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說觀無量壽佛經3-2
(第4、5、6觀) 正 觀 與 邪 觀
南無阿彌陀佛!
講《觀無量壽經》最重要的目的,到最後還是歸屬到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上面。韋提希聽釋迦牟尼佛講法就得無生法忍,五百宮女皆當往生(當時就得念佛叁昧)。把《觀無量壽經》講完,大家應該明了一些實相,最重要的是通達般若智慧。爲什麼要觀?因爲不清淨之業障礙了我們的般若智慧,煩惱憂患障礙了我們的智慧,使我們不能夠直接領會佛陀的智慧,不能夠直接感受到佛陀的智慧,其實就是自己的本心,不能開顯宇宙本來的寶藏。
如來說:如是觀者,是爲正觀;不如是觀者,是爲邪觀。什麼叫邪觀?就是執著之觀。執著了,或者産生幻境、産生幻覺。幻覺不是直觀,所有的幻覺都屬于邪觀,所有産生的意識的執著,也屬于邪觀。如來不可能讓我們去執著,也不可能讓我們産生幻覺。依如來之教,映到我們心裏,我們如是觀,與境相應,與心相應,與本性相應,叫直觀,叫正觀,就是如來之觀。如來從本性中生,我們只是觀察我們本來的東西。
西方極樂世界倒底是什麼樣子的?倒底是不是寶?是不是金銀琉璃玻璃砗璖赤珠瑪瑙?池底是不是金沙鋪地?是不是有像我們池塘裏的荷花在開放?如果西方極樂世界真的是這個樣子,可能我們又不想去了。西方極樂世界的荷花是表因果的,黃金是表珍貴的,真正的是在講佛陀的心跟我們的心相應的那個東西,講功德。所以,西方極樂世界成就如是功德莊嚴。前面講觀,最重要的,通過觀察,如果你的業障不重,你的業很快就會清淨。所以我們觀的時候千萬不要執著于幻境,會産生迷惑。最重要的,聽我講的時候,你細細的悟到,悟到以後,最後只剩下“南無阿彌陀佛”,其他什麼都沒有了,就是“南無阿彌陀佛”這六個字。所有的法界就在“南無阿彌陀佛”名號之中。所以,這聲“南無阿彌陀佛”徹底的安心,徹底的自在,徹底的放下。達到這種效果,也就是明了了,悟到了,覺悟了。
大家認爲自己還在打妄想,不了知實相,重視自己的意識。觀,觀境識心。能觀的能,叫覺知。有這個覺,有這個能覺能知的體,這是妄念。執著于這個妄念,一定是錯誤的。我們一定要從這個妄念裏面過去。不管是講怎麼觀,日觀也好、水觀也好、地觀也好,都要超越我們自己的識,進入到境上面。然後在境裏面,識了它的法性,知道這個境是什麼,然後對佛生起信心。佛陀有異方便故,能入一切衆生心想。衆生想什麼,佛就應什麼。廣說衆喻,衆喻是方便于衆生的。而佛本身是真實的,真實應方便的體的時候,肯定會出現我們衆生所想的體。衆生所有的想,都在佛心裏面顯現出來,想時就是佛顯時。有百千萬人,就有百千萬種映現。比如念佛堂,一個念佛堂能應我們衆生差別心。我們這麼多的衆生,就有這麼多的心,這叫妄想心,但是念佛堂只有一個。我們這裏有一百人,或者兩百人,可以說念佛堂裏面有兩百光上下跳動,其光閃耀,應衆生心,十方世界衆生聞者得何等解脫。如果你在這裏聞到了,此觀是佛觀的時候,不解脫才怪呢!想不解脫也做不到。除非我們妄執,以爲是“我”觀到這個觀,有“我”在,就麻煩了。此人就是聞到也等于沒有聞到,因爲我執障礙,我執把佛光障礙了。明明是佛的,不是我的,本來就沒有“我”。爲什麼極樂世界的樂器演說苦空、無常、無我呢?不講無我,你執著有我在觀。其實我觀的那個“我”是假的,哪有個“我”在觀呢?這個“我”是緣起合和的。我在講話,你聽到聲音,在作觀,而作觀的這個意,念念之間哪有個真實的我存在呢?所以千萬不要執著于妄境,千萬不要執著,不要執著于識,不要執著于幻,要直觀,這個非常的重要,否則就不是正觀了,變成邪觀了。有人會講,我過去怎麼樣怎麼樣的,講了很多觀啊,我見到什麼見到什麼,那不是正觀,那是做夢而已。你不是真正的從禅定心中生,不是在消業中生,不是直觀中生,是在夢境中生出來的。或者你觀了産生一種幻境,看到什麼東西,那都是邪觀。正觀是直觀,直接通過觀經觀出來的,直觀裏面任何自己的妄境都沒有,看什麼就是什麼,沒什麼變化的。就像我看到一百個人就是一百個人,不多一個,不少一個。你看不清楚是因爲你的心在煩惱,看得清代表你的心比較清淨,沒什麼別的。你産生幻境,看到觀音菩薩飄過來了,那就完蛋了,你就進入邪觀。這個一定要搞清楚。邪觀産生幻境之後,你就會炫耀自己,變成恭高我慢,與前面的叁福不相應。
第四觀:寶樹觀(樹想)
“佛告阿難及韋提希:地想成已,次觀寶樹。觀寶樹者,一一觀之,作七重行樹想。一一樹,高八千由旬。其諸寶樹,七寶花葉,無不具足。一一花葉,作異寶色。琉璃色中,出金色光。玻璃色中,出紅色光。瑪瑙色中,出砗磲光。砗磲色中,出綠真珠光。珊瑚、琥珀、一切衆寶,以爲映飾。”後面講樹觀。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爲什麼講七重?七重欄楯是代表法身,金剛不壞故。七重羅網叫莊嚴,代表報身,七重行樹就是化身。法身、報身跟化身,法身爲體,報身爲相,化身爲用,叫體相用。我們衆生觀的這個體,七重行樹,是屬于化身體。化身體在哪裏?在衆生心中,是故能觀。報身不是觀的,報身是絕對的體,只有化身才是相對的體。化身的相對體是叫利他,利他是衆生的妄見裏生,除妄見即真。妄不生,則化身就轉爲報身,妄一生就轉爲化身,就映到我們心裏面。能映到我們心裏面的那個化身,也是我們妄識生起。爲什麼講七重呢?其實七重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
