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常下福法师金刚经系列开示
金刚经按照判教上来讲,说法有的是直说,像六祖大师把整个的金刚经分成三类,叫做体、相、用。它的体就是以无住为体,无相为宗,妙有为用。把整个的金刚经用简单的方式表达,但是比较笼统,我们要是顿悟的人一下明了可以这样说,对于刚刚学教的人来讲,他没有分判,没有辨,没有明。也就是说,他没有显示本经和它经的差别。辨,辨宗一般说每部经典每部经典的意思,还有这个明,它一般是分成三。明这个体里面,像我们这些凡夫啊,它有一个辨别的能力。举例来讲,讲佛陀的果德------发菩提心,发菩提心里面有很多很多的次第在里面。有发菩提心、伏菩提心、出菩提心、证菩提心,很多的菩提心,这个菩提心都是在辨别里面。到最后面才证悟到真实的菩提心是什么,(你何时证悟到真实的菩提心呢,证量上会得何益处?)包括这部经典的菩提心是什么。如果要是顿悟的人,一下悟到了,证悟了这个究竟的道理,可以这样说以无相为宗。如果要对于一个凡夫,还没有证悟的人,不能辨别,他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多人看金刚经。以无相为宗,那什么叫无相呢?无相、无住、妙有这个体倒底是什么呢?妙有又是什么呢?妙有里面次第会更多。
六祖大师这个顿悟是过于简单。你看六祖大师写的那个口诀,虽然是一针见血的说,但是我们看了以后呢,他没有分判。就是说,好像这部经典好像是天下第一一样。剩下的那些经典,我们还是会不到。比例来讲,我看了金刚经和别的经典放在一块分判的时候,我应该是怎么分判呢?
所以那个天台大师,还有那个贤首宗也就是唯识宗,唯识宗里面说的这个大小偏圆顿渐,有的是藏通別圆来判教,用种种方式来讲这部经典。就是每个人他用自己的那个判教的方法,和这个研究经典的方法,来判这部经典。所以讲经,说实话说好讲也不好讲,他必须以个人的证量;第二个明了这个体,一旦明了错了,整部经典的会意就错了。你举例来讲,像现在的一位老和尚,他学的是什么呢?他把中国的佛教啊,用因缘乘,就是缘觉,用缘起性空来讲。他说整个的佛教就是一个缘起性空,缘起性空的法呢,他属于是止,又是别。别教是对于这个菩萨法来讲,止教是对于这个缘觉来讲,因缘的缘就是缘觉,就是十二因缘法。别教呢是菩萨法。他把整个的究竟的地方都讲到这个地方来了,讲到这个地方来所以这部经典的本意他就会错了。比如有的说禅宗的顿悟的法门是错误的,是狗急跳墙的修法;有人讲净空法师是错的,他为什么会评论别人错呢?他以自己个人所研究的经典而判,判教的时候判错了,因为他判错了。比例来讲吧,我要是学哲学的,你怎么讲话我都在哲学观点里转,如果我是学这个心理学的,你怎么讲话我都在心理学里转,如果人学文化的,怎么做都像学文化,我要学逻辑的、或者哲理的,他围绕着自己的判教来判于别人,所以你判错了。有人把金刚经当作是小乘法会于圆乘的,他以小乘教法来判圆乘。比如他证阿罗汉,以小乘的教法来证于缘觉,那他是阿罗汉的教法,他的判经就有问题了。
为什么释迦牟尼佛讲法,而众生随类解?如果你是大乘的人,不管讲什么法都变成大乘。如果你是小乘的人,我怎么讲法都变成小乘。好比我现在讲法,你在观诸法空相,你就认为这一切法都是空的,本体是清净的,生灭灭已寂静为乐啊,那你一直观察师父讲法的时候本来是个生灭的体,生灭的体本来是寂灭是空,师父怎么讲都落到空里面去了。你观察我这个话的时候,你一直观察生灭的体是空性的,那么说我怎么讲都落到空性里面去了。我讲的是无为法,但是每个人的深浅是不一样。会到你心里面,有人变成小乘,有人变成中乘,有人变成大乘,有人得到阿那含的解脱,有人得须陀洹,有人得斯陀含,有人得阿罗汉,有人得菩萨种种三昧,有的人当来下生就要做佛了。所以按照判教的方法,有人往往也搞不清楚啊。
所以天台大师汇集了诸方所有经典来判,他编辑了一个讲经的模式。他这个模式分为第一是名,一切经典皆有名。第二是显体,显体分三:显,辨,明三体。第三是明宗,宗是讲修行,是显宗就是说本经的意思;它也有辨,每个里面都有辨,辨宗、明宗即说明宗旨是什么。第四是类用,是讲经典的妙用,主要是讲有解脱有般若有法身。第五就是判教,判教的时候就是属于是诸家了。一般人讲经都是这样的讲,首先把它拟个题目出来,按照这个题目去讲,这是一些文字的技巧,文字当然有文字德了,文字可以把我们的心慢慢解开,了解它的实相。就像把我们眼睛放眼睛,耳朵放耳朵,鼻子放鼻子,把我们分开,哎,你发现自己没有了,空掉了。你如果不靠文字解的话,那我们的心里就很模糊,用文字来判,它就在我们大脑里非常清晰的表现出来。
