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31▪P2

  ..續本文上一頁樣;如果不聞法,也是得不到相上的菩提心的,其實你只是具足了菩提心,並不能發菩提心,或者並沒有發出真實的菩提心。只有聞到真實的經典,象阿彌陀經、金剛經、華嚴經、妙法蓮華經等大乘經典,他才能夠讓你得到發菩提心的體;只有得到發菩提心的體,你才可能得到解脫。

  如何將如來的果德真正爲我們究竟的解脫所用呢?因位觀音、道位觀音、果位觀音各有何不同?信位解脫的含意?殊勝所在?如何在信位上用功?信位上需要用功嗎?如何理解透達阿彌陀佛進入一切衆生心裏?

  所以呢,我們只是方便的說,信上的菩提心,都是從果位上來,爲什麼呢?衆生沒有果德的現前,沒辦法把他的這種善根激發出來。只有象觀世音菩薩大乘的佛法,以男相得度者以男相得度,……觀經上說,觀世音菩薩身上光明無量,遍滿十方,裏面有五道衆生,我們也正在其中,經上說以男相得度者,就以男相得度;以女相得度者,就以女相得度,……這裏面會出現叁種人:一種是因位上的觀音,我們在求觀世音菩薩,天天在求;另一種人是我要做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就是我的心,我做觀世音菩薩的行爲:大悲行、慈悲行;第叁種人是我現在當下就是觀世音菩薩,完全是沒有我的,你現在男相、女相、在家相、出家相,本身是在我們衆生心中顯現出來的,這一切相是由觀世音菩薩的願力光明示現出來的,你直接看到觀世音菩薩的果德,你能認識到這全是觀世音菩薩;在果位上你認識到這是真實的觀世音菩薩,你做善事觀世音菩薩在,你不做善事觀世音菩薩也在;完全是消融于我,沒有我;你做了他在,你不做他也在,他就在哪個地方,只是你願不願意與他相應而已。就象放生做善事,你做他在哪個地方,你不做,他也在哪個地方;這個是他的體,因爲觀世音菩薩不因爲你他就出來;也不因爲你他就沒掉;只要有衆生在,觀世音菩薩就在;衆生到哪個地方去,觀世音菩薩他是不變的;所以觀世音菩薩的果德是永遠不會退失的;道位上的觀音:觀世音菩薩就是我的心,沒有我執,我們的心達到觀世音菩薩的境界那就是觀世音菩薩;你不要我執,行大悲行,你就是觀世音菩薩;果位上的觀音:一定要相信觀世音菩薩跟我們是同體的,我根本就不存在,這跟小乘法中乘法大乘法都是相應的。爲什麼呢?小乘講苦空無常無我,苦是空的,無常代表緣起,它是變化的,寂靜涅磐也就是清靜之意,生滅不存在,沒有我,沒有緣起,你就是大涅磐寂靜;觀世音菩薩平等出來的這個體,徹底地把我們消融掉了,你自己完全消融在法裏面;但是沒有一個我在法裏面,妄斷全真,妄斷了並不是我到哪個地方了,觀世音菩薩就是觀世音菩薩,比如講太陽光下映現一個我在,能不能說我們就是哪個太陽光,就是太陽啊?太陽是完全不動的,你完全是個妄的體;那個太陽是真真實實,不多也不少;所以觀世音菩薩就是那麼樣一個體。你看到的完全是個妄見,但是當你完全了解了觀世音菩薩的時候的呢,你全部的妄見全部消失,沒有一個我,沒有觀世音菩薩就是我的念頭;有一念都是有所住,沒有我了,拿什麼住呢?所以呢這個叫做果位上的觀世音菩薩,在信位一個凡夫,你了解你現在的男生相女生相、出家相、在家相都是觀世音菩薩的一個體現,這就是凡夫一念信自他不二的體,這個就叫做信位的解脫,徹底的信上。但是信觀世音菩薩,觀世音菩薩是十方諸佛所攝取的,菩薩是無所得故,菩薩不是真實的法界,十方諸佛攝取十方菩薩建立國土,同樣如是,國土建立願力,裏面照樣從信位上講,也如是。。。。。。都是諸佛成就的國土,都安住著衆生,衆生無非是一個念而已,一個覺念,一個妄念。十方諸佛還有十方存在,衆生還有住,所以阿彌陀佛攝取十方諸佛,成立極樂國土;這裏面有無量的菩薩變成十方諸佛,十方諸佛又變成阿彌陀佛;到後來阿彌陀佛也沒有了,變成一個名號;名號到最後呢進入了我們心裏邊,我們心裏邊就是這個名號。阿彌陀佛也沒有了,那裏去了呢?阿彌陀佛立名在我們心中,這個名字到我們心裏邊,十方世界衆生不聞阿彌陀佛者,阿彌陀佛就不成佛,所以沒個衆生都已經聞到過阿彌陀佛的名號。阿彌陀佛成的是什麼佛呢?難道有什麼佛可成嗎?阿彌陀佛進入了衆生的心裏面去了,進入到法界裏面去了。進入到不可思議處,是無相,是無住,是無念,是妙用,是大不可思議的境界,我們沒法去猜測的。

  信佛菩薩時,何時得空與其相應,何時不能得空與其總難相應?

