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29▪P2

  ..續本文上一頁生心中。了知真如實性就在空有不二的體,法界就是如來的平等性功德體,而這個法界就是如來不住的空性,體相一如空有不二。所以,一切衆生都是如來空相真如實相不取諸佛自成佛,不舍衆生而自在度。須菩提看到我們衆生跟佛無二的這個體視爲稀有,福德不可思議。福德是在每個衆生心中所建立的,福德智慧的方便力是不可思議境界。就是我們今天在末法、相法、正法時代能住在佛功德法界如來境界,須菩提能通達了知,視爲稀有。我們在這裏面刹那刹那的佛陀都在護念,我們看不見。你看觀音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大悲心,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佛智慧,大菩薩們都爲了開顯如來善護念善付屬。如來者,如來共一體性共一法界。衆生聞性共一性一法界無二一體圓成佛果。東方世界、南方世界、西方世界、北方世界,包括我們娑婆世界。而這個一體性一法界有大悲無礙故、神力無礙故、智慧無礙故、願力無礙故。所以,他種種無礙,跟衆生是同體的才能攝取舍一切九界衆生。這種不可思議的善巧,這種善巧與衆生同體的,善護念法界體有不可思議的妙德,在我們念念的心裏面護念著我們。就像父母照顧孩子一樣,不管孩子有多大的過失,佛的大悲心大智慧大神通大誓願是不離于衆生的、是故,他希有不可思議功德。迷在妄想的衆生沒有辦法了知如來稀有,須菩提通達無礙。前天我就講過,佛陀與我們坐在一塊,他也吃飯、穿衣、睡覺一模一樣。但是,有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我們衆生不認得,衆生不知道佛在哪裏?認爲佛陀在我的對面,卻不知道佛陀跟我們刹那刹那跟我們是絕對的。如果不絕對,佛陀就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只有衆生才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和佛對立的。佛陀是沒有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故佛絕對。是故,佛陀的福德、佛陀的方便、慈悲、稀有,佛陀的慈悲非常稀有。所以,我們通過明了般若就知道如來稀有的體。所以,須菩提贊美、贊歎。

  如來善護念,如來無始以來善護念于衆生。我們今天到這個地方來是五劫以來,諸佛、菩薩的大願力護持著我們,祖師護持著我們,包括我們現在很多的衆生,諸佛菩薩在刹那中護念著。或有顯或不顯、或有形或無形,不管你是看得到的佛菩薩或看不到的佛菩薩都在護念,你看到有相也好還是無相也好,因爲佛菩薩有相是衆生的心,無相是無所住的心,他是本體。無相、有相都在護持著我們的心。所以,遮止教法裏面就有這種說法,爲什麼呢?遮止之法裏面講,因爲佛陀不可思議境界在大乘的教法來講很容易的告訴我們。金剛經直心道場,我們內心中還有一些很難當下承擔。但是,菩薩有方便故,令我們可以承擔。怎麼承擔呢?是故,講有釋迦牟尼佛、十方佛十方菩薩、示現聲聞、阿彌陀佛,他這一切法的顯現,無非是讓我們能夠接受當下、能接受承擔。承擔什麼呢?你看佛陀大悲故、大智故、威德故、種種願力故,這些東西把我們包容了、把我們攝取了,那我們在這裏面被護念著、在這裏面衆生被妄境所迷惑、以執妄爲真,不能了知如來菩薩法界是同一體性。懂得金剛經你就知道了一體的概念,我們現在所有的妄執都有一個真如實性的護念,也就是我們本來自性的護念。沒有自性,哪來的妄想呢?就象沒有金礦那來的金一樣,沒有水那來的水波一樣。這個水就是護念波體暫時影子,沒有水就沒有波。但是,波不能離開水。所以,水是護念于波的。但我們沒有見性之前,我們執波失水,以爲波就是實相。其實,水不能叫波,波形影執著是衆生的妄念。如果你把這個圓形的,就像月亮在轉的時候,你說月亮是一個轉的體,實相上月亮是沒有轉的,但你看到月亮在空中轉的時候呢,有生有滅相。你能說月亮是生滅相嗎?月亮體是不來不去。但這個圓圈是衆生看到的錯念頭。月亮確實在轉圈,這個轉圈是我們衆生自己的空間妄心,就是說認水不認波,波還在那個地方,你認月不認來去,體無來去,不要認妄爲真。那這個妄體就是衆生分別心,阿彌陀佛建立十方諸佛的護念,十方諸佛建立無量菩薩的護念,無量菩薩建立種種善法、六度波羅蜜、種種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種種善法來護我們的這個心。水能起波叫菩薩,水就是佛性。波的形狀影子叫衆生妄心,舍妄全真。所以,這個水一定能示現于菩薩,示現于在衆生心處,衆生所有的境界都是波的體。菩薩上會于諸佛,下會于衆生,爲什麼呢?菩薩上會于諸佛,全波即水,下化度十方衆生,全水即波。所以呢,離水無波,離波無水。佛是究竟已成全相即體,衆生度盡全體即相,這個體叫善護念、善咐囑。咐囑什麼呢?咐囑于佛心。善護念什麼呢?護念于衆生。這叫上求下化。而釋迦牟尼佛來此世界,所謂來者,是衆生的心,所謂無來者,是諸佛。來而無來,無來而來。來者無非是波,是一個行菩薩道者,如來盡未來際護念衆生,對我們自性來講,他長期的護念衆生,只要有衆生在他就常護念,衆生沒有了,佛也就沒有了。須菩提看得到,他知道佛陀在這個世間,本來是無住的,因爲善護念故。所以呢,須菩提就知道,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

