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35▪P3

  ..續本文上一頁果,一定會有很大的利益。就像憨山大師有一天,忽然身心脫落,整個世界空掉了、虛無了,虛無之體啊!以後你自己跟實相相應了,可以來度衆生啊,但如果你自己不這樣做,還是隨著自己的習氣毛病,吃飯穿衣睡覺,好吃懶做;又不肯幹事,你一天到晚就爲了吃,爲了穿,你一定要這樣爲兒子孫子房子拼搏一輩子,有什麼話說呢。

  120歲出家爲何也不遲?喜歡給別人講也是一種妄?覺後起修的狀態有何不同?

  如果大丈夫立出來,所有的妄心都摒除掉,120歲出家也不遲啊;身體的這個妄心啊你管它幹麼呢?120歲出家也不遲啊;真心裏面沒有壽命啊,一旦你悟到了,馬上就會想出家的;道心馬上就會生出來了;爲什麼呢?你已經找著道心了,已經找到這個體了找到修行的感覺了,知道怎麼去修行了,你馬上就有受用啊;隨便在大街上走路,一觀察你都會有受用。因爲我一直在思維這個問題,如果這樣會怎麼樣?如此不斷地觀察思維與道心相應是很快很快的;你找到這個道心與你心相應的一刹那,就非常不可思議了,如果你不斷的相續,那還得了是不是。與世無爭了,不要給別人講,不要給別人爭論,我現在給你講,你不需要給別人講的,你先修一段時間,不要急迫的給別人講,你就變成妄見。我在講的時候,我內心確實是想這樣做的,你也想這樣去做,那你就跟他相應;你不要講,我懂得這個道理將來告訴別人,那你就麻煩了,妄中生妄啊,好像知道好多似的,其實無非妄見,無非妄中生妄而已。跟實相相應,經過觀察跟慧相應才對啊!戒能生定,定能生慧,定就是思維觀照出來的,觀照生實相啊,實相就是慧啊,跟解脫相應了。如果你不經過觀照,你實相不能現前,那個文字就變成妄了,觀照體都是妄的,到實相體才是親證啊!其實真正的修是很輕松的,越修越自在的,是非常快樂的,不是很辛苦的。只要你一念覺就可以了,一念妄舍去了時候,當體即真;你就坐在這個地方如如不動,當體相應了;吃飯穿衣睡覺,一直守著那個心,一切外緣都摒掉。

  如何每天觀照于體?如何能在法裏面,證得法的妙用?

  所以釋迦牟尼佛在世的時候不允許出家人做事的,出家人不幹活的,幹什麼呢,每天觀照這個體,他每天生活在這個體裏面。那我們要做寺廟,其實都應該開了悟以後來做的。現在還沒開悟就開始來做寺廟了。從我內心來說我沒有想做的體,我有個殊勝的地方是,都是別人來催著我做,但我有這個心在說明我還有一分善根在。如果你還沒有出家,就想去當家啊,做寺廟啊,那你就完蛋了,你本身就在攀緣之中,怎麼跟智慧相應呢?有機會你能夠一天兩天如是觀照,如果你要這樣的去閉關,這叫做初關,觀照的時候叫重關,你聞到法的時候就是初關,然後你一天出關了就不可思議了。重關就是你在思維,你已經找到這個關口了。然後這個關口你不斷地去進去,這個法的受用就現前,有一天你就知道法的妙用。一旦你得到法的妙用以後啊,那你在法裏面,那種快樂那種自在,那種解脫。

  出家人爲什麼會活得好累?學佛叁年何以佛會從眼前跑到天邊?爲什麼還俗的人最難度?

  現在學佛的人,剛剛學佛很歡喜,學佛幾天就會煩惱,剛剛學佛的時候有神秘的現象,學了一段時間以後就疲倦了。以前到廟裏來挖土啊,幹活啊,特別有勁。我以前剛剛到無量壽寺來挖土啊,那後面的山,那些地都是我們自己挖的。現在我叫你們去挖地,挖得了幾天嗎?那個時候一直是在挖,那個寺廟從做,從頭到尾都是我們自己搞,現在呢,爲什麼現在都不願意了呢?學佛叁天,佛在眼前,學佛叁年,佛在天邊。佛不知道跑到哪裏去了。出家人也是這樣的。剛剛出家,頭一剃歡喜啊,我終于出家了,好清靜啊,好解脫好自在,好快樂啊。學了幾年以後呢,就是這樣子嘛,沒什麼意思啊。到最後疲倦,拖著這個身體,啊好累啊。到最後面,啊學佛沒有意思啊。怎麼辦已經出了家剃了頭了,又不能還俗。還俗的出家人都沒有什麼好報,爲什麼呢?因爲出家還俗不信因果是非常的多,他因爲什麼都知道了,他就很無所謂,不像在家人他知道一個因果,他內心還很慎重,出家以後再還俗,那就麻煩了。因爲他在廟裏住過啊,他什麼都知道啊,回家是一肚子知見就出來了。所以出家還俗是最難度,最麻煩的一個人,像這樣的人很難度。又不能還俗,還俗又沒有意思,但是在廟裏面過一天又那麼累,那就這樣過吧是不是。在家裏面還可以講講是非,還可以談情說愛,在廟裏面這些東西都沒有,如果你不精進修行,對法上面又沒有興趣,那你學法多累啊。那你這樣下去還有什麼信心啊,所以很多出家人學佛學到後面,一點味道都沒有。在我們這個地方講法當然要好多了。外面很多的,簡直在廟裏住得無聊。他覺得廟裏一點意思都沒有。每天趕經忏賺錢,過一天算一天。心裏面又沒有法,念阿彌陀佛念一個小時,啊終于念了一個小時,獲得一點清靜。每天打板的時候強行過去多累啊。每天早上拖起來上殿,一下子又拖你念佛,一下子又拖你做這個做那個,你覺得好累啊。你被人家拖那就麻煩了,那你出家很累很累的,你要主動啊。這樣的出家一輩子那很苦啊。在家裏還有父母來安慰你,你出家了哪個來安慰你啊,沒有人來安慰你的。寂寞之中也沒有人來安慰你。這樣的出家就沒有意思了。

  怎樣觀照于自己的信心?爲什麼有好些個出家人對法上的信心會退失?信心退失的現世果報是什麼?

