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14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金剛代表佛性,能破萬物;能斷一切煩惱;斷疑,斷除我們的疑惑,令我們解脫。叁種般若:文字般若、觀照般若、實相般若;所謂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般若之名般若之法就是金剛。什麼叫佛性?遠離一切妄見。遠離妄見次第非常的多。釋迦牟尼佛爲什麼要講金剛般若?就是斷除衆生的疑惑,建立衆生的信心,信心很重要;我們衆生有很多的迷惑,懷疑于佛;懷疑于佛法。佛陀在世時,很多事情會讓衆生懷疑,比如佛爲什麼跟我一樣要吃飯呢?爲什麼也有生老病死呢?爲什麼給我們講法呢?有時候講有法,有時候講無法,有時候講空法,爲什麼互相相對呢?有時候叫衆生做善事,有時候又說善事也是空的呢?有時候叫大家行菩薩道,又說行菩薩道不可以執著,到底是有是無呢?有時候叫我們修福田,又說福田是方便是假的不是真的,叫我們修六度波羅蜜,又說六度波羅蜜亦空,這裏面給衆生帶來很多很多的迷惑;所以金剛經下至于降伏其心,降伏其心就是斷我們的疑惑,我們的心有很多的懷疑情結(以懷疑的思維動蕩的心來受用或思辨,恰恰可能是永無答案,恭敬徹信恰恰才有可能相應,恰恰常常有不可思議受用;試問有多少衆生能夠跳過懷疑思辨這一關真正進入恭敬誠信徹信呢?嗚呼原本是一場戲,一場沒有結局的戲),要把這些結解開,直至成佛,這就是釋迦牟尼佛要講金剛般若之意;金剛般若就是要表達釋迦牟尼佛所講的法,和世間衆生所思維的這個體。

  超越了家是謂出家,既超越了家何謂出家?

  如阿羅漢還有習氣,注重名言。釋迦牟尼佛當時講四谛法、講因緣法,後來又都空掉了。阿羅漢就問了;您以前給我講的四谛法是有是無呢?是真是假呢?他以這個名言障礙了自己。比如出家,你就疑惑了,問:“您不是要我出家,出家功德大嗎?我現在已經出家了”佛問“你出的何家,有家可得不?”“哇,沒有家可得是謂出家;”阿羅漢“當時出家的這個名字在那個地方”這個名字障礙了你的心,認爲我有個出家,但你出家的過程之中,把你證悟的出家的這個體,給忘記了;把出家的名字抓住了,後來說我出家了,這個名字還在,事實上我們恢複本位,當時你出家的時候還在家嗎?噢我出家了就沒有家了;既然你沒有家了,那麼你出家的名言還在嗎?只是一個名言而已。但是對于有余涅槃來講,既然你證到了出家,現在你已經出家了---就是你本來就是在出家裏了,但是你這個名言還沒有放下來;還認爲有個我出家名言,你老是站在這個出家的門口不放,卻不知道你出家了以後就遠離(超越)了家;你已經證悟了出家。

  名言本是方便,名言亦是障礙,空性、涅槃皆是名言 ,何以必須離名得相呢?

  所以釋迦牟尼佛跟阿羅漢講你已經證悟阿羅漢道了,後面他還說:我當時講四谛法是真的還是假的呢?(有獨立的名言存在嗎?[善玉1] )是不是真有個四谛法可住呢?沒有這個名言了,所以原來四谛法是那個樣子的。我們常常執著于種種的名言和字眼,到了阿羅漢還是如此;使我們不能超越名言變成有余涅槃,不能直至成佛。變成妄執;這種妄執只是名言,名言就是我們的習氣。雖明了了,但執著于這個言詞而不能夠超越。講般若的時候,並不是有個般若可得,一個是文字般若,書上面的文字裏面告訴我們的實相是諸法空相,它講的諸法空相就是要我們觀察宇宙的實相,在觀察實相的時候名字是不建立。如人有四大組成地火風水,那我事實上是不存在的,我們的肉體哪個地方有我存在呢?當你如是觀時: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是沒有我的。這是每個比丘都應當勤觀察,叫四念處,釋迦牟尼佛臨入涅槃時,告訴阿難陀及弟子說:“ 我入滅後,汝等比丘,應依四念處安住。”但是同樣你不能把四念這個名字拿在嘴巴上講,你依四念而住的時候,名字是不建立的,是有實相故;實相就是你自己的觀照;這種觀照依名而觀照。

  南摩阿彌陀佛亦是名言,其中的文字、觀照、實相各是什麼呢?

  在觀照的這個體,比如我在念南摩阿彌陀佛,南摩阿彌陀佛叫文字,你念南摩阿彌陀佛就是觀照;觀照跟文字之間它是沒有距離的,但這個對不對呢?這還是方便,你念阿彌陀佛名字和這個文字的體,它都是個方便。最重要的是依文字觀照,見到實相。什麼叫見到實相,就是把阿彌陀佛顯現出來全部的我,那叫實相。阿彌陀佛外面沒有一個真實的我在;也沒有真實的文字在;文字就是對面的那個阿彌陀佛,那個我也變成那個阿彌陀佛;中間沒有一個我可得;沒有相對立;那個叫做實相。我看杯子,我在看杯子的那個看,是叫虛妄之體,就是妄體。我在聞到這個道理的時候,這個聞,還是用識用妄體來聞,用妄體就是用思維。或我在講法,噢某個人在講法,你聽到耳朵裏面去産生妄見。我們意識裏面有一個妄念在那個地方,你跟我講話,我意識聽到的還是個妄念,我所觀照的那個意識還是屬于妄念,但是在你妄念進入實相而妄念沒有的時候,那個實相現前的時候,也就是說觀照也在那個地方;實相也在那個地方,文字也在那個地方,也就是文字實相觀照叁個是一,一個就是叁。但若不識體者文字觀照都變成妄見。如果你見到了實相,文字與觀照都由它而發,也就是說能觀照的我,所講話的聞就是聞性“ 聞的體”都依實相而發。