  菩薩有幾種,一種是果德上的菩薩,就是佛再來;一種道位上的菩薩,他正在修行菩賢之德,但是還沒有真正的圓滿;還有一個呢,是因位上的菩薩,已經發心了。釋迦牟尼佛叁十年中講般若,開顯真實,當時出家成道時候,講苦集滅道四谛法的時候,度五修行者證阿羅漢;有的因聽十二因緣法了緣起性空證阿羅漢。因爲是小乘根機證阿羅漢,這個法就建立了他這個心,但阿羅漢得法後就執著于清淨名言,他認爲四谛法修行而證的清淨而不舍法執。悟十二因緣法的人呢,他認爲十二因緣法令我證阿羅漢,他就執著于因緣法不舍。不知究竟成佛是要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不知無住法界本來清淨無染,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不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原因,就因爲他偏執于這個無常,偏執于空,偏執于這個涅槃,執著于清淨得法,不能夠到生死中自在,他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的時候,他看到生死衆生如麻,恐怖而不知道怎麼去度盡,叫他舍清淨法執發願成佛心就空意亂掉了。小乘羅漢只有安住清淨法執感到安心自在。所以,阿羅漢發菩提心是很困難的。

  對于小乘來講,釋迦牟尼佛叁十年來,一直在護念著衆生及小乘,沒有跟他開顯這個金剛般若,爲什麼呢?機緣沒有成熟,所以釋迦牟尼佛一直在護念。佛菩薩叁十年中,乃百萬劫中常護念,善護念。善,就是無執之意。他這個善,和一般的善是不一樣的。他這個善,上如佛陀的究竟覺相應,因爲如來者,亦無所來,亦無所去。無所來是佛性的體,性是衆生之性,無所去是法界相的體,相是如來法界相。心佛衆生叁無差別,無所去無所來,故名爲善。所以佛觀一切衆生都稱善男子善女人。但是我們觀衆生,就沒有善男子、善女人,爲什麼呢?你還沒有通達于佛如來知見。你說衆生善男子、善女人,是一個妄見,是妄識裏面建出來的這個體。所以如來的善男子、善女人,是從自性中出來的,所以他見一切衆生無所來、無所去。

  無所去就是佛相相應,因爲衆生就是佛事,無衆生可度故,大智慧的示現。

  無所來就是佛性相應,大悲心在此世界攝持無量衆生故,是大悲心的示現。從這種大智慧大悲心裏面,成就的善男子、善女人,所以佛觀如是衆生心本自清淨,觀如是衆生法界萬德周圓。所以呢,善護念這個體,大家要認識到。

  那我們無始以來執著。不要說釋迦牟尼佛那個時代護念,釋迦牟尼佛現在還在護念,法報化一體的阿彌陀佛正在護念,釋迦牟尼佛把衆生交給阿彌陀佛,無非是交給他的真實法報身而已,因爲他這個身體是要涅槃。就是在此世界示現一下這智身,最後要把衆生交給他的真實處,所以交給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是同一個人,只是他的真實的顯現,但是我們不知道,以爲釋迦牟尼佛跟阿彌陀佛是兩個人。其實啊,在此世界本來就是一個應化身,開顯如真實法。他這個來無所來,去無所去,衆生就是他的所護念,諸佛是他的所咐囑。諸佛所咐囑,釋迦牟尼佛和諸佛同一體,都共一體。這個衆生是如來所護念,法界是諸佛一護念。衆生就是如來的大悲心,那麼如來在哪裏呢?什麼叫菩薩?菩薩叫菩提薩埵,菩提,心空,薩埵,法空。心空,會于諸佛,薩埵,是法空的境界,會于衆生。心空是佛的境界。中間呢?無所得故。衆生就是佛的功德,佛是衆生的果,衆生是佛的因,見佛實見衆生,見衆生實是見佛。爲什麼呢?見佛者衆生皆空故,見衆生者,佛皆有故。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無所住就是空有不二之門。

  可看出釋迦牟尼佛他不叫釋迦牟尼佛,他叫如來。善護念,是諸菩薩。我們無始以來,叁十年中,小乘的執著,都不了解佛心。須菩提在佛前看得清清楚楚,因爲他解空第一,能解如來心,釋迦牟尼佛的大悲心如是護念,善護念、善咐囑,善護念就是善咐囑,善咐囑就是善護念,善護念爲遮、爲止、爲戒、爲佛,善咐囑爲真、爲直指,是直指之說,就直接指于佛心。但是呢,直指不違背護念的,爲什麼呢,善護念的體就是善咐囑的因。善咐囑這個體就是善護念的果。它是因果同時的。它是一念多成就。用我們方便之言,兩種說法,其實是釋迦牟尼佛一念所成就。他不可能說有衆生所護念,有諸佛可成的這個體,爲什麼呢,他的善護念、善咐囑是一體而成,不可能有凡夫思維分別。是須菩提問話的這個過程之中,是用方便的語言說出來的,所以呢世尊實在是沒有這種言辭,只是一個吃飯、穿衣、睡覺的一個不可思議體,不可議,不可以辯,議,是口;不可思,是妄識,我們的思維是妄見。不可以用口來說的出來,不可以用思維來辨別。也就是說,思維是妄想,口辯是爭論,就是不可思,不可議,叫不可思議身。世尊是不可思議身。他是絕對體,你怎麼思議呢,言忘道斷是如…

《《金剛經》系列開示 2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