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經》系列開示 10

  上常下福法師金剛經系列開示

  金剛經按照判教上來講,說法有的是直說,像六祖大師把整個的金剛經分成叁類,叫做體、相、用。它的體就是以無住爲體,無相爲宗,妙有爲用。把整個的金剛經用簡單的方式表達,但是比較籠統,我們要是頓悟的人一下明了可以這樣說,對于剛剛學教的人來講,他沒有分判,沒有辨,沒有明。也就是說,他沒有顯示本經和它經的差別。辨,辨宗一般說每部經典每部經典的意思,還有這個明,它一般是分成叁。明這個體裏面,像我們這些凡夫啊,它有一個辨別的能力。舉例來講,講佛陀的果德------發菩提心,發菩提心裏面有很多很多的次第在裏面。有發菩提心、伏菩提心、出菩提心、證菩提心,很多的菩提心,這個菩提心都是在辨別裏面。到最後面才證悟到真實的菩提心是什麼,(你何時證悟到真實的菩提心呢,證量上會得何益處?)包括這部經典的菩提心是什麼。如果要是頓悟的人,一下悟到了,證悟了這個究竟的道理,可以這樣說以無相爲宗。如果要對于一個凡夫,還沒有證悟的人,不能辨別,他不知道爲什麼這麼多人看金剛經。以無相爲宗,那什麼叫無相呢?無相、無住、妙有這個體倒底是什麼呢?妙有又是什麼呢?妙有裏面次第會更多。

  六祖大師這個頓悟是過于簡單。你看六祖大師寫的那個口訣,雖然是一針見血的說,但是我們看了以後呢,他沒有分判。就是說,好像這部經典好像是天下第一一樣。剩下的那些經典,我們還是會不到。比例來講,我看了金剛經和別的經典放在一塊分判的時候,我應該是怎麼分判呢?

  所以那個天臺大師,還有那個賢首宗也就是唯識宗,唯識宗裏面說的這個大小偏圓頓漸,有的是藏通別圓來判教,用種種方式來講這部經典。就是每個人他用自己的那個判教的方法,和這個研究經典的方法,來判這部經典。所以講經,說實話說好講也不好講,他必須以個人的證量;第二個明了這個體,一旦明了錯了,整部經典的會意就錯了。你舉例來講,像現在的一位老和尚,他學的是什麼呢?他把中國的佛教啊,用因緣乘,就是緣覺,用緣起性空來講。他說整個的佛教就是一個緣起性空,緣起性空的法呢,他屬于是止,又是別。別教是對于這個菩薩法來講,止教是對于這個緣覺來講,因緣的緣就是緣覺,就是十二因緣法。別教呢是菩薩法。他把整個的究竟的地方都講到這個地方來了,講到這個地方來所以這部經典的本意他就會錯了。比如有的說禅宗的頓悟的法門是錯誤的,是狗急跳牆的修法;有人講淨空法師是錯的,他爲什麼會評論別人錯呢?他以自己個人所研究的經典而判,判教的時候判錯了,因爲他判錯了。比例來講吧,我要是學哲學的,你怎麼講話我都在哲學觀點裏轉,如果我是學這個心理學的,你怎麼講話我都在心理學裏轉,如果人學文化的,怎麼做都像學文化,我要學邏輯的、或者哲理的,他圍繞著自己的判教來判于別人,所以你判錯了。有人把金剛經當作是小乘法會于圓乘的,他以小乘教法來判圓乘。比如他證阿羅漢,以小乘的教法來證于緣覺,那他是阿羅漢的教法,他的判經就有問題了。

  爲什麼釋迦牟尼佛講法,而衆生隨類解?如果你是大乘的人,不管講什麼法都變成大乘。如果你是小乘的人,我怎麼講法都變成小乘。好比我現在講法,你在觀諸法空相,你就認爲這一切法都是空的,本體是清淨的,生滅滅已寂靜爲樂啊,那你一直觀察師父講法的時候本來是個生滅的體,生滅的體本來是寂滅是空,師父怎麼講都落到空裏面去了。你觀察我這個話的時候,你一直觀察生滅的體是空性的,那麼說我怎麼講都落到空性裏面去了。我講的是無爲法,但是每個人的深淺是不一樣。會到你心裏面,有人變成小乘,有人變成中乘,有人變成大乘,有人得到阿那含的解脫,有人得須陀洹,有人得斯陀含,有人得阿羅漢,有人得菩薩種種叁昧,有的人當來下生就要做佛了。所以按照判教的方法,有人往往也搞不清楚啊。

  所以天臺大師彙集了諸方所有經典來判,他編輯了一個講經的模式。他這個模式分爲第一是名,一切經典皆有名。第二是顯體,顯體分叁:顯,辨,明叁體。第叁是明宗,宗是講修行,是顯宗就是說本經的意思;它也有辨,每個裏面都有辨,辨宗、明宗即說明宗旨是什麼。第四是類用,是講經典的妙用,主要是講有解脫有般若有法身。第五就是判教,判教的時候就是屬于是諸家了。一般人講經都是這樣的講,首先把它擬個題目出來,按照這個題目去講,這是一些文字的技巧,文字當然有文字德了,文字可以把我們的心慢慢解開,了解它的實相。就像把我們眼睛放眼睛,耳朵放耳朵,鼻子放鼻子,把我們分開,哎,你發現自己沒有了,空掉了。你如果不靠文字解的話,那我們的心裏就很模糊,用文字來判,它就在我們大腦裏非常清晰的表現出來。

