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40▪P3

  ..續本文上一頁對生滅不能夠無住的話,那你就不會對你這個生滅體生出恭敬、清靜心,那你就進入妄見。而妄見,福德就非常小。即使你坐在這個地方也沒有用,福德非常地小。爲什麼呢?你有妄執出來、你有妄見出來啊。你有妄見出來,那福報就非常地小了。

  爲什麼聞到《金剛經》的功德都大呢?是因爲是無住。無住即生滅無住,生滅的體就是無住體,法身、報身和你決定了那一念你就是化身。現在在這個地方,一切衆生身都是你的心。佛能化一切身,一切衆生都是佛陀化現在這個當下。所以佛陀能化一切身,爲什麼呢?因爲本來大家都是化身,是一佛所化,也就是一佛能化無量身,這個是講的究竟的道理。法身,我與佛同一法身、我與佛同一報身、我與佛同一化身。同一個化身,在你懂得這個道理的時候你生尊重心、恭敬心,大家知道什麼叫種福田了。阿羅漢就不一樣了,或者是執無想的人他就不一樣了。他坐在那個地方一動也不動,你講話他聽不到的。因爲他不要福他要智啊。那麼說他這個福就不會增長,爲什麼?他有妄見在那個地方。因爲妄見在那個地方,終有一天他一旦出來的時候就生法藏。

  比例來講:媽媽在跟你講話的時候,第一句第二句第叁句你可能還會聽。到了第四句第五句第六句的時候啊,你就會生煩惱了。或者是一位毫無相幹的婆婆在跟你講話,一位婆婆來了跟你講話,講一個非常無聊的事情。但是,你沒有耐心,覺得她好愚癡。我告訴你呀,你就會失去道德。因爲功德就在這裏面。如果你不尊重這位老太婆所講的話,你就等于是不知道修福,爲什麼呢?無住體在生滅體裏面,離開生滅沒有無住之體。那麼你認爲老太婆跟你講話,你覺得好啰嗦而不願意跟她講話,就等于不能入世。以此而審之,你審一審看,你用金剛般若來審一下。你一審一下,啊!那個金剛般若就在我們生滅的體裏面,就在當下。你不耐煩,這個時候就完蛋了。那這個金剛心一審就知道,一定有問題。

  不管什麼人跟你講話的時候,以金剛而審之,你就會有大乘的善心出來、有大乘的菩薩道出來。所以不可以沒有耐心。你用金剛般若而審之,自然會非常耐心的以般若心而審之的心來跟她講話。所以任何衆生跟你講話,你都要耐心耐到無生法忍,因爲一切衆生、一切身心皆以無爲法而有差別。無爲就是金剛體,那我們衆生是聖人也好、是賢人也好,都以無爲來審。不是說惡人以無爲來審,他是聖賢就不以無爲來審。你是聖人,從證量上面看;賢人從德上面,有沒有德?有沒有聖?完全以無爲來審,不了解無爲者不了解《金剛經》者,不爲聖不爲賢。不懂得《金剛經》的人,你還是什麼賢人聖人嗎?不是賢人啊、也不是聖人啊。

  賢人、聖人都以無爲心來安立的。所以你一切行爲都以金剛心來審之,有了這個心,你跟大乘的經典都是相應的。像《大方廣佛華嚴經》,以毗盧遮那佛審之,以十地菩薩來審之,以發菩提心來審之。那麼,一發菩提心就入賢,進入聖。叁賢菩薩住位、信位都已經安立了。如果你沒有菩提心、沒有了解毗盧遮那佛的體,那麼一審之就麻煩了。我們千萬不要以有色而執著,不以無色而不執著。執著、不執著,以無爲而審之。不能說我去執著它,也不能說我不去執著它。執著與不執著,都是我們衆生的分別而已。以無爲來審之,安住一切處。各人安各人的本份,你的心一定是廣心,因爲金剛經完全是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他是叁法忍心。叁法忍,無生法忍就是跟一切法相應的體,而無生心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叫無生法忍。一聞這個就進入無生處。所以一旦有了無生、有了無爲,那就進入賢位、進入聖位。菩薩戒不是講嗎:位同大覺已。

  

  至始至終沒有迷過。你不是無住而是有住于無生了,有住就變成妄。有了這個妄的顯現,叫作我執。就是我見,我見顯現出來,就出現妄的虛境,

  六識領受妄境,爲了降伏境必須要降伏妄。從根本下手就是要了知只要你把這個有住體變成無住,那妄就不存在、我見就不存在,那塵境就變成不是你的塵境,就變成你的平等心。

  如果你沒有無生就沒有悟體,那你的言耳鼻舌身意裏面,全部是五蘊魔在作怪,那麼你全身是病啊。你修道上會不出毛病啊?所以除了你覺悟之外怎麼修行?五蘊魔在障礙著你。很難成道的。也就是像龍樹大師講的,我們要是不悟道,不依般若力量的話,那我們修行就像兩手拖著大千世界一樣,太重了。可看出我們起心動念都是魔的眷屬啊。那怎麼除妄呢?唯有無住無念生心才能除妄。爲什麼六識跟七識很重要是呢,兩個是能造業識?五識和八識,這兩個識叫做隨業識,都是屬于性罪,都是無始以來過去的種子。

  就像我心要到北京去,我身體就到北京去了。我們的身體是第前五識,但我們心裏面還有一個業的種子,你要到北京去,那北京就現前,心裏面就有一個北京了。這個北京在八識田中就種下去了,但是種到哪裏去了呢?我們搞不清楚。完全看你第六意識和第七意識,所以第五識和第八識是不要管它的。最重要的是要改變第六識和第七識,在領受叁界之果報。第六識是接受塵境,第七識才能造業,這個業就是叁界。第六識是一念迷的那個體,第七識在造業的體。

