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聽過這樣真實的聖人的方便,我們以前只聽過念佛、念咒,都是有爲有對象的方便,從來沒聽過這樣真實巧妙的方便,是直接地體現了一切如來因地的法行。所以:
“睹見調禦,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猶如一念,我等菩薩深自慶慰。”
現在我們大家好像親眼看到佛過去的過去,恒河沙劫前這樣勤苦修證的境界是怎樣修過來的,原來是以這樣的真實方法去修,所以做工夫到一定的時候沒念咒,亦沒念佛,覺照分明。我們學佛做工夫就是把自己的清淨覺體現出來,了了分明,一念不生,這就是實相念佛,佛教裏面最深奧、最真實的就是在這個地方。但這個地方不可理解,只有體會,只有深入地體會,愈體會就愈深入,二十四小時都像太陽似的照著,就是講內心是一片清淨光明,覺照分明,這覺是真性,這覺不生不滅。
《心經》中說這覺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這覺就是這樣的,這是真實的法門,所以佛這樣勤苦修道得到甚麼
就是得到這個覺性的體現,所以“曆恒沙劫勤苦境界,一切功用”都是從這裏來的。“猶如一念”之間使我們見到,佛這樣恒沙劫的修行,我們只用一念之間就知道了,這就像俚語說的“大占便宜”,這樣容易得到。實際佛法是很難得到的。這樣的覺,多少外道、多少修行人都進不去,那麼我們如果能夠通過聽聞,通過自己的修證與體會,體會到這真實的覺性,這是相當不容易的事。所以說:“我等菩薩深自慶慰。”我等菩薩內心深處,深深慶幸,得到這樣的真實法,從此以後再也不會走彎路,從此以後獲得了真實的法門,再也不會走偏差了。
“世尊!若此覺心本性清淨,因何染汙,使諸衆生迷悶不入
惟願如來,廣爲我等開悟法性,令此大衆及末世衆生,作將來眼。”
世尊!剛才您講了根本性理,講了種種真實修行的法門,都是體現出這個覺心本性清淨,這點我們現在理解也不難,能夠解到覺心本性清淨,但是爲甚麼到現在還沒成佛呢
爲甚麼還有是非執著呢
爲什麼還有種種恐懼呢
“因何”,因甚麼原因染汙了這覺心的清淨
因何原因使我們達不到這真實的境界
“使諸衆生迷悶不入”,迷在什麼地方
悶在甚麼地方
爲什麼到不了一片青天的地方
到底迷在哪個角落
或被什麼蓋住了、悶住了
爲什麼走不出
所以說“迷悶不入”這法性之海,所以要求如來廣爲我等開悟法性。這裏不講覺性,講法性。法性是有情、無情依,有情、無情都依這法性緣起而顯現,這個法性是萬法的體,是最客觀、最真實的體。“開悟法性”時,茶杯是佛,熱水瓶是佛,一切山河大地都是佛性,都是佛的顯現,所以瓦礫也有佛性,不僅僅只見到叁十二相,才算是佛。
佛告訴我們,萬事萬物裏面體會這個性--不二之性,這樣才叫開悟。如果認爲有一個東西還不是佛,不算開悟;如果仍有佛在、仍有開悟在,也不算真正的徹悟。任何存在、任何方法,都是法性的某一種緣起的體現,如果執著自己的存在與宗派方法,也不算開悟。所以真開悟,知外道與魔,皆是佛,一切衆生皆是佛--滿街都是聖人,因爲一切平等,都無非是法性的顯現,法性無佛魔之分。所以魔佛等一切對立的境界都是差別立義,對衆生而顯,如無衆生,即無魔無佛,人類社會一切事物的出現,都是法性上的影。因此,說要開悟這法性。
“令此大衆及末世衆生,作將來眼”,諸佛已開,不須更開,菩薩開而未徹,衆生全在迷中而不知所以,因此,淨諸業障菩薩爲了使令圓覺法會的菩薩大衆,以及末世的大心衆生,抉擇開悟這個法性,作爲將來引導大衆趣入佛道的正法之眼。如果正眼不識,就會落在世俗裏面、落在宗派裏面、落在意識當中,産生分別執著。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叁請,終而複始。”
智識終而覺性始,四相了而清淨現。
“爾時,世尊告淨諸業障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谘問如來如是方便。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這時佛告訴淨諸業障菩薩:“好啊!好啊!善男子,你能夠爲了一切大衆,以及末世的衆生,谘問如來,這樣的方便。”這是一般人提不出的,可見《圓覺經》是一絲扣一絲,層層深入,非常微妙。所以佛說:“汝今谛聽,當爲汝說。”
“時,淨諸業障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奉心教而內喜,悟默然而聽無言。
下面佛答文中,分爲四個部分:一是總的敘述過失的因由;二是解釋四相的差別境界;叁是說明“有我失道”;四是斷惑而成如來正因。
“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妄想執有我、人、衆生及與壽命,認四顛倒爲實我體,由此便生憎、愛二境,於虛妄體重執虛妄;二妄相依,生妄業道;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厭流轉者,妄見涅槃。由此不能入清淨覺。非覺逢拒諸能入者,有諸能入,非覺入故。”
