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來真實處。只有衆生才建立名言,你看到這個名言,是須菩提問來,如來說如是如是,善護念諸菩薩,善咐囑諸菩薩,是隨著須菩提而答出來的,如來自己沒有這個言辭。所以呢,如來說法,應機而顯,衆生有問他必有答,是應衆生心建立種種名,是衆生心裏面的名字,並不是他有名言。事實上,他是如如不動,“飯食迄,洗缽已,敷座而坐”還歸本處啊,敷座而坐,這麼一個體。叁十年中,世尊如是做,他沒有多一點執著,也沒有少一點心思。雖然說金剛經,般若的顯現,從始到終都是般若的顯現,他沒有說我講般若了,從始到終都是般若的顯現,但是呢,衆生不知道圓滿的佛就在衆生心裏當下。所以衆生每天看到佛陀,那麼自在,那麼安心,也想跟佛一樣度衆生,心生懷疑自己爲什麼不能像佛一樣度衆生,心不安住啊,不知道怎麼去成佛。佛陀度衆生那麼自在,佛陀成等正覺也是那麼自在,佛顯現的自在體,爲什麼他們都沒有自在心不安呢,就沒有降伏心故。
須菩提看到了世尊如此之大悲心,盡未來際,應用了自己無盡的大悲心、大願力、大神力,在護念著衆生,並且呢,跟咐囑無有差別的體,無來無去的真實體。須菩提密行菩薩,外行聲聞,其實跟佛陀的心很通達的,所以因爲空生,他了知佛陀般若智慧,他會于佛心,了知佛陀空有不二大悲心,圓滿無礙智慧,心生頂戴贊美于佛,善護念、善咐囑,也就是爲衆生祈請。首先贊美于佛,贊美佛就是須菩提跟佛兩個心心相印,須菩提今天怎麼贊美于佛?須菩提看到了一個現象,看到了衆生不知道如來真如實相。第二個呢,看到有無量的衆生發了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但是,不知道怎麼樣的降伏其心?所以,問這個話的目的,就是看到了很多的衆生在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請求于佛,趕快施與最珍貴的法,令這些衆生得度啊。這個須菩提的邀請,邀請佛來講無上的妙法,這些衆生機緣都已經成熟了。就像世自在王如來,跟法藏比丘說啊,法藏比丘已攝了二百一十億國土的莊嚴,世自在王如來馬上就說,勸法藏趕快發願,無上願力不可思議,國土不可思議,贊美並勸他發無上心發願。因爲須菩提看到衆生機緣已經成熟了,機成熟才有法的顯現,就像我們盡未來際,無量的衆生不能得度的原因,就是機不成熟。機不能成熟,不能代表衆生的不圓滿,等待衆生的機緣成熟,彌勒菩薩,哪一個不是在等待衆生,他在常護念,等衆生成熟了,該成佛的時候一定會來度你的。只要你機緣不成熟,你就沒有辦法,機不相應故。
菩薩,菩提薩埵。果位上的菩薩,一聽到這個道理,跟他的般若一相應,他都是知道的。像果位上的那些大菩薩,或者果位現因位的,像須菩提啊,阿難尊者、迦葉尊者,這些都是古佛再來的大菩薩,內行密行,外現羅漢,示現這些佛菩薩到我們面前,無非是讓這個法,能夠流傳後世故。一佛出世千佛擁護,就有千佛來護著他,這個叫果位上的菩薩,不可思議境界,他能夠跟佛心心相應故。發菩提心有叁種,一種是叫發菩提心,一種是叫伏菩提心,還有一種叫明菩提心,還有叫出菩提心。發菩提心,比如看了地藏經,想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想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它都是一個菩提心的顯現;或者說,我感覺到地獄餓鬼畜生很苦,我想出離,其實也跟菩提心相應。而伏住菩提心,想求得清淨,念阿彌陀佛達到一種清淨,可以伏住你的煩惱,煩惱你伏住了,其實菩提心就伏住了。菩提心是對于煩惱來講的,煩惱伏住了,你的菩提心就會生出來了,還有一個出菩提心,無我人四相的大菩薩才是出菩提心,就是說我要究竟成佛,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一般人在初發菩提心的時候,看了一些苦啊,地藏經啊,想出離到西方極樂世界,這個心都是在發菩提心的體上面。佛住佛行佛回向位是明菩提心,出菩提心是地位菩薩,實相中大菩薩道已經相應了,你要想利他你必須要知道什麼是菩薩體,你讀華嚴境界,一念回向于十方,要把你念念功德普遍回向于十方,而十方本來就是你的體,爲什麼要回向十方呢?因爲十方是我真實體啊,十方世界是佛法身,十方世界是佛報身,回向十方一念覺性是佛化身。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講了兩個雲何,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兩個體。要想雲何住,就必須要雲何降伏其心。雲何降伏其心,就是爲了雲何住。沒有降伏其心怎麼住?我們衆生煩煩惱腦的,哪一天都是在住,如果不降伏其心,此住叫妄見。此住無住,才是真住。是無住之體,才是住之體,住之心無我。我們現在念阿彌佗佛,大勢至菩薩圓通章裏面講,攝住六根,淨念相續,不假方便,自得心開,你就住在阿彌佗佛名號上面,自得心開。心開的這個體是在你念阿彌佗佛的無住生心。如果你本心開了,心花即開即佛,就是告訴我們當下的這個體的無住本心,就不需要另外去找,當下的本心就是。