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个瓶子一样,花都在这里面,经就像这根绳子一样,把所有的道理全部紧锁在一块,令我们从这里面得到解脱。如果没有佛经我们怎么解脱呢?
金刚经中包含了释迦牟尼佛的哪些证量?
这部经典把所有的密义,用最精确的方法,文字的技巧,心把它紧缩在一块变成这本书。所以我们研究经典很重要。如果我们一生中的修行,靠你的散乱心,不闻慧,靠你慢慢体悟,怎么修?这部经典释迦牟尼佛所修、所证、所说,我们可以把他的心态全部用过来,用到我们心里来。这部经典是佛陀上证于十方诸佛,下证于十方众生的心,用简单的一篇小小的文字,紧缩在一起。鸟雀虽小,五脏俱全。所有的精炼的法,都含摄在这几段文字里面,就是一本很薄的书,但是很多精要在里面,是佛陀所证量,但是我们把他当作无所谓,有人看一遍就丢在一边不管它了。这里面是真正的精华在里面,这里有十方诸佛的心,有十方菩萨的心,有十方众生的心,下至于六道,上至于四圣,都在这部经典里面。上会于十方诸佛,下会于九界众生。如果这个经典不能会于众生的心,不能会于诸佛的心,那就是邪道。所以我们对经典为什么要尊重,这里面俱足无上真净功德,真实清静的功德。所以这部经典放在哪个地方,就有十方诸佛所护念,十方菩萨所护念,放在哪个地方哪个地方都会吉祥。因为这部经典浓缩了十方诸佛的果德,众生的因德。所以我们应该感受到每部经典的受用,对经典无上的恭敬。
在我们没有闻法之前,在我们皈依的时候,情与无情,同圆种智,遍圆一切情即非有情。皈依三宝里面就讲了住持三宝和自性三宝。自性三宝为理,住持三宝为相,此相落于理,如果说我自性就有三宝,我不皈依可不可以?我皈依自性就可以了,我干嘛要皈依住持三宝呢?皈依自性三宝正好是住持三宝,因为住持的三宝就是你的自性的体,自性的相。离开自性的相哪来的自性的体呢?离开相哪有体呢?你对这外面的三宝不恭敬,就等于你对你的心不恭敬。所以你光有这个相不了解心,其实这个相具备了无上的功德,因为这个相就是你心。一个人开悟以后自然会对相有无上的恭敬心,因为了解一切情及非有情种,就是有情的众生和无情的体,都俱足了真净的功德。所以这部经典在文字般若上面跟实相般若和观照般若是一体不二的。所以我们看到这本书,一个明了的人当然是无上的恭敬。就像我们皈依三宝一样,不可以说我们皈依自性就可以了。从相上讲,无情至有情啊,无情的东西,我们的身体,你把眼睛挖下来有情吗?耳朵挖下来有情吗?我们把它挖下来以后就没有情了,那我又在哪里呢?你说没有情把,把那六个字放到一块的时候它又有情。有情无情在哪里呢?我们错觉,以为自己现在能讲话叫有情,好像不能讲话的就不叫有情。如果它跟我们没有关系,比如经典上讲,一个人在路上看到一个人被车子压死了,但是有人看得见有人看不见,什么人看不见呢?有德有福报的人看不见。大家想一想,这个有相的东西跟我们心应该没有关系,我们的心完全离开这个相。但是你发现有德的人、清静的人、有福德的人,他看不见那个相,比如天人就看不到。但是那个人业障现前的时候,处处都有灾难的时候,他到处看到不好的东西,所以这个好的东西不好的东西跟你有德没有德还是有关系的。所以外面的相是无情的,但是你的心跟相有联系的,外面的物质跟你的心事实上是连在一起的,不可能是两个东西。就像我们昨天讲体相一样,离开相哪来体,离开波哪来的水,离开水哪有波,波跟水是一体的。所以我们看到一个人被压的时候,你就应该知道这是我的恶业。或者你福德很俱足,应该看到的是天人的境界,天人看这个世界是琉璃,地狱的众生看这个世界是大火坑,饿鬼看的是到处都是不能吃的饮食,畜生看到是无明,我们人看到的就是山河大地,阿修罗看到都是非常锐利的斗争工具。为什么同样的一个世界,每个人相上看到是不一样呢?这就是说,我们的心跟这个法界是相通的,心跟事是相应的。所以我们皈依三宝的时候,不可以只皈依理上三宝,而不皈依事上三宝,这是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一般人是着于事而不着于理,就是对于理上不管它,只想着事,必定就落于情见;只讲理而不落于事,就等于是狂见。有人只讲万法皆空,我不执着了,这个世界都是空的啊,我干嘛要去执着呢?这个是叫偏空,是狂人。过去有个沙弥在打坐,看到师父走过的时候也不站起来也不合掌,师父问他:我来了你不合掌恭敬一下吗?徒弟说:我恭敬就是不恭敬,不恭敬就是恭敬。师父一看说:啊,那你开悟了。然后啪的一巴掌打过去,师父说:我打你就是不打你,不打你就是打你!这就是狂见,现在很多人修修到后面都是狂见。
