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金刚代表佛性,能破万物;能断一切烦恼;断疑,断除我们的疑惑,令我们解脱。三种般若: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所谓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般若之名般若之法就是金刚。什么叫佛性?远离一切妄见。远离妄见次第非常的多。释迦牟尼佛为什么要讲金刚般若?就是断除众生的疑惑,建立众生的信心,信心很重要;我们众生有很多的迷惑,怀疑于佛;怀疑于佛法。佛陀在世时,很多事情会让众生怀疑,比如佛为什么跟我一样要吃饭呢?为什么也有生老病死呢?为什么给我们讲法呢?有时候讲有法,有时候讲无法,有时候讲空法,为什么互相相对呢?有时候叫众生做善事,有时候又说善事也是空的呢?有时候叫大家行菩萨道,又说行菩萨道不可以执着,到底是有是无呢?有时候叫我们修福田,又说福田是方便是假的不是真的,叫我们修六度波罗蜜,又说六度波罗蜜亦空,这里面给众生带来很多很多的迷惑;所以金刚经下至于降伏其心,降伏其心就是断我们的疑惑,我们的心有很多的怀疑情结(以怀疑的思维动荡的心来受用或思辨,恰恰可能是永无答案,恭敬彻信恰恰才有可能相应,恰恰常常有不可思议受用;试问有多少众生能够跳过怀疑思辨这一关真正进入恭敬诚信彻信呢?呜呼原本是一场戏,一场没有结局的戏),要把这些结解开,直至成佛,这就是释迦牟尼佛要讲金刚般若之意;金刚般若就是要表达释迦牟尼佛所讲的法,和世间众生所思维的这个体。
超越了家是谓出家,既超越了家何谓出家?
如阿罗汉还有习气,注重名言。释迦牟尼佛当时讲四谛法、讲因缘法,后来又都空掉了。阿罗汉就问了;您以前给我讲的四谛法是有是无呢?是真是假呢?他以这个名言障碍了自己。比如出家,你就疑惑了,问:“您不是要我出家,出家功德大吗?我现在已经出家了”佛问“你出的何家,有家可得不?”“哇,没有家可得是谓出家;”阿罗汉“当时出家的这个名字在那个地方”这个名字障碍了你的心,认为我有个出家,但你出家的过程之中,把你证悟的出家的这个体,给忘记了;把出家的名字抓住了,后来说我出家了,这个名字还在,事实上我们恢复本位,当时你出家的时候还在家吗?噢我出家了就没有家了;既然你没有家了,那么你出家的名言还在吗?只是一个名言而已。但是对于有余涅槃来讲,既然你证到了出家,现在你已经出家了---就是你本来就是在出家里了,但是你这个名言还没有放下来;还认为有个我出家名言,你老是站在这个出家的门口不放,却不知道你出家了以后就远离(超越)了家;你已经证悟了出家。
名言本是方便,名言亦是障碍,空性、涅槃皆是名言 ,何以必须离名得相呢?
所以释迦牟尼佛跟阿罗汉讲你已经证悟阿罗汉道了,后面他还说:我当时讲四谛法是真的还是假的呢?(有独立的名言存在吗?[善玉1] )是不是真有个四谛法可住呢?没有这个名言了,所以原来四谛法是那个样子的。我们常常执着于种种的名言和字眼,到了阿罗汉还是如此;使我们不能超越名言变成有余涅槃,不能直至成佛。变成妄执;这种妄执只是名言,名言就是我们的习气。虽明了了,但执着于这个言词而不能够超越。讲般若的时候,并不是有个般若可得,一个是文字般若,书上面的文字里面告诉我们的实相是诸法空相,它讲的诸法空相就是要我们观察宇宙的实相,在观察实相的时候名字是不建立。如人有四大组成地火风水,那我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我们的肉体哪个地方有我存在呢?当你如是观时: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是没有我的。这是每个比丘都应当勤观察,叫四念处,释迦牟尼佛临入涅槃时,告诉阿难陀及弟子说:“ 我入灭后,汝等比丘,应依四念处安住。”但是同样你不能把四念这个名字拿在嘴巴上讲,你依四念而住的时候,名字是不建立的,是有实相故;实相就是你自己的观照;这种观照依名而观照。
南摩阿弥陀佛亦是名言,其中的文字、观照、实相各是什么呢?
