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個瓶子一樣,花都在這裏面,經就像這根繩子一樣,把所有的道理全部緊鎖在一塊,令我們從這裏面得到解脫。如果沒有佛經我們怎麼解脫呢?
金剛經中包含了釋迦牟尼佛的哪些證量?
這部經典把所有的密義,用最精確的方法,文字的技巧,心把它緊縮在一塊變成這本書。所以我們研究經典很重要。如果我們一生中的修行,靠你的散亂心,不聞慧,靠你慢慢體悟,怎麼修?這部經典釋迦牟尼佛所修、所證、所說,我們可以把他的心態全部用過來,用到我們心裏來。這部經典是佛陀上證于十方諸佛,下證于十方衆生的心,用簡單的一篇小小的文字,緊縮在一起。鳥雀雖小,五髒俱全。所有的精煉的法,都含攝在這幾段文字裏面,就是一本很薄的書,但是很多精要在裏面,是佛陀所證量,但是我們把他當作無所謂,有人看一遍就丟在一邊不管它了。這裏面是真正的精華在裏面,這裏有十方諸佛的心,有十方菩薩的心,有十方衆生的心,下至于六道,上至于四聖,都在這部經典裏面。上會于十方諸佛,下會于九界衆生。如果這個經典不能會于衆生的心,不能會于諸佛的心,那就是邪道。所以我們對經典爲什麼要尊重,這裏面俱足無上真淨功德,真實清靜的功德。所以這部經典放在哪個地方,就有十方諸佛所護念,十方菩薩所護念,放在哪個地方哪個地方都會吉祥。因爲這部經典濃縮了十方諸佛的果德,衆生的因德。所以我們應該感受到每部經典的受用,對經典無上的恭敬。
在我們沒有聞法之前,在我們皈依的時候,情與無情,同圓種智,遍圓一切情即非有情。皈依叁寶裏面就講了住持叁寶和自性叁寶。自性叁寶爲理,住持叁寶爲相,此相落于理,如果說我自性就有叁寶,我不皈依可不可以?我皈依自性就可以了,我幹嘛要皈依住持叁寶呢?皈依自性叁寶正好是住持叁寶,因爲住持的叁寶就是你的自性的體,自性的相。離開自性的相哪來的自性的體呢?離開相哪有體呢?你對這外面的叁寶不恭敬,就等于你對你的心不恭敬。所以你光有這個相不了解心,其實這個相具備了無上的功德,因爲這個相就是你心。一個人開悟以後自然會對相有無上的恭敬心,因爲了解一切情及非有情種,就是有情的衆生和無情的體,都俱足了真淨的功德。所以這部經典在文字般若上面跟實相般若和觀照般若是一體不二的。所以我們看到這本書,一個明了的人當然是無上的恭敬。就像我們皈依叁寶一樣,不可以說我們皈依自性就可以了。從相上講,無情至有情啊,無情的東西,我們的身體,你把眼睛挖下來有情嗎?耳朵挖下來有情嗎?我們把它挖下來以後就沒有情了,那我又在哪裏呢?你說沒有情把,把那六個字放到一塊的時候它又有情。有情無情在哪裏呢?我們錯覺,以爲自己現在能講話叫有情,好像不能講話的就不叫有情。如果它跟我們沒有關系,比如經典上講,一個人在路上看到一個人被車子壓死了,但是有人看得見有人看不見,什麼人看不見呢?有德有福報的人看不見。大家想一想,這個有相的東西跟我們心應該沒有關系,我們的心完全離開這個相。但是你發現有德的人、清靜的人、有福德的人,他看不見那個相,比如天人就看不到。但是那個人業障現前的時候,處處都有災難的時候,他到處看到不好的東西,所以這個好的東西不好的東西跟你有德沒有德還是有關系的。所以外面的相是無情的,但是你的心跟相有聯系的,外面的物質跟你的心事實上是連在一起的,不可能是兩個東西。就像我們昨天講體相一樣,離開相哪來體,離開波哪來的水,離開水哪有波,波跟水是一體的。所以我們看到一個人被壓的時候,你就應該知道這是我的惡業。或者你福德很俱足,應該看到的是天人的境界,天人看這個世界是琉璃,地獄的衆生看這個世界是大火坑,餓鬼看的是到處都是不能吃的飲食,畜生看到是無明,我們人看到的就是山河大地,阿修羅看到都是非常銳利的鬥爭工具。爲什麼同樣的一個世界,每個人相上看到是不一樣呢?這就是說,我們的心跟這個法界是相通的,心跟事是相應的。所以我們皈依叁寶的時候,不可以只皈依理上叁寶,而不皈依事上叁寶,這是犯了一個很大的錯誤。一般人是著于事而不著于理,就是對于理上不管它,只想著事,必定就落于情見;只講理而不落于事,就等于是狂見。有人只講萬法皆空,我不執著了,這個世界都是空的啊,我幹嘛要去執著呢?這個是叫偏空,是狂人。過去有個沙彌在打坐,看到師父走過的時候也不站起來也不合掌,師父問他:我來了你不合掌恭敬一下嗎?徒弟說:我恭敬就是不恭敬,不恭敬就是恭敬。師父一看說:啊,那你開悟了。然後啪的一巴掌打過去,師父說:我打你就是不打你,不打你就是打你!這就是狂見,現在很多人修修到後面都是狂見。