还有一帮人落在情见里面,般若智慧也不去管了,在事上面特别的用功,非常的认真,见佛就拜,见经就念,什么道理都不懂。事上跟理上要双融,变成中道思想。经肯定是中道思想,佛陀的经典怎么会不中道呢?难道还偏于某一个地方吗?所以我们评论一部经典的时候,都犯了一种过失,我们对佛陀指指点点,好像你是佛一样。你看一看,我们哪一天不犯过失呢?如果你通达于般若智慧,怎么会犯这种过失呢?在你智慧没通达之前,你哪一天不犯过失呢?像**法师讲:我只看无量寿经,这是最好的经典,这是犯过失的。为什么呢?他意思说这个经典是无上的经典,别的经典就不是无上的经典了!其实你悟到这一部经典,一切经典都是通达的。你只是从此门而入,但是一切经典都可以入,只是这部经典很容易让你入,就是无量寿经能令你好入而已。但是别的经典如果你听懂了,你也可以进入到极乐世界里面去。比如我不到极乐世界,但是我到毗卢遮那佛那里去,立即就可以到极乐世界去;我到观音菩萨那个地方去,观音菩萨立即把我送到极乐世界去;我到药师佛那里去呢?药师佛也可以把我送到极乐世界去;我到文殊菩萨那个地方去呢?也可以立即把我送到西方极乐世界。哪一部经典都可以把我们送到西方极乐世界,如果你要是通达了,必然就能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十往生论》里面讲,里面都没有讲念阿弥陀佛啊,一个讲正观,就是无缘观跟体相应。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十种,一种孝敬父母尊重师长,心常无染,心常正观。正观就是无缘观,无缘观就是跟实相相应的,是体相一如的中道思想,此人临命终时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或者供养出家人;或者出家;或者拿药来供养布施于大众。但是有一个条件,就是无染观,就是在此世界不要生出一种执着的想法,要生出清净心,无缘之心。在此世界做一切事情,你心里面坦坦荡荡的,一点都不牵挂,不执着,做而无做,无做就是做。因为我做的这个体是无缘观,这里面没有一个我在做,但是我做了,你一直安住在这个体上面,你即得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在续藏里面有一部这个经,叫《十往生经》。还有一部经典叫《佛说无量寿大事因缘经》,据说是后来人汇集的。但是这部经典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十往生经》因为无缘观跟实相相应,实相就是第一义谛。就是我们见到了法身,必然了解西方极乐世界,见阿弥陀佛。
我们不能往生、不能成佛的原因是什么?你另有愿故,不舍本愿。现在众生呢,一个要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一个要成就清净法身,像金刚经。金刚经是非常妙的一部经典,就是成佛,不讲发菩提心,不是讲要建立庄严国土,没有讲不退转。
“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部经典只要你通达了这部经典的教义,如果你在这个世间还为人轻贱,人家轻视你,贱你,说你没有本事。但按照因果上来讲,你应当堕地狱,或者做饿鬼畜生。但是因为你这部经典开显出来了,在你心中建立了,你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而此罪不但不堕地狱,还灭一切罪,还可以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就是得无相为宗,得无住为体,得妙有为用,就是佛的境界,都是佛的受用,现世就是佛。所以现在是佛,未来还是佛。金刚经讲的就是:上无佛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中间没有一个我所得。这个世界非常清晰非常清净。你说你到哪里去呢?我本来就是佛没有我啊。这个事就是佛啊,跟我有什么关系呢?现在人看到是什么呢?是我要离开这个苦,认为这个世界是苦。明了的人就不是这样的,没有苦了这个痛有什么关系呢?这个身体的生灭没有关系的啊。这个相上的生灭,我们现在吃喝拉撒、行住坐卧,都是佛的境界,都是妙用的境界,这里面没有一个我,没有我谁往生啊?没有我谁成佛啊?没有我谁是众生啊?没有我这个世界谁在苦啊谁在乐啊?这个时候你发现,哎,我在修什么东西啊?我天天在打坐干什么啊?我天天在念佛干什么啊?你想一想!所以只是大家不敢承当!你要敢承担,就是这样子!没有佛可成,没有众生可度,中间没有一个我可得。这个世界和佛陀的果德是无二无别。这里面就有无上的妙用,在娑婆世界有娑婆世界的妙用,在极乐世界有极乐世界的妙用,在天界有天界的妙用,在人界有人界的妙用。你要到哪个地方去,你很自在。比如我现在悟到了,我在人道是这个样子,我下辈子来人道还是这个样子,我没有觉得我下辈子不来做人了。如果我要到娑婆世界来,我就是这个样子,很简单!如果我不到娑婆世界来,会是什么样呢?那我就到天道去,天道是什么样的呢?我还是这个样子的。如果你证悟到这个道理,你就是佛,到哪个世界都没有得没有失。到哪个世界都行菩萨道,但是无菩萨道可行,不可思议,安住在寂灭体里面,获得的果德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实际就是叫常寂光土,此灭彼生,天道也没有人道也没有。就是说你现在灭掉了,你到哪里去呢?常寂光土去了,到毗卢遮那佛那个地方去了。到毗卢遮那…
《《金刚经》系列开示 10》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