首先就是这个实名,通名。通就是经的意思。三藏十二部有经律论,只要是佛说的,都叫经。佛陀制的戒律,叫律。经是讲定,律是讲戒,论是讲慧。论有论部、律部、经部。经是释迦牟尼佛说的,但是也有菩萨说,你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但是必须要有佛证,只要不是佛所证的话,不称名为经。在中国唯独的有一部经典叫六祖坛经,是我们中国历代的祖师公认,认为它和佛相应了,后来把它取名叫六祖坛经,是唐朝时代的。经,什么叫经?若称上经者,经是上契上会于佛,下摄于机,对上来讲是会于佛理,对下要会于众生的心,如果这部经典只能讲跟佛相应,而不能跟众生心相应,那肯定不是经。只要跟般若相应的话,它一定跟我们的心相应。释迦牟尼佛在此世界不管说的哪一部经典,都能够跟众生心相应,如果不能够跟众生心相应者,释迦牟尼佛不会说,也不能说,为什么呢?因为说无依故,释迦牟尼佛没办法说,因为离开众生的心他就没办法开口了。就是诸佛跟诸佛讲话的时候,就是佛跟佛通。但是佛陀要跟众生讲话的时候,必须依众生的心来讲的,离开了众生的心怎么讲呢?所以这部经典离开了众生,佛陀也没办法讲的。所以在此世界,不管是华严经、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金刚经,任何一部经典只要是经,我们众生一定能够领受,一定能从这里面得到利益,并且我们能持诵能会到。所以真正通达的人,一通万门开啊,你一到这个屋子里面来了,所有的门都打开了,不会有哪个门打不开。很多人学法门,认为在没有进来之前我学某个法门,但是一个人开悟了以后,哪个门不能入,哪个门不能出呢?如果那个门打不开,肯定是有问题的。为什么呢?因为经是会于众生。如果你到果里面到经里面去了,而这个经是会于众生的心的,如果你会不到,那你肯定有问题。因为你是众生,如果会不到你的心里面去,你不是有问题吗?想一想。所以真正明了的人,而去诽谤佛经的话,这个人一定不是开悟。或者说这部经典可以开悟,那部经典不能开悟,他肯定有问题。因为经典跟众生心相应,你现在是众生,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啊。如果你要会于佛,你肯定会会于众生的。所以任何一部经典,它都会跟众生心相应。
我们要明了这个道理以后,就应该感受到任何一部经典的“经”,都是无比珍贵,都能够会于我们的心。我们看不懂,是因为你没有开悟,你没有明了,如果真正明了,每部经典会于诸佛会于众生。在我们现在修,你说我修净土法门,修禅宗,修密宗,在因地上面只是内用而已,论次第而已,论见而已;从顿上面来讲的话,是没有的。所以此门无宗,以无相为宗啊,无相无不相,一切相都在无相之中,无住之体。无相为宗,宗就是宗旨就是修的意思;宗与体相应,与众生心相应,这一念的般若智慧,叫无相,是指我们跟体相应的那一刹那。就是说我见到这个东西,我不执着了即无相,因为他的本体是无住之体。无住是讲体,就是讲宇宙法界的本体,它是绝对而不是相对的。但是无相它是相对的,对上来说它跟体相应,对下来说跟用相应。所以叫做无相为宗。如果你要不明了这个宗旨,那么说就等于没有宗,那就等于你没有修行。
一部金刚经其实就讲这三个体。头一部分是讲心空,然后讲法空,一个是妙用,一个是讲经的功德,就是讲这个过程。从第一会讲阿罗汉是讲这个心空,讲菩萨不住于相是讲法空,心无住到法无住;到了十六会十七会激发我们要我们起信,然后论宗,就教我们起妙用,教我们怎么修行。后面又讲修行的功德是怎么感召出来的,再到最后就变成流通分。降服其心讲了两次,前面的降服其心完全是显示佛陀说法的因缘,然后把法空、心空,和让我们起信的这个过程讲完以后,又重复的讲众生云何降服其心,是给我们一个总持。就像有个人问我,他说我讲的无量寿经讲得特别好,但是我无处下手,我不知道怎么下手,就是这个意思。啊,我教你怎么下手,应该念南无阿弥陀佛,应当观一切法平等,应当行一切大悲心。其实讲这个东西,还是在我前面的那一段话,但是我给你一个总持一下,后面是讲我应该这样做应该这样做。
金刚经教我们怎么做呢?是应无所住还是住于体住于相呢?
其实金刚经里面也是叫你怎么去做,这个心怎么去住到这个体里面去,这个心怎么去住到那个世间相上面去,怎么样的受持,后面讲的很简单的了,你看: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这个就是随顺大众来讲的,完全顺从众生讲的。在佛陀体上面来讲没有如幻如化的这个体,是恒顺众生的心讲如幻如化,佛陀没有幻化的体,那为什么要讲如幻如化呢?是众生的心有所偏执,所以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讲,观众生如幻如化,还是随顺众生,教众生如化安住的这个体。所以最重要的是前面的这段话显示出般若智慧,这个是非常的重要。这个就是通名为经,上会于佛理,下会于众生,与佛相应,与机相应,机法同体,就是跟用跟体是相应的。过去在密宗里面讲经讲的非常很妙的,这个经就像那…
《《金刚经》系列开示 10》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