎?難道你不是人嗎?他用人的思想,和我們現在出家人的思想,絕對是不一樣的。你想一想,在家人睜開眼睛,妄心就生起來了,妄心的本體是無住,無住的本體是就是你的覺性;而這個覺性打開以後,見到相就生妄識;然後在妄識上面下功夫、起分別;所以耳朵聽音在音上面起分別,眼睛看色在色上面起分別;鼻舌身意香味觸法方面都同樣的。迷的人他的六根與六塵一接觸就染著,我們這個出家人就不一樣,出家人是內找,在家人是外尋,我們出家人以無住之心安住其心,所以在你的覺性和妄境生起的一刹那時間,他內行不住,不住之體就不染著就見性,染著就見塵。所以見塵見性,無非這一念;所以我們出家修道的人常常見性,那些不修道的人常常見塵,心向外覓;我們出家人都是向內尋不可能向外覓;什麼叫內尋啊,不住就是內尋,達到內尋的狀態,如果住了,那就是向外覓了,叫妄尋。不住的時候,你的覺性就起來了,就見性,就生善法,就爲菩薩。菩薩發大心,這句話是對前面來講的。而菩薩有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什麼意思呢?在前面講胎卵濕化四生,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這一段話其實從果上面來講,就是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有我人衆生壽者,就是我們現在的果,這個果就是住,我們住在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裏面。
無住而不離有是謂空,有相而不住是謂無相嗎?能說叁界由妄而起,由執而有,由住而成,由空而轉成如來清淨國土嗎?
釋迦牟尼佛爲什麼不直接說沒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就可以了呢?爲什麼要先說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呢?因爲我們衆生不了解因故,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就建立一個法住,佛陀從這個根本因上面,讓我們了知感應道交;他說菩薩有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也就是告訴你:此相是空;所謂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這一切本體是空。什麼是空呢?空就是無住而不離有。你直接講無我相人相衆生相壽者相,就進入偏空的那一面去了,執著于偏空也是錯,偏有就叁界現前;不管是偏空還是偏有,都還在妄這邊,你還是都不能離開根本因。所以說說前面:胎卵濕化,有色無色有想無想非有想非無想,也就是叁界六識,叁界即欲界色界無色界,六識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識臨受六塵之境就是叁界,執著臨受叁界之境,叁界執著就是果報。我們現在所得到的叁界,那是什麼來的呢?都是我們第七意識過去的因所感召而來,此因爲什麼會感召叁界呢?爲什麼不是一而有叁呢?我們臨受六塵,六根眼耳鼻舌身意臨受六塵色聲香味觸法産生識,迷者産生幻有,就抓住幻有爲真,叁界就是一個有現在過去未來的妄體。眼睛看色形成“識”,這個識裏面有沒有叁界呢?這個眼識是沒有叁界的。也就是說我們現在當下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個識是沒有叁界的,爲什麼呢?因爲他是色聲香味觸法産生的一個心識出來,一個現在過去未來不真實的妄體,但是是你第七識過去的造作産生叁界。叁界其實就是一個因,一個因能現叁界,同樣一個因,但我們生到的地方不一樣。