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经》系列开示 19▪P2

  ..续本文上一页的果报就截然不一样了;踫到恶人,只是生出一个恶念而已;踫到一个善人,也不过生出一个善念而已;但是你遇到一个佛菩萨,他有愿力神力在哪个地方;他无尽的大悲心含摄在一念的因缘里面;只要你看到他,踫到他,见到他;无论你是否愿意,是否接受。他都会度你,令你得解脱。不管这辈子的果报如何,但只为此善缘故,下辈子你一定有机会闻法;这里面的恩情有多大,我们今天来这里闻法,其过去世我们承受了多少佛菩萨的恩典呢?然后,你恶念可能堕地狱,善念可能升天堂;但是因为遇到佛菩萨,你这辈子来学佛了,可能真正解脱轮回出离生死了;我问你,没有过去祖师菩萨所修的大悲心的摄受,那来你现在学佛的因缘呢?那有你今天这种善根呢?一切的善根都来自于古代的大德祖师的大悲心,我们今天能坐在这里念佛,都是过去大悲心所感招来的,要不然我们堕在地狱,就象围城一样,而且满天都是围城,是遥遥没有出期的。这里面的缘起于我们的恩德应该如何让我们深深的铭记在心呢?!

  千万不要以为缘起无所谓,所以呢,踫到一个恶人不如遇到一个善人,遇到一个善人不如遇到一个发大乘菩提心的众生;遇到这样的人才是你真正的大福报。这里面有无尽的大恩德。

  为什么要培养对经典的恭敬心?应该是怎么样的一种恭敬?真正的深入经藏,契入经藏是怎么样的?如何契入灵山会?如何契入“华严境界”?

  我们要从内心深处感恩无始以来这些祖师及护持佛法的人,我们今天能够闻到这部经典,要特别感恩译者或者取经的和尚;不远万里,翻山越岭,舍弃生命,九死一生,才从印度取回此经;这些经典是何等的珍贵,何等的金贵!!

  现在的经典印起来太方便了,不容易让人起恭敬心。密宗里面认为大陆印经太滥了。在西藏是跪着印经,每印一页经,要磕一个头;然后再印下一页,一本书下来不知道要磕多少个头,这哪里仅仅是经书啊,这里面承载着多少的恭敬多深的虔诚多重的信心呢,如何能不让人恭敬?如何能不让人虔诚?如何能不让人珍贵呢?过去雕佛像还要历害,每雕一刀,就要磕一个头,一个佛像下来磕的头数也数不清啊;现在的书太多了,一大堆一大堆的,对书不尊重,不恭敬,太无所谓了,离恭敬的体越来越远,又如何能够从经书中真正得大受用呢?!信心的力量如何能不越来越微弱呢?道心如何能够生起并坚固呢?!过去抄经,背经,然后师父才给你讲解,你在听经之前有多少扎实的前行工作已经做好了呢?现在呢,录像录音彩画经书,送到你跟前耳边边,还在打妄想呢,如是如何能够得经的力量与利益呢?!

  现在的印经方式,固然有其缺点,不能让大家生出真实的恭敬心出来,但是也有其优点,能够让很多人看到经典,积聚很多善根。这里要特别强调:生出真实的恭敬心,哪怕是一念的恭敬心,都是非常的不可思议的。

  过去有位法师,读妙法莲华经,深入经藏,与文字融为一体了,与法界也融为一体了;结果在定境中,见到灵山会上,释迦牟尼佛还在哪儿说妙法莲华经,看到五百罗汉都还座在哪儿,非常恭敬认真虔诚的在听经闻法呢。他已经完全地与灵山会融为一体了。这就叫深入经藏,深入法性里面去了;进入到甚深的法界里面去了;如果你能这样不断的思维,我这样讲的时候,就把你带到很久很久的地方去了;你心里不断的深入不断的深入,哪时候你的恭敬心就出来了;你会与佛陀融成一体,绝不是表面上讲讲就算了,你会真正用心去与佛陀相会,相应。

  我的人生观有一个优秀特点:就是到任何地方我都感觉到我的脚,循着祖师圣贤的轨迹。我到峨眉山,朝山,我就感觉到我走在许多祖师菩萨圣贤都加行过的路上,我踏着他们的脚印(注意是每一步都踏在圣人的脚印上),承受着数不清的大德祖师菩萨圣贤的加持摄受,心里这个感恩啊,这个受用啊,这个适意啊,这个感慨啊,这个自豪啊,简直是用语言难以表达。所以朝山,就不需要别的什么东西了,你每一步都沿着圣人的脚印,你每一步都接受无数圣人的无数加持,你每一步都深入融通到这些前贤大德的恭敬朝山的体当中去,受用无限的法喜无穷的妙用;你走路的时候,都会充分感受和受用这种恭敬、虔诚、礼拜;你甚至不需要拜了。为什么呢,恭敬即是礼拜,礼拜者未必有恭敬。你内心中有份沉甸甸的恭敬心,就是真正的大礼拜。