  所以對法上面要生起信心,所以我們一定要修行,一旦你學佛法覺得好累的時候,你就應該回光返照,這樣的下去不是個路子。貪後面有嗔,嗔後面有癡。先是皈依叁寶、學佛、出家很快樂,很舒服,過一段時間,累、疲倦出來了,疲倦之後呢,把你拖啊拖疲了,反正年紀大了,就這樣過吧,癡就是過一天算一天,一直到死。死的時候肯定是不安心的,死的時候就很累,他平時對法上不感興趣,所以在房間裏面搞自己自私自利的東西,然後心不光明磊落,所以內心藏了很多汙垢,所以到死的時候他放不下來。所以有人說,哎呀我看到那個出家人老了死的時候那個樣子,我才不想出家呢。那是對于不修行的人來講的。真正修行的人,他死的時候一定很自在。

  “跟法性相應的一刹那”其背後表的是什麼理呢?如何能夠使這一刹那相續下去?何謂妙光?光之內射與外照有何不同?何以妙光內照?我們如何截留了妙光而成就煩惱?

  所以學佛啊,一定要跟真心相應,所以我們要除妄,要了真如要了了分明,我們要妄盡情空,妄盡了,你的感情也就慢慢的淡泊。我們有止就歸于本覺,有止就有本,只要你止進入了,本覺就現前,止本不二故。就像你到房子裏面來了,其實整個的房子就已經得到了。房子是本,你到房子裏來叫止,止覺即是本覺。但是一念悟入,你就是全部是它。所以藕益大師講啊,在你悟入的時候,那個全部的你就顯現出來,你不信你看看,你在妄心除的那一刹那,你覺得很清靜不?那一清靜就是跟法性相應的那一刹那。你覺得所有的萬物都在變化。打個比喻來講,在你對外面的色生起瞋恨心的時候,你的色相就非常難看;但是你對色相生起歡喜心的時候,你的相貌就很好看,果報上面也是這樣。爲什麼對色相不歡喜會相貌難看?你對聲音起分別將來那個耳朵難看,對香味分別心重那你將來鼻子難看,你嘴巴貪將來變成豬的嘴巴,也很難看。那外面的色,跟我們那個身心有什麼關系呢?因爲我們這個妄心由外面的色就是由真心所起。沒有這個真心,事實上我們現在這個妄還不會顯現出來。這個妄雖然是妄的,還是從真心裏面那一念迷和覺,因爲妄心當體,起這個無明的時候呢是由它而起,離開了它,只要你跟法相應,你這個妄念轉出來的這個福報,都一定不一樣,你都會歡喜都會清靜。如果你對這個真實相生起嗔恨心,你恨它,它會影響到你的妄念、煩惱,一些不好的東西會顯現出來。所以這個好的東西,不好的東西,現前上面都是跟這個實相相應不相應。如果你徹底的排除于妄念,跟真心相應的一刹那,你非常清靜,這個清靜就是妙光。這個光也是那個地方出來。如果你無明生起,你就不清靜就煩惱。如果你在無我的時候,清靜的時候,跟法相應的那一刹那,你外面顯現出來的是清靜的光,光是內射,不是外照。不像外面的光向外照,而佛光是內照,向我們心裏面照的。我們妄心生起來的時候呢,那個內照的光就有煩惱的顯現,其實光是清靜的,但是你有妄啊,所以那個妄好像有煩惱,但是一旦妄斷掉了,那個清靜光還複本源,就是清靜的體。所以光是內照,不是外照的,所以我們在接受都用妄來接受,不是用真實接受故。

  何謂妄的一刹那?妄的一刹那與真的一刹那是二還是一?如何分證妄的一刹那?何以會有分證?如何能夠實現徹證?

  在了解妄的一刹那,有分證,首先妄去掉以後真的顯現出來,你會産生一個清靜,首先是跟知見相應,然後跟解脫相應,跟清靜相應,跟法上清靜的莊嚴相應,跟究竟空相應,跟究竟的法身相應。不斷的慢慢的趨向這個真實的實相。如果你不修就沒有辦法。如果你要是修,它肯定有次第在裏面。後面講到,我們金剛般若到底在哪裏呢?在次第之中。次第又在哪裏呢?次第是講心。是講我們的妄心歸于真實的那個體,在你一念明了的時候,現前得受用,因爲妄心沒有斷盡就有次第啊,妄心轉爲清靜體,就像化身啊,菩薩啊。在你妄體沒有全斷之前,它有分證,這個分證過程之中,這個妄體它本身是了不可得,但是我們那個境界裏面,會出現不可思議的境界。比如來講,在華嚴境界,有十住、十行、十回向,乃至于十地,這叫次第。我們的金剛般若,我們的實相在哪裏呢?就在十地裏面。離開十地,離開這個叁賢,離開我們現在的六道,就沒有另外的法身可得,報身可得,化身可得,實相可得。就像我們現在凡夫見到這個花,…

《《金剛經》系列開示 35》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