“妙真珠網,彌覆樹上。一一樹上,有七重網。一一網間,有五百億妙花宮殿,如梵王宮。諸天童子,自然在中。一一童子,五百億釋迦毗楞伽摩尼以爲璎珞。其摩尼光,照百由旬,猶如和合百億日月,不可具名。衆寶間錯,色中上者。此諸寶樹,行行相當,葉葉相次。于衆葉間,生諸妙花,花上自然有七寶果。一一樹葉,縱廣正等二十五由旬。其葉千色,有百種畫,如天璎珞。有衆妙華,作閻浮檀金色,如旋火輪,宛轉葉間。湧生諸果,如帝釋瓶。”極樂世界有樹,有金銀琉璃玻璃……寶樹。這一行一行的樹,有七行樹。樹有什麼呢?有根、有枝、有樹幹、有葉、有花。根代表信;樹幹代表精進、代表力,有根就有力;枝叫菩提分,菩提分出很多枝,叫菩提分;花代表我們衆生的功德;葉子是我們的八正道;整個的樹代表果。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聖道分,就在一棵樹上面,是從衆生的信根裏面生起的。這棵樹代表衆生聞法的因緣,所以樹枝能說法,說苦空無常無我。“微風吹動,諸寶行樹,及寶羅網,出微妙音。”說“五根、五力、七菩提、八聖道分”。所以這個樹是一個比喻的說法,這棵樹並不是我們想像的那棵樹。極樂世界的樹有八千由旬高,比喜馬拉雅山還要高,並且這個樹上都有金銀琉璃玻璃,有的樹幹是金、樹枝是銀、樹葉是琉璃、花是瑪瑙,互相映徹,不可思議的微妙莊嚴。我們通過觀察生出一種定出來,消除我們的業障。四禅八定畢竟是叁界中之事,叁界裏面才有定的概念。在西方極樂世界,定是本心,根本不需要另外的定。西方極樂世界是法報化裏面顯現出來的,並不是我們意識的禅定功夫裏生出來的。但是我們衆生業障很重,需要定來安慰其身,來得到一種安慰而已。如果你有了定力,無挂無礙,可以直接觀察實相。直觀觀實相,就是直接觀色聲香味觸法。一色見無量色,一音見無量音,一香見無量香,一味見無量味,一觸見無量觸,一法見無量法。一個色裏面見無量色,並且色映應無量衆生,這在佛觀裏有。但是現在不講度無量衆生只講莊嚴。在《楞嚴經》裏講叫“精”,精益求精的“精”,叫“精體”,精明之體。精體有香精、有味精、有色精、有音精。他方世界有色相莊嚴,衆生一出生看到色相,立即得叁法忍。他方世界有佛國土,有聲莊嚴,衆生一出生聽到音聲,得無生法忍,得種種解脫。有的他方世界國土只有香,衆生一聞香味,得無生法忍,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得種種果德,得百法明門,乃至于一生補處菩薩,種種果德,只要聞到香就可以了。有的他方世界全是法味,一到那個世界去馬上法味充足,馬上得身心安泰,叁十二相八十種好立即現前,種種佛法現前,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乃至于一生補處菩薩,所有果德相繼而成。有的世界觸莊嚴,微風吹過身上,馬上身心柔軟,善根增長,一切法即得現前,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種種果德,乃至于一生補處菩薩。有的世界完全是法,一聞法心開意解,叁藏十二部立即通達無礙,辯才無礙,智慧無礙,利益衆生無礙,大悲心無礙,種種法現前,得須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羅漢,乃至于一生補處菩薩,種種功德立即現前。色聲香味觸法在他方國土就是一種,唯有西方極樂世界,色聲香味觸法的精體全部具足。所有衆生到西方極樂世界,遇到色怎麼樣怎麼樣,遇到聲音怎麼樣怎麼樣的,遇到香味怎麼樣怎麼樣的,遇到味道怎麼樣怎麼樣的,接觸微風吹動又怎麼樣怎麼樣的,法遇到又怎麼樣怎麼樣的。啊,西方極樂世界的種種莊嚴不可思議!只要你到西方極樂世界,色聲香味觸法說無上的妙法。唯有阿彌陀佛自己沒有出來,爲什麼呢?阿彌陀佛實在就是色聲香味觸法,他是八萬四千相好。西方極樂世界其實就是阿彌陀佛遍法界身,到西方極樂世界就是到阿彌陀佛心裏面去了,在裏面感受的色聲香味觸法,其實就是阿彌陀佛的眼耳鼻舌身意,在安住著衆生。在此世界我們觀察的時候,如果直接觀察實相也是可以的,如果不觀察實相,就這樣觀察也是可以的。就這樣觀察,色莊嚴、聲莊嚴、香莊嚴、味莊嚴、觸莊嚴、法莊嚴,你就想,那個就是樹。講七重欄楯、七重羅網、七重行樹,這個就叫做樹。我們通過觀察這個…
《《佛說觀無量壽佛經》講記 3-2》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