還有一幫人落在情見裏面,般若智慧也不去管了,在事上面特別的用功,非常的認真,見佛就拜,見經就念,什麼道理都不懂。事上跟理上要雙融,變成中道思想。經肯定是中道思想,佛陀的經典怎麼會不中道呢?難道還偏于某一個地方嗎?所以我們評論一部經典的時候,都犯了一種過失,我們對佛陀指指點點,好像你是佛一樣。你看一看,我們哪一天不犯過失呢?如果你通達于般若智慧,怎麼會犯這種過失呢?在你智慧沒通達之前,你哪一天不犯過失呢?像**法師講:我只看無量壽經,這是最好的經典,這是犯過失的。爲什麼呢?他意思說這個經典是無上的經典,別的經典就不是無上的經典了!其實你悟到這一部經典,一切經典都是通達的。你只是從此門而入,但是一切經典都可以入,只是這部經典很容易讓你入,就是無量壽經能令你好入而已。但是別的經典如果你聽懂了,你也可以進入到極樂世界裏面去。比如我不到極樂世界,但是我到毗盧遮那佛那裏去,立即就可以到極樂世界去;我到觀音菩薩那個地方去,觀音菩薩立即把我送到極樂世界去;我到藥師佛那裏去呢?藥師佛也可以把我送到極樂世界去;我到文殊菩薩那個地方去呢?也可以立即把我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哪一部經典都可以把我們送到西方極樂世界,如果你要是通達了,必然就能夠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在《十往生論》裏面講,裏面都沒有講念阿彌陀佛啊,一個講正觀,就是無緣觀跟體相應。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有十種,一種孝敬父母尊重師長,心常無染,心常正觀。正觀就是無緣觀,無緣觀就是跟實相相應的,是體相一如的中道思想,此人臨命終時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或者供養出家人;或者出家;或者拿藥來供養布施于大衆。但是有一個條件,就是無染觀,就是在此世界不要生出一種執著的想法,要生出清淨心,無緣之心。在此世界做一切事情,你心裏面坦坦蕩蕩的,一點都不牽挂,不執著,做而無做,無做就是做。因爲我做的這個體是無緣觀,這裏面沒有一個我在做,但是我做了,你一直安住在這個體上面,你即得往生西方極樂世界。這是在續藏裏面有一部這個經,叫《十往生經》。還有一部經典叫《佛說無量壽大事因緣經》,據說是後來人彙集的。但是這部經典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十往生經》因爲無緣觀跟實相相應,實相就是第一義谛。就是我們見到了法身,必然了解西方極樂世界,見阿彌陀佛。
我們不能往生、不能成佛的原因是什麼?你另有願故,不舍本願。現在衆生呢,一個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一個要成就清淨法身,像金剛經。金剛經是非常妙的一部經典,就是成佛,不講發菩提心,不是講要建立莊嚴國土,沒有講不退轉。
“受持讀誦此經。若爲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爲消滅。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部經典只要你通達了這部經典的教義,如果你在這個世間還爲人輕賤,人家輕視你,賤你,說你沒有本事。但按照因果上來講,你應當墮地獄,或者做餓鬼畜生。但是因爲你這部經典開顯出來了,在你心中建立了,你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而此罪不但不墮地獄,還滅一切罪,還可以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就是得無相爲宗,得無住爲體,得妙有爲用,就是佛的境界,都是佛的受用,現世就是佛。所以現在是佛,未來還是佛。金剛經講的就是:上無佛可成,下無衆生可度,中間沒有一個我所得。這個世界非常清晰非常清淨。你說你到哪裏去呢?我本來就是佛沒有我啊。這個事就是佛啊,跟我有什麼關系呢?現在人看到是什麼呢?是我要離開這個苦,認爲這個世界是苦。明了的人就不是這樣的,沒有苦了這個痛有什麼關系呢?這個身體的生滅沒有關系的啊。這個相上的生滅,我們現在吃喝拉撒、行住坐臥,都是佛的境界,都是妙用的境界,這裏面沒有一個我,沒有我誰往生啊?沒有我誰成佛啊?沒有我誰是衆生啊?沒有我這個世界誰在苦啊誰在樂啊?這個時候你發現,哎,我在修什麼東西啊?我天天在打坐幹什麼啊?我天天在念佛幹什麼啊?你想一想!所以只是大家不敢承當!你要敢承擔,就是這樣子!沒有佛可成,沒有衆生可度,中間沒有一個我可得。這個世界和佛陀的果德是無二無別。這裏面就有無上的妙用,在娑婆世界有娑婆世界的妙用,在極樂世界有極樂世界的妙用,在天界有天界的妙用,在人界有人界的妙用。你要到哪個地方去,你很自在。比如我現在悟到了,我在人道是這個樣子,我下輩子來人道還是這個樣子,我沒有覺得我下輩子不來做人了。如果我要到娑婆世界來,我就是這個樣子,很簡單!如果我不到娑婆世界來,會是什麼樣呢?那我就到天道去,天道是什麼樣的呢?我還是這個樣子的。如果你證悟到這個道理,你就是佛,到哪個世界都沒有得沒有失。到哪個世界都行菩薩道,但是無菩薩道可行,不可思議,安住在寂滅體裏面,獲得的果德到底是什麼樣子的呢?實際就是叫常寂光土,此滅彼生,天道也沒有人道也沒有。就是說你現在滅掉了,你到哪裏去呢?常寂光土去了,到毗盧遮那佛那個地方去了。到毗盧遮那…
《《金剛經》系列開示 10》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