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的果報就截然不一樣了;踫到惡人,只是生出一個惡念而已;踫到一個善人,也不過生出一個善念而已;但是你遇到一個佛菩薩,他有願力神力在哪個地方;他無盡的大悲心含攝在一念的因緣裏面;只要你看到他,踫到他,見到他;無論你是否願意,是否接受。他都會度你,令你得解脫。不管這輩子的果報如何,但只爲此善緣故,下輩子你一定有機會聞法;這裏面的恩情有多大,我們今天來這裏聞法,其過去世我們承受了多少佛菩薩的恩典呢?然後,你惡念可能墮地獄,善念可能升天堂;但是因爲遇到佛菩薩,你這輩子來學佛了,可能真正解脫輪回出離生死了;我問你,沒有過去祖師菩薩所修的大悲心的攝受,那來你現在學佛的因緣呢?那有你今天這種善根呢?一切的善根都來自于古代的大德祖師的大悲心,我們今天能坐在這裏念佛,都是過去大悲心所感招來的,要不然我們墮在地獄,就象圍城一樣,而且滿天都是圍城,是遙遙沒有出期的。這裏面的緣起于我們的恩德應該如何讓我們深深的銘記在心呢?!
千萬不要以爲緣起無所謂,所以呢,踫到一個惡人不如遇到一個善人,遇到一個善人不如遇到一個發大乘菩提心的衆生;遇到這樣的人才是你真正的大福報。這裏面有無盡的大恩德。
爲什麼要培養對經典的恭敬心?應該是怎麼樣的一種恭敬?真正的深入經藏,契入經藏是怎麼樣的?如何契入靈山會?如何契入“華嚴境界”?
我們要從內心深處感恩無始以來這些祖師及護持佛法的人,我們今天能夠聞到這部經典,要特別感恩譯者或者取經的和尚;不遠萬裏,翻山越嶺,舍棄生命,九死一生,才從印度取回此經;這些經典是何等的珍貴,何等的金貴!!
現在的經典印起來太方便了,不容易讓人起恭敬心。密宗裏面認爲大陸印經太濫了。在西藏是跪著印經,每印一頁經,要磕一個頭;然後再印下一頁,一本書下來不知道要磕多少個頭,這哪裏僅僅是經書啊,這裏面承載著多少的恭敬多深的虔誠多重的信心呢,如何能不讓人恭敬?如何能不讓人虔誠?如何能不讓人珍貴呢?過去雕佛像還要曆害,每雕一刀,就要磕一個頭,一個佛像下來磕的頭數也數不清啊;現在的書太多了,一大堆一大堆的,對書不尊重,不恭敬,太無所謂了,離恭敬的體越來越遠,又如何能夠從經書中真正得大受用呢?!信心的力量如何能不越來越微弱呢?道心如何能夠生起並堅固呢?!過去抄經,背經,然後師父才給你講解,你在聽經之前有多少紮實的前行工作已經做好了呢?現在呢,錄像錄音彩畫經書,送到你跟前耳邊邊,還在打妄想呢,如是如何能夠得經的力量與利益呢?!
現在的印經方式,固然有其缺點,不能讓大家生出真實的恭敬心出來,但是也有其優點,能夠讓很多人看到經典,積聚很多善根。這裏要特別強調:生出真實的恭敬心,哪怕是一念的恭敬心,都是非常的不可思議的。
過去有位法師,讀妙法蓮華經,深入經藏,與文字融爲一體了,與法界也融爲一體了;結果在定境中,見到靈山會上,釋迦牟尼佛還在哪兒說妙法蓮華經,看到五百羅漢都還座在哪兒,非常恭敬認真虔誠的在聽經聞法呢。他已經完全地與靈山會融爲一體了。這就叫深入經藏,深入法性裏面去了;進入到甚深的法界裏面去了;如果你能這樣不斷的思維,我這樣講的時候,就把你帶到很久很久的地方去了;你心裏不斷的深入不斷的深入,哪時候你的恭敬心就出來了;你會與佛陀融成一體,絕不是表面上講講就算了,你會真正用心去與佛陀相會,相應。
我的人生觀有一個優秀特點:就是到任何地方我都感覺到我的腳,循著祖師聖賢的軌迹。我到峨眉山,朝山,我就感覺到我走在許多祖師菩薩聖賢都加行過的路上,我踏著他們的腳印(注意是每一步都踏在聖人的腳印上),承受著數不清的大德祖師菩薩聖賢的加持攝受,心裏這個感恩啊,這個受用啊,這個適意啊,這個感慨啊,這個自豪啊,簡直是用語言難以表達。所以朝山,就不需要別的什麼東西了,你每一步都沿著聖人的腳印,你每一步都接受無數聖人的無數加持,你每一步都深入融通到這些前賢大德的恭敬朝山的體當中去,受用無限的法喜無窮的妙用;你走路的時候,都會充分感受和受用這種恭敬、虔誠、禮拜;你甚至不需要拜了。爲什麼呢,恭敬即是禮拜,禮拜者未必有恭敬。你內心中有份沈甸甸的恭敬心,就是真正的大禮拜。
你看龍樹菩薩看華嚴經,一下子整個契入“華嚴境界”裏面去了。整個世界都沒有了,自己也沒有了,整個世界全部變成“華嚴境界”;龍宮其實是表法的,龍是天之象,海是廣大之象,表明境界之深廣。不是帶不回經典,是境界太微妙太奇特,無以言達,只能帶個題目回來而已。到龍宮,其實是深入到法藏深入到佛心裏面去了。如此奇特廣大微妙的華嚴境界,他沒法告訴大家,也取不出來,也帶不回來;只有取出一部大方廣佛華嚴經目錄給大家看看而已了。就象釋迦牟尼佛說,我沒說的法如大海一樣,我所說的法只是一毛水,很少很少;我們現在緊用腦力的去思維去想,都是白廢功夫啊,離法藏距法性離佛心還很遠很遠啊;你只有去過才能真正知道啊,如水入口,才能冷暖自知啊。大家想一想思維一下這種不可思議的境界,想一想,都具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啊;我們要生出渴望之心,渴求之心,願樂欲聞;一想起來,心中都非常激動快樂,非常充滿期待,非常充滿虔誠與恭敬;怎麼去領受呢,快快告訴我吧,我要急迫的信順受持它。如果你有這樣的心態及感受,修行就會很快上路,甚至可以很快的可以趣入法藏,得大受用,得大功德聚。
我現在是如何契入金剛經的?契入後大致是個什麼狀態?