  你看龙树菩萨看华严经,一下子整个契入“华严境界”里面去了。整个世界都没有了,自己也没有了,整个世界全部变成“华严境界”;龙宫其实是表法的,龙是天之象,海是广大之象,表明境界之深广。不是带不回经典,是境界太微妙太奇特,无以言达,只能带个题目回来而已。到龙宫,其实是深入到法藏深入到佛心里面去了。如此奇特广大微妙的华严境界,他没法告诉大家,也取不出来,也带不回来;只有取出一部大方广佛华严经目录给大家看看而已了。就象释迦牟尼佛说,我没说的法如大海一样,我所说的法只是一毛水,很少很少;我们现在紧用脑力的去思维去想,都是白废功夫啊,离法藏距法性离佛心还很远很远啊;你只有去过才能真正知道啊,如水入口,才能冷暖自知啊。大家想一想思维一下这种不可思议的境界,想一想,都具有不可思议的功德啊;我们要生出渴望之心,渴求之心,愿乐欲闻;一想起来,心中都非常激动快乐,非常充满期待,非常充满虔诚与恭敬;怎么去领受呢,快快告诉我吧,我要急迫的信顺受持它。如果你有这样的心态及感受,修行就会很快上路,甚至可以很快的可以趣入法藏,得大受用,得大功德聚。

  我现在是如何契入金刚经的?契入后大致是个什么状态?

  就如我现在我讲金刚经的时候,我内心就趣于一种虚无的状态。我这段时间,一打坐就很快进入定境,而且非常殊特;这段时间我的身我的口我的意,我的身口意非常的寂静;我的身体跟平时不一样,气脉非常通达,一坐就定了;我的心呢,现在是观什么出什么;看到什么东西,观住了就定住了,就不会变异;不象一般人看到什么东西变啊变啊,我看外面的东西就是浮云一样;观察所有的东西,要定下来就定下来,要走就走,就象云在飘一样,我一坐在哪个地方,就象人在山洞里面的感觉,感觉到自己在山顶上,看山下一切万物都是空空洞洞的。我一坐下来,就会感受整个世界是空空洞洞的;没有一个任何执著的心能生出来;我这段时间讲金刚经,住在这个金刚的体上面,看这个世界真是平等啊;真是新奇,内心有一种非常深刻的这种感受出来,不是理上想的,是一种真实而深刻的感受。所以我在打坐的时候,就安住在金刚的体上面不动;很清净,很安住;也就是说,我只要一坐就入定,越坐越想坐,越坐越清净。一坐下来,马上发现自己到了“山顶”上去了;然后这个世界空空洞洞的,象“仙境”一样,这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你安住于法上的一点小利益,法上的一点小受用;这种受用并不是你学来的,完全是心安住的这个体的妙用;心安了,清虚的境界自然现前;如灯亮了,黑暗自然就消失掉了;无始劫以来的无明痴暗就会被透出清净的光明出来。

  所以我们一定要感恩祖师大德的恩德,感恩译者的恩德,感恩护法大德的恩德,感恩经典的恩德;感恩传承的功德;一直住在这个恭敬虔诚感恩的体上面;深入思维、省察、感受佛恩、感受师恩、感受法恩。要将恭敬作为一项法来认真修持,信顺受持,欢喜而去。

  为什么说放下就是道?才是道?

  有人打了一个比喻,释迦牟尼佛六年的苦行没有成道。就象手里拿了一个包,到处去求法,跑啊跑啊跑啊;求到最后面呢?把包放下来,他就成道了。原来是个包没有放下来,放下来一切现成;原来道就这么容易,可是我们无始以来一直拎着包猛跑,想找道找不到,不找的时候,反而自然现前;所以真正想得道,其实就在当下。你走了一个大圈,其实就在你的身边当下。并不太远。说远,如果你不肯放下,就很远很远;如果你肯放下,道就在眼前。

  所以细细的观察这个“一时”就很有味道。一为法,时为机,机法同体;一是绝对的,一由时而成就;一不遇时,法就隐藏;我们内心中暗藏着无穷的法藏和真如实性,可是如果没有机时的显现,真如法藏就不能现前;又象虽母忆子,子若逃逝,虽忆何为?其实,只要一回头而已,全是大光明藏啊,全是佛光普照啊;你不回头,就永远相背,诸佛菩萨又有什么办法呢?!其实我们和真如实相都在一体的,只是背靠着背,不认识而已,因为妄想遮住了本源,不能起用而已,被遮盖。何因?执着迷境沉迷在六道轮回生死之中;贪恋于六道轮回不能自拨。

  一时,时成就,一定要经过缘起。这个缘起从哪里来呢?一定要经过佛菩萨的因地的善护念过来的。菩萨广行四摄法,与我们同事,利语,无量劫以来,护念我们的善根,让我们的善根不断的在增长;

  为什么说五戒即是泥洹之道?天人与人道的五戒有何不同?如何真正证得五戒的体?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寿经中讲:我到此世界降伏五恶,令行十善;令众生安住;我死后,众生疑惑心起,还复无道,五恶五痛五烧皆当现前;又进入到杀盗淫妄酒的体里面去了。佛陀告弥勒菩萨:汝当慈悲于众生,应该将阿弥陀佛尽快的交给众生。其实五戒,安住于五戒就是泥洹之道;不要小看五戒,通达法性,泥洹就现前啊。五戒也是我们做人的根本;身口意本身就是泥洹之道。我们受戒时说“与诸佛尽形寿不杀生,我亦不杀生”,这是表法的,不是指不杀生的相,而是指进入不杀生的体,同样也进入了不盗不淫不妄不酒的体里面;是无相体,以五戒为根本;五戒相,就是我们众生的自性;不犯五戒,真正证得五戒的体,自性自然现前;你犯的微轻可以在天道,天人虽然不杀生,但还是有杀念,还会杀烦恼;你象佛连杀烦恼的体都没有了。杀的一念生起的时候都是犯五戒了…

《《金刚经》系列开示 19》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