  爲什麼叫識呢?就是妄見。如果妄見不生你就是無生。無生裏面領受的是什麼呢?它可以轉,先是轉六識,成爲智慧,叫做妙觀察智。第七識轉了就變成平等性智。平等性智跟無生是相應的,妙觀察智是跟衆生心法界是相應的,大光明藏就現前了,功德妙用就現前了,那就變成無量的化身都會現前了。第六意識和第七意識其實就是法上妙用,是法的這個體。正見生起以後,變成清靜之受用,解脫之受用,妙用之受用,遍一切處的受用,也就是說盡虛空遍法界啊,平等、自在啊,都會顯現出來。

  成所作智,成就所作利益衆生,大悲心在一切衆生心中安住著,跟一切衆生是同體的,色聲香味觸法這個妙用都會現前。什麼叫成所作智呢?比如來講吧,黑板擦在這個地方放在這裏,你的六識爲妄了,這個東西只能擦擦黑板。如果你的六識改變了,這個東西就變成色聲香味觸法了,色遍一切處,聲遍一切處,香遍一切處,味遍一切處,法遍一切處,這個東西無上的妙用現前,色聲香味觸法屬于器世間,都是法用。就像我們手上拿的法器一樣,這個法器叫妙用,在你頭上搖一搖,你可以生生不墮地獄、餓鬼、畜生。爲什麼呢?以音聲遍一切處,以音聲攝無量德。這個音聲搖一搖,你聽到以後馬上得到大解脫,這叫成所作智。

  在無住的時候,聲音遍一切處的,本來就遍一切處。爲什麼色遍一切處。成所作智裏面,色是他的眼睛啊,聲音是他的耳朵啊,香是他的鼻子,味是他的嘴巴,身體是他的法界,意念是一切法。色生香味觸法就是他的身體了,他拿這個身體用的話,叫成所作,能成就一切衆生,一念之間能度無量衆生。就像濟公大師拿一根草超度那個亡靈,唵嘛呢叭咪吽,那個草飄走了,他說沒有關系超度了,他就這樣的就把衆生超度了,他就是一個法搞一下就可以。爲什麼我們念經念了半天超度不了他呢?如果你有一天轉識了,轉妙用了,你手摸摸頭啊,講講話,別人就得到受用的。

  爲什麼這個法器的妙用是不可思議的,這個叫成所作智,知道吧?也就是說,前面的五識是本身的德,你的六識改變了,這外面的法界都變成妙用,五識都會變成妙。五識前面的眼耳鼻舌身意,由第六意識來總持的。沒有第六意識,五識不會現前。這個東西擺在這個地方,如果沒有我的話,這個東西永遠擺在這裏。拿我現在拿起來了,這就是我的第六意識在起作用。如果我執著這個是好的壞的,就造業了。第六意識的妙觀察智現前以後,你這個妙用跟一切法相應了,一聲音一切聲音,一香一切香,一味一切味,一臭一切臭,他這個東西拿起來的時候,大千世界就在他手上。一念之間大千世界就在他手上,産生無上的妙用。像這樣的人,就可以度無量的衆生。他不需要去建什麼寺廟。像菩薩他智現前的時候,他轉了智了隨意地度衆生,跟衆生共爲一體都沒有關系了。但是我們不能轉妄故,就不能轉妙用。

  所以一個人有沒有加持力,完全看他心轉了沒有。如果他心轉了,他跟你超度就有用。如果那個人心沒有轉,怎麼跟你超度,你講?爲什麼要請大和尚,請那些賢者、有德的人,能夠轉心的人,來給你的祖宗給你的父母超度呢?他就有力。如果一個妄見那麼深重的人,他根本沒有轉智,他怎麼超度你呢?他這個東西就是這個東西,一點用都沒有。他沒有用,但是我們相信佛菩薩的用在。所以佛陀的悲心,他用神力安在我們出家人身上,我用這個心,但你心裏面想的不是常福,你想著佛,知道吧,那就有用。其實是釋迦牟尼佛在救你的父母,救你的親人,他有這種種用在那個地方。所以你雖然拜出家人,並不是我來救你,是因爲你信佛,皈依叁寶故。如果你不皈依叁寶,你再拜我也沒有用。

  所以我是借助佛菩薩的力量,來給你講法,來加持你們,借助于佛菩薩來跟你們講話,真的是佛菩薩的事情。如果我轉妄了,那我就是佛菩薩了。所以妄轉掉的時候你就是佛菩薩就是聖人,所以能轉一分就一分,四十一品無明全部轉掉了,你所有智現前了,在此世界就是智身,不可思議的智慧。可看出我們轉六識先要轉七識。把七識的執著轉爲平等性智的時候,第六意識也會相續的改變,因爲第六意識是前身的果報,業就轉過來了。第七意識是造業的,比如說我拿起這個東西,我爲什麼拿起就是這個東西,爲什麼拿不到天人的琉璃呢?這就是第六意識的果報,現在我只有權力跟你們坐在一塊,不能跟天人坐在一塊。那我的意識爲什麼不在天上呢?所以第六意識沒有轉掉之前,我們在六塵之境裏面接受著。六塵之境是不一樣的,有人是琉璃,有人是黃金,反正眼耳鼻舌身意接受的是色聲香味觸法,如果你變成妙觀察智了,這個…

《《金剛經》系列開示 4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