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金剛經如何超越宗門的智慧?總持佛心有幾種形式?淨土密宗比較興旺是何因? 金剛經是一個超越宗門的大智慧,不是一般人能夠承受得了的,爲什麼呢?金剛經以無念爲宗,無念就超越宗門,無念就等于相不住的意思,這個宗是不立,不立宗爲宗,不可思議的妙法。宗是有門,無念是超越宗門,是無宗之體,說是有宗,其實是無宗,所以和別的宗門不一樣。一般宗是有的意思,這裏以無念爲宗,是無相的意思。淨土法門以念佛爲宗,密宗持咒爲宗也是不可思議的,持咒是與佛心相應的一個總持。而金剛經是直指,以無相爲體,以無念爲宗,沒有一個總持的體;完全是靠心會,完全靠你的一念覺,淨土宗專持佛號,密宗專持某一個咒,咒子也好,佛號也好,都是佛心,總持于心,依佛號來總持佛心,或依某個咒子來總持佛心,因爲有總持故,就有宗的建立。若已經超越了這個總持了,爲什麼淨土和密宗比較興旺呢?他還是以有爲宗,以有進入佛心,對于現在念佛和持咒的人,以名號(或持咒)總持于佛心,就是我們的心;念名號或者總持的時候,等于是一念善根,而這種善根如果不開顯,等于你的善根在一種次第裏面,最重要的是要開顯。如果不開顯,你念名號就不是總持于心的,而總持于一種妄念;也就是說,你念阿彌陀佛,只是將你的妄念給總持,並不是把你的心給總持著;咒子也一樣的,如果你不了解佛心,無論怎麼念,只能夠將你的妄心覆蓋著;只能暫時伏一下心而已。佛號或者咒子,其目的並不是念念就算了,因爲名號的總持與佛心,在這一念善根的體裏面,我們再研究佛心,在研究金剛經明了佛心之後,我們知道你持名號,就是那個佛心;佛心就是那個佛號;咒子就是佛心,佛心就是那個咒子;後來你就專持名號或咒子就可以了。爲什麼呢?沒有名號沒有咒子,單執佛心,一般人的心性非常難以達得到,非常非常難,它是超越絕倫,它是不能用自己的意識分別妄想來行持的,超越妄想的體,完全靠你的心來把握;
什麼情形下是用妄心在念“阿彌陀佛”最多只能達到伏煩惱的效果;什麼情形下才能安心念“南無阿彌陀佛”,是直接與佛心相應?如何證得“佛號就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是佛的心”?何爲證得?何種人無論再精勤其實還是用妄心在念佛號,何種人輕松安心卻是用佛心會佛號真心相應?
執持名號就好辦了:首先明了“佛號就是我的心,我的心就是佛號”,佛號總持于佛心,你再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就不會說這是六個字了,你知道了佛心是什麼樣子的了,知道這就是佛心,念念你都知道阿彌陀佛名號是什麼了;再念南無阿彌陀佛,你很安心,爲什麼呢?你知道佛心了,你知道妄心了不可得了,所以名號與佛心有一個相應的體,聞到這個法以後,念念之間你的佛號與法是相應的,沒有另外一個佛號可得,佛號與你心之間不會産生一個距離,不會産生一個相對。我們平時念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他是一個妄心,如果以名號來攝住我們的妄心,伏住我們的妄想,你對名號又沒有了解,那麼你這個名號與佛心是對立的,證明你的妄心在與佛號打交道;並不是用覺的心來跟你的佛號打交道。如果你了解了金剛經,然後又稱名號,名號就是金剛經的本體,所以聲聲佛號,那就特別安心。如果你念念之間,一刹那時間,舍棄妄念而跟究竟佛心相應的那一刹那時間,事實上我們很難做得到見到萬物猶如面壁。持名號與佛心相應的一刹那非常快,但我們不動的時候,獨立的妄念去掉以後,直接觀察無我,那個境界很難做得到。所以持名號易,金剛總持難;無念無住,誰能做得到啊。一切處無住爲體,如果沒有佛號的執持你還是有住,還是很容易住。
應該睜眼打坐還是閉眼打坐?打坐時如何能在法上面建立一個自己的覺性出來?如何真正破境界相?
比如你在吃飯、穿衣、睡覺就特別容易住,比如我們打坐的時候,睜開眼睛和閉著眼睛都不一樣;我師父強調:打坐時不可以閉眼,眼睛一閉,全是妄想,妄見。這個妄的體一下子就出來了,這個妄的體是很難破的,因爲你眼睛一閉和你的妄念,在般舟叁昧經裏講得很清楚:你看到這個房子,然後你眼睛閉著你也照樣看到這個房子,我問你:眼睛看到的這個房子與外面的房子是一還是二?絕對是二個,一個是你心中的妄見,一個是獨立的實在。般舟叁昧經裏講:有一個妓女在一個城裏面非常嬌豔,每個遇到他的人聽到他的人都起淫念,結果所有的人在房間裏都作了一個夢,都夢見自己去會了那個妓女,我問你,一個女的難道能一下子接受這麼多的男衆嗎?其實是作夢而已,夢見的境界與事實的境界絕對是二,不是一;爲什麼呢?真實的境界是一,但是我們的妄境會頓生;睜開眼睛反而容易定,閉著眼睛(除非你氣很正,可以觀)容易昏沈妄想紛飛;只要你閉著眼睛,頓生的全部是妄境,與真實體根本就不相應,所以打坐一定要睜著眼睛,至少要半睜半閉,眼睛朝下看,在當下的體裏面斷除自己的妄見,我們看著外面也可以。我看達摩大師畫像,達摩大師眼睛瞪得圓圓的,你想想看他爲什麼是這樣的進入禅境啊,我們一般人是閉著眼睛,但是所有的佛菩薩沒有說閉著眼睛的,都是睜著眼睛打坐的,不可以閉著眼睛亂打妄想。我們心中常常有疲倦,心腦疲倦之後,坐在那個地方就想好好睡覺一樣;或者閉著眼睛念佛多舒服,就想著念著一種清淨和舒服,就不是在法上面建立一個自己的覺性出來,所以我希望大家真正的睜開眼睛打坐。過去我在東林寺打坐,人家罵我,真正修道的人怎麼會閉著眼睛休息呢?意思是閉著眼睛只顧自己;在法上面它不能夠趨入。所以真正的法我們不能趨入,閉著眼睛我們胡思亂想,這是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坐在那個地方,閉著眼睛在打妄想。
淨土法門“伏煩惱”的由來?
