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威德具足,
于未來世、
吾今當說,
通過這個授記品給我們講的,“一切衆生都能成佛”,這些弟子代表一切衆生,不是說授記成佛他們有份,我們沒有份,如果這樣看的話我們就看錯了。學佛不要去羨慕,佛法是平等法,世間法是不平等的,九法界是不平等的,一真法界是平等的,真相是平等的,我們現在不平等的原因是我們的業力變現,“唯心所現平等,唯識所變不平等”。
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
第七品化城喻品,這是經典上一個很重要的比喻,以前古大德有一句話,“不讀法華,不知道佛救世的悲心;不讀楞嚴,不知道修行迷悟的關鍵”。
佛告諸比丘:“乃往過去無量無邊不可思議阿僧祇劫
這是指很久很久以前。
爾時有佛,名大通智勝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禦丈夫、天人師、佛、世尊,其國名好城,劫名大相。諸比丘,彼佛滅度已來,甚大久遠,
就是說這尊佛離我們現在有多遠呢,很久很久,這個比喻我們聽:
譬如叁千大千世界所有地種,假使有人、磨以爲墨、
把叁千大千世界磨成粉末。
過于東方千國土、乃下一點,那麼長的距離下一點
大如微塵,又過千國土、複下一點,如是展轉盡地種墨,于汝等意雲何,是諸國土,若算師(最好的算數師),若算師弟子,能得邊際、知其數否?”“不也、世尊。”
這個佛法的比喻,我們世間法說,天文數字,我們沒辦法體會的,反正就是說,不可思議的長遠。
“諸比丘,是人所經國土,若點不點,盡抹爲塵,一塵一劫,彼佛滅度已來,複過是數無量無邊百千萬億阿僧祇劫,
你看這個比喻,本來已經夠長了,那麼這個佛滅度離開我們,比這個還要長。
我以如來知見力故(佛是智慧圓滿),觀彼久遠、猶若今日。
我們知道時間不是真的,我們學了《華嚴經》會知道,無量劫可以濃縮爲當下一念,一念展開無量劫,時間不是真實的,如果我們再講深一點,如果時間不是真實的,生死就不是真的。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我念過去世、無量無邊劫,有佛兩足尊,名大通智勝。
如人以力磨,用力量把叁千大千世界磨成粉末
叁千大千土,盡此諸地種,皆悉以爲墨,過于千國土,乃下一塵點,
過很遠的地方才放一點。如是展轉點,把它用完。盡此諸塵墨。
如是諸國土,點與不點等、複盡抹爲塵,一塵爲一劫。(那麼長時間)
此諸微塵數,其劫複過是,這個是一個比喻,一個數字,超過他。
彼佛滅度來,如是無量劫,這麼遙遠。
如果大家聽的不是很懂,一句話講:“這尊佛離我們好遠好遠”,我們可以講是古佛的古佛,就是這個意思。
如來無礙智,知彼佛滅度,及聲聞菩薩,如見今滅度。
如果大家學了《金剛經》就知道,過去心、現在心、未來心都是不可得”,在佛眼來看,沒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這是講給我們中下根性的人聽的。所以無量劫的迷,一念就可以轉過來,只是開悟那一下,如果我們沒有轉過來,生死也是無量劫。禅宗有句話叫:“一燈能燃千年暗“。就是說一個黑屋子,很長的時間一千、一萬年都是黑暗的,一把火一點,破他的千年萬年暗。佛的光明也是這樣,智慧一開也是那樣,所以阿難也在《楞嚴經》講,開悟那一刹那,“銷我億劫顛倒想”。
諸比丘當知,佛智淨微妙,無漏無所礙,通達無量劫。
這段經文就是說,有一尊佛,離我們很遙遠、很遙遠。那個時候,釋迦牟尼佛的前身,和阿彌陀佛、藥師佛等,曾經做過兄弟。
佛告諸比丘:“大通智勝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其佛本坐道場,破魔軍已(魔軍代表煩惱),垂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
一定要“煩惱無盡誓願斷“,煩惱斷幹淨,才能恢複我們的阿耨多羅無上正等正覺。我們世間講會覺,覺加上正覺就是阿羅漢,正等正覺就是菩薩,無上正等正覺就是成佛,完全恢複本性。
而諸佛法不現在前,如是一小劫乃至十小劫,結跏趺坐,身心不動,而諸佛法猶不在前。”
“爾時忉利諸天、先爲彼佛、于菩提樹下、敷師子座,高一由旬,佛于此座、當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適坐此座,時諸梵天王、雨衆天華、面百由旬,香風時來,吹去萎華,更雨新者,如是不絕、滿十小劫供養于佛,乃至滅度、常雨此華。四王諸天、爲供養佛,常擊天鼓,其余諸天、作天伎樂,滿十小劫,至于滅度、亦複如是。”
“諸比丘,大通智勝佛過十小劫,諸佛之法、乃現在前,
這個度衆生的緣才出現,佛度有緣人,佛什麼時候度我們?從理上講,佛度衆生沒有停止過,但是問題出在,衆生什麼時候願意接受佛的教誨。我們講“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回頭是岸,如果衆生沒有放下,佛講了也沒有用,佛會觀機的。
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其佛未出家時,有十六子,其第一者、名曰智積。諸子各有種種珍異玩好之具,聞父得成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皆舍所珍,往詣佛所。(善根很銳利)
諸母涕泣而隨送之。大家一起出家
其祖轉輪聖王、與一百大臣、及余百千萬億人民,皆共圍繞、… 《《妙法蓮華經》講解內容(24)》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