“一切衆生從無始來”,衆生從無始以來,本被無明所迷,性德雖具,卻不能顯發。猶如嬰孩生來就瞎了眼,眼根雖具,卻不能看,由此不辨東西,不知色彩。
“妄想執有”,由於「生盲」的緣故,不悟實相,因「妄想」而在本無之中,産生「橫計」,所以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衆生迷故,無中而生有,此有非真有,乃幻妄所現,認假爲真,因此形成:“我、人、衆生,及與壽命”的四相。這四相都是由自我的執相而輾轉變現,好像神經病人一樣,錯亂了自我之後,就産生了種種不正常的境相。所以:“認四顛倒爲實我體。”
真我是本有的--圓覺清淨性,周遍一切處,靈明朗廓無礙,顯現一切德。但是衆生迷惑之故,反認爲是“無”--否定真性的存在,猶如盲人否定日月光明一樣。而妄我是本空的,反而執之爲有,認夢中境以爲實,不知醒時方是真。因爲認「有」、「無」、「無」、「有」而入於四種顛倒之中,並以此四顛倒作爲實有“我知我覺”的體性,所有這些,都是源於“妄想執有”而來。
那麼,執著四相到底有那些過患呢
先說第一點,“輾轉生妄”。
“由此便生憎、愛二境”,由於執著了四相作爲“實我”之體,所以對自我的一切感覺與存在産生貪愛,對他人與自我相背與不利的,就産生憎恨。但是修養程度的不同,表現出的層次也不一樣,有人表現於外,有人藏於心中;有人剛直相對,有人暗用計謀。所以愛、憎是人迷惑之後由執著四相之故所形成的,也可說是俱生而來的。在修行方面,我們也可舉一個例子來說明:有一個僧人因過去世喜學佛經,善於辯論,雖然他人修行比他高深,因知識與辯才不如他,所以往往被他所屈。這樣不但沒有幫助他人,反而影響了他人的修行,産生愛、憎的心理,結果這一世業障深重,說話結巴,身體虛弱,修行障礙特別大。由此可見,我們面對一切人,不應執我之心使他人産生愛、憎,因爲佛法教人開智慧、脫煩惱、證大道,不是世俗的學問。
進一步講,佛法是無窮無盡的,不要想把它學完了。過去我也這樣想,這一年把幾部佛經學完就可以了,不用學了,其實不然,佛法關鍵在於心地開悟,事理圓融,在實際上體現出來,所以佛法永遠學不完,唯有成佛後,才可說無法可學,但仍有無盡妙用需要不斷開顯。因此,你不必用心思去想我要學到什麼程度,只要一天一天地學去、修去,解行相應,心境一致,體用不二,就能逐漸與佛道符合。
一個人最苦惱的是知道而做不到,有欲望而無法實踐。前一段時間,來了一位從終南山來的僧人,他說:“目前國內沒有一個人比我對佛理更通達的了。”但是,他又說:“我做不到、修不起,對別人講的法都不圓滿,都不對,所以破了別人的信心。” 我對他說:“你這樣學,這樣做是罪過,你在謗法謗人,別人在未成佛前,總有問題存在,不可能處處圓滿,而你抓住不放,自以爲高明,即會産生鬥诤,然後你會明哲保身,處處裝點自己,不使別人抓住你,這樣以聰明的手段來表現自我,正是:“於虛妄體,重執虛妄。”本來四大、五蘊,身心世界已是虛妄,現在又把憎愛執牢。
有些情況使我們看到,不學佛法的人還好點,少一點執著,有些人愈學愈纏縛,愈學是非愈多,愈修愈生煩惱;有些人甚至愈學罪業愈重。因在佛門中貪著其事,橫生計較,從而産生毀謗之業。因爲懂了一點之後,反而自以爲是,反對他人,在佛門中生是非、行鬥诤,結果因罪重而墮。其原因是未真懂,全是外面學來的,以學來的知識所形成的虛妄知見在別人身上印,如果別人不印合,就反對別人了,這樣就是大罪過。所以說在虛妄體上重新又執著了一層我人的虛妄”
“二妄相依,生妄業道”,由妄認之「見」與憎、愛之「愛」所産生的見、愛二煩惱之妄,相互依存,推波助瀾,於是生起了造作種種妄業,由妄業之故,能引到苦樂的果報之中,所以有了衆生「道」的流轉--六道輪回。
“有妄業故,妄見流轉”,妄業一旦形成,就要受生死的流轉,這裏的「見」就是“現”,是妄業造作之後所出現的流轉果報。業與果是衆生執有之後的兩大沈重負擔,苦不堪言,所以修行者,應見業果之可怖而放下身心,打破妄想執著。但是因:“厭流轉者,妄見涅槃。”如果你厭惡業果的流轉,如果你想求涅槃的清淨,那麼你所面對的涅槃也是妄想所見,並非真實。因此,厭叁界之不安,認爲是火宅,急求出離,爲了斷惑之故,息下一切緣而空去其心,但是,這樣起寂而必耽著於空,其志願也必在灰身滅智。盡管一心想歸於離欲清淨,但是因爲有欲望在,有爲的求索在,仍舊不能悟道。
“由此不能入清淨覺”,無論是在六道業果之中,還是出離的寂滅之道,由於識四相爲真實有,所以輾轉生過,縱使離六道之流轉,依然墮在二乘之中,所以不能入於清淨覺。因爲清淨覺是離分別的,所以有欣有厭,有聖有凡,有此有彼,都不能入清淨覺。只有當我們即相離相,即念無念時,才能得入相應。
這一段正是回答了前…
《圓覺經直講 第十二章 除障顯理 了相非相》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