在观照的这个体,比如我在念南摩阿弥陀佛,南摩阿弥陀佛叫文字,你念南摩阿弥陀佛就是观照;观照跟文字之间它是没有距离的,但这个对不对呢?这还是方便,你念阿弥陀佛名字和这个文字的体,它都是个方便。最重要的是依文字观照,见到实相。什么叫见到实相,就是把阿弥陀佛显现出来全部的我,那叫实相。阿弥陀佛外面没有一个真实的我在;也没有真实的文字在;文字就是对面的那个阿弥陀佛,那个我也变成那个阿弥陀佛;中间没有一个我可得;没有相对立;那个叫做实相。我看杯子,我在看杯子的那个看,是叫虚妄之体,就是妄体。我在闻到这个道理的时候,这个闻,还是用识用妄体来闻,用妄体就是用思维。或我在讲法,噢某个人在讲法,你听到耳朵里面去产生妄见。我们意识里面有一个妄念在那个地方,你跟我讲话,我意识听到的还是个妄念,我所观照的那个意识还是属于妄念,但是在你妄念进入实相而妄念没有的时候,那个实相现前的时候,也就是说观照也在那个地方;实相也在那个地方,文字也在那个地方,也就是文字实相观照三个是一,一个就是三。但若不识体者文字观照都变成妄见。如果你见到了实相,文字与观照都由它而发,也就是说能观照的我,所讲话的闻就是闻性“ 闻的体”都依实相而发。
你现在这本书从哪里来?从实相中出来;文字从哪里出来,从实相中出来;出来后就变成我们看到的这本书,我们去闻这个法,实相跟我们妄心相应,我们妄心经过文字的观察,因为文字是讲实相的,从实相中出,然后讲实相,令我们起观照,观照的时候又见到实相,在你见到实相的时候,书就没有了。实相现前的时候,文字观照实相变成一不是二,这个书就是那个实相,实相就是书,在没有见到实相之前,我就是我,书就是书。所以很多人修行用观照用文字。以为文字不要了,书是假的,观察实相的时候说我这个观照也不要了,你见到实相。认为你已经见到实相了:“书也是假的,人也是假的,你们在修行是在打妄想,你们看书啊都起分别,只有这个实相才是真实的”,这些人对不对?绝对是错误的.当一个人见到实相的时候,一真全真。文字一定是来自于实相,但通过文字起观照,我们的观照一定是来自于文字,我们这个观照又能够会于实相,所以它是个圈。
就是18愿19愿20愿是一体的。18愿是名号愿,它是起我们的观照的,是个文字;而观照就是功德,而功德就是大悲心,大悲心的体又来自于阿弥陀佛,大悲心的体出来以后,才能建立我们这个文字;文字出来以后又建立我们平等性的功德;平等性的功德到最后没有我了,又变成他的大悲心了;所以18愿19愿20愿就是一个观照,一个是文字就是南摩阿弥陀佛六个字;然后变成观照就变成功德无量,寿命无量,然后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的这个体,又变成佛陀的大悲心;大悲心就是观到他的实相,全部是一个阿弥陀佛了,所以文字、实相、观照皆是一体,这个时候你就圆满佛道。所以实相才是最重要的,实相就破除我执,法执,进入无生法忍。所以无生法忍是什么?就叫智,方便叫三,叫慧;慧有三智是一,智就是忍叫三法忍:心忍就是名号,声忍就是功德,无生法忍就是二十愿大悲心;这个体的显现,全部的一个阿弥陀佛;这个观照、文字、实相形成一体。从这里不管是讲阿弥陀佛也好,还是讲三种般若都是圆满的。
经典后面会讲到:破我执,须菩提叫无生,叫空生菩萨。首先他了知佛所有的心,大悲心生起。释迦牟尼佛在日常生活中,须菩提看到佛陀的大悲心,金刚的大悲心,金刚的这种信心,对上有金刚的勇猛之力,对下有无尽的大悲心。他行持的虽是一个平常的心,但是须菩提看得到,所以才问出了金刚经,破众生的疑惑,破众生的迷惑,破众生的疑见。金刚经不断的从心法,色法,包括功德之法、福德之法等诸多地方彻底的破除我们的疑心。佛陀无尽的大悲心在运作,但是众生还有很多的疑问,包括释迦牟尼佛的大弟子都在疑惑状态之中。金刚经的宣讲正值小乘转向大乘的过度阶段,时释迦牟尼佛开显四谛十二因缘法,然后才开显大乘教法的整个过程;为开显众生本来具有的佛性,才开始讲金刚经。般若是一个法,而这个法就是让众生开显他的自性就是佛性,开显他的无为体即诸法空相;令众生生起诸法空相的这个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应无所住是诸法实相,而生其心是叫宗体;诸法实相是叫体,而生其心为宗;解除生死为妙用,得大解脱为妙用;体宗用,没有体就没有宗,宗不建立用就不现前;用不现前,生死就不能断,解脱就不现前;所以释迦牟尼佛讲金刚经无非如是。
放下此岸即是彼岸,离开放下此岸没有彼岸可得,以一个此岸的心求彼岸的果永无结果
什么叫波罗蜜?梵语,彼岸。从此岸到彼岸[善玉2] ;从生死里面出离;到不生不灭的体。所谓彼岸者,有没有一个真的彼岸呢?我们众生执着于相,总认为有一个彼岸可得;拼命的大叫我要到彼岸去,我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我要成佛去,我要从此世界到彼岸去,嘴巴上叫。其实此岸彼岸也只是个方便的名词,但是这些名词变成我们心中的习气,总认为有个彼岸可得,此岸可舍;有得有失还叫彼岸此岸吗?如果以得失的这种心到彼岸去,永远都到不了彼岸;因为此彼是生灭之法,以生灭之法怎么可能到得彼岸呢?生灭之体是不能到彼岸的。在这个生灭体里面通达于般若的时候,生灭的体就是彼岸的得。如果没有明了这个实相,永远到不了彼岸。它要熏习就是要证到,你现量上要受用。如果你没有证到,你嘴巴上无论怎么叫想到彼岸,都没有用?何故?你只还是局限于一个善根发起而已;事实上你没明心见性,不通达于般若,不了解佛性如何能到彼岸呢?开智慧者,并不是天上真的掉…
《《金刚经》系列开示 14》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