比如說,我們現在共同在這個地方,但是你接觸了塵境,你也見到了色聲香味觸法,我也見到了色聲香味觸法,這中間大家都在接受,但果報方面絕對都不是這個識的果報,因爲這是幻覺。我現在看到房子的這個識,這個識會産生什麼樣的果報呢?不會有的;是第七意識的執著,産生了分別,分別善惡、好壞、是這種分別的果報;也就是第七意識的果報,産生叁界。從識的果報裏面認識到一個什麼樣的東西呢?這個識是絕對不會跟你走的,因爲當下即滅;它是妄的體,是本來不存在的東西,像水裏的月亮一樣,你撈啊撈啊,撈不到你拼命撈,撈不到的時候就叫做妄識,抓著一個不是真實的東西,我們內心的第七意識不斷的攀求,我要撈出來我要撈出來,不斷的想要把那個撈出來。由此就造了善業和惡業,你這個本來的自性就會産生什麼樣的後果呢?並不是你撈不到月亮的那個月亮變成叁界,是你自性中有一個偉大的體,就是你的自性産生了一個不一樣的體,而這個不一樣的體是變化的無住的,因爲無住而有無量的變化,所以叁界是一個變化,就是我們的佛性。你迷了,你的覺性就轉爲了叁界,如果你覺悟了,叁界就不真實了。所以你現在的六道輪回的生死,是你覺性安住在迷上面,你的覺性現出了叁界之體,所以叁界都是你心裏面變現出來的,並非是“識”這個妄體中變現出來的,並且你還是用識在其中不斷的攀緣執著,絞著糾纏。這個識體一直在變化,你現在第七意識執著的臨受告訴我們一個什麼樣的問題呢?能變化必不可住。我們不見性之時,不了解變化的體是一,我們只認多不認一;你認多就是認妄了,認一就認真了。我們不知道哪個真啊,我們認多而多是變化的是無住的,但是我們認爲不是無住的認爲是住,所以我們住在色聲香味觸法上面,也就是住在叁界之中,住妄不住真,住生滅的體把生滅當成真的。比如飛機在天上飛,已經飛過去了,飛機已經無住了,但是我們心中老是有一個名言,飛機在飛----飛機在飛,你的意識中老是有個飛機在那個地方,所以你就産生攀緣,把那個妄體當真了。飛機早就走了,但你還是住在那個飛機上,所以這個飛機就變成了一個妄體,變成了一個攀緣的對象,攀緣到等你一轉身的時候,就不一定是飛機了,也可能變成別的東西了。你在住妄境的時候,見色見聲見香見味見觸見法,本來他們是無住的體,你執著了住了,識善者得善,識惡者得惡,但是善惡都是無住的體,一旦你悟了,善惡不生,善惡都是無住的。這個世界本來就有共業的體,有共業的感召,處同一感召之下,相上同,你不能說他是一;各人的業報不一樣,所接受的感召也不一樣。唯有降伏我們的心,才能從各種感召中解脫出來,要不然一定會象磁鐵吸鐵沙一樣被吸過去的。
因果上告訴我們,萬物無住,無住才有因果,因果是怎麼來的,就是般若。沒有般若一定有住,一定感召因果。無住就是佛性,一切變化就是一個佛性,佛性就是我的自性,萬物從自性中出,要悟到這個道理。迷了以後,就變成妄有不真體,變成叁界。一念悟叁界空;一念迷叁界生。叁界都是個妄體,不管是多大的東西,在裏面是怎麼樣的變化,都是個妄體。一旦太陽出來了,就斷掉了,什麼幻體都沒有了。所以我們要悟到無住。
釋迦牟尼佛的化身是誰想成的?你相信是你的想所成的嗎?你相信你就是釋迦牟尼佛的一個化身嗎?你現量上有切身感受你正處于釋迦牟尼佛的法界當中嗎?爲什麼我們老習慣于置身局外(明明無時無處無事不在受到佛陀的攝受,就是沒有被攝受的感覺)呢?如何從胎卵濕化中真正解脫呢?
何以胎生?想也,胎由色而想,由色而受,由受而想,由想而行,由行而識,就是五蘊魔。爲什麼照見五蘊皆空呢?色就是外面的色相,色在面前就是根塵相應的一刹那,眼睛看到東西叫色,耳朵聽到聲音也叫色,鼻子聞到味道還叫色,就是根塵相應,相應産生受,有受就有想,有想就有行,有行就有識,有識就有胎卵濕化。爲什麼會有胎卵濕化呢?胎卵濕化後面有受,受而有想,有受就建立妄見,建立妄…
《《金剛經》系列開示 4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