念佛當然是不可思議了,以音聲和意識作佛事;你閉眼念佛還好一些,如果你要是不念的話,那就麻煩了,你坐在那個地方不念,一定進入妄境,全部是妄念。我們稱念這聲名號,攝受于我們的佛心是一個總持法門,了解了佛心,名號與你的佛心一定是相應的,如果你不了解佛心,又不執持名號,全生妄見;如果執持名號只能伏心,名號也只是攝住了你一念妄的體,叫做伏妄。過去有祖師講淨土法門叫做伏煩惱,不不叫斷煩惱,這句話當然是對一般念佛人講了。這句佛號是總持于佛心的,如果我們不明了,只是假想這句佛號就是佛的心,這只是一種假設,你那顆心不是真心。你認爲這個佛號就是佛心,雖然這個話是對的,但是你沒有了解佛心,沒有開顯我們在善根裏面聞第一義谛法,第一義谛與佛心相應,那個才是真正的心。這個時候念南無阿彌陀佛特別的安心。因爲從“南無阿彌陀佛”六字音聲裏面直接會到你心的體,他是一個解脫體,咒子也是。密宗裏修到後面還是修咒子,咒子的體代表佛心。我們通達于佛心很重要,一定要了解金剛經,金剛經與唯識中觀是相應的。金剛經完全是撥妄心見真如實相,不斷地分析撥開你的妄心,到最後見到你的真心;然後守住這一念真心,你的妄心就會全斷了。用這種中觀或唯識的思想也是可以的,但是它沒有總持全靠自心,全靠自己承當。但是你了解了,你承擔不了,就必需以佛號以總持的法來攝取你,來攝你所了解到心。所以持名號非常重要,了解通達名號也很重要。特別是我們講金剛經要了解它。禅宗爲什麼叫難行道呢?禅宗裏面不持咒、不持佛名,只參“念佛是誰”,其實也就是一個伏心的過程。了解了然後又參“念佛是誰”,然後開悟了,禅宗裏面確有不可思議。頓教與漸教的修法都是不一樣的。禅宗完全是靠你心的承當力來直指,但是我們往往將妄心當做直指了,就麻煩了。淨土法門只是直指我們的佛心故;所以了解佛心很重要,舍妄即真,知道我們的妄念在哪裏,不以佛號攝妄念;要以佛號攝佛心;你悟了念念之間妄不住,你不住你心中的妄,住在佛號和法界的一體;一般的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我清淨了,他住在妄念上面,或者別的都是假的,唯有這個是真的,都是因爲與你的真心不相應故,你就有排斥就有分別,知道哪個好壞哪個對錯;你就這樣的分別了。了解佛號,全妄即舍,所有的妄舍掉了,佛號直接與你的佛心相應,沒有取舍、得失、生滅、好壞、善惡,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都是跟佛號相應的這個體,然後“南無阿彌陀佛”一念即悟一念覺,佛號攝取了我們這個覺念,所以聲聲佛號具無量覺,無量光無量壽無量覺不離佛號,跟佛心就相應了。如果你一直跟自己的妄想在打交道,跟這個無量光無量壽無量覺不相應,那就變成“伏煩惱”了,如過去祖師講,你的佛號變成伏煩惱的體了,只是能得一點小小的清淨而已。我們不斷的念佛號,從次第上講也有這種效果,比如說先是發菩提心,然後稱念“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本身就是出離叁界的心,然後不斷的念不斷的念,把你的業障煩惱給伏住了,然後清淨心就會顯現出來;再講金剛經正好跟你心相應,一下就把心量給打開了。如果你不懂金剛經,不斷的念下去,伏住了煩惱,那只能是中品或下品往生;如果你了解了金剛經,了解了佛心,在此世界聞到究竟之意,明了很重要,明了以後念“南無阿彌陀佛”和不明了念“南無阿彌陀佛”完全是二回事。南無阿彌陀佛這一念裏,我們明了了這一念裏法界的真實性,這一念的相續,是不可思議之妙用啊。那我們明了金剛經或這個佛心,所以這個佛號安住在明了這個體上面,看出這一念非常重要啊。所以爲什麼到西方極樂世界上輩往生,要聞第一義谛法呢;爲什麼下輩和中輩不是第一義谛法呢?或者是聞第一義谛法心不驚動,或者說至誠心、深廣心都是第一義谛的意思。那麼說,與第一義谛相應非常重要,但第一義谛我們只是聞到而已啊,它不要動什麼東西的,我…
《《金剛經》系列開示 37》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