如果你把妄識當作是一個心花開的體,不了無住心法界即佛即阿彌陀佛,你把叁界的妄識當真,執著妄識堅固不放,就等于執著于叁界,獲得了一種清淨也只是一種善報而已,不能解脫。必須把妄舍,阿彌陀佛體如真心相印。不需要任何方便,舍妄即真如顯現。那是念而無念,無念而念。無念是真實實相,念是有生滅之體,生滅就是無生體,不生不滅就是生滅體,生滅與不生不滅,體是不二的。或逢不逢,或見不見。逢就是不逢,不逢就是逢的體。衆生迷惑了,以爲有逢和不逢的獨立相對體,事實上逢就是不逢,不逢就是逢。覺了,一回頭即是。子若逃逝,媽媽又有什麼辦法呢?你一回頭不就是嗎?當下一念覺,無生的體就是在你生滅的相上面啊。你離開生滅的這個體,哪有不生不滅的相呢?它講的這個道理,就告訴我們當下的這個體,如來就在我們當下的這個體,念阿彌佗佛時,阿彌佗佛就是念你之時,你不念阿彌佗佛,阿彌佗佛怎麼念你呢?所以你念的阿彌佗佛是當下這個體,就是阿彌佗佛念你的一刹那。所以你念即佛念,佛念就是你念,所以你念的這個佛,正好跟佛陀跟你念的念是一個體。因爲我執的念是無常的,無常就是念的真實處。所以你一念無常,正好跟它那個真實是相應的。是故,一念阿彌佗佛,你一旦明了了,當體這一聲你就圓滿了,一念南無阿彌陀佛就已經究竟成佛。你要念阿彌陀佛相續的這個識作爲你成佛的基礎,那你跟當下一念毫無相應,你只能是追末舍本,把本給舍掉了,然後追那個末尾去了,不斷地往前跑往前跑,就不知道回頭了。所以呢,追識,就不知道當下的這個體。
第二句是須菩提爲衆生所請,前面是講果,後面是講因。“世尊,善男子,善女人……”。須菩提會于佛心故。對于金剛經來講,本來是沒有什麼男女之分別的,這裏面爲什麼有男女之分別呢?無量壽經裏面,四十八願裏面,就有女人相,女人成佛願,爲什麼女人也會成佛呢?男女只是我們衆生的分別相而已,其實男女這個相啊,是沒有男女的體。善男子、善女人,無非是依衆生心而說,善男子、善女人,並不是佛陀認爲真的有個女人和男人的概念,他沒有這個分別心。所以,須菩提他說善男子、善女人,善者,是會于佛心,男人女人是會于衆生的心。就告訴我們每個衆生都可以成佛的意思。在金剛經沒有講一定要女人成佛,也沒有講一定要男人成佛,也沒有講一定要女人要轉男人相,金剛經都沒有說,在別的經典都說女人一定要轉男相。在這裏面,男衆、女衆,都可以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都可以發成佛的心,爲什麼呢?男女相本來了不可得。在真實相裏面,衆生本身就是了不可得的,哪有男女之分別呢?證明男女是了不可得。但是呢,在這末法時代,釋迦牟尼佛在很多經典都講到,很多女衆聞法難啊,男衆是大丈夫啊。
須菩提看到衆生都發了成佛的心,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就是無上正等正覺了。菩提心有叁種,一種是叫菩提心,一種叫無上菩提心,一種叫無上正等正覺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叫正覺心。正覺心就是阿羅漢,阿羅漢也具足了正覺心。其實每個衆生都具備了正覺心,哪個衆生沒有正覺的體呢?如果你悟了,你就有正覺心。正覺心它並不是發出來的,是你悟出來的,沒有悟出的正覺心,就沒有發無上正覺心。你怎麼會發起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呢?釋迦牟尼佛在妙法蓮華經裏面講得很清楚,令衆生具正覺心。這就是化城,化城令住,如果沒有正覺心,就不能發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心。在此世界,首先令正覺,令悟到正覺的體,就是佛的這個體,要了解無常,空、苦、無常的道理,如果你執著于這個常,如果你不悟無常的道理,如果衆生不了解十二因緣法,與正覺心是不能相應的。如果衆生對四谛法不了知的話,不知道苦集滅道法,不知道苦空無常,寂靜涅磐的這個法,與自性涅磐這個心不相應者,不知道本體清淨故,連這個正覺心都沒有,正覺心沒有的這個人,徹底是迷惑的。
釋迦牟尼佛在叁十年中安住衆生,無非是令衆生起正覺心,悟到正覺心,正覺心是一個化城,令衆生安住。如果你正覺心都沒有,你利他全是假的。因爲你本身的自性都不清楚啊。你都不了解自性啊,你不知道天上的月亮,但是你要知道水裏的月亮是假的。如果水裏的月亮都不知道是假的,就證明說與正覺心不相應。如果你知道天上的月亮,那是無上的菩提心。因爲天上的月亮是自利利他圓滿,它是妙用現前。現在所有的阿羅漢還不知道天上的月亮,他只能夠相似的看到一點,就像我們現在看到一點影子而已。佛陀比喻說,佛陀看牛啊,每個毛孔都看得清清晰晰的,菩薩呢能看到毛孔頭發,衆生呢、阿羅漢呢,只能看到一個牛的影子,就是看到恍恍惚惚的一個影子。所以呢,阿羅漢看佛就像看到水裏的月亮一樣,只知道月亮是圓形,他看不清楚。他以爲那個圓的叫月亮。連十地菩薩都還看不清楚。真正的佛的這個究竟的清晰的境界,阿耨多…
《《金剛經》系列開示 2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