  衆生看到任何一部經典,這些都是遮止之法;這裏面要出來好多菩薩、好多佛、阿彌陀佛,這裏一切演變,建立一切凡夫可以成佛的原因。我們都在遮止裏面,因爲我們自己通達于佛法非常的困難,只有靠佛陀的一種方便,建立衆生的解脫;所以從信位上來講,應該是這樣的信,信位和佛信的那個體是相應的,和般若也是相應的;你信佛菩薩的時候,那也是一種信,在你信佛菩薩的時候,正好把你空掉了,跟你的自性是相應的,它又跟我們般若本來的體是相應的,所以從這裏面它跟金剛經也是相應的;不二的,完全是相應的;

  應無所住的體相各是什麼?何謂行位的願?何謂回向位的願?十方諸佛十方菩薩十方衆生及阿彌陀佛的關系是什麼?

  就願位來講,就願力來建立信位,它也是屬于一種遮止,有二種:一種是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一種是修回向心的,還有一種修行的,也是屬于有遮止的,不象信位的沒有止只有遮;完全是個遮法,也就是你直接信就可以了,你只要信就可以了,剩下的你就按照信位上做;從止上來講你就不信了,遮是對于願來講的,止是對于六度來講的,止住等于六度,象六度波羅蜜就是個戒,包括慈悲喜舍。願上面有二種願:一種是行爲上的願,行位上的願就是六度,還有回向位上的願,它這個回向不是回向某一個人,它回向遍十方象普賢行願;六度是個止法,六度的止是令我們得圓滿故,六度波羅蜜是佛般若之智中本來圓滿之體,六度就是衆生,而衆生就是六度,就是應無所住之相,和應無所住之體,應無所住之相就代表法界是你的一切體,應無所住的體就是十方諸佛;應無所住的相就是十方衆生,十方衆生是十方諸佛十方菩薩之德,象蓮花一樣;十方諸佛是十方衆生之果,也就是蓮花的蓮子;是花開見佛,他是一體的;

  如何理解一念當中一體成就法報化叁身?六度是因位還是果位?在信位上爲何多不能做到與佛陀願力同體?行持六度之時是否就是受用佛陀全部果德之時?我們的一念能攝法界嗎?明明佛陀已經統統攝受了我們,爲什麼我們就是擺不進去?

  衆生是什麼呢?對于佛來講他是報身,他沒有衆生可講,他本來----就象瓶子和玻璃,玻璃好比是德,杯子好比是報身,報身一定有的,有二種報身:業報身及大願之報身,阿羅漢也有業報身,住在時空裏面;還有業還有無明啊,但願報身可以成就利益衆生,只要是利益衆生就是他的願報身;對于利益衆生,化身與報身是一體的,不可能離開化身有另外報身可得,不可能離開報身另外有佛可得,法報化是一體的,不可能産生一個距離;在我們意識當中一般法身在哪個地方,報身在……,化身在我們這個地方,那是錯誤的,報身就在化身裏面,法身就在報身裏面;法報化是一體的,是一念所成就的;所以呢,他報身必定就具足,佛的報身他必定就具足;對于菩薩的願力,要想成就佛果,從願上面來講,必須要相應佛陀的果德,還要相應衆生的因德,所以衆生的因德和佛的果德他要相應;六度波羅蜜是什麼?六度波羅蜜就是衆生的因位,回向就是果位,一念回向就是果位,就是諸佛之體;因位就是衆生之心,以二種願力,一個要慈,慈衆生的心啊,就是六度,菩薩知道,六度這一念必須自己要去行,願位上面,自已行爲願;不象信位,信位是諸佛之大願,因爲有諸佛之大願,衆生只要信就可以了,完全同佛陀的願力同爲一體;衆生不是願嗎?願位是在因地了,不是在果地來講了,因果本身是同時的,抓到因的時候,果就在哪個地方了;但是抓住果的時候,因也同時在哪個地方;所以信位來講全講果位,果位得因位就得;在菩薩來講,因位得果位就得;所以持戒之時,佛陀的果德就在你手上;你的手上受用的果德已經是具足了;但是呢,如果信位不具足,你的受用就不會具足,不管你持什麼戒,你對佛陀的果德還還是有一份疑惑在哪個地方;此惑是因,受用不具足是果;因果同時;所以你在持戒的時候,對佛陀全部果德具足信心的時候,那你念念之間和佛陀的果德都是相應的,但是一定要念念相應;就是說持戒就是忍辱,忍辱就是精進,精進就是禅定,禅定就是智慧,智慧就是布施;他是一念,爲什麼呢?佛陀的果德是圓滿的,不可能哪一個有欠缺,所以呢這個六度波羅蜜是菩薩的願裏面必須要修的體,必須要修,必須要發願,持戒本身就是他的願心,從願望來講,第二種願望就是回向,把你願願的功德回向至果德,才能夠建立你心的圓滿;如果你不回向至果的話,你心地是不會圓滿的,所以呢,因爲我們衆生的執著啊,要發願成就,必須將你的功德回向到法界,按照規矩來講,一念本來遍法界,就是說你現在的一念就是法界的一念,就象你作夢一樣,一個夢進去了,裏面有法界,一念爲因,法界爲果,所以呢法界爲因,一念爲果,他都是一樣的,可以倒果向因,可以倒因向果,所以對我們而言,是一念爲因,法界爲果;而對于法界而言,是法界爲因,一念爲果;所以我們做的一念,本來就攝了法界;法界本來就攝了我們這一念,從果位上來講,我們的念本來就爲佛陀所攝取;但是我們的信位他就有一個頑固的習慣不肯完全徹底幹淨的信,總是帶有疑惑的信,社會上絕大多數人都是這樣子的,所以必須要真信正信諸佛菩薩啊,如果你不是這樣,你這一念從信位上來講就有了分別心,就不能得到具足…

《《金剛經》系列開示 31》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