就如我現在我講金剛經的時候,我內心就趣于一種虛無的狀態。我這段時間,一打坐就很快進入定境,而且非常殊特;這段時間我的身我的口我的意,我的身口意非常的寂靜;我的身體跟平時不一樣,氣脈非常通達,一坐就定了;我的心呢,現在是觀什麼出什麼;看到什麼東西,觀住了就定住了,就不會變異;不象一般人看到什麼東西變啊變啊,我看外面的東西就是浮雲一樣;觀察所有的東西,要定下來就定下來,要走就走,就象雲在飄一樣,我一坐在哪個地方,就象人在山洞裏面的感覺,感覺到自己在山頂上,看山下一切萬物都是空空洞洞的。我一坐下來,就會感受整個世界是空空洞洞的;沒有一個任何執著的心能生出來;我這段時間講金剛經,住在這個金剛的體上面,看這個世界真是平等啊;真是新奇,內心有一種非常深刻的這種感受出來,不是理上想的,是一種真實而深刻的感受。所以我在打坐的時候,就安住在金剛的體上面不動;很清淨,很安住;也就是說,我只要一坐就入定,越坐越想坐,越坐越清淨。一坐下來,馬上發現自己到了“山頂”上去了;然後這個世界空空洞洞的,象“仙境”一樣,這是怎麼回事呢?這就是你安住于法上的一點小利益,法上的一點小受用;這種受用並不是你學來的,完全是心安住的這個體的妙用;心安了,清虛的境界自然現前;如燈亮了,黑暗自然就消失掉了;無始劫以來的無明癡暗就會被透出清淨的光明出來。
所以我們一定要感恩祖師大德的恩德,感恩譯者的恩德,感恩護法大德的恩德,感恩經典的恩德;感恩傳承的功德;一直住在這個恭敬虔誠感恩的體上面;深入思維、省察、感受佛恩、感受師恩、感受法恩。要將恭敬作爲一項法來認真修持,信順受持,歡喜而去。
爲什麼說放下就是道?才是道?
有人打了一個比喻,釋迦牟尼佛六年的苦行沒有成道。就象手裏拿了一個包,到處去求法,跑啊跑啊跑啊;求到最後面呢?把包放下來,他就成道了。原來是個包沒有放下來,放下來一切現成;原來道就這麼容易,可是我們無始以來一直拎著包猛跑,想找道找不到,不找的時候,反而自然現前;所以真正想得道,其實就在當下。你走了一個大圈,其實就在你的身邊當下。並不太遠。說遠,如果你不肯放下,就很遠很遠;如果你肯放下,道就在眼前。
所以細細的觀察這個“一時”就很有味道。一爲法,時爲機,機法同體;一是絕對的,一由時而成就;一不遇時,法就隱藏;我們內心中暗藏著無窮的法藏和真如實性,可是如果沒有機時的顯現,真如法藏就不能現前;又象雖母憶子,子若逃逝,雖憶何爲?其實,只要一回頭而已,全是大光明藏啊,全是佛光普照啊;你不回頭,就永遠相背,諸佛菩薩又有什麼辦法呢?!其實我們和真如實相都在一體的,只是背靠著背,不認識而已,因爲妄想遮住了本源,不能起用而已,被遮蓋。何因?執著迷境沈迷在六道輪回生死之中;貪戀于六道輪回不能自撥。
一時,時成就,一定要經過緣起。這個緣起從哪裏來呢?一定要經過佛菩薩的因地的善護念過來的。菩薩廣行四攝法,與我們同事,利語,無量劫以來,護念我們的善根,讓我們的善根不斷的在增長;
爲什麼說五戒即是泥洹之道?天人與人道的五戒有何不同?如何真正證得五戒的體?
釋迦牟尼佛在無量壽經中講:我到此世界降伏五惡,令行十善;令衆生安住;我死後,衆生疑惑心起,還複無道,五惡五痛五燒皆當現前;又進入到殺盜淫妄酒的體裏面去了。佛陀告彌勒菩薩:汝當慈悲于衆生,應該將阿彌陀佛盡快的交給衆生。其實五戒,安住于五戒就是泥洹之道;不要小看五戒,通達法性,泥洹就現前啊。五戒也是我們做人的根本;身口意本身就是泥洹之道。我們受戒時說“與諸佛盡形壽不殺生,我亦不殺生”,這是表法的,不是指不殺生的相,而是指進入不殺生的體,同樣也進入了不盜不淫不妄不酒的體裏面;是無相體,以五戒爲根本;五戒相,就是我們衆生的自性;不犯五戒,真正證得五戒的體,自性自然現前;你犯的微輕可以在天道,天人雖然不殺生,但還是有殺念,還會殺煩惱;你象佛連殺煩惱的體都沒有了。殺的一念生起的時候都是犯五戒了…
《《金剛經》系列開示 19》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