  首先就是這個實名,通名。通就是經的意思。叁藏十二部有經律論,只要是佛說的,都叫經。佛陀製的戒律,叫律。經是講定,律是講戒,論是講慧。論有論部、律部、經部。經是釋迦牟尼佛說的,但是也有菩薩說,你像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但是必須要有佛證,只要不是佛所證的話,不稱名爲經。在中國唯獨的有一部經典叫六祖壇經,是我們中國曆代的祖師公認,認爲它和佛相應了,後來把它取名叫六祖壇經,是唐朝時代的。經,什麼叫經?若稱上經者,經是上契上會于佛,下攝于機,對上來講是會于佛理,對下要會于衆生的心,如果這部經典只能講跟佛相應,而不能跟衆生心相應,那肯定不是經。只要跟般若相應的話,它一定跟我們的心相應。釋迦牟尼佛在此世界不管說的哪一部經典,都能夠跟衆生心相應,如果不能夠跟衆生心相應者,釋迦牟尼佛不會說,也不能說,爲什麼呢?因爲說無依故,釋迦牟尼佛沒辦法說,因爲離開衆生的心他就沒辦法開口了。就是諸佛跟諸佛講話的時候,就是佛跟佛通。但是佛陀要跟衆生講話的時候,必須依衆生的心來講的,離開了衆生的心怎麼講呢?所以這部經典離開了衆生,佛陀也沒辦法講的。所以在此世界,不管是華嚴經、妙法蓮華經、楞嚴經、金剛經,任何一部經典只要是經,我們衆生一定能夠領受,一定能從這裏面得到利益,並且我們能持誦能會到。所以真正通達的人,一通萬門開啊,你一到這個屋子裏面來了,所有的門都打開了,不會有哪個門打不開。很多人學法門,認爲在沒有進來之前我學某個法門,但是一個人開悟了以後,哪個門不能入,哪個門不能出呢?如果那個門打不開,肯定是有問題的。爲什麼呢?因爲經是會于衆生。如果你到果裏面到經裏面去了,而這個經是會于衆生的心的,如果你會不到,那你肯定有問題。因爲你是衆生,如果會不到你的心裏面去,你不是有問題嗎?想一想。所以真正明了的人,而去誹謗佛經的話,這個人一定不是開悟。或者說這部經典可以開悟,那部經典不能開悟,他肯定有問題。因爲經典跟衆生心相應,你現在是衆生,心佛衆生叁無差別啊。如果你要會于佛,你肯定會會于衆生的。所以任何一部經典,它都會跟衆生心相應。

  我們要明了這個道理以後,就應該感受到任何一部經典的“經”,都是無比珍貴,都能夠會于我們的心。我們看不懂,是因爲你沒有開悟,你沒有明了,如果真正明了,每部經典會于諸佛會于衆生。在我們現在修,你說我修淨土法門,修禅宗,修密宗,在因地上面只是內用而已,論次第而已,論見而已;從頓上面來講的話,是沒有的。所以此門無宗,以無相爲宗啊,無相無不相,一切相都在無相之中,無住之體。無相爲宗,宗就是宗旨就是修的意思;宗與體相應,與衆生心相應,這一念的般若智慧,叫無相,是指我們跟體相應的那一刹那。就是說我見到這個東西,我不執著了即無相,因爲他的本體是無住之體。無住是講體,就是講宇宙法界的本體,它是絕對而不是相對的。但是無相它是相對的,對上來說它跟體相應,對下來說跟用相應。所以叫做無相爲宗。如果你要不明了這個宗旨,那麼說就等于沒有宗,那就等于你沒有修行。

  一部金剛經其實就講這叁個體。頭一部分是講心空,然後講法空,一個是妙用,一個是講經的功德,就是講這個過程。從第一會講阿羅漢是講這個心空,講菩薩不住于相是講法空,心無住到法無住;到了十六會十七會激發我們要我們起信,然後論宗,就教我們起妙用,教我們怎麼修行。後面又講修行的功德是怎麼感召出來的,再到最後就變成流通分。降服其心講了兩次,前面的降服其心完全是顯示佛陀說法的因緣,然後把法空、心空,和讓我們起信的這個過程講完以後,又重複的講衆生雲何降服其心,是給我們一個總持。就像有個人問我,他說我講的無量壽經講得特別好,但是我無處下手,我不知道怎麼下手,就是這個意思。啊,我教你怎麼下手,應該念南無阿彌陀佛,應當觀一切法平等,應當行一切大悲心。其實講這個東西,還是在我前面的那一段話,但是我給你一個總持一下,後面是講我應該這樣做應該這樣做。

  金剛經教我們怎麼做呢?是應無所住還是住于體住于相呢?

  其實金剛經裏面也是叫你怎麼去做,這個心怎麼去住到這個體裏面去,這個心怎麼去住到那個世間相上面去,怎麼樣的受持,後面講的很簡單的了,你看: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這個就是隨順大衆來講的,完全順從衆生講的。在佛陀體上面來講沒有如幻如化的這個體,是恒順衆生的心講如幻如化,佛陀沒有幻化的體,那爲什麼要講如幻如化呢?是衆生的心有所偏執,所以用最簡單的方法去講,觀衆生如幻如化,還是隨順衆生,教衆生如化安住的這個體。所以最重要的是前面的這段話顯示出般若智慧,這個是非常的重要。這個就是通名爲經,上會于佛理,下會于衆生,與佛相應,與機相應,機法同體,就是跟用跟體是相應的。過去在密宗裏面講經講的非常很妙的,這個經就像那…

《《金剛經》系列開示 1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