  你現在這本書從哪裏來?從實相中出來;文字從哪裏出來,從實相中出來;出來後就變成我們看到的這本書,我們去聞這個法,實相跟我們妄心相應,我們妄心經過文字的觀察,因爲文字是講實相的,從實相中出,然後講實相,令我們起觀照,觀照的時候又見到實相,在你見到實相的時候,書就沒有了。實相現前的時候,文字觀照實相變成一不是二,這個書就是那個實相,實相就是書,在沒有見到實相之前,我就是我,書就是書。所以很多人修行用觀照用文字。以爲文字不要了,書是假的,觀察實相的時候說我這個觀照也不要了,你見到實相。認爲你已經見到實相了:“書也是假的,人也是假的,你們在修行是在打妄想,你們看書啊都起分別,只有這個實相才是真實的”,這些人對不對?絕對是錯誤的.當一個人見到實相的時候,一真全真。文字一定是來自于實相,但通過文字起觀照,我們的觀照一定是來自于文字,我們這個觀照又能夠會于實相,所以它是個圈。

  就是18願19願20願是一體的。18願是名號願,它是起我們的觀照的,是個文字;而觀照就是功德,而功德就是大悲心,大悲心的體又來自于阿彌陀佛,大悲心的體出來以後,才能建立我們這個文字;文字出來以後又建立我們平等性的功德;平等性的功德到最後沒有我了,又變成他的大悲心了;所以18願19願20願就是一個觀照,一個是文字就是南摩阿彌陀佛六個字;然後變成觀照就變成功德無量,壽命無量,然後光明無量壽命無量的這個體,又變成佛陀的大悲心;大悲心就是觀到他的實相,全部是一個阿彌陀佛了,所以文字、實相、觀照皆是一體,這個時候你就圓滿佛道。所以實相才是最重要的,實相就破除我執,法執,進入無生法忍。所以無生法忍是什麼?就叫智,方便叫叁,叫慧;慧有叁智是一,智就是忍叫叁法忍:心忍就是名號,聲忍就是功德,無生法忍就是二十願大悲心;這個體的顯現,全部的一個阿彌陀佛;這個觀照、文字、實相形成一體。從這裏不管是講阿彌陀佛也好,還是講叁種般若都是圓滿的。

  經典後面會講到:破我執,須菩提叫無生,叫空生菩薩。首先他了知佛所有的心,大悲心生起。釋迦牟尼佛在日常生活中,須菩提看到佛陀的大悲心,金剛的大悲心,金剛的這種信心,對上有金剛的勇猛之力,對下有無盡的大悲心。他行持的雖是一個平常的心,但是須菩提看得到,所以才問出了金剛經,破衆生的疑惑,破衆生的迷惑,破衆生的疑見。金剛經不斷的從心法,色法,包括功德之法、福德之法等諸多地方徹底的破除我們的疑心。佛陀無盡的大悲心在運作,但是衆生還有很多的疑問,包括釋迦牟尼佛的大弟子都在疑惑狀態之中。金剛經的宣講正值小乘轉向大乘的過度階段,時釋迦牟尼佛開顯四谛十二因緣法,然後才開顯大乘教法的整個過程;爲開顯衆生本來具有的佛性,才開始講金剛經。般若是一個法,而這個法就是讓衆生開顯他的自性就是佛性,開顯他的無爲體即諸法空相;令衆生生起諸法空相的這個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是諸法實相,而生其心是叫宗體;諸法實相是叫體,而生其心爲宗;解除生死爲妙用,得大解脫爲妙用;體宗用,沒有體就沒有宗,宗不建立用就不現前;用不現前,生死就不能斷,解脫就不現前;所以釋迦牟尼佛講金剛經無非如是。

  放下此岸即是彼岸,離開放下此岸沒有彼岸可得,以一個此岸的心求彼岸的果永無結果

  什麼叫波羅蜜?梵語,彼岸。從此岸到彼岸[善玉2] ;從生死裏面出離;到不生不滅的體。所謂彼岸者,有沒有一個真的彼岸呢?我們衆生執著于相,總認爲有一個彼岸可得;拼命的大叫我要到彼岸去,我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我要成佛去,我要從此世界到彼岸去,嘴巴上叫。其實此岸彼岸也只是個方便的名詞,但是這些名詞變成我們心中的習氣,總認爲有個彼岸可得,此岸可舍;有得有失還叫彼岸此岸嗎?如果以得失的這種心到彼岸去,永遠都到不了彼岸;因爲此彼是生滅之法,以生滅之法怎麼可能到得彼岸呢?生滅之體是不能到彼岸的。在這個生滅體裏面通達于般若的時候,生滅的體就是彼岸的得。如果沒有明了這個實相,永遠到不了彼岸。它要熏習就是要證到,你現量上要受用。如果你沒有證到,你嘴巴上無論怎麼叫想到彼岸,都沒有用?何故?你只還是局限于一個善根發起而已;事實上你沒明心見性,不通達于般若,不了解佛性如何能到彼岸呢?開智慧者,並不是天上真的掉…

《《金剛經》系列開示 1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